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看到角落里的挽联后,激动询问:作者在哪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1月6日,陈毅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四天后,他的追悼会如期在京举行。由于公务繁忙,主席本没有计划出席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可谁知在追悼会尚未开始之前,毛主席却突然出现在了追悼会现场。
原来主席是念及曾经与陈毅同志多年的革命情谊,最终挤出时间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这也是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参加他人的追悼会。
只见主席默默地走在陈毅遗像前肃立,随即环视一周,站在角落的一副挽联前,沉思良久:“这幅挽联的作者,现在在哪儿?”
那么,这幅挽联是何人所写?主席又为何要问挽联的作者在哪儿?我们不妨来看看。
陈毅将军的诗词岁月
提到陈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与共产主义战士,却很少有人知道陈毅除了这些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身份——诗人。
陈毅12岁那年,就在作文大赛中展露出极其出色的文学天分。他那时最欣赏和敬佩的人就是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甚至因着喜欢苏洵,陈毅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陈允明”的名字。
5年后,成绩优异的陈毅考取了留法预备学校,并在18岁那年正式拿到了官费留法的名额。
在拿到官费留法名额的那天,陈毅看着红纸上的“陈毅”二字,心里暗下决心,此行一定要在文学上取得一定造诣。
那时的陈毅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文学家的梦想,很快就会发生改变。
陈毅20岁那年,偶然加入了工学世界社,并在这个社团里读到了一本改变他一生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他那时夜以继日,书不离手,被其中精彩绝伦的观点深深吸引。
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陈毅参加了蔡和森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掀起的“二二八运动。”
后期他又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拒款大会。”陈毅的文学素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陈毅可以独立撰写白话文,所以在“拒款大会”中,宣言的起草工作都是由他一手操办。他也因此为我们的斗争胜利,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几年的海外求学生涯,让陈毅结识了诸多革命战友,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人,这为他后期走上无产阶级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法国的文学也是相当出名的,他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熟知的基础上,阅读了许多西方名著,这让他的文学水平也大有进益。
在回到国内后,陈毅在抗战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更是让人拍手叫绝。
我们从他留下的诸多诗篇中,也能窥得他高尚的品德与不凡的文采!所以叹一句陈毅文韬武略,也绝不为过!
陈毅与张伯驹
抗战时期陈毅战功卓绝,为我们的革命和国家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了上海全境。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后,陈毅同志被委任为市长一职。
在上海任职期间,陈毅不但作为市长,更是担任着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的工作。很多人都认为陈毅同志战功卓绝,能堪大任,不应当来管文教这种“小事。”
可陈毅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文学文化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一位梦想着成为文坛大拿的管理者,陈毅对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十分看重,并且对于知识分子相当尊重与爱护。
负责文化接管工作的夏衍就经常说:“陈市长对文教方面的工作很是配合,他与韦悫先生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当然除了文学,陈毅还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是文物。诗词字画与文物自古就不分家,字画更是文物中极为常见的品类。
以文物业余爱好者名义自称的陈毅,经常会到博物馆来参观,一看就是一整天。
陈毅同志静静地凝望着博物馆中陈列的珍稀字画,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
在陈毅的推动下,1948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1952年上海博物馆与图书馆也相继成立。
上海博物馆中有许多珍藏品,都是在1952年陈毅的号召下,人民所捐献的。
根据记载,那时陈毅特意嘱咐上海市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人主动捐献文物,对于这种爱国人士,我们应当给予奖励。”
文管会的工作人员热情厚道,加上陈毅的号召,也让很多收藏家都愿意把自己珍藏已久的文物捐献给国家。
据统计,那时我们接受的捐献物品高达10万多件,其中更夹杂着诸多价值高昂的书画作品。
张伯驹
作为当时首屈可指的大收藏家,张伯驹与陈毅关系当然也是极佳。
陈毅极其尊重有文化的知识人,张伯驹也对革命将领陈毅十分尊敬,两人经常凑在一起谈诗论文,志趣十分相投。
后期张伯驹甚至向国家捐出了极为贵重的藏品。
那么,张伯驹究竟是何方人士?
