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族竹编非遗传承人马明中这次要“编”出个什么花样?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这是古代上层贵妇人手工之情状。

“无李无瓜沸如汤。竹方床,篾丝勤拈愿昼长。”

这是中国底层竹编手工艺人的日常。

历史长河尘烟跳荡,手工技艺经世浮沉。

篾丝勤拈处,便是竹编。

上下翻飞时,便是竹编。

一切艺术,在最开始时永远是来源于实用,来源于生活。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这是宋人李重元《忆王孙》写夏令仕女手工的一个片段。炎热夏季,仕女享用冰凉瓜果,午后慵倦,无心手工,不如睡去。这是一幅多么惬意的仕女手工图呀。但是传统的手工工艺,无不是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工艺,只不过要将李重元这首小令中的上层贵妇人和她们手中的针线,换成底层劳动人民及其编织各种生活用品的篾丝,且没有了午后慵倦的长梦,而是夜以继日的劳作。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明中便是这项非遗传承人中的一员。

十岁出门做竹编,自己挣钱来读书

马明中,大家口中的小马哥,是贵州山里人,苗族,1980年生,在重庆长大。可是如果用第一印象来描述的话,马明中给人的感觉是岁月留给他许多烙印,而他的竹编手艺就是经过近40年的时间磨洗出来的。

1. 马明中

马明中七岁开始随爷爷学习竹编,十岁便出门独力为当地人家编织竹编用品。他手中的篾丝上下翻飞,既快又稳,只为了能多编一些,挣钱吃饭和读书。重庆产煤,当地的下矿工人来回运输煤炭所使用的工具是竹兜,这竹兜便是马明中的一项收入来源。他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周末就编竹兜,一天能编两个,一个25块,两个就是50块,对他那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寒暑假时,马明中就回家继续编织人们日常使用的篓、篮、筐、簸箕等,这些编织赚来的钱,用于生活费、学费,有时候还能贴补一点家用。他的初高中就是这样,一边编竹编,一边上学。如今再说起这些竹编与成长的故事,我们听来会特别心酸,难以想象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而马明中说起这些时,手中的篾丝并没有停下,他淡然地说:“穷孩子家,又能怎么办呢?”如今,竹编虽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马明中来说,这只不过是一项最普通的用于生计的手艺活。所以,一切艺术,在最开始时永远是来源于实用,来源于生活。

2. 竹编果盘与陶茶具结合,马明中

制作一件竹编作品要经过选竹、破竹、去黄、切丝、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要手工操作。特别是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根根竹丝都要通过匀刀,才能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如果换用机器拉丝,竹节部分就照顾不到,会与其他部分受力均等,这样竹节就会特别脆,极易断,更不用说用于编织了。

所以对竹编来说,拉丝与编织都是极为关键的,且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拉丝是编织前必备的一个环节,对马明中这些竹编艺人来说,拉丝既要讲究粗细均匀,又要讲究速度快,通常一根一两米长的竹丝,前后经过匀刀的时间大致为几十秒,不会超过一分钟。这便是手上的活,干净利索,却是中国底层竹编手工艺人们的日常。

八角形编织,独特编织法

一般而言,竹编工艺品可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工艺品。细丝工艺品是有瓷胎竹编,如瓷胎竹编花瓶、茶具、文具、字画等;粗丝是无瓷胎竹编,即用竹条篾片编成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竹编工艺,如果盒、屏风、门帘、扇子、凉席、凉枕、箩、筐、篮、篓、箕畚等。但在马明中看来,竹编又可以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这是按制品成型来说的。平面竹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竹编字画;立体竹编有很多,兜、篓、篮、筐等,而瓷胎竹编也在其列。马明中说:“一项手艺说法有很多,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但我们不管,只管去编。”

