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杭州书生于谦为何能率明军大败瓦剌,打赢京师保卫战?

有一首名诗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出自明朝第一名臣于谦之手的《石灰吟》,以物明志字里行间充满天地正气。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和明末时期的将领毛文龙是老乡,都是钱塘人。明时钱塘县也就是如今的杭州市上城区,秦始皇时始置县,名钱唐县,唐朝时期为避讳而改为钱塘。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一身正气的文天祥对后人影响甚深。于谦自幼聪慧过人,与众不同,年轻时的于谦一直以文天祥为楷模,修得一身正气。据说,有次有个僧人遇到于谦,见其相貌清奇,说他将来必成为挽救国家于危难的宰相,没想到后来真应验了。

于谦24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后来成为挽救明王朝于危难之中的中流砥柱,结果被卷入皇争受迫害而死,死后葬在西子湖畔。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449年8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惨败,明英宗被俘,众多文武大臣丧命。消息传来,明廷大震,乱成一片。

瓦剌太师也先裹挟英宗要挟明朝未遂,遂于11月初,分兵两路南犯京师:北路2万人攻京师门户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古北口镇东南)、居庸关(今北京昌平以北);南路也先挟英宗率3万人攻紫荆关(今河北涞源县东北)。


兵部尚书于谦危急之中冷静应对,放弃坚守城池,率22万明军列阵京师九门迎战。攻破紫荆关进抵京师的瓦剌南路军,列阵西直门外。也先见明军戒备森严,遂提议和谈,索要巨额赔偿,于谦坚决贯彻大明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和谈不成,瓦剌军发动进攻,于谦灵活应对,指挥若定,军民协力,同仇敌忾。进攻各城门的瓦剌军屡攻屡败。北路军在居庸关也遭到明军强力阻击入关无望。

明朝援军逐渐到来,瓦剌仓皇而逃,明军又乘胜追击,在固安、霸州等地击败瓦剌军。也先所瓦剌军狼狈退往塞外,京师危机解除。


以于谦为主的主战派将领积极抗战,打败也先所率的瓦剌精锐,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谓扭转乾坤,使明朝转危为安。

于谦本为文臣,却为何能指挥若定,挽大明于危亡呢?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于谦考虑周全,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


第一,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明廷大乱,于谦立即着手稳定朝纲。群龙不可无首,国不可一日无君。因英宗的儿子尚幼,遂上奏太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为明代宗,稳定了朝局,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有大臣建议迁都南方,于谦坚决反对,主张坚守。认为一旦迁都,明朝将失去民心,必然会出现南宋的局面,得到太后和明代宗的认可。

第三,对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进行抄家灭族,并诛灭王振同党,以平民愤,此举甚得民心,为后来军民协同作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不拘一格降人才,任用会战善战的将领,撤掉贪生怕死混日子的军官,从全国各地征调大量精兵拱卫京师。

第五,赶制盔甲、军器、战车、火枪火炮等武器装备;发动军民挖战壕,修固城池,从通州粮仓往京师运去足够守城大军用一年的百万石粮,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战前准备充分,战时又根据战场的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应对,于谦指挥的这场京师保卫战,最终得以胜利,挽救了大明王朝。可以说,没有于谦,大明或许就成为第二个南宋。


第二年瓦剌放回明英宗,恢复和明朝的臣属关系。可悲的是后来英宗复辟,拼死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的于谦被陷害至死。悲夫!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保卫战(京师保卫战)
土木之变因宦官私心而起,皇帝被俘精兵尽没,大明王朝差点提前灭亡
土木堡,夕阳下  魏鸣放
千古民族英雄,他虽“粉身碎骨”,却留清白在人间
守卫京师的于谦因何获罪而死?令明朝皇帝忧心不已
临危受命的文弱书生,拯救了大明王朝,和岳飞一样名垂青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