一生全力保护国宝的张伯驹
对书画、收藏界稍有了解的人,一定听过张伯驹的名字。
张伯驹出生在项城,那里是一个极为美丽的地方。在父辈的培养下,张伯驹可谓多才多艺,他不仅对诗词极为擅长,更是对书画、玉器等珍奇文玩极感兴趣。
张伯驹
而真正让张伯驹出名的,则是他在保护文物字画方面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张伯驹从30岁那年开始“混”文玩圈子,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张伯驹的父亲在1933年去世后,给他留下了50万元的银行股票。张伯驹对从商没有兴趣,所以将这笔钱尽数换成了古玩字画。
碰上特别名贵的古人真迹,张伯驹没有钱去购买,就向盐业银行透支购买,因此也欠下了40万元的债务。
张伯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要用我一生的精力,去保护我国的珍稀古玩。”
不过在1956年,张伯驹却选择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字画珍宝,尽数捐献给了国家。
张伯驹半辈子的收藏岂是凡品?他那时捐献的不但有唐朝杜牧、宋代范仲淹的字画,甚至还有黄庭坚与赵孟頫的真迹。
单单从这几个人的名字,我们就知道张伯驹捐献的东西价值极高。可张伯驹捐献的不仅仅是这些,在张伯驹捐献的所有珍品中,最让他得意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墨宝的《平复帖》与号称天下第一名画的《游春图》。
1937年的张伯驹虽然住于北平,但由于盐业银行总部设在天津,他经常在两地之间往返。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车上遇见了民国教育总长,让他提起了购买《平复帖》的事情。
恰好《平复帖》的卖家急需用钱,因此在民国教育总长的撮合下,张伯驹以4万大洋顺利拿下了这副号称天下第一墨宝的《平复帖》。
平复帖
这4万大洋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要知道那时清华法学院的院长一个月的收入不过400块大洋。
这也就意味着,张伯驹在1937年竟然为购买一幅墨宝,豪掷4万大洋。这也足以可见他对字画文玩的喜爱。
不过恰恰是因为这幅《平复帖》,差点儿让张伯驹丢了小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平复帖》当年一直是皇家的珍品,后来被道光皇帝赏赐给了恭亲王,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民国教育总长的祖父。
在得知张伯驹购得《平复帖》后,日本人找上了张伯驹的家门:“听闻伯驹先生最近购得了墨宝《平复帖》,我们愿意出30万银元,烦请伯驹先生能够割爱。”
平复帖
张伯驹听了日本人的话,面色变得极为难看:“这是我们的国宝!就是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卖给外国人的!”
张伯驹的拒绝让日本人很是生气,于是在1941年派遣自己的走狗,绑架了张伯驹,并高声叫嚣:“拿不出300万元(伪币),我们就撕票!”
要知道那时的张伯驹,已经为购买字画散尽了家财。要拿出300万元赎人,又谈何容易?
