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契丹民族消失之谜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10世纪初兴起,在我国北方,曾创建了盛极一时的大辽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二百多年,称霸于亚洲东部,中国北方,影响远及欧洲。疆域广大,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而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则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分别读音为Kitay,Kita1a,Cathay)。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极一时的王朝,被女真族灭亡以后,辽王朝的创立者契丹人经过金、元两朝,至明代,便消失得无影无综,契丹族为什么消失得如此迅速,一直成为史学界的一大谜团。今天随着辽代考古文化的不断发现,契丹族所创建的大辽文化不断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寻找远去的契丹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结。关于契丹族消失这个问题以前有的辽史研究者曾经做过研究,但都没有讲得太透彻,也没有把消失的真正原因找出来。在此之前,曾不断有人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曾向我采访过契丹族为什么消失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写一些这方面的文字,一方面对契丹族消失之谜做一下详细的解读,另一方面也是让关心这方面问题的人们对契丹族消亡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然由于学识有限,也请诸位同仁学者给予指正。

在此之前,曾有人提出:契丹族消失的原因是由于契丹族过多的吸收汉文化造成的。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契丹族喜欢汉族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辽王朝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开始,直到其以后的列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学习汉族文化。也正是因为他们学习汉文化,才使契丹族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草居野次,茹毛饮血,置身于原始、野蛮状态的一群人,一跃成为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封建帝国,也正是因为他们学习中原汉族人的统治手段、城市建造、农业生产、各种手工业及社会习俗等等政治、经济、文化,并对其采用拿来主义,为己所用,才有契丹社会如此快的进步、发展,才能给我们留下如此辉煌的大辽文化。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如果一个民族只固守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不加以吸收的话,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发展后劲的。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为自己民族所用,结合本民族实际,对外来文化的创新部分加以不断地吸收,抛弃本民族固有的与社会发展不相谐调的陈规漏习,不断创新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汉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创新部分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只要汉文化学习、吸收了别人的东西,社会就进步,民族就强大;大清王朝不学习外来的文化,搞闭关锁国,结果就造成落后挨打的结局,使汉族人成为“东亚病夫”。历史证明:吸收外来的创新文化为我所用,用这种创新文化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这个民族就强大,反之就落后。不断的扬弃外来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唯一途径。因此,一个民族的消亡不是因为他过多的吸收外来文化造成的,而恰恰相反,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会使一个民族更强大,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强大,需要为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事实证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没有使中华民族失去自我,反而使我们的民族更强大,社会更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排斥外来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契丹民族之所以在我国北方创建了非常辉煌的大辽文化,和他对汉文化的重视和吸收有很大关系。因此,吸收汉文化是契丹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原因,但决不是契丹民族集体消失的原因,可以说契丹民族的消失和他吸收汉族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契丹民族是怎么消失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搞过辽史的人都知道,在辽末金初时期,契丹族的存在状况和流向如下:

在女真人的灭辽战争中,契丹军队节败退,1122年金军大举进攻,取中京,下泽州。辽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在金兵的逼迫下从南京撤退,后又受到金军的掩袭,仓皇逃奔,“乘轻骑入夹山”,与外界消息隔绝,此时北宋军队也想趁机占领燕云十六州,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契丹政治势力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回离保为首的一批契丹上层势力退居到奚王府(越里部)成立了新朝廷,坚持抗金斗争,经过8个月后,内部发生叛乱,回离保被同党阿古哲及其甥乙八斤杀死,因此,这部分契丹人归附了女真朝廷,成为金王朝的属民,接受金王朝统治;再有一部分契丹人是以萧后和耶律大石为首的一些人拥立耶律淳为帝,据有燕、云、平及上京、中京、辽西六路,史称这一短命政权为“北辽”。1122年耶律大石打败了南线宋军的两次进攻,但是北线的金军又逼近长城。这时耶律淳已忧惧而死,其妻萧德妃称制,料难以抵挡金军,便逃离南京(今北京),同耶律大石一起去投奔天祚帝。并且耶律大石说服了天祚帝,赦免了参与立耶律淳为帝的全部人员,天祚帝还赐予酒食,任耶律大石为都统。跟随天祚帝坚持抗金斗争。1123年耶律大石率军袭击金朝军队,战败被俘。次年耶律大石逃归,并带回一支军队。天祚帝得到这支军队,又得到阴山室韦谟葛失的支持,自谓天助,再谋出兵,收复燕云。大石认为不可,说:“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但是天祚帝不能采纳耶律大石的建义,坚持出兵。耶律大石知其跟随天祚帝不可能成就恢复大业,便杀掉悻臣萧乙薛和坡里括,率铁骑二百,夜间离开天祚帝大营,率所部西去,置北南面官属,自立为王,在北边族人及属部支持下入回鹘地区成立了西辽。耶律大石走后,天祚帝一意孤行的出兵燕云,先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很快被金军打败,1125年春,在逃亡党项的途中被金军俘虏,盛极一时的大辽王朝宣告灭亡。此时距耶律大石出走只有半年。

