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切从简是入道之门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一、本章重点解读啬复二字。

1(啬)此字本训当为收谷,即穑之古文也。转注为爱之义,或借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腊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礼记·郊特牲》啬夫承命。——《仪礼·觐礼》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舍我啬事。——《史记·殷本纪啬黍。——《仪礼·少牢礼》。注:“收敛曰啬。”服田力啬。——《汉书·成帝纪》又如:啬事(农事);啬夫(农夫,同穑夫穑人;啬黍(收获的黍稷)爱惜 [cherish]啬,爱也。——《说文》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吕氏春秋·先己

又如: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啬神(爱惜精神);啬气(爱惜保养元气);啬养(犹保养)节省;节俭 [economize;save]少费谓之啬。——《韩非子·解老》又如:啬夫(俭省节用的人)吝啬,悭啬[stingy;miserly]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注:“贪也。”晚节啬。——《史记·五宗世家》啬,贪也。凡贪而不施,或曰之啬。——《方言十》仲啬于财。——《战国策·韩策》又如:啬后(迷信。指上天吝啬给人的寿命,使之早死);啬克(亦作“啬刻”。吝啬,刻薄);啬吝(亦作“。吝啬);啬细(吝啬,小气)犹歉。收成不好 [poor harvests]。如:啬年(歉收之年)闭塞不通 [stop up;block]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史记·扁鹊仓公传》啬刻[]∶吝啬;刻薄二叔为人是最啬刻的。——《红楼梦》

2、萧天石大师《道德经圣解》:今考老子之意,乃以顺适自然,保身全真为旨。作“穑”解,尤有生生无尽之气存焉。此处的啬字故从王弼、河上本作此处的啬字,如何解读啬?    “啬”。少费谓之啬。——《韩非子·解老》节省;节俭---才合老子之意,萧大师亦师亦友的南怀瑾大师也作此解

二、吾以为,应是节省简洁从才符合老子之本义。其事实理由: 

1、“啬”字虽有多义多解,但从《韩非子·解老》中少费谓之啬”看,韩非此解近老子。少费谓之啬,就是节简,这符合老子“返朴无为”之要。《易·说卦》:“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老子承袭归藏易之坤卦,故有治人事天莫若啬之说。
    2
我国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很有研究的史学家奚侗。所著《老子集解》2卷,以老子传本颇有异同而校核是非。奚侗曰:“啬以治人,则民不劳;啬以治身,则精不亏。”由此也说明“啬”应以节简解读。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也将“啬”作节简解读,并例举丁懒惮大师连拧清涕都不为的“啬”极程度。

3、王弼的“农夫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于此。”--有些牵强附会且走题,而不少学者及肃大师采纳此解确不妥。他为此所辩:农夫之治田也,亦必 “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也。各成其实,各遂其生,各复其性,而不伤其体。故能“莫之命而常自然”也。也走不出题离之牵强附会。

  4、萧大师阐释啬:啬以生为大,亦以生为本。故曰:“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者,犹《易·复卦》之言“不远复”也。其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②早复,河上公、韩非、苏辙本及今诸通行本作“服”。肃此啬义之阐释,“服”纠为复之对,但将啬之“农天”之义远矣,其阐释正合啬之“节简”正义。

 5老子五千言核心之一“返朴归真”,要“返朴归真”唯“节简”莫属。故老子第五十九章开宗明义“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作人修道,“节简”是根本。老子紧接着说“夫唯啬是谓早复,就是说只有“节简”,才能尽快“返朴归真”。,返也,否则“朴散为器”而不能归真。晚清状元张謇,号啬庵1907年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说:“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日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不愿,至于人不愿则信用失而己亦病,妨人而亦妨己,故俭为美德。苟能俭则无多求于世界,并无求于国家,即使适然为官,亦可我行我意,无所贪恋,而高尚之风成矣。”并身体力行。故张謇入道而不说道,可不少人修道而不能入道,就是不能一切从简之啬。

   6王弼老子注早服,常也。王弼正因为将啬字解读为“农夫”而对“复”字误“服”不能纠正,或也许是“服”误导王弼将啬字解读为“农夫”。在此“早服”不论其如何解读均与全文不符,更与老子五千言主旨不符而背老,故导致解老注老之大家王弼对啬字作“农夫”解读牵强附会且走题。因而萧大师引证南宋道教妙真派中兴祖师范应元曰:“王弼、孙登及世本作‘早复’。”《释文》亦作“复”。《道德真经 集注》引王弼注均作“复”。王念孙《困学纪闻》引此段亦作“复”,并引司马公、朱文公说云“不适而复”,且谓:“王弼本作‘早服’,而注云‘早服,常也’,亦当为‘复’。”

