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北猛虎郑维山回忆:若绥远战役打赢,就不会有后来张家口失利|傅作义|张家口市|开国中将|晋察冀军区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打过不少胜仗,但也不是没有打过败仗,其中,大同集宁战役(1946年7月)以及紧随其后的张家口战役(1946年9月),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两次失利。

这两仗,不仅没有达到既定的战略目的,反而造成了上述三个地区的丢失,更对整个华北战场乃至全国战场,都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两场战役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曾担任过张家口卫戍司令员的郑维山中将,在他晚年回忆时曾提到过,大同、集宁乃至张家口等战役的失利,早在1945年的绥远战役中,其实就埋下了隐患

那么,郑维山将军的这番话又是从何说起呢?发生在1945年的绥远战役,与之后大同集宁、张家口的失利,又有什么联系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知道绥远战役是怎么回事。


1945年8月16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蒋介石给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傅作义,发去了一封密电。

密电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他迅速沿平绥线东进,做尽可能的剿灭我军同时,快速接收包头、归绥、集宁、大同以及张家口等城市。

说白了,蒋介石这分明就是要抢在我军前面“摘桃子”。

接到命令后的傅作义,率第35军、67军以及暂编第三军等约5.1万人,并在阎锡山的部队配合下,至当年的9月11日,便占领了包括包头、归绥、集宁等地。

同时,傅作义除留守一部分军队在归绥、包头之外,大部分主力集中在平绥线丰镇至卓资一带,目的就是控制平绥线,以待国民党主力部队到来,再集中力量夺取张家口。

面对蒋介石对华北地区的虎视眈眈,毛主席紧急将聂荣臻调至晋察冀解放区。

在此之前,聂荣臻虽说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但他在两年前就去了延安,期间代理他工作是是萧克。

而之所以把聂荣臻紧急调回,实在是晋察冀解放区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晋察冀解放区,横跨晋、察、冀、热、辽五个省份,同时还与山东解放区、晋察鲁豫解放区以及晋绥解放区相连,境内囊括了平汉、平绥、平承、津浦等多条铁路线路,是连接华北各解放区的中心枢纽。

更重要的是,晋察冀解放区的北边就是东北,而这就对于发展和控制东北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一时间,蒋介石就计划重兵进犯华北,试图将这里从我军手中夺走。

而这显然不能让蒋介石得逞,不管是战略意义还是政治意义,均是如此。

所以,毛主席才会把聂荣臻紧急从延安调回晋察冀,目的就是粉碎蒋介石对华北的进攻,以促进和平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这个战略目的,聂荣臻是十分清楚的,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同样也非常多。

第一,按照当时中央军委的指示,是要求晋察冀军区能阻止几场有力战役,最好能消灭傅作义部,以遏制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

但问题就在于,当时已经是农历八月,如果在这个时候开战,等到部队集结完毕,并进入绥远与傅作义交手,已经是天寒地冻之际,毕竟像绥远这种地方,冬天来的都要早。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对我军作战是不利的。

其次,当时晋察冀军区的部队状态,是正处于游击战往正规战的转变时期,组建野战军的工作也刚刚起步,大家对于游击战很熟悉,但对于运动战、攻坚战这类战役,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当然,困难是有不少,但仗还是要打的,为了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聂荣臻在召开晋察冀中央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的同时,又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对晋察冀的部队进行整编。

整编的最终方案,是将20余万主力部队,编成8个纵队,并派出3个主力纵队(即郭天民率领的晋察纵队、杨成武率领的晋中纵队以及陈正湘率领的冀晋纵队),前往绥远执行战斗任务。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又给晋绥野战军发去指示,命贺龙率领主力部队赶赴绥远,协助晋察冀军区共同打击傅作义。

部队集结完毕后,在当年的9月底,聂荣臻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制定了一份战役计划,并上报了中央军委。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先消灭傅作义的外围部队,并攻占陶林,之后切断卓资至丰镇之间的铁路,最终实现对傅作义包围的战略目的。

最终,绥远战役在当年的10月18日,正式打响。


最先出手的,是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部队,他们对距离集宁近百里的隆盛庄发起攻击,这里东通集宁,西接丰镇,也是个战略要点。

