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伯承器重他,周总理赞美他,毛主席亲自为他写下六字批语
前言

1976年7月7日清晨,一辆北京牌吉普车从福州北郊的马鞍山一号院急急驶出。

车上坐着一位神情严肃的老军人,他的右眼因刚刚手术没多久,现在还缠着纱布,左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恪尽职守地工作着,嘴角的皱纹纹丝不动。

老军人的儿子坐在一旁,有些紧张地看着父亲,他担心父亲的身体,更了解父亲对于工作的热爱。

司机在认真地开着车,父子就这样并排坐着,冥冥之中,这种除了汽车引擎声音之外的无声状态好像在预示着什么,好像预示着一种沉默中的爆发,预示着平静水面下的波涛汹涌随时可以破水而出。



这位老军人的一生足够精彩、辉煌,他为祖国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他的一生中胜仗无数,其中2场高光战役更是让他成为国内外军界响当当的人物。

刘伯承器重他,周总理赞美他,毛主席也不惜赞美之词,用6个字点评他的峥嵘岁月。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

童年岁月

莽莽苍苍的大别山,起伏绵延八百里,像一条巨龙卧在大地上,头、腰、尾连接着鄂豫皖三省。

许多年以后,皮定均在日记中这样描写太行山:“那千峰拱立、万壑纵横的巍峨壮丽景色,象征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斗精神和坚强意志。”

1914年9月10日,皮定均将军出生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古碑区戴家岭的一个农民家庭。

皮定均出生后,爷爷奶奶开心地说:“看这孩子,方正的脸型看上去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同,像一块有菱角的小石头。”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现在这个世道,能把孩子养活就已经是万幸的事情了。”

出生在那样风起云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历史赋予的责任。

皮定均出生几个月后,父亲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无奈家中无钱买药,他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忍受着身体的病痛。

爷爷奶奶和叔叔、伯伯虽然全力帮助,但是,因为每一家都是饥寒交迫的状态,能给到帮助真的太少了。



一天,皮定均父亲看着襁褓中的儿子,泪流满面,他握着妻子的手说:“我的身体不行了,我走之后,你要尽力把两个孩子养大,定均还小,多呵护他一点。”

说完这句话,父亲咳出了一口鲜血,没过几天,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皮定均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陈氏才24岁。母亲为了能把两个孩子养大,决定改嫁给一位喜欢自己的青年农民。可是,爷爷奶奶却不理解儿媳妇的做法,坚决不让两个孙子跟着母亲去继父的家中生活。

父亲离世,母亲重新嫁人,皮定均和哥哥在爷爷奶奶的身边过着艰难的日子。爷爷为了能给两个孩子养大,每天出去打零工、要饭,可是这样依然无法让两个孩子吃饱饭,没过多久,眼睛急瞎了。

后来,在母亲的接济下,皮定均和爷爷奶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长大以后,皮定均这样回忆童年的岁月:“我从出生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难,父亲离世后,母亲为了我们能活下来,重新改嫁他人。在母亲的接济下,加上我给地主家打工,总算是活了下来。母亲在后来的家中受了很多苦,很多次她来给我们送东西的时候,眼睛都是红肿的,长大以后,我才懂得在那样的社会,母亲为了我们兄弟能不被饿死,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

参加革命

1925年,对于皮定均家乡的百姓来说,注定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这里有了共产党的队伍。

1926年秋,北伐军经过皮定均家乡,农民运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百姓们踊跃报名参加农会,宣传革命思想,并对土豪劣绅展开了斗争。

12岁的皮定均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他回家对爷爷说:“有了农民协会以后,地主们不像以前那样对穷人非打即骂,现在不威风了。”

爷爷告诉皮定均:“农民协会是党的队伍,是帮助咱们穷人的组织,他们都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好人。”

从这一刻开始,皮定均就和党组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跟在农民协会主席的屁股后面,帮着拿东西,传递消息。

一天,皮定均对农民协会主席说:“大伯,我要参加农协会!”



