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2700多年的古村,有全国最长地名,《二十四孝》中有它的故事,是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你知道它的名...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个安徽省宿州市的小村子,是我国地名最长的村庄。

它,传承着27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村,拥有“中国最美地名”的美誉,同时也是“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5里处,五洞山的南麓,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被人们称为一方宝地。

古村的前身为“杜村”,是杜氏定居形成的村庄。

而 “鞭打芦花车牛返”一名源起于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即《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

据记载,“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丝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驭车,体寒,失镇。父査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这就是“鞭打芦花车牛返”的故事。


 芦衣顺母

春秋时期,某年正月初二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

 闵子骞驾车,当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时,天气骤变,朔风怒吼,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禁不住风寒,浑身直打颤,缩作一团,

因手指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

然而 闵子其弟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

其父见状十分气恼,“你这个孩子,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东西!”

随着一声喝斥,举鞭向闵损抽去,转瞬之间,惊人的现象出现了。

鞭打之处,棉袄绽开,芦花飞扬,其父一时惊呆了,看是厚厚实实的棉袄,原来里面全是芦花。

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绒。

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方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虐待前子。

激怒的父亲二话没说,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匆匆磨墨展纸,写下了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

看了父亲的举动,眼看这个家就要破裂,闵损不计前嫌,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哭着苦苦哀求父亲看在他弟兄三人的份上,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

后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悔恨莫及,羞愧难当。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

从此以后,这后母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悔而向善,把闵损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流传至今。

后人将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后来,人们将其故事纳入 二十四孝,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

并编成戏剧广为演唱,遂使闵子之孝名扬天下。

元大德年间,乡人又在该村增建“四贤祠”,分别祭祀闵损、 颛孙子张、颜子柳和 孟子以作尊贤崇儒,彰显孝道,自此,该村又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

萧县的“鞭打芦花处”是二千多年前,人们为了纪念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其中的闵子骞忍受痛苦和屈辱孝敬后母而立的石碑,

是历代宣传孝道的重典型,是孝文化的基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古村内还现存历史遗址遗迹20余处,包括闵子骞覆车古道1处、四贤祠遗址1处、百年古井2口、古石桥2座、古泉3处、百年古树30余棵等,其中占地约2000亩的“千佛禅寺”为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统美德,为后人树立孝文化的典范,促进构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筹备在中国安徽萧县建立“中国百孝文化园”,

利用鞭打芦花车牛返的自然资源的人资源,扩大“鞭打芦花”的建设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百名以上孝子孝女的典型,使其扩大建成为全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基地。

中华美德,孝字为先,各位朋友有机会不妨带着子女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来,亲身感受传统美德孝文化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闵子骞谏父
中国历史上著名儒学传承人物—闵损传
中国一千年古村,村名竟有十二个字,为全国之最
孝经故事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63:车牛返村“鞭打芦花处”
闵子骞(中国春秋末期孔子高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