而当时驻扎在这里的敌方部队,是傅作义的骑兵新编第4师以及新编31师第91团,虽说战力也算不错,但在我晋察冀三个主力纵队的相互配合下,敌军大败,在当月20日,隆盛庄被我军拿下。

与此同时,贺龙率领的晋绥部队进展也十分不错,他们先是攻克了凉城、陶林,之后又在当月21日攻克了丰镇、古店等地,实现了切断傅作义部队与阎锡山军队之间联系的战略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当月的24日,贺龙又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对战略要地卓资发起进攻,当时地方驻守的正是何文鼎,得知这一项消息后,贺老总相当兴奋,经过他的部署,晋绥部队成功打下卓资,并歼敌4700余人。

唯一遗憾的就是,让何文鼎给跑了。

就在贺龙的晋绥部队打下卓资不久,聂荣臻的晋察冀部队再次传来好消息,经过作战,集宁被拿下。

总之就是,在当年的10月底之前,战役整体比较顺利,也都在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在发展,但从11月初,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根源,在于聂荣臻与贺龙对毛主席的战役指示,执行的有偏差。

在10月27日毛主席发来的电报中就说,下一步的动作,是要全力消灭傅作义主力,同时,军委还给出了具体方案,即要求晋察冀和晋绥的部队主力,“运动到傅作义背后,由西往东打”。

当时,傅作义的主力正在归绥重兵把守,毛主席的意思,是要聂荣臻与贺龙把主力部队运动到归绥后方,并重点强调自西往东开打,最终实现消灭傅作义主力的目的。

但对此,聂荣臻与贺龙在执行时,却出现了很大问题。


他们的部署,是以夺取归绥城为重点,而不是以消灭傅作义主力为核心,因此在部署时,仅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到傅作义背后,大部分主力部队,则是在做攻城准备。

按理说,如果能快速且顺利夺取归绥,同样也能实现消灭傅作义主力的目的,但问题就在这里,归绥城并不是那么好拿下的。

首先,在之前的卓资、集宁等一系列失利之后,傅作义开始收缩兵力,主要囤集于归绥、包头两地,其中以归绥为主,仅兵力就有5个师之多。

其次,蒋介石为了支援傅作义,还特意从重庆空运来了一个重迫击炮营。

还有,傅作义对归绥的城防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强,各种工事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归绥城内的弹药、粮食储备都相当丰厚。

城防坚固、储备丰厚,加上兵力众多,这就无疑让傅作义可以坐“坚城”而固守。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聂荣臻与贺龙制定了战役计划之后,我军便与傅作义开始交火,期间,仅在傅作义部想突出包围圈时取得了部分战果,歼灭敌人约3000余人。

之后,傅作义看突围困难较大,干脆也就不再主动出击,转入了凭坚固守。

而我军之后的攻城进攻,一直就没有太大进展,双方陷入僵持局面,而照这样下去,再结合当时的季节已经渐入寒冬,明显是对劳师远征的我军不利的。

下一步该怎么办呢?结合当时的形势,聂荣臻与贺龙经过多番商议,想出了一个“孤立”归绥的计划。

具体的办法,就是派出一部分部队,前去攻打包头,这样如果成功的话,那么必然会使在归绥的傅作义部“粮尽援绝”,到那个时候,他就会主动想要突围,而我军就可趁此机会对其围歼。

确定计划后,聂荣臻上报军委,并随即展开了进攻包头的计划。

当时镇守包头的傅作义部队,人数约为1.2万人,这数量虽说不算太多,但包头同样是城防坚固,这就造成我军虽说拔除了包头附近的据点,但包头却并未拿下。

并且在此期间,宁夏的马鸿逵部一个骑兵师,也在不断接近包头,试图增援傅作义。

换句话说,我军拿下包头,切断傅作义后援的打算再次落空,并且还吸引来了马鸿逵,形势再一次陷入危急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聂荣臻再次如实上报军委,但在毛主席给出具体行动方案后,聂荣臻又一次在执行时出现问题。

当时,毛主席的指示是,要晋察冀部队、晋绥部队,集中主力全力攻打包头,只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归绥。

