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自古碑帖兼学,为什么清代要提出“碑学”?

碑学虽然是清代乾嘉年提出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在汉唐时代已经是普遍盛行的书法学习方法。而帖学起码唐代也已经盛行了。例如杜甫给外甥李潮的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记载,说明唐代早已有用枣木刻制的书法帖子了。

为什么说碑帖古已有之呢?因为,中国古代的书法传播载体,从东汉时代就有造纸了。逐渐开始在纸上写字了。东汉以前没有造纸,汉字的主要传播载体就是竹简、绢帛。竹简和绢帛是最日用的书法载体了。但是简牍帛书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无法长期保存。因此,石刻书法,就成为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了,这就自然会形成以碑刻为字帖的学习习惯。

例如汉末雕刻成功的《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是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书写的。这个石刻经书一出来,就引得洛阳很多学士观看学习蔡邕的书法,对魏晋书法有很大影响,那么,书法传播肯定是以碑刻为字帖的。

汉代如此,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都是这样。书法学习从碑刻中来,本来就是一个悠久的书法学习历史传统。此外,学习书法,要学习名家的字帖,不是人人都拿一个真迹临摹的,这也是以名家碑刻为书法学习教材的原因。所以,所谓的“碑学”是清代才提出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是,清代提出“碑学”与历史上的碑学的意涵和价值是不同的。

如果说唐代以前的书法学习从碑刻中来是自由学习书法。那么,唐代以后的碑刻书法,主要以唐代楷书为标准。这个楷书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王羲之书法体系之上的,与大众任意学习一种字帖有了很大不同意义。因为唐代以前,没有明显的统一和比较标准的字体要求,但是,唐代有了统一标准的字体要求。

这个书法体系也一直是以唐代楷书和王羲之书法为主的,因此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书法历史传统。其它的书法,例如隶书、篆书、魏碑等等,都不在唐代以后书法学习的范围之中。所以,唐代以前是没有这样比较统一的书法标准的。虽然唐代以后,学习书法主要以楷书为范本,但是,行书也是学习的主要书法之一。

这些行书的范本,唐代以《兰亭序》、《圣教序》为主。而大众得以学习《兰亭序》、《圣教序》,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应该就是杜甫所说的枣木刻制的拓印字帖,所以,也可以看作这是帖学的存在和源头。

事实上,帖学和碑学,在事实上是一直并列存在的。但是,书法史上的帖学和碑学有另一层文化的意义。宋太宗赵炅在淳化三年主编的《淳化阁帖》,收集了从先秦到唐代帝王、大臣、著名书法家,更大范围的书法作为范本集中丛刻,是大规模传播帖学书法的开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然后赐给王室、大臣,非常名贵,这也是中国书法,从碑学向帖学转变的重要标志。

由于王著对书法研究不够精深,对帖子的制作和编辑有一些错误,再加上原版100多年多有损坏,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又根据《淳化阁帖》整理、编辑、刻制了一个《淳化阁帖》的再版本《大观帖》。这个帖是皇帝书法家宋徽宗主持的,所以,刻制比《淳化阁帖》要精致得多。

所以,从宋代开始,由于《淳化》、《大观》两个帖的传播影响,以二王为主的帖学书法地位就彻底确立下来了。这个传统到明清时代,达到了高峰,同时,书法也过于单调。例如,只有二王,隶书、篆书、魏碑这些书法形式,已经非常远离书法艺术了。例如宋代、元代、明代都没有隶书和篆书书法家,更没有“魏碑”书法家。

这就引起以考据学,带动出来的书法“金石学”家,对钟鼎文,汉碑和魏碑的重新重视,掀起了一场持续到今天的“碑学”书法新概念。为什么清代碑学,主要是钟鼎文汉碑魏碑,而不是唐碑?这是因为,唐碑一直是唐代以来学习书法的主要碑帖,而且清代包括我们今天,仍然是书法主流。

但是,钟鼎文代表的古篆书,我们从汉代已经久违了,代表隶书的汉碑我们从南北朝时代就久违了,代表隶书向楷书蜕变的魏碑,我们从唐代就久违了。重新认识这些书法,是对书法艺术百花园的一次充实和丰富。唐代以来,中国的书法日益走向为科举服务的工具,过分崇尚二王的妍美风格,成为没有书法艺术和气质的书法。到了清代,书法越来越僵化了,魏晋风流和晋唐气韵成为死气沉沉的馆阁体书法。

乾嘉年中 著名考据学者书法家阮元和包世臣这些人,提出魏碑书法新概念。这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提出魏碑的书法概念。一时不少书法家积极学习魏碑,尤其是包世臣的弟子赵之谦的魏碑书法成就特别突出。晚清时代,变法图强的潮流兴起。康有为对魏碑书法,系统提出有“十美”之说。他自己以《瘗鹤铭》为经典,改变了自己的二王书风,给人耳目一新的书法面目。

康有为弟子众多,都是时代风云人物,包括大弟子梁启超也是学习魏碑的。所以,学习魏碑成为书法变革精神的象征了。而书法史上的“碑学”,从此以后,实际上就成为狭义的魏碑书法了,魏碑书法是迟到的书法艺术,它起源于隶书,与王羲之时代的楷书,是大体同时发展出来的书法。

只是“魏碑”书法,有的有一些隶书的尾巴,有点几乎与王羲之体系的楷书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书法家欣赏的“魏碑”主要是北魏东魏到北周包括隋朝的一些碑刻。这些碑刻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书法风格以雄强为显著特色,所以,叫“魏碑”。“魏碑”于是也成为与王羲之柔美风格对立的雄强风格的象征。我个人认为,实际上,“魏碑”只不过是楷书的一种风格。个别还残留一些隶书的尾巴,质量风格也是参差不齐的。优秀的“魏碑”书法,可以说远远不在唐楷之下。所以,学习和欣赏魏碑书法,也是与汉碑唐楷同样重要的。

碑帖融合,这是现代书法家提出的一个书法理想。

如果严格来说,帖学事实上,基本是行书,而魏碑是碑刻,基本上没有行书的碑刻。所以,这是把行书的用笔结体与“楷书”的用笔结合起来,在实际上有难度,又不是没有可能。具有很大的艺术创造性和挑战性。一般认为,帖学以中锋用笔,魏碑以侧锋用笔。

事实上,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把魏碑的雄强精神和帖学的秀美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书法艺术的视觉之美。我认为,清代成为书法大家的赵之谦,已经就是碑帖结合的成功范例了。赵之谦本人,精通书法的真草隶篆诸体,他学习魏碑也远远在老师包世臣之上。近代书法家都推崇他的书法成就。

本文由千千千里马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魏碑体写春联,也很漂亮,别有一番风味
魏碑十大经典碑帖(附:魏碑书法碑帖大全)
魏碑审美价值的发现及其经典化
金石学为什么从考据学成了书法学
千碑百计:碑帖漫谈与赏析
UC头条:于右任提出的“引草入碑”是结构入碑还是笔法入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