从上面的史实可知,在辽王朝灭亡之初,契丹人除了跟随耶律大石西走的极少部分外(这部分人最后被完全伊斯兰化,融入中亚民族之中),而绝大多数契丹人归附了金王朝,还在原来的居住地生活,今天赤峰、通辽及其以北地区仍然是契丹人的居住地,归女真人统治。那么女真人是怎样对他们进行统治的呢?

在金王朝统治下的契丹人,彻底体会到当亡国奴的滋味。女真人灭掉辽以后,大势破坏辽文化,烧杀抢夺,挖契丹人主坟,对契丹人进行血腥报服。金廷交给契丹人的任务是防御北边,让他们修筑金界壕,并编成“乣军”,宿守金界壕,防止蒙古军的入侵。当时的“乣军”分为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乣军由迭剌部和唐古部两个部落组成,共分成五个乣。西北、西南两路的纠军共有十个,他们的名称分别是:苏谟典乣、耶刺都乣、骨典乣、唐古乣、霞马乣、木典乣、萌骨乣、咩乣、胡都乣,凡九,另个一个乣不知名字。这些由契丹人组成的“乣军”为金朝防御北边蒙古人的入侵做出了贡献。

为了防范契丹人复国,女真人对契丹人严加防犯。曾采取“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的方式对契丹人强行杂居。在金代,契丹人要在女真人的严密监视下生活,无自由可言,受尽了折魔,在金王朝的统治和压迫下,契丹人不堪忍受压迫,在金王朝存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暴发抗金起义,著名的起义有撒八窝斡起义、胡都乣起义、耶律余睹起义、耶律留哥起义等。

例如:撒八窝斡起义,声势浩大,当时起义军全部由契丹人组成,达到8万人之多,1980年,在通辽市科左中旗道兰套布苏木附近的辽河岸边,发现了3方金代西北路铜印,即“西北路招讨司之印”、“西北路胡都乣详稳之印”、“西北路霞马乣么胡记”。1988年6月下旬,在开鲁县东风镇春益河村,征笔者又征集到一方铜印。印文是阳刻九叠篆书“西北路苏母典乣磨胡记”。“西北路招讨司之印”、“西北路胡都乣详稳之印”、“西北路霞马乣么胡记”、“西北路苏母典乣磨胡记”,这四方铜印就是撒八窝斡起义时,遗落到这里的。撒八窝斡起义失败后,一部分契丹人向南投向宋,投向宋的这些人后来一定是溶入汉人之中了;另一部分投降金廷,仍在女真人统治之下生活。

在附金的契丹人举行的复国运动还有:

耶律余睹起义,曾因内讧而投向女真,起义失败后,入西夏,西夏不纳,又投鞑靼(后被杀),这一部分契丹人后来融入了蒙古人之中。金廷镇压了这次起义之后,大势搜捕其同党,于是,各地契丹人纷纷起义,失败后投入西夏或沙漠,因此,在金朝契丹人起义后,有很多契丹人分别融入党项族和蒙古人之中。

1190年(明昌元年),胡都乣起义于北京临潢之间,此后,还有群牧契丹陀锁德寿等据信州起义,建元神圣,众号数十万。这些起义由于金廷的镇压、利诱等而告失败。失败后的契丹人仍生活在金王朝的统治之下。

在金宋战争中,有些契丹人曾被调征南,在征南中,降宋的契丹兵已溶入汉人之中,1207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被调征宋的契丹人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后全部北投蒙古。

在金代末年,契丹人不甘忍受压迫,他们又在耶律留哥领导下举行起义(《元史百四九耶律留哥传》),众至十万人,营帐百里,威震辽东,1213年,推留哥为“辽王”,建国号“辽”。后来随同耶律留哥起义的契丹人,由于领导者意见不同,部分的回屯于契丹人的根据地,即今天的赤峰、通辽一带,大部分又经过了十多年的转战高丽等,最终有五万多人被留哥收回并安插在契丹人的根据地??临潢地区,在蒙古国的统治下,成为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700多人,散布于高丽州县,当然就溶合在朝鲜人之国了。

