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十六)
 《韩非子》

一、内容
《韩非子》一书集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三家政治权力学说之大成,它以为绝对的秩序需要靠法(法律)、术(政治策略)、势(公认的权力权威)来维持。如果说《韩非子》一书对君主从事调查的方式提出了质疑的话,那么该书也涉及到了哲学上的认识问题。关于韩非的政治思想及他关于知识的观念,可参看汪德迈《法家的形式》(巴黎:法兰西远东学院,1965年)第三部分及参考文献,第296-299页。

二、体裁
《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书中各篇虽然体裁不一,但却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该书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学风格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对公元前四到前三世纪所流行的所有论辩著作作了综合的评述,其中一些思想自汉代至六朝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文中除了《初见秦》(第1篇)、《存韩》(第2篇)、《有度》(第6篇)等篇章采用臣下上疏和书信体外,还采用了六朝时期所谓的“连珠”体(如《内外储说》,第30-35篇)等特殊的体裁;而在《难一》、《难二》、《难三》、《难四》(第36到39篇)等篇中则采用辩驳文体,这种文体后来对王充等哲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说林》(第22至23篇)等篇对历史故事的收集为《战国策》树立了典范。

三、作者
书名中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即是该书的作者,韩非是韩国宗族公子,曾与李斯(约公元前280-前208)一起就学于荀卿(约公元前335-前238)。韩非在秦国时,遭到秦始皇的大臣也是他以前学友李斯等人的陷害而死于非命。韩非的悲剧结局使时人感慨万千,结果在秦末及汉代涌现了大量描写韩非生平的作品,如《史记》(卷六,第230页;卷六十三,第2157页及卷四五,第1878页),以及《战国策"秦策》等。有关研究韩非生平的现代著作可参见汪德迈《法家的形成》的第一部分,以及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1-1184页,还有龙达(见下文“十二”第5条)等。

四、编撰的年代和可靠性
《汉书"艺文志》(第1735页)在法家类中著录韩非子所著《韩子》55篇。《史记》卷六十三,第2147页中提到了韩非所著书的五个篇名,合计为通行本的11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许多学者(如容肇祖[1899-?])认为《韩非子》的大量篇章是不可靠的,而近来的多数专家一致认为,虽然该书的一些段落经后人重新改写过,但该书的大部分应为韩非所作。下面所列各篇还存在一些尚无定论的疑点:
[1]第一篇《初见秦》,它与《战国策"秦策一》的说辞相似。
[2]第53篇《饬令》,《商君书》中有与之相应的本子,可能是韩非对商鞅思想的删节和梗概。但无论如何,至少可以肯定自汉代起它就已被编入《韩非子》一书。
[3]第52篇《人主》及第55篇《制分》遭到了陈奇猷及一些日本学者的怀疑,其理由之一是这些篇章是对《韩非子》其他部分的概述,二是其文章风格与其他各篇相异。
[4]第37篇《难二》及第39篇《难四》中的辩驳文为他人所作而被混入《韩非子》中。
[5]对于象第30至35篇中以辞例“一曰”开头的段落,有人认为它们出于后代,为后来的注释者所加在文本上的,不过此说缺乏证据。
[6]第2篇《存韩》中的最后部分混有李斯的两篇言论。《存韩》篇本文无疑为韩非所作,汉代在汇编韩非作品汇编成书时将李斯的两篇作为相关文献也加以收录。
可以断定今本《韩非子》中大部分篇章是成于韩非本人之手的。该书自汉代由单篇编定而成,其中很少有后人窜改之处。从其他著作和类书之中《韩非子》的引文来看,该书很少有佚失。故《韩非子》一书应是可信的。

