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名不见经传,却写出史上最犀利的讽刺诗,令人叹为观止!

讽刺诗,即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历来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其特点是语言通俗、犀利,风格明快有力。最早在《诗经》中便有《相鼠》一诗,讽刺统治者用虚伪的礼节以欺骗人民。小编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咏史》,便是一首犀利的讽刺诗。

《咏史》是中唐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他能言善辩,政治上主张抗击外族入侵,而反对和亲。故戎昱在这首诗中,便直截了当地指出和亲是最为懦弱的政策,讽刺了朝廷的无能。虽然相对于中唐白居易、韩愈等诗人而言,戎昱名不见经传,但是它的这首《咏史》却是千古名作。

据说,唐宪宗曾召集大臣商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当场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并说:“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主张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于是便不再提议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无疑见证了这首《咏史》的影响力。究其缘由,便在于它议论犀利,讽刺辛辣。

《咏史》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首联两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点出这首诗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它的意思是说,汉朝的历史,最拙劣的计策便是和亲。像我们熟知的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结果便是和亲或通婚政策没有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由此可见,这里诗人以历史事实来发出对和亲犀利的批评。

颔联两句“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则是戎昱自己的观点表露。即国家的安定靠的是贤明的君主、大臣的贤能。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和亲的女子身上,是极其懦弱和危险的。从历史来看,诗人这里对和亲政策虚弱的洞察力,无疑是具有高瞻远瞩性的。

颈联两句“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意思是说,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这里便是直指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政策的无能。一个“岂”字,便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国力削弱,藩镇割据,但朝廷却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

尾联“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意思是说,地下埋着大汉王朝千年的忠骨,可其中又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这里无疑是诗人以历史的名义对唐王朝提出讽刺,即唐王朝此时所谓的国家重臣,都是庸懦无能。因其站在历史的角度,使得这首诗的诗意更宏大深广。

综观戎昱的这首诗,以汉朝和亲的史事来讽刺唐代朝廷,犀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史上最犀利的讽刺诗。最后结合这首诗,对封建社会的和亲制度,你怎么看?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鉴赏: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赏析
戎昱《咏史》
唐诗鉴赏辞典 咏史 戎昱
唐代戎昱的《咏史 / 和蕃》
因“政治正确”而出名的诗人,一首诗把满朝大臣堵得说不出话
唐代戎昱一首意义深刻的诗《咏史》,全篇语言犀利又辛辣,其中两句"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最是出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