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六)


  三、《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的著作
“摘”: 在文体、句义上,《系辞》所受老子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的。例如“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以“无思无为”来解释《易》,这纯然是出于老学观点。如“神无方而《易》无体,无为也,寂然不动”, “神”字本是“老庄自然的化身”。 《庄子天下》篇论述“百家之学”,谓 “道术将为天下裂”,这是指各学派分化情形。《易传》不仅触合各家思想而以道家基本概念建立其哲学体系。
“评”: 研究经典,不能仅从文体、句义上去看,而要从其经典之旨去看,其“文体、句义”同一,而其旨则各异。如前面所引《系辞》中“言不尽意” ,孔子庄子句义雷同,但庄子意在行不言之身教,而孔子则行言教四处推行仁义,并用“圣人立象尽意”来弥补其“言不尽意”之不足。《系辞》作者既知《易》“无思无为”,但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是以君子将有为也”。 《庄子天下》篇论述“百家之学”,谓 “道术将为天下裂”,这不“是指各学派分化情形”,而是指“道”与“术”之分离,只有“内圣外王”,才叫“道”与“术”合。
“议”: “神无方而《易》无体”之 “神”字,绝不是“老庄自然的化身”,这一句是说:坚持自然内在之精神而不拘一格,“神”在这里说的是自然内在之“精神”, “体”是说的是“不拘一格”,不死板硬套,此句中“方”与“体”同义,一看前后文都知此意。《系辞》中先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一句为因,“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一句为为果。就是说:天地之变化恰如其份,成就万物而无遗漏;是因为“天地之变化”贯穿一种自然内在之精神,而“成就万物”自然就不拘一格。如果拘其一格,万物就不是花样百出而是千篇一律,这是《易》之灵魂。所以《系辞》下·第八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就是不拘一格之意。三国时之奇才管辂就说“善为易者不论易也”,他认为千年来没人能解《易》,被称之为狂人。
无论是《易传》,还是“触合各家思想”的道家,均未建立起“哲学体系”, “《易》以道阴阳”,说明《易传》仅处在古代“哲学体系”的边缘。“触合各家思想”的道家,也从未象《易传》这样去专论哲学; 无论是《易传》也好,还是“触合各家思想”的道家也好,其一些哲学概念更不是“基本”的哲学概念,没有《易传》“基本”的哲学概念,又谈什么哲学体系?陈先生所说《系辞》,“不仅触合各家思想而以道家基本概念建立其哲学体系” ,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无知,两千多年来把《老子》、《庄子》、《易经》,称之为。“三玄”,古今中外之学者不但读不懂太极八卦这本无字天书,又未读懂这三部有字“玄书”,又怎么知道什么是中国古代哲学?
 四、《易传系辞》所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一)阴阳说
1、“摘”: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如《系辞》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里震100、坎010、艮001,这三卦,都是由两个阴爻00和一个阳爻1构成的,阴爻多于阳爻,所以说阳卦多阴。所谓阴卦即其011、离101、兑110,这三卦,都是由两个阳爻11和一个阴爻0构成的,阳爻多于阴爻,所以说阴卦多阳。在这段话中,阴阳就分别用来指称卦象(阴卦阳卦)及爻象(多阴多阳)。
“评”: 《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 是说:易是论阴阳关系之哲理的。所以不是“以阴阳去解释《易》”,而是以阴阳之哲理去体现易之哲理。《系辞》中的“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之论,则违背阴阳之哲理而陷入自相予盾之中。100、坎010、艮001,这三卦,“阴爻多于阳爻”是阳卦,而坤卦000全是阴爻就更应该是阳卦,为什么又是阴卦呢?同样011、离101、兑110,这三卦,“阳爻多于阴爻”是阴卦,而乾卦111全是阳爻就更应该是阴卦,为什么又是阳卦呢? 100、坎010、艮001,这三卦中是“一阳二阴”, 011、离101、兑110,这三卦是“一阴二阳”。 “一阴—阳之谓道”,那“一阳二阴”和“一阴二阳”又“之谓”的什么?众所周知阴阳是配对的,“一阳二阴”和“一阴二阳” 是配对的吗?能自圆其说吗?《易》是哲学之作,有这样自相予盾的哲理吗?
