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名将传奇:装甲幽灵,古德里安的装甲战术革命

“德国装甲兵教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作为“闪击战”的创始人,“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及“曼施坦因计划”天才实施者,用他的装甲理论和行动,写下了一段传奇的坦克战争史。但同时,他也以其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革新以及由此引起的战争的重大变革,在军事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其影响至今犹存。

一、步兵出身的坦克专家

1888年,古德里安出生于东普鲁士库尔姆市一个职业军人的家庭。不满13岁,他便进入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学习,后因成绩优异被直接送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07年,毕业后的古德里安被分配到驻洛林的第10汉诺威轻步营任见习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古德里安先后担任过电台台长、参谋和营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后,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常备军要裁减到10万人。古德里安虽然留在了军队,但也由步兵营长降为连级指挥官。

1922年,命运之门终于为古德里安打开了。他被调入陆军运输兵总监部,任务是研究摩托化运输问题。尽管步兵出身的古德里安自认无法胜任这一新的工作,但运输兵总监希维兹将军认为,这个年轻人有股子钻研精神,会很快胜任并且成为专家的。果然,不到两年,古德里安便成为部门内精通业务的骨干参谋,并因研究机动战中摩托化部队的运输问题,引出了对这一运输方式的保护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装甲车辆。古德里安决定先从战史上了解装甲车辆的使用情况。

古德里安研究发现,尽管坦克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但他仍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武器,它快速、机动、攻防兼备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未来战场的真正主宰。由此,古德里安迈开了走向坦克制胜论的第一步。以后,古德里安潜心研究富勒、戴高乐等人著作中的坦克制胜思想,并加以发展和创新。

古德里安还竭力鼓吹坦克制胜论,并到处游说,以争取支持。由于当时德国军界要人的保守丝毫不亚于英、法等国,他的这些努力经常遭到别人的嘲讽、诘难,甚至训斥。古德里安顶着保守势力的压力,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到1929年,他的装甲战理论已逐渐走向成熟。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摩托化总监部参谋长,开始着手研究装甲兵的装备和编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组建新型装甲部队的努力。

1933年,古德里安在克服重重阻力之后,终于在德国兵工署主持的武器发展表演会上,以一支小型坦克部队的崭新亮相赢得了上台不久的希特勒的青睐。从此,古德里安便与希特勒以及法西斯极端冒险主义历史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古德里安关于未来战争的设想投合了希特勒的战争需要;另一方面,希特勒又给予古德里安极大的支持,使他的所谓“陆军作战革命”得以实现。

二、“陆军作战革命”

无论兵器的杀伤力有多大提高,新兵器在理论上跟战略战术思想和军队体制编制的兼容统一,要比新兵器的发明或采用重要得多。尽管早在1916年坦克就已被投入战场,但是直到德国组建了装甲师并以全新的战术投入实战,从而引起战争的重大变革时,人们才得以充分认识坦克的真正影响和意义。

对此,美国军事史学家T·N·杜普伊评论说:“德国在准备坦克战中,将物质因素和原则理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自拿破仑时代以来,还未见到这样完美的结合。而古德里安在这一结合中起到了关键的主导作用。”

1、革新战术,提出装甲集群突击理论。

坦克出现后,西方其它国家仅仅把坦克看作是步兵的一种支援武器,把装甲兵的发展局限于与步兵同步,并接受了步兵的战术思想。

古德里安认为,坦克应该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而不是步兵的辅助性进攻力量。他以1918年鲁登道夫战术改革的成果为基础,把富勒等人关于坦克战术的一些理论设想发展成为具体实用的战术公式,进而提出了装甲集群突击理论。古德里安因而被誉为“现代坦克战之父”。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应集中大批坦克对敌防线的薄弱环节即主要作战方向,进行快速的进攻作战,使其炮兵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如敌人出动坦克,应使用在数量上占有压倒优势的坦克或出动飞机进行火力支援,立即将其逐离战场;突破成功后,坦克应与步兵协同作战,扫荡敌炮兵阵地和固定据点,以扩大战果。总之,整个战术的要诀在于从敌人的薄弱处向其纵深渗透,进而扰乱并摧毁其整个防御地区。

古德里安认为,适当的地形、奇袭的开战方式以及集中的兵力部署,是实施坦克攻击的必要条件。由于当时德军缺乏成建制的自行火炮部队,需要由飞机为坦克提供快速机动的火力支援,因此,古德里安特别强调在装甲部队整个作战过程中,坦克和支援飞机都应密切协同。