3. 竹编笔筒,马明中

4. 竹编簸箕碗,马明中

竹编工艺大体有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上,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这样编出的图案花样就有很多变化。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和鲜艳明快的花纹。在编织技法上,马明中有一个绝活。他说现在的编织法有很多,如挑压编、圆面编、绞丝编,还有各类装饰编织等;在挑压编里又有斜纹编、回字形编、梯形编、三角孔编、六角孔编等。但是,八角形编织除了他还没有其他人能编出来。马明中说着便拿出还没有完成的跨界作品说,这就是八角形编织。此时,他的屋子里有很多同行,对他的手艺很敬重。他们让马明中拿出另一件特殊的作品来,是两个竹编粽子,完整内扣,惟妙惟肖,这种编织法也是很有当地性的,在外面不容易看到。

5. 八角形编织

跨界创新感悟深

2017年,马明中参加了由文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马明中是苗族,他的竹编是苗族竹编,在他随身携带的物件中,除了那些已经处理好的竹丝,还有一个他们民族最常用的乐器——芦笙。我们会想问,难道芦笙也是竹编吗?其实,这对于马明中的工作来说并不稀奇,因为用他那些同行们的话来说,小马哥来上海就是一个“跨界记”。从芦笙开始,一直到结业的作品,他都在跨界创新。

芦笙是苗族人载歌载舞时常用的乐器,特别是逢节日或者是婚丧嫁娶,如今芦笙在他们当地也成为一项受保护的民族技艺。马明中的这把芦笙是他自制的。芦笙是簧管乐器,制作材料便是竹子。演奏芦笙与竹编一样,对马明中来说是从小就会的。竹编、芦笙都不离手,一项是手艺,一项是乐器,虽然都是与竹打交道,但也可以说是跨界。

6. 芦笙

马明中的跨界创新,极大地表现在他的竹编上。他说:“什么是跨界呢?就是用竹编做出脱离原来形式的东西。比如,我把竹编应用到衣服上去。”结业的时候,他交出了一件美妙华丽的作品——他给衣服做了披肩、护腰,华丽、端庄、原色自然。这就是他与服装设计师施军燕合作的跨界作品《绽放山城》。再比如他的竹编粽子,加以精细化,与金丹合作出跨界作品《菱兮・采》。

7.《绽放山城》,马明中和服装设计师施军燕跨界作品

8.《菱兮・采》,马明中与金丹跨界作品。作品中的竹编为竹编粽子

他不仅在竹编上跨界,也开始在行业上跨界,为了传承保护红苗文化,成立闳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传播介绍苗族的民族风情。与此同时,他的竹编也就跨行到为当地的艺术团做演出的道具上来。

说到这次的竹艺研修心得,他写出了如下特别有感触的句子:“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研修,我感觉学到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在这里学习得越多,感觉以前了解的东西越少。这次研修我以前编过的和没编过的都让我大开眼界,使我的竹编技艺得以提升,然后就会努力地或者是刻意地去找这方面的教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因为我有一颗想充实自己的好动的心,有一颗想要学习更多竹编技艺的心,同时也有一颗向上的心。这就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所学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为竹艺技艺传承而自豪!为人民创造财富而努力!”

最后见到马明中时,他正倚床而靠,虽然不知这床是否竹制,但见他手中篾丝上下翻飞。他正在赶制一个竹编双筒,身旁的同行调侃道:这是小马哥的跨界之作,可取名《一・二》。这一画面让人想起李重元的那首小令,但是必须要改成这样:“无李无瓜沸如汤。竹方床,篾丝勤拈愿昼长。”

9.《一・二》,马明中

文|康富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

图|PACC、马明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苗族非遗传承人玩转指尖上的国粹,三苗网携其作品在北京等你
竹迹中国行:69个手工竹编编织场景记录,呈现400年历史竹乡风情
竹编视频:传统手工竹器编织字样图案,加精湛手艺,能否是艺术?
摄影:苗族的物件(芦笙)
人文净土,朗德上寨
水族芦笙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