“议”: 《系辞》中这一阴阳卦划分之错误,两千多年来无人置疑,说明《系辞》作者及研究者,忽视道之体用关系所致。宋代邵雍就提出先天八卦为“体”,后 先天八卦为“用”,为何没人去研究道之体用关系呢。100、坎010、艮001,这三卦中是“一阳二阴”,除“一阴—阳之谓道”外,另一阴爻“之谓”道体;同样: 011、离101、兑110,这三卦是“一阴二阳” ,除“一阴—阳之谓道”外,另一阳爻“之谓”道体。这样一来阳爻“之谓”道体的011、离101、兑110,这三卦就不是阴卦而是阳卦;阴爻“之谓”道体的100、坎010、艮001,这三卦就不是阳卦而是阴卦。其结论就不是“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而是“阳卦多阳,阴卦多阴”,这才通顺。要知道:八卦中坤乾二卦是道体,其余六卦是道用,用的就是坤乾二卦。坤纯阴乾纯阳坤乾二卦各自本身没有一阴一阳不成其为“道”, 坤纯阴乾纯阳之坤乾二卦组合配对才成其为“道”,其余六卦就是坤乾二卦组合配对之体现,在其合配对之中,除“一阴—阳之谓道”外,另一阴爻是坤卦这个道体的象征,另一阳爻是乾卦这个道体的象征,这就是《易》哲学中八卦之哲理。
从八卦图之演示就可看出:坤000乾111二卦,其下爻相交后得出震001、巽011二卦,中爻相交后得出坎010、离101二卦,上爻相交后得出艮001、兑110二卦;坤卦000在前,乾卦111在后,六卦中震001、坎010、艮001在前与坤卦000相应为阴卦,相应的坤卦000为道体,而相应的这三卦“余下”的一阴爻象征坤卦000这个道体;而阳巽011、离101、兑110在后与乾卦111相应为阳卦,相应的乾卦111为道体,而相应的这三卦“余下”的一阳爻象征乾卦111这个道体。记住“道之体用关系”,是华夏古典哲学核心基础,离开“道之体用关系”,就不知华夏古典哲学为何物。
2、“摘”: 《系辞》作者在这里说了一段既像筮法又像宇宙观的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
“评”: 《系辞》这一句,既不“像筮法”也不“像宇宙观”,见“吉凶”二字就认为是占卜“筮法”是错误的。 此句虽涉及“太极生两仪”,但未予以论及,并不存在什“宇宙观”问题。
“议”:《系辞上传》第二章“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吉凶;悔吝,乃《易经》卦爻之辞,但并非是“占卜、筮法” ,而是喻其“得失、顺逆” 之辞。王夫之对此说得很明白:“易之为书,言得失也,非言祸福也,占义也”。“吉凶者,失得之象”,就是说以“吉凶”喻“得失”,“吉凶”就是顺逆得失的代称。《周易》卦爻词中多含有:吉、凶、悔、吝、利、咎、历、贞等语词,这些语词与占卜中常用语词相同,就错误以这些似“占断”之语词,将《周易》定为占卜之书,是未理解“吉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忧虞之象”这一句的结果,表明周易或卦的体系具有占筮功能,以用周易占筮。
“占”字解:推测估计。“卜”辞,是依据烧裂的龟纹予以推测估计,而筮则是依据阴阳数理予以推测估计。《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 孔颖达 疏:“谓穷极蓍策之数,豫知来事,占问吉凶,故云谓之占也。”这里的“极数”并非是“穷极蓍策之数”,而是指穷尽其易数之理,这里的“占”也不是占卜之意,而是依据易之哲理而推测估计之意,推测估计就是分析之结果,以明得失。
 《系辞》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作者只知八卦源于太极,而不知八卦就是太极之变形,是对太极之演绎,从而论阴阳时只知卦爻之阴阳却不知卦体之阴阳,从而分不清卦之阴阳。
 3、“摘”:《系辞》进一步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个“命题”包含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所谓道就是一阴一阳。第二,一阴一阳是六十四卦乃至整个世界的普遍法则,“一阴一阳相对”。第三,每一卦或每一事物都包含着一阴一阳两个方面,就卦象来说,震100为阳卦,但其中既包含着阴爻,也包含着阳爻。
“评”: 陈先生此说,是在想当然地就事论事,而不能进入到事物之本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仅是阴阳之道用实为道术,是并不等于“道就是一阴一阳”,不能忽视其包含关系。既然“一阴一阳相对”,而“震100为阳卦”是“二阴一阳”如何相对?不能相对,又如何成为“普遍法则”?