 7、百度百科称: <>形声。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当面节约背面铺张浪费非“俭”。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值得一题的是老子三宝中的“二曰俭”的俭字,不但可作节俭解读,更应解读为能在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以区别于治人事天莫若啬“节简”之义。也许这就是老子在五十九章中,处啬字而不用俭字原因吧。

8萧天石大师在该章“参证章旨第一”中说:

1或曰不费之谓啬,或曰复性功夫之谓啬, 有而不用之谓啬,或曰处无为之事之谓啬,或曰爱惜其精气神之谓啬;皆就其狭义偏义而言之也。其未尽及者,在遗其体天道生生无息之旨,以为妙用也。易言之,即是治人事天,宜以生为本,宜以自然为本。孟子谓:“存心养性,所以事天也。”治人事天,应按南怀瑾大师的做人修道解。则存心养性,亦即所以治人也。各存其心,各养其性,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命之情,则“尽人合天”之道全矣。--确实说得很对。

既然萧大师知道--易言之,即是治人事天,宜以生为本,宜以自然为本。又怎么忘了老子的“动之于死地,是因生生之厚”?以自然为本就应自然无为。“生生之厚”与节简之啬背道而驰,自然无为与节简之啬同出而异名。主张返朴归真自然无为的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不正是其五千言主旨之眼吗?故啬作节简解读无容质疑,只能如此解读才能走近老子,否则离道远矣。萧大师所引证的上述三“或曰”,又怎

么会皆就其狭义偏义而言之也”?  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之旨应高于 生生无息之旨”吧!一切从简之啬才是“以为妙用”。  

   2重积德者,即在重积其天地生生无息之德也。保之育之,凿之养之,畜之全之,而不以欲伤生,不以物伤性,不以人害天,不以故灭命,则自天下莫之能胜,无往不克,而莫知其极矣。人于天地两间,日新其盛德,日重其积德,而至于莫知其极之境地,则自可内以之圣,外以之王,无所用而不宜,无所住而不自得矣。故继曰:“可以有国。”复曰:“有国之母,可以长 久。”母者,道也。故早复者,亦即“复归于道”也。--确实也说得很对。但是,不但繁锁而本末倒置。

一切从简,就是自然无为,就能尽早返朴归真“复归于道”。一个“啬之简”了得,老子五千文,道尽宇宙一切,简到何等地步。何须长篇大论才“复归于道”?正是一切从简尽早“复归于道”,治人事天莫若啬,正是老子大道从简法则,所以才有老子“莫知其极”之叹,这是老子对三易中简易的阐发。萧大师虽才高八斗,终不能从玄中出。研究老子不入玄是入不了门的,但不出玄功夫未全到家,要自由进出才算上乘。进要悟玄,出要御世,这才能执古御今。这就是道学于世可入可出的原因,若不能自由进出,就无法践行老子一句话,就可为帝王之师。老学系统,牵一动全身。能达到这种火候,就不会死于道德经之句下。在许多杰出解老注老学者中,因未能对老学达到牵一动全身的火候,因而没有一个不死在道德经之句下的,就连我最敬赞认为他超越所有解老注老学者的肃大师也未能幸免。

说到此,玄学对研究中国文化在学术上对道之体的阐释有很大贡献,但涉及道之用则建树不多而不能出玄,故被视为清淡之玄学。历史上的伊尹姜尚、孙子、张良诸葛亮等杰出道家人物,虽能从玄中出,但可惜除孙子外虽善于道之用但不著书立说。道教、佛教中的道德高深者均是说玄好手,而很少触及道之用,以显示其高深莫测,并将一切从简之啬视为千古不传之秘。正因为如此,寻遍中国浩瀚之书林,找不出一篇大道从简之专论。

3治人事天,而复归于道,则自物莫之能伤,天下亦莫之能伤;且亦无可与敌,以其无入 而不合,无合而不与天地同流也。既与天地同流矣,则我之生,自与天地之生。永生而共存。故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深参之,即可知此乃言与天地共其长生久视之道,而非言个人长生久视之道!耽乎后者,则渺乎小矣!不足与言老子之道者也。
 
治人事天莫若啬,将一切从简视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是其自然无为,力求返朴之必由路。不能悟此,永远不能进入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之门,只能是一个闻道之中士而己,则成了道可说而不可行,根本无法践道行遗。