并且,,毛主席还特意提到,假设包头暂时拿不下,那就让主力部队西进,消灭马鸿逵的骑兵,同时占领五原、临河等包头与归绥之间的区域,以达到“绥、包傅顽联系”。


但对于毛主席的这个指示,聂荣臻认为不妥,具体不妥的地方,是他觉得,这是一个“置归绥与不顾”的方案。

聂荣臻担心的点有两个,一来,如果主力部队离开归绥全力进攻包头的话,那傅作义必然不会没有动作,到那个时候,他全力出击,我留守部队大概率扛不住。

二来,一旦傅作义占据优势,又会与包头敌军联合,对我进攻包头的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届时我军便会陷入被动。

随后,聂荣臻把他的担忧上报给军委,就这样,到底是打不打包头,陷入了纠结之中。

严格来说,聂荣臻的担忧确实是有道理的,但当时的局势,是归绥拿不下,只能是在包头寻求突破,不然的话,这场战役将会所获甚少。

结果,聂荣臻的这些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进攻包头的最佳时机,等到最终开始攻打包头的时候,已经到了当年的12月初。

此时的包头地区,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季节,温度也低至零下十几度,虽说我军战斗精神旺盛,表现的异常英勇,但由于缺乏攻坚装备,战士们又衣着单薄,就给攻城时的土木作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由于中间耽搁了一段时间,包头的敌人也对自身的防御进行了加强,因此,我军激战数日,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换而言之,包头的战斗也陷入了与归绥一样的“进不得”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指挥进攻包头的贺龙,深知这么打下去,除了消耗更多的我军有生力量外别无他用,所以,在当年的12月4日夜里,他下令部队撤离包头。

至此,攻打包头、切断傅作义后援的计划失败。

而归绥那边,情况也差不多,我军虽说又组织了几次攻城战,但依然不奏效,敌人凭借坚固城防,让我军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开始集结,有往张家口移动的趋势,鉴于此,为了保住张家口,聂荣臻最终在12月14日,下令结束绥远战役。

命令下达后,贺龙率晋绥部队返回晋西北,而晋察冀部队则回防张家口。

至此,绥远战役结束,此战前后历时近两个月,也取得了一部分成果,比如歼灭敌人1.2万有余,收复了绥远部分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民党进犯华北的势头。

但整体来说,此战并未达到最初计划的解放绥远、收复包头、归绥的预期目的,同时,傅作义的主力部队也并未有太大损失。

究其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上,是聂荣臻对于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执行上出现偏差,比如在军委指示要他“运动到傅作义背后”,以消灭傅作义主力为目的时,他则认为,应当以夺取归绥城为首要目标,这么一来,就失去了歼灭傅作义主力的机会。

还有,在军委指示全力攻打包头时,聂荣臻担心后方会被傅作义断掉,结果耽误了一定时间,另外部队也并未全部投入到攻打包头的战役中,最终造成包头之战也未能取得相应的战果。

而客观上,造成此次绥远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当时晋察冀在整编之前,大多数部队对游击战熟悉,而对于攻城战,缺乏一定经验,而又偏偏赶上傅作义花了大心思经营的归绥、包头这两座坚城,这么一来,必然就会不占优势。

当然,我军在绥远战役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是最终形成的既定事实,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

也正是因为此次未能消灭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导致在一年后,让傅作义在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之战中出尽风头,夺走了原本已经被我军拿下的大同、集宁以及重镇张家口。

这也是为何郑维山会说,要是能在绥远战役前消灭傅作义的大部分主力,就不会有后来的张家口诸战失利的原因所在。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华北战场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系列失败,让我军意识到国民党军队也不完全是不堪一击,从而对敌人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并在经过艰苦卓绝的后续战役后,重新解放了整个华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所以,失败有时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同样,从绥远战役的失利中,也让我们后人看到,解放战争有多么艰苦卓绝,更会明白胜利有多么来之不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绥远战役,我军为何几次攻打包头不下?贺龙总结经验教训中肯全面
建国后,董其武称赞贺龙在包头战役中“撤退及时”,贺龙无言以对
包头史话:两次攻打包头的战役
聂荣臻的委屈:拥兵25万,二杨骁勇善战,中央为何压着不让打大仗
打张家口傅作义用怪招骗过毛主席,可惜只能用一次,此后永远失灵
【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二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