 “议”: 华夏之“道”字,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之含义。“一阴一阳”源于太极,是“两仪”之别称,在太极这个整体中属低层次之“道”; 太极这个整体分“道、法、术、器”四个层次,太极中之“两仪”处于第三个“术”的层次,所以有“阴阳之术”之说,而“《易》以道阴阳”就是论的阴阳之术。陈先生所理解的这个“一阴一阳”,连“术”都不是而是“器”; 《系辞》中“一阴一阳”这一段所论的内容,也说明这一阴一阳是“器”而非“术”。因为八卦中坤乾二卦,是太极中“两仪”之象征,其余六卦则是太极 “两仪”中“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之象征,在太极图中处于第四个“器”的层次。正是这个原因《系辞》才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而“君子之道鲜矣”,就是说不见君子之“道”。 整个《系辞》是针对乾坤二卦说的,其目的是论阴阳之道“术”,因忽视道分不清卦体之阴阳,才陷于阴阳之 “器”的泥潭。陈先生不知则不为怪,但陈先生认为《系辞》思想源于老庄,是道家而非儒家作品,就大错特错了。
4、“摘”:《系辞》高于《庄子》之处,就在于《系辞》提出了“一阴一阳”之道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而《庄子》虽有“《易》以道阴阳”这样的认识,却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进一步地抽象、概括。
“评”: 由此可见陈先生虽著有《庄子今注今译》一书,但他根本未读懂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哲学专论之篇章,才有如此之论。“一阴一阳”之道的命题,前已论不再重复。
“议”: 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所论“北冥”为阴极“南冥” 为阳极,这个阴阳两极就是纯阴之坤和纯阳之乾所象征的“一阴一阳”。 北冥之鲲化为鹏飞向南冥,喻“阴向阳之转化后”阳再转化为阴,因物极必返,“南冥”为阳极,阳极必返阴,这就是论的“一阴一阳”之道。陈先生则将“徙于南冥”译为“迁往南海”,是不知庄子借“南冥”喻阳极之故。地球北极之北冰洋是海南极则是山而不是海,庄子所论以是北冥南冥是喻两极,这又怎能解读成“迁往南海”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众所周知“北阴南阳”,从北到南喻的是由阴到阳,这是易学最基本的常识。“南冥者,天池也”,直接暗示阳极化阴,并非是陈先生理解的“那南海,就是天然大池”。因为北冥才是“天然大池”, 北冥是纯阴坤卦之象征,南冥是纯阳乾卦之象征,这是“小知不及大知”之故。由此可见,庄子所论“一阴一阳”之道,不但比《系辞》所论“一阴一阳”之道高明,还涉及“无极之外复无极”最高的原始之道。庄子在《齐物论》中“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就是论的“一阴一阳”之间的关系,这又怎么能说庄子“《易》以道阴阳”这样的认识,却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进一步地抽象、概括”呢。《庄子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 ,这个“知”北游去问道,就是去北冥问道体(打破沙锅问到底),“游于玄水之上” ,北、水均是阴之象征,这个道体不可知不可说,才说游于“玄”水之上。由此可见,“知北游”之论,比《系辞》所论“一阴一阳”之道高明得多!
“《易》以道阴阳”, 阴阳有差异而分彼此,故《易》论是非,才有“小人君子”之别。所以《庄子齐物论》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可《庄子齐物论》所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就是论的“一阴一阳”之间的关系,则忽视阴阳之差别而注重阴阳之“同一”,不分彼此无是无非更上一层楼。这又怎么能说庄子“《易》以道阴阳”这样的认识,却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进一步地抽象、概括”呢?这又怎么能说“《系辞》的阴阳说受到了《庄子》非常大的影响,但同时又较《庄子》更提升了一步”呢?