那时很多人都劝张伯驹的夫人将《平复帖》高价卖出,这样才好换了银钱,救得张伯驹的性命。
身为张伯驹的枕边人,张夫人对张伯驹的性格极其了解:
“我如果选择把这《平复帖》卖出,这幅字画几经辗转,必定会落入日本人的手里。如果伯驹知道,我为了救他而让国宝流落海外,他必定不会原谅我,更不会原谅自己。”
张夫人的态度十分坚决,打定了主意不卖《平复帖》。但同时张夫人也变卖了首饰,换了一笔钱。
再加上朋友们通过各个渠道筹集了40万元,才最终从匪徒手中救出了张伯驹。
随着北平的沦陷,张伯驹带领自己的家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过对于《平复帖》,张伯驹保护的却是极为严密。
他将墨宝藏进了被子之中,有着这层柔软的保护,即使几经周折,《平复帖》依旧完好如初。
再来说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我们在小学美术书上要学习的重要字画,这幅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作为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游春图》在上千年里被诸多名人志士所珍藏。
所以游春图上不仅有宋徽宗的题字,更盖有诸多大收藏家的印章。
其价值之高,称他为镇国之宝,也毫不为过。上个世纪30年代,溥仪在前往伪满洲国当皇帝时,带走了故宫诸多文物,其中就有《游春图》。
在抗战时期,这副镇国之宝不幸流落民间。不过《游春图》的名气之大,即使是民间的古董商,也略有耳闻。
由于其价值之高,所以有八位古董商选择联合起来将这幅画收入囊中。
后期因为纷争矛盾,八家决定将这幅画高价卖出,当时开出的价格是800两黄金。
这样平分下来,每家刚好能分到100两黄金。作为大收藏家的张伯驹,也很快得到了《游春图》要卖的消息,一时之间有些手足无措。
800两黄金的价格不是张伯驹一个人能够承担的,但他又担心我们的国宝流落海外。于是他找到了故宫博物院,请求故宫博物院能够将《游春图》拿下。
不过那时的故宫博物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张伯驹只好找到了要卖《游春图》的几位商人。
通过张伯驹日日夜夜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8位商人都纷纷下了决心,必定不能让国宝流落海外。
冲着张伯驹的爱国之心,加上实在没有人能够拿出800两吃下《游春图》,这8家聚在一起商量,最终决定把价格降到220两黄金。
他们放出风声:“只要他张伯驹能够拿出220两黄金,这画就让他带走!”
张伯驹深知这已经是8位商人的底线,于是回到家之后变卖了家产,几经周折,最终以170两黄金的价格拿到了这幅“镇国之宝。”
张伯驹的爱国之心让人敬佩,但张伯驹不得不面对斥巨资买下这幅字画的后果——一夜之间,张伯驹从富豪变成了欠债累累的普通人,这个心理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谁知在1952年,张伯驹夫妇却把这幅让他们几乎“破产”的《游春图》大手一挥,毫不含糊的赠送给了国家博物院。
国家感念他这种无私行为,想奖励他20万元,却被张伯驹婉言拒绝。
后来张伯驹又陆陆续续地向国家捐献了许多珍贵的文人字画。
无论是张伯驹捐出的《游春图》,还是《平复帖》,如今都静静的躺在故宫博物院,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展览。张伯驹对国宝的保护以及无私的捐献,让人为之敬佩。
陈毅也对张伯驹这样的行为十分欣赏,所以在上海与张伯驹相交甚密。
两人互为朋友,又相互欣赏,这才有了陈毅葬礼上那副让毛主席驻足观看的那副挽联。
那时毛主席在这副挽联前停留了许久,经过细细的观摩,毛主席发现在挽联的落款处流着张伯驹的名字。
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周恩来:“这副挽联的作者张伯驹是谁?”
周恩来总理顿了顿:“张伯驹啊,是一位民主人士。”
这时陈毅的夫人突然说道:“主席,张伯驹就是那个把名人字画都捐给国家的人呀!”
只见毛主席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问道:他人
周恩来总理听到问话后,随即贴到主席耳边说了什么。毛主席听完之后,开口说道:“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周恩来总理听到这话,眼睛一亮,笑着说道:“一定按照主席的指示办!”
随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张伯驹成为了中央文史馆的一名馆员。
张伯驹以一副挽联打动毛主席,自此改变命运的佳话也自此流传。
1982年2月26日,一生拼尽全力保护国宝的张伯驹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85岁。
无论是陈毅同志还是张伯驹,都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有他们这些人的付出,才让我们至今能够欣赏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他们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中华儿女血脉中的那份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2年袁世凯表侄向陈毅敬献一幅挽联,毛主席看后:给他安排工作
72年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看到角落的挽联后激动询问:作者在哪
毛主席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面留步,问:这是谁写的
张伯驹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看到一副挽联,激动地问道:他本人来了吗
毛主席参加陈毅葬礼,看到角落一副挽联,激动地问:此人来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