农协会主席摸着他的头,笑着说:“你现在还小,等长大了再参加。”

皮定均说:“人小能长大啊!你们干啥我干啥,不让我参加,我就天天跟着你,哪也不去了。”

1929年5月,皮定均的家乡建立了六区游击大队。

15岁的皮定均自己组织了十几个小伙伴,对游击大队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他带着小伙伴们给游击大队放哨、打探消息,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游击大队队长周维炯在打倒当地大地主后,看着一旁的皮定均英气勃勃的样子,十分高兴。因皮定均工作积极,敢于斗争,被吸收参加了共青团,并被任命为童子团团长。

12月底,鄂豫皖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了胜利。在革命斗争中,小皮定均凭借着聪明、果敢,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皮定均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从此,这只大别山的雏鹰振翅飞向了远方,开启了自己辉煌的革命峥嵘岁月。

中原突围

1946年6月,蒋介石密令:刘峙率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向进攻地点集结,并计划于26日向中原解放区正式进攻。蒋介石还对下属说“要48小时之内全歼中原解放军”的豪言壮语。

党中央、毛主席得到这个确切消息后,急电中原局:“准备立即突围,越快越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一时间,大军压境,硝烟滚滚。蒋介石抱着必胜的决心,集结了30万大军,工事纵深深达10公里,把我中原6万军队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南北约25公里的狭长地带。

“怎么办?如何处理能最大化减少部队的损失,还能突围出去?”这是中原军区司令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先念和其他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以下决定:主力部队分北路军、南路军向西突围,其他部队在西、北线行动。

部队的大体决策已经出炉,最关键的部分却悬而未定,那就是:大军西去,谁来断后?

在部队突围的决策大会上,李先念将目光停留在了一位个子不高、上嘴唇微翘、双眼炯炯有神的战将身上,他就是皮定均

皮定均看到李先念认真地看着他,意识到了首长可能是把断后的任务交给自己了,他没有作声。这时,李先念对皮定均说道:“这个任务很重要,是我们部队突围成败的关键,经过大家商议后决定,由你负责断后。”

皮定均带领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是一支劲旅,在抗日战争中驰骋疆场,屡建奇功,能征善战,被称为“皮旅”。这也是他们此次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6月24日,中原大部队开始突围,中原军区副司令王树声向一旅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下达了任务:一旅负责掩护全军向西突围,要不怕牺牲,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3天,而且不能让追兵了解到我军大部队突围的真实方向。

对于中原局的政策安排,皮定均没有怨言,他知道“丢卒保车”是无奈中的选择。但是,皮定均想到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7000名士兵,他流下了泪水。

这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是一个心细如发的指挥者。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地图,整整几个小时,他几乎一动没动,思考、拟定能够力挽狂澜的作战计划。



中原大部队向西突围后,皮定均带领部队坚守阵地,利用提前挖好的工事,抗击敌人的进攻。

25日,敌人发现了中原主力闯过平汉路后,发起了追击。但是,国民党的追兵始终无法摆脱皮定均率领的一旅。26日,皮定均带领着部队死死咬住追击的敌军,让他跑不掉、伤不着,在辗转腾挪的过程中,皮定均胜利完成了“拖住敌人3天”的任务

中原的主力部队已经远去,苍茫的大地上只剩下了孤单单的“皮旅”。“皮旅”四面全是敌人,往哪个方向突围,成了皮定均一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

“大胆”“心细”是皮定均制定“皮旅”突围计划成功的关键,他选择了一条敌人和我军首长都没有想到的突围方向——向危险最大、困难最多的东面突围。

接下来,皮定均对部队突围中的每一个战术布置都计划的精准、到位,而且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半点犹豫,干净利索、果断出击。



为了能顺利东进,皮定均带领部队佯装急速向西突围,国民党的部队见此情景,以为他追随大部队而去,因此在后面拼命追赶。

然而,国民党军追了一天之后,却突然发现“皮旅”不见了,连个影子都看不到了!

