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是一种思想表达

  

    从某种程度上说,摄影是一种修行,修行的重点在于修心。一名摄影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水平,必须有一定的毅力和定力。每个人从习惯性力量中超脱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创作之源在于思想。每个人都像一个瓶子,装满了生存阅历和生命体验中形成的价值观。一个瓶子能倒出什么样的东西,是由瓶子本身所装的内容决定的。真正的摄影是一种有目的、有主题的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评价的行为,是摄影师思想观念的出口。

   摄影创作就是摄影师遇到一个景观,发现它与自己长期思考的问题相契合,于是马上按下快门完成拍摄的过程。这是一种既很即兴、又蓄谋已久的行为。摄影师只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实现良好的影像表达。

摄影和拍照有本质区别。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无论是抓拍、摆拍,还是在荒原中等待可遇而不可求的光线出现——都需要经过事前的深思熟虑,按快门只是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思考,这是摄影者要做的第一件事。



     摄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过程。被摄者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将通过镜头将影像定格在胶卷上,这一过程需要摄影者充当中介,这就不可避免会带上摄影者的主观色彩。任何人拍摄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色彩体现在摄影作品当中,这与摄影者的技术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摄影初学者。他们往往有一个通病:手持相机不稳,这样拍出的照片就会模糊。但这恰恰很好地说明了摄影者是如何将自己的主观“强加”到客观的被摄对象身上的:被摄者原本是很清晰的,但通过摄影者处理之后却变得模糊了,于是这张相片就带上了摄影者的烙印——尽管这种烙印是摄影者不自觉,甚至是竭力避免要留下的。


  在拍摄之前必须对被摄对象有一个概念。这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拍摄对象,以及他心目中的被摄者是什么样子:如果爱一个人,自然就会通过镜头尽量表现出对方美好的一面;如果恨一个人,就会竭力表现出对方丑恶的一面。在摄影中,被摄者的思想感情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摄影者有什么想法。


  风景摄影恐怕最能说明这个问题。风景本身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观察风景的人有。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眼中的境界总是要受到心中的境界影响的,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摄影者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外界事物服务于内心的思想,使外界事物与内心感情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如果把被摄对象统称为景,摄影者的内心世界统称为情的话,就叫情景统一。


     一个优秀的摄影者应当懂得如何去发掘、利用、驾驭这种主观色彩的表达。刚才提到的模糊手法,就是摄影的表现形式之一:摄影者可以有意使相片模糊不清,达到他所需要的效果。这种模糊也许看去与初学者的模糊没什么不同,但实则有质的飞跃,因为后者是无意识的产物,而前者则是下意识的结果。在我看来,所谓摄影技术,就是摄影者利用摄影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感情色彩的能力。至于如何表达则属于表现手法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发挥,但目的始终只有一个:更好地服务于摄影者的思想。


    表达摄影者思想的途径有很多,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借用古人的话说,一为有我之境,一为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就是景统一于情,情外化为景。摄影者与被摄者浑然一体,通过摄影者的作品表达出来;摄影者象一团炽热的火焰,展开他的作品,他的喜怒哀乐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他似乎就在你的面前,张大了嘴要呐喊出什么;摄影者成为被摄者的代言人,将被摄者的万千风采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达,借用古代文学评论的话说,这叫“物我合一”。



     无我之境,就是情统一于景,景蕴涵着情。摄影者好象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似乎是在平淡地叙述事实,但却象是隐蔽在密林深处的狙击手,稳稳地将十字光环套在目标身上,当“决定性的瞬间”到来的,一刻才毫不迟疑按下快门。在摄影者巧妙的安排下,被摄者直接与观众进行沟通,将最能表达摄影者思想的那一面充分展示出来,借用古代文学评论的话说,这叫“物我两忘”。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实际上反映了摄影者的心态,这决定了他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方法。“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就会站在什么样角度看问题。很难说这两种方法那种更高明一些,这要视乎拍摄对象和摄影者创意的不同而个别讨论,比如肖像摄影大多需要摄影者达到无我之境,而战地摄影师们则往往为战争所感染,达到物我合一的有我境界。


  不管采取何种表达方式,有一个基本原则是需要遵循的:那就是应当尽可能避免干扰被摄对象。有我之境的情况下,摄影者就是被摄者当中的一分子,因而被忽略了他作为摄影者的这一身份;而在无我之境的情况下,被摄者几乎不能觉察出摄影者的存在(例外当然是有的,比如卡什拍摄的丘吉尔像)。摄影者的思想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载体,而往往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被摄对象才会充分展现出各个方面。


  孔子曰“文以载道”,摄影同样是这样。西班牙画家雅戈为王室作画,在他的笔下,皇族的贪婪、凶残与无知暴露无遗,而王公们还浑然不觉,一个劲夸他画得惟妙惟肖。艺术家的高超就表现在这里。摄影不同于绘画,但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



    仅仅是将现实世界暴露在镜头下是不够的,摄影者没有扭曲现实的权利,但有诠释这个世界的权利。人眼与镜头不同,观察事物时有侧重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一枚优质的镜头能够将纳入其中的所有事物毫发毕现地记录下来,然而这违背了人们观察事物的基本规律——胶卷上记录的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一个成功的摄影者应当懂得如何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从繁杂的诸多矛盾中,找出最能表达自己意图的那一个,再用镜头将这个最本质的矛盾记录下来。


  摄影之“道”,就是摄影者的思想。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当成功的成为某种思想的载体,通过方寸画幅表达出来。当你能够通过一幅摄影作品看出作者的喜怒与爱憎时,就说明这幅作品是成功的,摄影者达到了其目的。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回归到“见山又是山”,所有的手段与作品本身浑然天成,一切象是自然而然,毫无刻意。摄影器材、摄影技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但掌握了摄影的思想就等于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能力永远不会过时。



     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就摄影而言,摄影的一切都已经涵盖在镜头之下,摄影者丰富摄影的思想,就能驾驭摄影领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iPhone微距拍摄技巧,赶紧get√吧!
摄影有四个层次,你都知道吗?
摄影构图学-摄影的一堂重要入门课
第十讲 人物摄影
成为真正的摄影人,你需要有过硬的摄影技能才行
摄影技巧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