    9萧大师在该章参证章旨第二”中说:

 1生生之道,为宇宙天地万物之中心,为国家民族生命之中心,亦为人类文化历史之中心。“啬”,乃举事以喻,教人以治人事天,宜以“生生无息”之道为教也。而“复”,则为治人事天,积德累行,治身事神之不传道法也。--牵强了吧!复是针对啬,怎么另立门户?极其奥妙,则进可以有国有天下,退可以养生养 性养神,乃进退自如,小大由之之道也。--说对极了,但非“生生无息”,而是“啬之简”。

也许我误解了萧大师,原来“啬”,是治身事神之不传道法也。故将一切从简之啬故意误读于农夫之说。历史上著名道家人物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试想,一切不能从简是否能静,何以修身?一切不能从简是否能俭,何以养德?又后何以能“重积德”?按“农夫,生生不息”之解读,能修身养德吗?能“重积德”吗?修身养性,养生为人,离一切从简之啬则背道,舍之则不能入道。

2吕吉甫解此章有曰:“治人而不以人之所以为人者治之,则人不 可得而治矣,事天而不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事之,则天不可得而事矣。精神四达并流,而无所不及,化育万物,其名为同帝。则人之所以为人,而天之所以为天者也。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则人其有不可得而治,天其有不可得而事者乎?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也。夫唯啬其精神而不用,则早复者也。苟为不啬而费之,至于神惫精劳,虽欲反其精神,亦无由入矣。其于复也,不亦晚 乎?故曰:‘夫唯啬,是谓早复。’人之生也,固足于德;夫诚能啬而早复之,则德日益以充。故曰:‘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德之至者也。至德者,火不能热,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而禽兽不能灭,则安往而不克哉?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夫有所不克,则其道有时而极也;无所不克,则孰知其极哉?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莫知其极,则不物而能物物者也。虽有土而无其累矣!故曰:‘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然则啬之为道,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精神者,生之根。啬而藏之,则根深而生长矣。 长生者,视之蒂,卫而保之,则蒂固而视久矣。”此亦可并参而互证之。早复,多本作“服”,远不如作“复”之玄远矣。其解“啬”,历代注 家,多有此失。以其见道未真,修道未彻,不能“透出天地外,不落有无中”也。唯凡有所说,皆有一得可取,是在读者之善悟也。斯文于养生养神之理,要亦为千古不二之诀法,然远不逮余前解之可与天地参也。 --吕吉甫说的,是,而萧大师所驳则非。

   萧大师引用宋代著道德经四卷的吕惠卿字吉甫这一段,除想证明:多本作“服”,远不如作“复”之玄远矣。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也。夫唯啬其精神而不用,则早复者也。苟为不啬而费之,至于神惫精劳,虽欲反其精神,亦无由入矣。其论唯啬其精神而不用沾边而不切体,因而未能影响萧大师对啬之误读,故从“农夫”不从“简”,且认为以其见道未真,修道未彻而驳之。啬之简为至德。

     三、寻遍中国浩瀚之书林,找不出一篇大道从简之专论。也找不到一篇解老注老大家对道德经某一章的通译,更用说整篇通译。所见整算通译本虽多,均不是解老注老大家所为,未入道的整算通译本均是望文生义不沾且明显曲解。真是述而作,作而不述。

  1、吾上述之后试作之,对该章全文自译如下:

 作人修道最至要的是一切从简。只有一切从简才叫尽早返朴归真。尽早返朴归真谓之至德。具有至德则行事无不顺。行事无不顺还不知根本原因。不知根本原因可以有资产。一切从简是有资产之母,且可以长久。一切从简就使自然无为根柢牢固,这就是人类效法长久生存繁衍之道。

 : --作人修道,资产说,源于南怀瑾大师。至德,源于吕惠卿字吉甫。长=效法,摘自百度百科视解。余属吾领会贯通。

2、试看百度百科对道德经五十九章所译,作一比较。

一译: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1]  

二译:个人修养和治理天下,没有比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了。而农业生产,取决于早期耕作。不断地积德就好比早期耕作。不断地积德,就能够克服治人事天中的重重困难和风险,以为天下正。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没有不能化解的风险,於是,就可以保持福不向祸转化,保证治人事天没有终极。治人事天没有终极,因而可以有安定和谐康乐的国家。有重积德作“国之母”,国家可以长久生存,长久稳定与繁荣。重积德使得国家深根固柢,所以说,重积德是“长生久视”的治国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七十三)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58-60)
《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
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章——诗读老子5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