原来,皮定均指挥7000战士,行走了一天之后,晚上也没有休息,而是调转方向,神不知、鬼不觉地藏匿在敌人追兵必经之路的一个树林里。等追兵过去后,7000名士兵开始急速向东行军,不吃饭、不睡觉,以人民军队特有的毅力和纪律完成了这次战术。

从6月28日到7月13日,皮定均带领战士们和拦截的敌人展开了将近20次的较量,因为作战指挥得当,全部取得了胜利。接下来,为了能提高行军速度,甩掉后面的大部队,皮定均命令所有战士卸下背包,轻装上阵,开始连续5日的急行军。

7月20日,在结束了和敌人3个小时的激战之后,“皮旅”成功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津浦铁路。

7月21日,“皮旅”到达了江苏盱眙县的仇集、梅花岗、进入苏皖解放区······

“皮旅”历时24天,行程2000多公里,和国民党部队激战了23次,一路斩关夺隘,突破敌人层层封锁,胜利完成了突围东撤的任务。

更难得的是,突围部队除少数战士伤亡后,旅、团两级干部和家属没有一人伤亡,这不得不说是世界作战史上奇迹中的奇迹。

孟良崮战役

1947年,皮定均任华野第六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在孟良崮战役中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皮定均带领的六纵此次战役的任务是——2天时间内急行军240公里,赶到孟良崮脚下的蒙阴公路,切断国民党第74师的退路。

结果,2天时间不到,皮定均就带领部队赶到了指定地点,最后,带领预备队——纵队特务队直插孟良崮74师老巢。

特务团攻破74师指挥所,击毙了张灵甫。

张灵甫



张灵甫被击毙后,皮定均花了400块大价钱买了一口好棺材,将他体面地安葬了。

当时,皮定均对手下说:“张灵甫对抗日有功,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我不能让他的尸体曝尸荒野。”

中原突围、大战孟良崮,是皮定均戎马生涯中的两个亮点。仅凭这两场战役,皮定均已步入名将之列。

德才兼备

皮定均不只是一位拥有出色指挥能力的将领,更是一个正派的人。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他从不攀龙附凤,也从不拉帮结派,是一位原则性极强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对皮定均很是器重,多次对其进行言传身教,还将其提升为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皮定均按资历,原报少将军衔,毛主席得知情况后,有感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的突出贡献,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1967年1月的一天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当他在名单上看到皮定均的名字时,高兴地问道:“皮定均同志来了吗?他在哪里?”

皮定均听到周总理叫他,从后面的人群中走到前面,向周总理敬了一个军礼后说道:“总理好,我是皮定均。”



周总理微笑着打量着他,然后笑着说:“你就是皮定均同志吗?中原大战你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你带的'皮旅’打仗真行!”

一个将领能得到刘伯承、周总理、毛主席等人的欣赏,这足以说明了皮定均的人品和才能。

悲壮离世

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将军在右眼刚刚做完手术的情况下,抱病参加军事演习,结果因飞机失事不幸殉职,终年62岁。

40年的戎马岁月中,皮定均将军受伤几十处,多次同死神擦身而过,万千回欲亡而未亡,结果却在和平年代的战斗演习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怎能不让人痛断肝肠!



皮定均将军的骨灰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安葬在登封革命烈士陵园,另一部分被妻子张烽安葬在毁机的灶山之巅。

张爱萍将军在北京得知皮定均因公殉职的消息后,震惊不已。他回想起皮将军的戎马一生,写下了一首情深意切的悼念诗:

年少扛起枪,为了工农得解放,越过雪山草地,矢志紧跟党。
一生戎马行,千里突围战沙场,抗美援朝破纸虎,跨越鸭绿江。
意志多刚强,爱民爱兵永留芳,光明磊落照肝胆,东南拆栋梁。
台湾定解放,一统江山指日望,疾风尽扫浮云日,灵台祭名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定均的中原突围有多牛?周总理说:一个旅能顶一个方面军
他是中原突围的功臣,55年被特批少晋中,死后为何被移出八宝山?
皮定均视察张掖,看到当地女孩衣不蔽体,问:她们都不穿衣服吗?
历史的真相:皮有功,少晋中
简述1946年中原突围:六支突围部队,结局各不相同
1955年授衔时,资凤被“破格”授予的少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