综上所述,在金代,由于多次的起义失败,使得一部分契丹人没有容身之地,纷纷投向了南宋、西夏、朝鲜、蒙古等,这些人后来就溶到了汉族人、党项人、朝鲜人之中。留在契丹人原有根据地的人大量减少,但是一直到金王朝被蒙古兵灭亡,蒙元帝国建立后,契丹人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生活在契丹人的根据地??赤峰和通辽地区。

那么在蒙元时代,契丹人又面临怎样的生存状况呢?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 契丹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蒙古大军攻打金王朝的过程中,世居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契丹人出于对女真人复仇的民族心理,或主动的给蒙古军队充当向导,或为蒙古军队提供金兵情报,也有的直接加入了蒙古军队,对金兵作战。在推翻了女真贵族的统治之后,这些契丹人又归顺蒙古政权的统治。投附蒙古的契丹人,因为对蒙古人有种特殊的情节,他们是同宗,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习俗也相近,加上契丹人长期以来对女真人压迫的不满,因此对蒙古军队的到来深表欢迎,并且绝大部分契丹青壮年加入蒙古军队,参加蒙古的南征行列,也有一大批被安排在蒙元的各地进行住防,这样在契丹人的世居地只留下一些妇女和儿童了,聚居人数大大减少。随同蒙古军队南征的契丹人及到各地住防的契丹人逐渐的与当地人溶和,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而留在世居地的老弱妇幼等契丹人,由金入元,经过不断的军事行动,物质生产遭受挫折,生活状况和社会结构进一步退化,再次退化到族落家长制阶段,重新开始了氏族社会的生活,生活极度艰难。

在元朝,统治者把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级。其中蒙古人是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色目人,在元初,由于契丹人协同蒙古军队作战,又是同宗,契丹人户同畏吾儿户、回回人户、河西人户被划分到色目人等级之中,为第二等级。随着契丹人随军大批进入中原和蒙元政权的稳定,契丹人户的作用逐渐减少和丧失,到元代中叶,元政权排斥弃族,不念旧日契丹人的功劳和同宗之情,把契丹人降至第三等级,与汉人、女真人、列为同一等级,这样本想借助蒙古人力量摆脱受压迫状况的契丹人在元代中后期又重新沦落为被压迫民族。

综上所述,元代初期,绝大部分契丹人跟随蒙古军队南征和住防各地,这部分人再也没有回到契丹人世居之地,并逐渐溶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而留在世居之地少量的契丹老弱妇幼等,一直受到压迫,生活极度艰苦,这部分人(一直居住在契丹故地的契丹老弱妇幼),在元明交替之际,随着元王朝的崩溃和蒙古势力的北撤,也被迫北迁,继续过着游牧渔猎和粗放的耕种生活。还有在元代未曾从征而一直留居北方的库烈儿部??原来的“乣军”(居住在库烈儿山、根河、斡难河地区的契丹人),在明代,生产关系、生活情况也和生活在契丹故地的契丹人一样,仍然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后来这两部分(居住在库烈儿山、根河、斡难河地区的契丹人和生活在契丹故地的契丹人)契丹人合为一处,因为他们的居住区明廷的兵力没有伸入到这里,生活相对独立和平静,也许是为了逃避下等公民的压迫,也许是躲避契丹这一族称给他们带来的灾难,他们抛弃了原有的族称,改用一种全新的族称,这就是达斡尔族。据相关学者调查,在明未清初,生活在根河地区的达呼尔酋长根铁木尔还被通古斯人称为契丹酋长,这就说明北迁的契丹老弱妇幼和未曾南征的契丹库烈儿部,在明代已经演化成达斡尔族。

关于库烈儿部,据元许谦撰《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和元黄缙撰《沿海上副万户石抹神道碑》载,库烈儿部在金代初期为迪烈乣人,辽灭亡后,以库烈儿为首领向北迁移,退出了女真人的统治范围,他们不属于辽时的契丹统治集团,转移到北山以后,仍然过着射猎打牲和粗放的农业生活,现在根河北岸山地,还有库烈儿温都尔,按达斡尔语“温都尔”是山或高地的意思,显然库烈儿山是因库烈儿首领的名字而命名的。从金代开始,这一地方就成为契丹人的一个据点,以后有些契丹人陆续地来到这里,他们并没有称号建国,他们在成吉思汗时期投附到蒙古,并组成一支兵力参加了蒙古南征,溶入汉人之中,而留守的少部分人和元亡北迁的契丹人合归一处,并一道变成了达斡尔人。