尽管坦克——飞机协同的设想最初是由富勒提出的,但真正提出坦克——飞机协同作战具体模式的则是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德国人。自美国内战以来,膛线枪等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逐渐使阵地防御成为明智的陆军常规战术,而装甲集群突击理论的提出则把坦克和战斗轰炸机完全融入了陆地战争,从而彻底革新了陆军的这一作战思想,并最终使战争摆脱了自上个世纪延续下来的“静止”状态,重新恢复了“运动”的形式。

2、创建装甲师,改革陆军兵种结构。

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方法的变化必然引起军队组织体制和编制的变革。关于装甲兵的地位,古德里安认为,装甲兵的未来发展,其指向必须是使它们变成一种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武器。因此,装甲兵应该成为陆军的一个主要战斗兵种,而不是步兵、骑兵等传统兵种的附庸。

古德里安指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坦克的特长和潜在效能,必须大量地集中使用装甲兵。因此,装甲部队的建制应以师为基本战术单位,再进而组建装甲军,甚至装甲集群。

至于装甲师的编组和装备,古德里安以1918年鲁登道夫关于火力队与实施机动的突击群相结合的现代编制思想为原则,提出了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具体构想。他认为,在装甲兵团内,坦克应居主导地位,并包括装甲化或摩托化的步兵、炮兵、反坦克兵等战斗支援部队,侦察、通信、工程、供给等技术和后勤保障部队。

至于战时编制,他认为可根据作战需要,如提高突击力、机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等,随时予以调整。此外,在古德里安的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思想中,战斗轰炸机也是基本要素之一。他主张给装甲部队编配空军的作战、侦察和防空部队。如此,装甲部队就可以不依赖支援进行独立的机动作战了。

从1931年开始,由于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军组建了一支小型实验性坦克部队,并逐渐发展为一个装甲旅。1934年春,德军成立了专门的装甲兵指挥机构———装甲兵总监部,率先把装甲兵作为独立兵种来使用。古德里安被任命为装甲兵参谋长。10月,德军以已有的一个装甲旅为基础,按照古德里安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思想,首批组建了三个装甲师。从此,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发展。

1937年,德军开始组建装甲军。在进攻法国前,组建了装甲集群。此间,古德里安先后提任坦克师长、军长和集群司令。波兰战役后,德军开始给装甲部队编配空军各兵种部队,甚至配至师,可以说,德国装甲兵凭其自身的资格,已自成一支小的军队了。由此,古德里安也被后人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并因其所谓“无罪平民”的身份,他的遗像至今仍堂而皇之地悬挂在德国陆军装甲兵的军营里。

3、更新军事思想,形成闪击战理论。

1936至1937年间,古德里安撰写并出版了《注意,坦克!》一书。在这本专论坦克制胜思想的著作中,古德里安以其关于装甲兵战术和编制的思想,最终解决了坦克制胜论的操作运用问题,从而也使他和富勒等人一道,成为机械化战争论的先驱着和奇袭、快速、集中的闪击战思想的极力倡导者。

尽管闪击战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早在一战期间就曾以“施利芬计划”的形式运用于战场,但由于当时的德国还完全不具备在战争中进行闪击的必要技术装备,从而使预想的闪击式的机动战不可避免地被僵持的阵地战所代替,并最终由于国力不继导致战败。战后,虽然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中进一步发展了闪击战思想,但这一思想还是因为缺乏许多必要的环节,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有鉴于一战的教训,古德里安重新估价了一战中出现的坦克、飞机等最新作战手段的作用,进而指出,在空军的支援下积极大胆地使用装甲兵,是闪击战的物质基础,无此便谈不上高速度、大纵深的进攻。以此为基础,以古德里安为主要代表的德军将帅吸收了“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的合理内容,形成了在航空兵和空降兵的协同下以装甲部队远程奔袭敌后、实施高速进攻的具体战役—战术思想,进而催生了闪击战的一个基本要素——力量基础,即强大的空军和以坦克为主的装甲部队。由此,古德里安弥补了闪击战思想的原有缺陷,从而使闪击战理论最终得以定型并可以实际运用了。

此后,经过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闪击战派的反复探讨和长期演练,闪击战理论从学术到实践均日臻完善,他也因此被视为闪击战理论的主要催生者和集大成者。而闪击战理论也终于获得了纳粹德国的完全承认,并作为其军事理论的主导战略思想和主要战略手段,成为其以后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计划的基础,从而也决定了德国国防军建设的基本方向。