五、文献源流
《韩非子》一书起初名为《韩子》,见于《汉书"艺文志》(第1735页)。自唐代以后,为避免与韩愈著作混淆,故无论是在个人的或官修的书目中,以及正史的艺文志或该书自身的校注本,通常都称之为《韩非子》。
《汉书》中著录《韩子》为55篇,只是自梁代阮孝绪(479-536)的《七录》将其分为20卷著录后,《隋书"经籍志》(第1003页)、《宋史"艺文志》(第5202页)等才以卷数著录。关于篇数似乎并没有其他说法,只有在王应麟(1223-1296)的《玉海》及《汉书艺文志考证》中出现“今本二十卷五十六篇”,这无疑应归于誉写之误,在藤原佐世的书目中,于法家下著录“《韩子十政论》五卷”。
由于韩非的政治思想,他的著作在秦乃至汉代广为流行。这种情形在《淮南子》、《史记》、《盐铁论》中都有反映,而且也见于诸如王充专门拔出一部分篇幅驳斥韩非思想(见《非韩》篇)等许多别的著作中。六朝至唐代,由于致力于文章的体裁和风格,故对《韩非子》一书的兴趣未减当年。到了宋代,韩非思想遭到欧阳修(1007-1072)、苏轼(1036-1101)及苏辙(1039-1112)等一些文人的批驳。

六、早期注家
1.已知的最早注释者为刘昞(452-533),他的注释已佚失。不过《韩非子》一书中的衍、窜之处有可能是他的注释与文本混合的结果。
2.唐代尹知章(718年卒)注本,共3卷,在《新唐书》编定时期已经佚失。
3.何犿在为元代《韩非子》校注本所作的序中写道,他删去了李瓒的旧注。李瓒大概可以被认定就是《旧唐书》中所载的那个于大中年间考中的进士。今本《道藏》本及乾道本(见下文)中以小字刊印的行间注未提注者姓名,而这些注释还是被设想成为李瓒所注,由于它们出现于十世纪的一些类书中,无论如何也能论定它是作于宋代以前。

七、早期版本
《韩非子》一书的版本可分为三个系统,它们都有同一个来源。
1.第50篇《显学》脱掉最后76个字的本子;
最古的刻本就属于这一组,它是1165年建宁黄三八郎精心刊刻的本子,即有名的“乾道本”。到清代,这一本子已很少见,清人吴鼒于1818年以(1)李书年藏本及(2)黄丕烈(1763-1825)所藏的由同一个本子的另一个不同抄本制成的影抄本为底本,重刻了“乾道本”。黄丕烈曾将借阅的李书年藏本与自己所藏的影抄本相互补校,从而补足了这两个抄本的残缺。吴鼒在自己重刻的本子中,把顾广圻(1776-1835)的三卷校勘记附刊在文后。《古书丛刊》、浙江书局以及《四部备要》翻印了吴鼒本,《四部丛刊》影印了黄丕烈的本子。
2.五十三篇本
此类版本脱去了第14篇,也未将《说林》(其他版本中列为第22和23篇)分为两篇,并且脱去了后面的部分。实际上所脱佚的情况并不十分严重,在第一种情况下,只是脱去了其他本子中的第13和第14篇从篇首起的三分之二部分及其篇名;在第二种情况下是第23篇从首起的16条。由于篇名与经文一同亡佚,看来这些部分的亡佚是彻底的。下列三种版本为这一类本的代表:
(1)何犿本,1267年版,它以中秘书及许谦(659-729)的两部本子为底本。虽然现在在中国早已看不到其原书了,但门无子本(见下文)是以它为底本的。日本文献目录中提到了何犿本于1744年的再传。
(2)《道藏》本,没有目录。该本与何犿本有同一起源,并不是直接以何犿本为底本。这是由于何犿以自己的注解取代了原有的名物训诂而《道藏》本则以小字重刊了旧注。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正统道藏》中的文本与顾广圻在《韩非子识误》中所用的《道藏》引文不相符合。不过,连同万历年间的《续藏》在内,《正统道藏》一共只有两部,这情形一直持续到1924年,这部著作被重印(台湾艺文印书馆1962年印有照相缩印本)。
(3)门无子本,书名为《韩非子迂评》,由于该书中附有陈深于1578年所作的序,故又称陈深本。虽然其目录中仅有53篇,但文本却是全的。这是因为门无子在编辑何犿本时,赵用贤(1535-1596)的本子正好问世(见下文),从而勤恳而又能干的门无子能藉以将新发现的著作中缺失的那部分用赵本补足。
门无子本刻印十分精心,录有陈深、门无子(一个姓俞的人之笔名)、何犿等人的序,而且还有附有凡例的新版本的序文。附录中包括有从秦代到宋代的关于作者的参考材料和评价,文中附有大量的校注,而各篇或首或尾皆有注释。多亏有这一本子,人们才可考察何犿本的面貌。
看来上述两组版本同出一源。第一组本子以宋代就已缺损的本为底本,第二组本子则出自其缺失部分已由其他本子——不论是写本还是刻本——予以补足的同一个宋刻本的抄本。
3.足本
(1)1561年出的张鼎文本。它以同时代的一个源自何犿本的本子为底本,其篇目及文字依据了毫无疑问可以认定为宋乾道本的一个宋本予以补足。该刻本有些粗糙,冯舒于1640年前后对它作了校定和重印。
(2)1582年的赵用贤本。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宋本的重刊本,该本是可以获得的最好本子之一。看来赵用贤本是以流行于明初渊源于何犿本的53篇本、《道藏》本、以及毫无疑问被认定为1165年的宋本等三种本子为底本。正如在那时刻印的本子中经常见到的一样,这个文本也带有大量出自臆断的校勘,因而这使得要重建原文的任务即便不是不可能,那也是很困难的。
《四库全书》和崇文书局用的是这一本子。不少质量优良的本子也用该本为典范,并用它作为修正门无子本的底本,此类本子有:
A王世贞(1526-1590)于1583年左右刻的本子,与《管子》合刻。
B吴勉学(1600年在世)本,于1583-1620年间收入《二十子》中。
C周孔教于万历年间所刻的本子。
D凌瀛初于1600年左右细心编成的本子,其中重复了《韩非子迂评》本的注解及赵用贤的注解。
E张榜于明末出的节录本。
F赵如源及王道焜于1625年的刻本,该本常被学者忽视。该本可取之处在于收录了各家的校勘。
G陈仕锡(1580?-1635?)和孙矿本,于天启年间收入《诸家评点》中。

