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唯一的北宋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转轮藏殿不仅本身就是一座结构被梁思成先生赞不绝口的珍稀北宋楼阁式建筑,更难得的是殿内还保留了宋代的转轮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实例

“转轮藏是一个中有立轴的八角形旋转书架,为此类构造中一个罕见的实例。它的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建筑构件的处理极为精致。下檐八角形,上檐圆形,两檐都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由于这项小木作严格遵循了《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所以是宋代构造的一个极有价值的实例。”——《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斗拱/梁架

转轮藏殿是隆兴寺内三座保存完好的北宋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几座经典的“叉柱造”楼阁式建筑之一;斗拱形制拙朴、布局疏朗,由下至上,斗拱的组合似乎有一种渐次上升的韵律;而为了安放转轮藏,殿内架构采用的“移柱”做法,更是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奇思、妙法。

(PS:以建筑的特征,其实称之为转轮藏阁更为准确。)


叉柱造

叉柱造是辽、宋、金时期,楼阁式建筑处理上下层关系的重要技术特征,现存的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以及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均是以“叉柱造”的结构营建。

“所谓叉柱造做法,在处理上下层大木结构的交接关系上,是将上层柱脚叉于下层柱头斗之上,具体地说,将上层檐柱柱根十字开口,叉于其下平座柱上的栌斗内,再将平座柱亦同样地叉立于下层檐柱的斗上。”——《古代楼阁式建筑结构的形式与特点_缠柱造辨析》_张十庆




图片截自《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_谢启芳



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叉柱造平、立、剖面图。


从梁先生所绘的转轮藏殿平面及断面图,可以了解整体架构。图片翻拍自《图像中国建筑史》



斗拱


副阶、平坐、上层斗拱。下层副阶四铺作、平坐斗拱出三跳无下昂,而上檐斗拱最为特别,为罕见的五铺作双下昂。由下至上,斗拱的组合似乎有一种渐次上升的韵律。



下层内檐铺作


“在本身的结构上说,藏殿上檐的斗拱是个罕见的做法:五铺作,单拱,出单杪,双下昂,清式所谓五踩单翘重昂。其特点在第二昂并不比第一昂长出一跳,只与令拱相交,其上便是耍头;两重昂同长的例,还以此处为初见。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如《营造法式》之制。昂尾方正无雕饰,简朴古劲得很。”——梁思成先生《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阑额不出头普柏枋出头,也体现了唐宋之间的过渡时期特征:中国古建筑柱头从不用普柏枋,到使用普柏枋但普柏枋不出头,再到后期阑额、普柏枋均出头。


梁架

梁思成先生在考察隆兴寺后,对转轮藏的梁架结构赞不绝口:

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架因前后做法之不同,有大斜柱之应用,而大斜柱与下平槫下襻间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免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后来,又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写到:

“殿中对内柱的位置作了改动,为转轮藏让出了空间。而这又影响到上层彻上露明的梁架结构,其中众多的构件巧妙地结合为一体,犹如一首演奏得极好的交响曲,其中每个乐部都准确而及时地出现,真正达到了完美、和谐的境地。”


图片截至《正定隆兴寺转轮藏》_赵献超


为分散上层负荷所采用的弯梁。


转轮藏

转轮藏通高10.2米,置于殿内下层直径7米的圆形地坑之中,整体可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




藏座

“藏座部分下由藏针尾部向上出八根斜戗,上呈放射状平置八根角梁,各角梁下悬里、外两根垂柱,柱根有卷刹。柱间施枋三层,上、中层枋穿过斜戗施于藏轴和外柱间,下层枋里插内柱,穿外垂柱延至地坑边缘,此层枋间设连结构件。”——《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_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_刘友恒


藏座的雁翅板浮雕有卷草图案,是《营造法式》中所载“起突卷叶花”的佳例。




藏针由生铁铸成。“藏针相当于《营造法式》中的‘铁鹅台桶子’”——《正定隆兴寺转轮藏》_赵献超



藏身


“藏身是转轮藏最具实用功能的部分,高2.66米,平面呈八角形,边长2.65米、直径6.9米。每面三开间,当心间面阔96厘米,次间面阔66厘米。藏座斜戗平出的八根角梁上施龙骨铺木板为藏身的底部,上立外槽柱。

“内槽柱为方形,外槽柱为八瓣梅花柱,柱径16.3厘米,当心间平柱为垂莲柱,下不及地,柱上端均作卷刹。”


“外槽柱上方施普柏枋及阑额、由额,由额下以雀替支托。额间嵌浮雕云龙纹的华版,明间华版上雕升降双龙,次间对称各雕一行龙。”



藏顶

藏身上设重檐(下檐为八角形、上檐圆形),加上攒尖屋顶,组成了藏顶。


藏顶的圆形上檐与八角形下檐。下檐明间补间设两铺作、次间设一铺作,与柱头铺作均为双杪三下昂八铺作斗拱。其结构、细部均于《营造法式》所载的吻合。屋檐呈现出宋代木塔所具有的优雅曲线;上檐斗拱为八铺作五卷头重拱计心造。


令人唏嘘的老照片

从日本学者关野贞在20世纪初考察隆兴寺所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转轮藏的保存得还是相对完好的,而10年后,梁思成先生考察隆兴寺时,转轮藏柱子的缠龙、勾栏都已经不知所踪。


日本学者关野贞于1920s拍的照片。可见柱子的缠龙、柱间的勾栏还在,虽然细节不清,但从形制上看,应该也是北宋的原构!