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最近,在有关专家利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与契丹族有最亲近的遗传关系,一直以来达斡尔族是否为契丹族后裔的争论,终于有了科学结果,困扰史学界多年的难题,利用DNA技术顺利的得以解决,达斡尔族是真正的契丹后裔。

关于契丹后裔,现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人,分属现今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根据他们的家谱所载,其先世是耶律氏,他们也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如果他们真是契丹族后裔,显然他们的祖先是在元代从军著籍云南的。近年来DNA技术的普遍运用,如今通过DNA技术,证明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 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无疑他们也是契丹族后裔。

强极一时的契丹人,如今成为了一个“分子意义上的民族”,达斡尔族和云南的阿、莽、蒋姓“本人”也成为了契丹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另外,在河北省宝坻县有“耶律各庄”,至今村人多姓刘。从辽朝以来,耶律译刘,(陈述:《金史氏族表初稿》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5年),那么“耶律各庄”刘姓先世(耶律阿保机汉姓刘),很可能也是契丹人,此外在宝坻县内尚有达子庄、达子屯、哈喇庄(《乾隆宝抵县志》)等,其先人也主要是契丹人。

从上面契丹人的流向上看,契丹人在血缘上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族名上消失了,契丹人从分子意义上来说, 契丹人的血液至今还在中华民族机体之中流趟,那么契丹人的族名为什么会消失呢?下面做简要分析。

契丹人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其主要原因还是政治因素造成的。一个民族能否存在,要具备几个条件,那就是要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女真人建立大金王朝不久,就强行禁止使用契丹文字,契丹文字由此失传,这样语言也就自然的失传了。元代的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时大辽已经消亡65年。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种族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契丹人在四种等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处处面临歧视。但耶律楚材却非比寻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经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契丹人,却在辽代灭亡仅仅几十年之后就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才要重新学习契丹文字。契丹文字的消失显然是由政治因素造成的。女真人禁用契丹文字,其目的就是要在语言上让契丹人消失,语言的消失就失去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同性。不仅如此,女真人和蒙古人为削弱契丹人的势力,对其民族共同体进行强行拆散,在金代,女真人令契丹人与其杂居,用两户女真人夹一户契丹人的办法,强行弱化契丹的势力,在元代,强行南征,分散居住,使契丹人融入到其他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不但使其失去了民族居住的共同地域,也失去了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消灭这个民族。尽管如此,在女真人统治的一百多年里,契丹人并没有按女真人希望的那样彻底消失,而是不断反抗,在一次次的反抗起义失败后,造成契丹人数的大量减少,这或许满足了一些女真人的心愿。到了元代,政治的最大表现就是对外战争。元代统治者不断调集大批契丹人南征,死伤不用说,无论是胜利还是战败,由于路途遥远,这些从军的契丹人很难再回到他们的故乡,都分散到各个地区,像云南的契丹人后裔就是如此,长时间与当地人共同生活、通婚,就都融入其所在地区的各个民族之中了,云南的契丹人后裔就分属于十多个民族,这正说明了这一点。而留在契丹人故地的极少数契丹人,均为老弱妇幼,北迁后与库烈儿部的少数留守人员一起,保存了一些契丹人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但由于长期压迫和分化,生活极度艰难,这部分人早已忘记了祖先们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重新回到原始状态,为逃避压迫,稳姓埋名,丢弃了原有的民族称谓,逐渐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达斡尔人。

混入汉族人之中的契丹人,姓氏也发生的汉化。原来契丹人只有两大姓,一个是耶律氏,一个是萧氏,溶入汉族后,一些萧氏直接混为汉族萧姓之中,还有述律氏一支的萧姓,辽灭后,改为石抹氏,与汉姓溶合后又称为石姓。耶律氏,溶入汉族中改为刘姓,云南的契丹后裔分别改为阿、莽、蒋等姓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
曾经不可一世的契丹族,现如今属于哪个民族,其实只是换了称呼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让北宋头疼不已的“契丹”,现在是哪个民族,说不定是你祖先?
辽国灭亡与哈喇契丹
一个在中亚建国,但却被中国正史视作为中国王朝的国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