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行漳州:双门顶明代石坊、岳口清代石坊、漳州古街


首先以一张历史街区导览图作为本篇博文的引子。漳州现存老城区约0.86平方公里,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筑城形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根据《漳州市名城保护规划及三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核心是“一区”、“三线”,其中“一区”是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北以中山公园为界,南至博爱道,东以延安南路为界,西至钟法路外古城濠,包括香港路、台湾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始兴北路(府埕)、始兴南路、青年路、振成巷、修文西路和龙眼营路等,“三线”指的是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街区、新行街历史街区和浦头街历史街区。


芳华横路以南,与中山公园隔街相望的这片区域刚整修过。在整修中,罗厝、刘厝、徐氏家庙等五大民居甚至“朝向调了个头”,沿街新增了大门。


“菊香苑”街区也是在五大民居身后新开辟的,内部巷道完全打通,院落自成一体。


看上去并没有迁走居民。是居民,让这片街区维系色彩与活力。


巷道的那头是台湾路。


台湾路、香港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和始兴南北路共同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漳州古街。以街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类似的还有天津五大道、福州三坊七巷和潮州太平街义兴甲巷。也许国内满足评选要求的完整街道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很多城市不得已才以街区的形式打包。


台湾路与延安南路路口。


延安南路以西的台湾路部分,路面已经换成石板,沿街房屋的色彩也显得更加整齐划一。台湾路,由西至东原为卫口街、府前街、崇仁庙街、雨伞街。路两侧有民初传统的红瓦双坡顶、挑檐砖木结构建筑,有古典窗拱、柱式的西洋建筑,均为非骑楼形式。


倒是延安南路看起来比较原生态。


延安路是漳州曾经最重要的商业街,这里诞生过漳州第一家照相馆、第一家皮鞋店、第一家银庄公会、第一家电话公司、第一家长途汽车股份公司、第一家国有书店,乃至第一条水泥路面。


继续向东,与延安路平行的是北京路。北京路原分六段,由南而北依次为:东闸口,下营街,少司徒街,市仔头街,十字街,渔头庙街。


看起来破败不堪,极为冷清。


修文东路上的东桥亭,与西桥亭隔老城相望,两座桥亭只相距六百米,皆奉祀观音佛祖。


东桥亭也有一株巨榕护卫。


从这个角度可以明白为什么叫“桥亭”。


香港路,由南至北原为南市街、双门街,位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的中轴线上。路两侧为民初砖木结构骑楼建筑,红瓦双坡顶,木板墙面与胭脂砖相结合,前店后坊上住宅。清末民初,香港路因路南端的九龙江西溪码头形成,而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是漳州四大古市场之一。


红色尽头是双门顶明代石坊。


这两排骑楼红得好假,反而衬托出牌坊的沧桑。


从南向北,第一座石牌坊是“尚书、探花”坊。


“尚书、探花”坊系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


光线不好,没怎么拍细节。


双门顶明代石坊的国保碑倒没有遗漏在文庙院子里。


第二座是“三世宰贰、两京扬历”坊。


“三世宰贰、两京扬历”坊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亲、祖父而立。蒋孟育,龙溪人,万历进士,曾在漳州结“玄云诗社”,与张燮、郑怀魁等漳州才子合称“七子”。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易历”。


两座牌坊相距28.5米,可以轻易一眼望穿。


回到台湾路,这家是拥有150历史的天益寿药店。


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


孤单的一抹黄色。


几乎占满一面墙的窗户。


湿润的街道,几乎没有什么行人。


老街区的新生,仅仅靠刷漆、铺地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年轻人定居,没有实质性产业支撑,终会沦落为周末影视城+平日鬼城。


回到中山公园南门。这两排骑楼与中山公园漳州府衙遗址相对,明显有中轴线的感觉。


这一带叫做“府埕”,附近是漳州各色小吃的聚集地。


来到新华东路,继续探访岳口清代石坊。香港路的牌坊,可称为“文牌坊”,它为文官而立,而新华东路的牌坊是“武牌坊”,它为为武官而建,时间约晚100年。


“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619年)赐福建提督、左都督、挂镇朔将军印的蓝理所立。


蓝理(1649-1720),字义甫,号文山,漳浦县赤岭人。在澎湖海战中,蓝理腹部被炮击伤,拖肠血战,功居第一,康熙帝称他为“破肚总兵”。康熙二十七年,蓝理奉诏晋见皇帝。康熙念念不忘他澎湖拖肠血战之功,特向他询问血战时状况,叫解衣察看伤处。为表彰蓝理功绩,康熙先后两次为蓝理题写御书榜文:“所向无敌”和“勇壮简易”。


坊宽10.63米、高12.5米,十二根坊柱分为组隔成三间,每组三柱纵向排列,中间大方柱边长0.58米,前后小方柱边长0.27米。正楼四坡顶,顶部檐下正中置镂雕一龙衔顶、双龙盘边、祥云托底的竖匾,匾上直书“御书”二字。其下是两面分勒康熙所赐御书“勇壮简易”和“所向无前”正匾。正匾以下,用梁枋隔为三层:中层两边各雕一站立人物,中间阴刻楷书诰布;上下层各嵌三块雕有抚琴、游园、出行等图的镂空双面雕花版。再下是大阑额,其上浮雕张口双龙和云纹。正楼两侧是各为两层的边楼,各楼均设四根小柱支撑三面出檐的楼盖,柱间俱嵌有镂雕花版。


和冷清的历史街区核心区相比,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小心翼翼的绕过地上的垃圾与污水,继续向北。


159米之后便是“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赐福建全漳总兵官、左都督许凤所立,坊宽11.2米,高12米。


愚以为镂空石雕乃是漳州石牌坊最精彩之处。


在勇壮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的边楼上,二楼朝向正楼的大柱两边及一楼东边正向的青石镂雕花版,各有五块雕着洋人形象。这些洋人,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卷发虬髯、有的作舞蹈状、有的作与汉装老人谈话状。石坊上出现洋人形象,迄今尚属仅见。


由于未开发整治,这一带明显脏乱差。为什么整洁与人气不能并存呢?


用作岳口小学大门的另一座市保牌坊——正德石坊。


走至新华路尽头,看到一座东岳庙,顺手拍下。


最后上一张漳州东站的图片,比较一下和前一张图片的异同点,呵呵。至此,六天的福建之行宣告结束,虎头蛇尾的系列博文也画上句号。上网时间越来越少,积压博文却越来越多,只好放弃按顺序写系列的方式,改作以地名为前缀、东一篇西一篇的即兴写法,请大家继续关注,多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漳州古街实拍(1)
走在三闾庙正街[三闾庙明清古街]暮色里(江西之旅第三十八篇)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9)福建省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漳州古街)
漳州千年古城之殇:民国闽南建筑大师李明月之孙如是说
正月初一,到漳州老街感受年味
吴子斌丨漳州老街(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