八、现代校注本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以宋本为底本,兼有清代学者的校勘及注释。文中录有一篇王先慎的序,一篇有关《韩非子》真伪的考辨文章,及一个韩非著作佚文的汇编。该书于1896年出版,1925年及1930年再版。此后,台北世界书局于195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56年、台湾艺文印书馆于1959年分别对此书加以再版。
2.吴汝纶(1840-1903):《韩非子点勘》。该书以宋本为底本,其新的注释对早期各家注本作了概括总结,该书排印于清末。
3.尹桐阳于1919年版的《韩非子新释》,这是一部印制有些粗糙而学术研究也较差的本子。
4.陈启天:《韩非子校释》,上海志成图书公司于1940年出版,台湾中华书局于1958年再版。1969年又出增订版。这是一部较好的版本,它兼采了30多家注释本及日本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文中各篇首有注释条文及内容摘要,各段后附有解释性注解。遗憾的是篇次已有所变化。作者的《韩非子参考书辑要》由中华书局于1945年作为单本发行,包括有批评性的参考文献书目和有关韩非子生平及其政治思想的研究,后来被附入增订本的附录中。该卷辑录有各书中有关《韩非子》的引文,以及主要版本的序文。
5.陈奇猷:《韩非子集释》,195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有一些讹误及印刷错误。196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韩非子集释补》,对此作了修正,并增添了新的文本资料。1962年,北京中华书局出了该书的修订版,其中增添了一些新注。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据以再版,其中没有附录。
该书可以算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本子,它提供了其他所有的文本异文,以及其他地方提到的关于文本的参考资料。作者考察和引用了90余种不同的注释,然后注上自己的看法。附录中著录有他所参考过的大部分版本的序文、《韩非子》佚文、真伪的考证,各版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早期注本、作者生平、早期资料渊源的注释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个参考文献目录。
6.梁启雄:《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梁启雄在注中采录了王先慎及早期和后来一些注释家的主要观点,提供了概括性的结论,但没有给出证据,其中梁启雄自己的意见也包含在内。
7.汤敬昭、李仕安等人的《韩非子校注》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该版本用简体字出版,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及南京大学等处学者的劳动成果,文中各篇首附有一段说明,文中配有现代汉语的串译,附录中有人名索引,地图及关于某些版本的简短注解。

