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玉鱼演变

玉鱼演变新三味书屋






   古代玉鱼的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晚期。根据发掘情况看,东北、西北地区玉鱼少见,只有南方的浙江良渚文化中出土过一件。鱼纹和玉鱼的出现和当时先民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到了商代鱼形玉出现得较多,而且形制多样。
商代早期的玉鱼以直身薄片状为多,鱼身短一般不到两寸,除眼鳍、分水、口以外别无其他纹饰。双眼以穿孔替代,双圈眼也很盛行;鱼鳍部分线条简单,还出现类似鱼鳞的弧形线条。这时期最突出的是由脊刺纹代替鱼鳍,具有这种纹饰的玉鱼艺术造诣和经济价值较高;一般出土于贵族墓中,有的玉鱼弯曲度大,两端有穿孔称为“鱼形璜”,属项饰一类,商代鱼一般来说均有土沁,整体发白。
周代的玉鱼形制基本上与商代相似,鱼形弯曲呈出水跳跃状,形制大致上有立形、弯形、圆身扁薄等几种。在雕琢技法上与商代有明显不同之处:张嘴、厚唇、上唇翘、下唇卷,以上的特点往往使口部的宽度比鳍大,鳞纹大多是圆形(商代多呈长方形)。在周代另有一种用很次的青玉雕成的窄形薄片鱼,刀法简洁随意,特别表现在鳍部短的阴刻线条,长短不齐,粗细不一,极不规整,此类玉鱼仅作陪葬品之用。
春秋战国时期玉鱼出现得很少,河北曾侯乙墓中出土过一件挂鱼,战国出土的鱼形器有蚌鱼、铜鱼,不见玉质鱼。汉代的玉鱼只见到一件器形宽阔、嘴小躯体大,鱼鳞为蒲纹者。汉代鱼纹在铜洗上见到并有“大吉羊”三字,显示出汉代开始将鱼作为祥瑞之物。从汉代到唐代目前虽然所见玉鱼数量较少,但都以制作工艺精细、玉质滋润的新疆和田白玉为材料,而且玉鱼在当时已成为达官显贵身份的象征,这时期玉鱼的特征为体积比过去任何时期都长,体态饱满,纹饰与前代有所不同,鱼鳞演变为类似羽毛状,眼形有单眼、大圆眼,用偏刀法斜磨使眼眶微微突起,表示鱼刺的软骨线条较粗,但排列整齐,线条宛秀清丽,构思巧妙,琢工精致,每个部位都认真待之。在出土的玉鱼身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沁蚀。

宋代以后,玉鱼作为饰广为盛行。常见的玉鱼饰有两种:一、鳜鱼,二、瘦身鱼,鳜鱼的形状直身多见。宋玉鱼的眼形有:1、圆点眼,这种眼形的制作技法最早在西周时期动物器上就有,汉代兽类器上也有见到。2.管钻眼,用刀形成阴刻线突出眼珠,这种技法在唐宋时也用于兽禽飞鸟类动物器上。宋代瘦身鱼呈跳跃状,仰头翘尾,一般为小口,身上有网纹或素身;脊鳍特别宽大,鳍中的软骨刀法线条挺拔有力,清晰整齐,下面分水刻有三至五道阴刻线,尾部线条刀刀见底,毫不含糊,一般有花草作陪衬纹饰,鱼的尺寸大小均为挂饰。
金代玉鱼与辅助纹饰结合于一体,虽然宋代也有荷花等作装饰,但一般为单线刻划。而金代在辅助的荷花上出现了细细的脉络,鳞为网状,刻刀很粗不见精品。
元代玉鱼以鳜鱼为主,体态肥腴,并以扁体为多,这与宋代瘦身小鱼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眼形无论是阴刻和隐起浮雕形都是大圆眼,有的在眼边侧刻一条半月形眼皮,有的还在眼眶旁侧刻有延伸到鳃下细而弯的阴刻线。鱼鳞尾部呈肩形,约占身躯的三分之一,并有锯齿形骨刺。
玉鱼发展到明代,种类更多。眼形出现了连环眼、日月眼,这种鱼制作精细,有的鱼眼用深钻法,这种技法较普遍;鱼身纹饰有米字纹、水字纹、三角纹、三线纹、水藻纹、网纹等;鱼尾分叉幅度大,一卷起一挺直,尾部纹饰有直线,不整齐,长短不均匀,身体中间有一中心线区分;有齿形骨刺,刀法软弱无力;脊鳍很高,另外明代仿古作品很多,大多选材不严,呈色暗红、枯黄,阴刻线既粗又乱,仿商周时代的玉鱼形象拙劣,毫无艺术可言。
清代玉鱼形式以金鱼为主,眼形、鱼身纹饰等制作技法继承了明代的风格;鳞纹呈写实,形象逼真,不乏精工细雕者。尤其在乾隆时期为制玉顶峰期,选材严格,雕工精细,不惜工本。到同治之后玉鱼用岫岩玉制作很多,但质料次,缺磨工,见棱见角。民国时期大量用岫岩玉仿制唐宋以前的玉鱼,均为粗工、假沁,一鱼体现了几个时代的风格。从商代到清代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玉鱼的产生和演变,代表了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的一个缩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鱼形玉器的断代问题》转-一起发精品传世网
浅谈玉鱼的鉴定(已发表)
解读古代玉鱼的演变过程——王建泉
古代玉器中鹿纹的演变
古玉断代之各时期玉鱼纹饰的演变特征
形之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