4、改进武器装备,实现陆军

“装甲革命”。1938年,德军成立机动兵总监部,任务是推动陆军的所谓“装甲革命”。古德里安被任命为机动兵总监,负责德军装甲兵的发展、组建和训练工作。

作为一个机械化制胜论者,古德里安认为,德国陆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装甲化和摩托化改造。因而,他非常重视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和改进。他强调,坦克的设计要符合新战术的要求。每当试验新型坦克时,他都要亲临现场,研究其战术、技术性能,以指导其改进。

30年代早期,德国研制生产的马克Ⅰ、Ⅱ型坦克片面强调机动性能,具有装甲薄、武器差的弱点,在西班牙内战中很容易就被反坦克炮击毁了。因此,古德里安上任之后,就开始把新式的Ⅲ、Ⅳ型中型坦克投入大量生产。这类坦克把高速性能同装甲和武器的强大威力结合起来,在苏联T—34坦克出现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它的电台和光学仪器的性能则在整个大战中始终稳居首位。

此外,古德里安认为,要充分发挥坦克的威力,必须使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能力,即摩托化,为此要组建专门的摩托化步兵师,并尽可能给一般步兵师中除步兵外的其它兵种装备摩托化车辆,以及时扩大装甲师的战果,保持其进攻势头。

在古德里安等人的极力推动下,大战爆发前,德国共组建了6个装甲师、4个摩步师和3个遂行侦察、搜索、警戒任务的轻型机械化师,占有陆军中常备师总数的26%,且基本完成了改装计划。从总体上说,陆军已有40%实现了摩托化。在当时,德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

严格的训练,是实现“装甲革命”、完成战争准备的关键一环。古德里安主张,装甲部队的训练要从实战需要出发。在组织进行熟练使用武器装备的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他尤其注重提高部队的战斗训练水平。在组训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全兵种装甲部队多种战术协同的优越性,他尤为重视各军兵种、各友邻部队之间,特别是坦克与飞机之间的协同动作训练。

古德里安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坦克与支援飞机的密切协同将远比坦克和步兵的协同重要得多。他还十分注意从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场试验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调整训练重点,改进训练方法。

在古德里安的有效组织下,德军成功地解决了有关装甲部队使用中的一系列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数量庞大的机械化装甲车辆的连绵排列和高速推进的困难问题,全面指挥和各组成部分独立作战相结合的问题等。高水平的战斗训练所产生的“磨合”作用,已经把具有高度专业素质的军人与精良的武器装备、合理的体制编制以及先进的战略战术的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成了一台高速转动的战争机器。

三、“装甲兵之父”成功的悲剧

1939年9月1日,二战的帷幕终于在坦克群隆隆的马达轰鸣声中被历史性地拉开了。当古德里安的种种观点得到事实有力论证的同时,他还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欧洲掀起了一次次闪电般迅捷的“战车狂潮”,从而跻身于世界历史名将的行列。

如果说在波兰战役中德国装甲部队扩大战果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话,那么在法兰西战役中,古德里安则以其坚定不移和无所顾忌的大纵深连续突击作战,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使法兰西战役作为闪击战理论和机械化战争思实际运用的经典之作,被永远载入了战争史册。

在苏德战争中,古德里安又率领第2装甲集群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之战以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战——基辅会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以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各国军民的英勇反击下,古德里安终因纳粹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根本错误,未能摆脱战败被俘的命运。在纽伦堡监狱囚禁了三年之后,古德里安因美国的庇护和开脱,未被列为战犯,从而于1948年获释出狱。1954年5月,古德里安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古德里安之所以能在军事改革和战争实践两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与他的个人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诚如利德尔·哈特所言,他具有历史上一切名将所共有的气质:慧眼,一种敏锐观察力与迅速准确的直觉的结合;创造奇袭并使对方丧失平衡的能力;思想和行动的敏捷使对方措手不及;战略意识与战术意识的结合;能够赢得部队效忠竭力的本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希特勒的一力保护和支持,古德里安能否取得如此成就,可能也会大有疑问。但恰恰也正是他与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的结合,注定了他最终无法逃脱“成也斯人、败也斯人”的悲剧性结局。这是古德里安个人的悲哀,但又何尝不是历史上一切没能把战争和道义结合起来的军事人物的悲哀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前法国装甲兵发展史,装甲强大战术先进,古德里安都要来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真相:(11)古德里安和德军铁甲雄狮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
【   】 - 介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国)的军事天才
二战名人录之---【德国闪击战的创始人】--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纳粹元帅:传统的普鲁士军人——陆军元帅克莱斯特(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