附《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转轮藏部分


乙转轮藏殿(校注〔五〕转轮藏殿及慈氏阁二建筑物,清代所加腰檐,于1954~1958年修理时,已被取消,外观恢复宋代面貌。)

在大悲阁之前,配置于东西两侧者为慈氏阁及转轮藏殿,阁在东,藏殿在西。两者外形颇相类似,但大小各有小差,而结构法,在平面的布置,梁架之结构,斗拱之配用,则完全不同。二者之中,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

平面是个三间正方形,前面加有雨搭。正方形之中略偏后,有径约7米的转轮藏;藏旁两中柱,因容不下安轮藏的地位,各向左右让出,所以成一种特殊的平面配置。沿左右两壁下,列罗汉十六尊。在轮藏之后,有梯沿西墙由北向南,可达上层。

上层没有雨搭,只是九间;四周有平坐;正中一间供佛像,像前地板上有孔,轮藏转轴的顶由地板上伸出。

断面 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架因前后做法之不同,有大斜柱之应用,而大斜柱与下平槫下襻间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免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立面由外表上看,藏殿和慈氏阁是相同的,都是三间正方,两层的楼;下层前有雨塔;上层有平坐,重檐歇山造,两山的山花板,是清代修葺时所加。二者唯一不同之点,只在上檐斗拱,若不仔细观摩,不容易看出来。

斗拱 平坐及下层斗拱,藏殿与阁都完全一样。全部布置极为疏朗;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杂,梢间及山面皆只用一朵。下层为五铺作计心单拱造,向外出两跳,第一跳跳头只有瓜子拱(清式称外拽瓜拱)而无慢拱(清式称万拱),第二跳令拱(清式称厢拱)之上有替木,而不用明清常用的挑檐枋。雨搭斗拱为四铺作单拱造,现在的令拱是清代修葺时所改造。平坐铺作出三跳,单拱计心造,其特异之点在最外一跳跳头无(校注〔九〕阁内佛像,只余弥勒(慈氏)立像,其余于解放前毁掉。)

上层斗拱则与阁大大不同。头一样容易看出的,就在梢间补间铺作之偏置,因为昂尾须让出角昂后尾的位置来。在本身的结构上说,藏殿上檐的斗拱是个罕见的做法;五铺作,单拱,出单杪,双下昂清式所谓五踩单翘重昂。其特点在第二昂并不比第一昂长出一跳,只与令拱相交,其上便是耍头;两重昂同长的例,还以此处为初见。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如《营造法式》之制。昂尾方正无雕饰,简朴古劲得很。

转轮藏 藏殿的主人翁。"转轮藏"这三个字虽然是佛寺里一切八角形藏经的书架的通用名称,但是实际会"转"的轮藏,实例甚少。隆兴寺的转轮藏殿下层中央之全部。在殿下层地板上,有径约7米的圆池,池中有生铁的轴托,上有极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转轴。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内柱,八根外檐柱,和多数的横枋及斜木构成。外观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则是圆形的。八面每面做成三间形,但当心间二平柱下不及地,只是垂莲柱。经屉及下部装饰都已毁坏无遗,只余斗拱及骨架。其斗拱之分配,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梢间用一朵。斗拱上下层都是八铺作,重拱,出双抄三下昂,计心造。最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昂是古式真的斜昂,而不是清式之平置的翘而加以昂嘴者。各斗之欹(清式称斗底)皆略有(幽页)杀,非如清式斗底之板直。最外跳头上用撩檐枋,其断面作长方形,非圆径的挑檐桁。此外角梁头的蝉肚(与清式霸王拳不同),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拍方(清式称平板枋),和卷杀的柱头,无一不与《营造法式》符合。不知关野先生何所根据而说它是清代所造?(见《支那建筑》上卷解说第六十一页)佛像一进藏殿,迎面便是笑脸的阿弥陀佛,塑工甚佳(,被贬坐在砖地上;原先也许是六师殿里的东西。藏之两旁有十六罗汉,塑工并不高明。南墙边在楼梯之下,有三尊弃置的无头漆像,却都是极精的作品。上层正中间的一尊释迎两尊菩萨,保存的很好,由衣纹及面貌看来,至少也是宋初遗物。





 =========================================================
参考文章: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_梁思成先生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_赵献超
《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_谢启芳
《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_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_刘友恒
《浅析楼阁式建筑的特点_以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为例》_曹瑀鋆


参考书籍: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识别中国古建筑》——李金龙先生
《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
隆兴寺笔记|扶轮转藏,已无经卷慰平生。
【经典】摩尼殿-古画中走出的建筑
浅析「宋代建筑」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探古建之古城正定(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