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战西线战场——施里芬计划VS“第17号计划”

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而告终,普鲁士人击败了法军,攻陷了巴黎,并且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签订了城下之盟。为了预防任何来自法国的军事威胁,新统一的德国吞并了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地区,使法国直接暴露在德军面前。

法国于是沿着150英里的法、德边界,以4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从东南部与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尔福、土尔和凡尔登一直延展开来,在凡尔登以北约20英里,也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的交界处——崎岖的阿登森林结束。

面对这难以克服的防御堡垒,1890年德军参谋长、陆军元帅康德·冯·施利芬制定出一个自认为完美的作战计划——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设计了一个通过比利时和荷兰侵入法国的战略。由于法、俄是协约国,该计划必须确保对两国作战都能取得胜利。施利芬主张,德军应该在东线对俄国取受势,只部署兵力的十分之一(约9个师。他认为战争一旦爆发,俄国要经过几个星期才能完成战争动员,德军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差打败法国。德军将集中绝大部分的兵力,越过比利时和荷兰在西线向法国展开大规模进攻,并在6周内击败法军,同时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再回头对付东线上的俄军,争取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

在西线,斯利芬估计法国人出于报复的心理,一定会先行攻取曾经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那么德军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用7到8个师的小部分兵力组成左翼牵制住法军主力,并将法军引入一个预定的圈套,同时用大部分兵力,约90个师组成右翼,快速突破比利时和荷兰,轻松攻取没有设防的法国北部,并以5路纵队分别向巴黎包抄,然后绕过巴黎,以一个扇形面的布局从背后对法军主力进行打击。这样,德军的左翼和右翼部队就可以想一个铁钳一样,将法军钳制在一个包围圈内一举歼灭。

施利芬也意识到他的计划存在的缺陷。这样庞大的军队实施长途奔袭和穿插包抄的军事行动,没有高效的后勤补给系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他不厌其烦地设计了对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方案。即使如此,他的计划仍太脆弱,任何一点疏忽和改变都将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

斯利芬死于1912年,没能看到他设计的计划付诸实施。继任者赫尔姆斯·冯·毛奇(小毛奇)对计划做了大量调整,他对德军能够速胜法国并不那么自信,因此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小毛奇

战争一开始,德国采用了修改过的施利芬计划。最初制定的施利芬计划主张德军将90%的兵力用于对付比利时和荷兰,准备速战速决,然后从侧翼击溃法国。而小毛奇把这部分兵力降至50%~60%。斯利芬计划原要在阿尔萨斯诱敌深入,但小毛奇坚决反对。本来为保东线,决定容许俄军占领东普鲁士,德军退至维斯瓦纳河下游,这一战术也被小毛奇否决了。经过修改的斯利芬计划投入实施。德军入侵比利时,促使英国参战。英国远征军迅速出击,与德军作战,使德国陆军耗尽了给养,导致计划延期,不得不停滞下来,他们的后方供应无力支撑这样的消耗战。而这种不得已的中断导致协约国乘机重新夺回阵线,为巩固自己的力量赢得时间,这样一来,德军只好草草收场。

施里芬

公平地讲,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失败,德军指挥官参谋总长小毛奇和前线指挥官之间缺乏沟通是一大原因。因为当时没有无线电之类的通讯工具,小毛奇不知道前线的具体情况,于是他仅凭主观臆断做出决定,其后果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后来德军的后勤保障中断,行动受阻,使协约国有机可乘。其实本来形势对他们有利,德国人差一点就成功了。

法国虽然有着完善的堡垒系统,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一种崇尚进攻的军事观点逐渐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法国军官的头脑。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法军的统帅、参谋总长约瑟夫·霞飞将军。

约瑟夫·霞飞

法军的作战计划确实是以夺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为目标的。事实上,法军先后制定了16个作战计划。1914年4月,霞飞将军又完成了一个新的计划,史称“第17号计划”。法国以为德军两线作战,投入在西线的兵力必定不足,因此企图以大胆的突进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法国人很想主动发起攻击,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进攻。他们没有练习过防御,更没有练习如何在防御中使用机关枪和铁丝网。他们准备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发动进攻,这是他们失去的领土,他们想夺回来。他们准备直扑过去,这就是法国人的整个计划。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把兵力全部部署在法德边境上,而在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没有设防。

由约瑟夫·霞飞将军指挥的法军大约有200多万人,法国在西线的兵力并不少于德国。但17号计划与斯利芬计划不同的是,他只规定了部队的部署和大致的进攻方向,而对进攻的细节则没有规定,只能由总司令在开战后随机指挥,这就使法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等待观望,坐失战机,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德国是施利芬计划中,也曾将英国可能的远征军考虑在内,但并未给予特别重视。英国是一个岛国,他强大的海军完全能够保障自身安全,因而他的陆军规模很小,远谈不上强大,在德国人眼里不值一提。英国对德宣战后,组建了一支由约翰·弗伦奇爵士率领的15万人的远征军前往欧洲大陆同法国协同作战。这与斯利芬计划预计的差不多。斯利芬预计的英军人数是10万。德皇和小毛奇根本没有把这支远征军放在眼里,德皇甚至嘲笑它是“微不足道的小部队”,不会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约翰·弗伦奇

这支英国远征军也确实没有单独的陆地战争计划,只被当作法国的补充力量列入军事计划中去。法国人认为自己能迅速获胜,因而最初并不看重这支军队。霞飞将军甚至认为又可能英军还没踏上法国的土地,仗就已经打完了。因而他把这支远征军安排到了远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最北方的前线。

英国对海上作战倒是做了周密的计划,并同法国进行了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则在北海对德国的海岸和港口实行封锁。

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有喜欢的可以点赞和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军事独尊,细说一战期间各方势力的战争计划
一战开始前各国作战计划大盘点,少数人的决定,影响最终胜负命运
二战系列8:德国战车——突破!阿登森林!
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如果在当时被严格执行了,能打败英法联吗?
详解“镰刀”闪击法国战役计划,曼施坦因天才构想是怎么提出来的
德国天才战略家冯·施利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