九、未附原文的注解
以下是这一方面众多著作的选骗,除去众所周知的王念孙(1744-1832)、洪颐煊(1765-1837)、俞樾(1821-1907)和孙诒让(1848-1908)的著作外,还有:
1.卢文弨(1717-1796),《韩非子拾补》,最初约在1736年之后单本发行,后于1787年收入《群书拾补》。
2.顾广圻(1776-1835),《韩非子识误》,完成于1816年,作为附录收入吴鼒的版本之中。
3.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序写于1920),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
4.孙楷第:《读韩非子札记》,《北平图书馆月刊》3卷6期,1926年。
5.刘师培(1884-1919),《韩非子斠补》,见《刘申叔先生遗书》,1937年。

十、西文译本
1.W.K.廖:《韩非子全书》,伦敦:亚瑟"普罗思特恩,第一册,1939年版(1959年再版);第二册,1959年出版。
2.布顿"沃森:《韩非子:基本著作》,纽约和伦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4年。

十一、日本版本
1.《汉文大系》,第8,服部宇之吉编,太田全斋注。
2.《汉籍国字解全书》,第24、25,1911年,松平康国编。
3.《国译汉文大成》,第9,1921年,宇野哲人编。
4.《汉文丛书》,1928年,小柳司气太编。
5.《经书大讲》,第19-22,1938-1939年。
6.《新释汉文大系》,第11、12,1960年,1964年,竹内照夫编。
7.《中国的思想》,第1,1961年,西野广详和市川宏编。
8.《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5,1968年,柿村峻编。
9.《中国古典新书》,1968年,小野泽精一编。
另外,单独的关于《韩非子》之著作还有以下这些:
1.《韩非子解诂》,津田梧冈编,安江信君笔受,津田的前言写于1816年,1855年左右出版,汉语文本并有“汉文”注。
2.《韩非子讲义》,无编者名,东京,考文社出版,汉语文本,“汉文”注,随后有日语译文。
3.常石茂:《韩非子》,东京角川书店,第2519-20号,1969年,该书仅有日语译文而没有汉文原文。
4.本田济:《韩非子》,东京:1969年,该书仅有日语译文而没有汉语原文。

十二、近期研究
下文所列的论著是从大量的出版物中挑选出来的,中国哲学的通论性读物也未包括在内。
1.周钟灵:《韩非子的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2.谢云飞:《韩非子析论》,台北,1973年。
3.王邦雄:《韩非子的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4.王晓波和张纯:《韩非子思想的历史研究》,台北:联经版公司,1983年出版;1986年中华书局第二版。
5.柏蒂"龙达:《韩非子其人其书》,1992年。该长篇著作包括历史和哲学背景、韩非的生平和著作,以及《韩非子》诸篇的真伪。
6.梁启超:《中国六大政治家》中也有对《韩非子》内容的研究,上海:广智书局,1911年,第2部分。
十三、索引
1.约翰逊:《韩非子引得》,旧金山:中国资料中心,研究辅助丛刊第13号,1975年,根据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台湾:世界书局,1955年)而编。
2.周钟灵、施孝适和许惟贤:《韩非子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书后有繁体字的《韩非子》全文,它以吴鼎的乾道本为底本,异文在各篇后注出。
3.《韩非子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即将出版。

① 译者注:汤敬昭、李仕安仅是《韩非子校注》一书的责任编辑。

——简"列维
(程薇 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从入门到研究,哪些书不可错过?中华书局的这份书单请收好
韩非子
韩非子:越思考,越透彻
『古文典籍』韩非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姓名文化散说112韩非子
韩非子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