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科学巨匠- 邮票中的中国现代科学家
      198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一组(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组邮票共4枚,分别介绍了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和华罗庚等4位当代科学家。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二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组邮票共4枚,分别介绍了林巧稚、张钰哲、侯德榜和丁颖等4位当代科学家。 1992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三组(J.1992-1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组邮票共4枚,分别介绍了熊庆来、汤飞凡、张孝骞和梁思成等4位当代科学家。 200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第四组(J.2006-11)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组邮票共4枚,分别介绍了梁希、茅以升、严济慈和周培源等4位当代科学家

         熊庆来(1893-1969) 数学家、教育家、男、汉族、云南弥勒人。1915年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法国格勒诺布洛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耶大学、马赛大学,取得高等普通数学、高等数学分析、力学、天文学、普通物理学证书,并获蒙柏里耶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数学成就主要在函数论方面。是一位卓有贡献的数学教育家。先后在我国创办了东南大学数学系、清华大学数学系。是最早将近代数学引进中国的数学家之一。在高等学校讲授数学理论的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教科书和讲义。他一向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曾与其他教师联合捐款资助有才能的学生出国深造。他还破格推荐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又推荐华罗庚去英国留学。晚年虽然身体不好,仍热心培养年轻的数学研究人员,亲自指导研究生。不仅指导数学,而且亲授法文。在他亲自培养下,大批有为的青年数学家成长起来,杨乐、张广厚就是他一生中最后培养的两位研究生。“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969年2月3日逝世于北京。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为其平反昭雪,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在199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三组(J.1992-1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1枚,面值20分,编号为(4-1)。

         汤飞凡(1897-1958)微生物学家、男、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早在30年代和魏曦共同对支原体进行了研究,否定了沙眼细菌病因说,为病毒病因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建了中央防疫处,为解放区生产了大量的血清和疫苗,还建立了青霉素试验厂,为预防天花、黄热病、鼠疫等疫病作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与张晓楼等协作,首次应用鸡胚接种方法从沙眼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病原体,找出了一些预防沙眼的方法,解决了沙眼致盲问题,为预防和治疗沙眼做出了贡献。

    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三组(J.1992-1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2枚,面值30分,编号为(4-2)。

 

          张孝骞(1897-1987)医学家。湖南长沙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对人体血容量、胃的分泌功能、消化性溃疡病、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重视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基本功的训练、学生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培养,为中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三组(J.1992-1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3枚,面值50分,编号为(4-3)。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回国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31年在北京加入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毕生从事教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从30年代开始,亲自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的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1949年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领导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材。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三组(J.1992-1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4枚,面值1元,编号为(4-4)。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男、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8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组(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1枚,面值8分,编号为(4-1)。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家、男、汉族、浙江上虞人。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二、三十年代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精辟地指出台风眼中有下沉气流存在,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之变化受远东四个大气活动中心所控制。在中国首先提出季风系统这一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的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了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主持并参加我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沙、黑龙江流域、新疆、西部南水北调、华南热带生物、云南热带资源等综合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8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组(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2枚,面值10分,编号为(4-2)。

       吴有训(1897-1977)物理学家、男、汉族、江西高安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年代在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确立和公认做出了部分重要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8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组(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3枚,面值20分,编号为(4-3)。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男、汉族、江苏金坛人。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出色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8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组(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4枚,面值30分,编号为(4-4)。

 

       侯德榜(1890-1974)化工专家、男、汉族、福建闽侯人。早年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发、建设和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立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碱。1932年将《纯碱制造》公之于世,为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二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3枚,面值20分,编号为(4-3)。

      丁颖(1888-1964)农学家、男、汉族、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种中,育成的“中山1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二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4枚,面值30分,编号为(4-4)。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女、汉族、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早年从事胎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对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及发展规律、女性盆腔结核的发生及其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科普宣传和妇幼保健工作,有着精湛的医术。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二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1枚,,面值8分,编号为(4-1)。

 
          张钰哲(1902-1986)天文学家、男、汉族、福建闽侯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30多年来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二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2枚,面值10分,编号为(4-2)。

       梁希(1883-1958)林学家。浙江吴兴人。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林业部部长、研究员。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200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四组(J.2006-11)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1枚,面值80分,编号为(4-1)。

 
       茅以升(1896-1989)桥梁工程专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铁道部科学研究院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200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四组(J.2006-11)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2枚,面值80分,编号为(4-2)。

 
       严济慈(1900-1996)物理学家。浙江东阳人。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获法国总统授予的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200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四组(J.2006-11)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这枚邮票是第3枚,面值80分,编号为(4-3)。

 
        周培源(1902-1993)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江苏宜兴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36-1937年在美国参加A.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主要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最难的两个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和组织领导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中国邮票之《现代科学家》
《中国现代科学家(八)》纪念邮票图稿亮相,由李晨设计
《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发行 北京大学王选院士入选
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
邮票欣赏: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
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纪念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