(二)变化观
1、“摘” 91页: 简易、变易、不易,而变易实为其中的一个根本意义。《系辞》认识到这一点,故有“迁”、“不居”、“周流”、“无常”、“相易”等,也都是变化之意。
“评”:陈先生说的没错,这正是《易传》忽视道体的表现,殊不知没有道体何来道用。简易、变易、不易,这三易中:不易是道体为 “道”,简易则是道体之象征为“法”,变易是道用为“术”,被称之为“道、法、术”,象征“道、法、术”之三易是一个不可分割之整体,一旦分割就“朴散为器”了。
“议”:“道、法、术、器”之太极,是一个可分割之整体,才有“万物归一”之论。为此《老子》第 三 十 九 章专论这个“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贵高将恐蹶。陈先生知道这个“一”,就不会说“变易实为其中的一个根本意义”,这样的混话了。
2、“摘”91页: 《系辞》的变化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个世界是处在永恒、普遍的运动变化中的,《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是效法天地变化的结果。第二,世界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对立之间的统一和斗争,这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第三,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是通、是久。
“评”: 这是陈先生用西方哲学观念解《易》的典型表现,“运动变化”、“ 对立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是典型的西方现代哲学术语,用西方现代哲学术语解中国古代哲学无可厚非,笔者常也如此,否则无法使读者明白其说的什么?但绝不能用西方哲学观念来解中国古代哲学,否则其面目全非。现在学界谈中国古代哲学,都是用西方哲学观念审视,扭曲中国古代哲学之义,从而把传统之精华说成糟粕把传统糟粕说成是精华,前面陈先生所说的“《系辞》的阴阳说受到了《庄子》非常大的影响,但同时又较《庄子》更提升了一步”,前面陈先生还说老庄是什么“形而上学”的“无限环论”等,就是例证。
“议”: 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对的,也是中西哲学之共性,但说阴阳这对矛盾因对立而“斗争”,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这是中西哲学之差别。在哲学理念方面,西方哲学讲“斗争”, 中国古代哲学讲“和谐”,这就是中西方哲学本质的不同。《系辞》的变化思想是讲“和谐”的,从不讲“斗争”,如认为讲“斗争”,是对《系辞》之曲解。主张仁义就是求“和谐”之体现。
阴阳既然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只讲阴阳之差别(对立)而不讲道体,用什么去“统一”?三爻之八卦中其六卦,“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就是另一爻,没有另一爻这个“道”去统一这个“一阴一阳”,阴阳就分离而不存在了。陈先生还说:这个“道”就是“一阴一阳”,明显不符合“对立统一”之常理,还说“《系辞》受老庄思想影响”,这种“捧杀”,无形之中就贬低老庄思想。《系辞》之论只见阴阳而不见其“统一”体,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因“《系辞》受老庄思想影响”,所以陈先生认为老庄哲学是“形而上学”,这就是依据。老庄连阴阳“对立统一”之常理就不知,还谈什么老庄哲学,所以国内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就源于此。真可悲呀!
3、“摘”92页: 《系辞》的变化观是素朴而又辩证的,受到了《庄子》的影响。老子已认识到了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及转化等,但他的目的是要从变动中求得一个不动的常道,并以此来防止变化的发生。只有《庄子》的变化观与《系辞》特别接近。正因为“变化”在庄学中的地位,《天下》篇才把能“兆于变化”的称为圣人。
“评”: 陈先生如此谬论无形之中,认为老子思想不如庄子,进而不如《系辞》之“变化”思想。是因为陈先生不懂“不易、简易、变易”三位一体,才有如此之论。
“议”:不知陈先生说“老子已认识到了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及转化等,…并以此来防止变化的发生”,此说不伦不类不知想说什?由此可见,陈先生不知“以静止动”这一简易制约变易之哲理,才有此论。“不易、简易、变易”三位一体,用老子的话说叫“常道、简道、非常道”三位一体。常道为道体、简道为法则象征道体、非常道为用。变化无常之非常道为用,其“变化”是受常道之道体所制约,其“变化”遵循自然内在法则及规律,则是受常道之道体所制约的体现。《老子》第 七 十 三 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论的简道之哲理,守住这个“简道”就守住了道体,离开这个“简道”就离开了道体。守住这个“简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变化”之哲理。老子哲学是“简要”哲学,《老子》五千言说尽天下一切,从形上之哲理到形下之人文道德均在其中。老子的“简要”哲学,根本不谈什么“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及转化”问题,只谈守不守“简道”问题,守往“简道” 一切都在其中,所以他才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陈先生说什么“老子的目的是要从变动中求得一个不动的常道,并以此来防止变化的发生”,是想当然的胡说八道。
庄子是老子思想忠实的继承人,庄子十万言都是围线《老子》五千言展开的,是对老子思想不折不扣的阐释与发挥,而不存在庄子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问题。老庄思想一脉相承,《易传》思想与老庄思想无任何关系,以《易传》中某些言辞或正确观点,与老庄经典中有相同相近之处,是正常之事,绝不能以此为由就认为是《易传》受老庄思想影响。古希腊学者有不少观点也与老庄经典中有相同相近之处,未必他们也受老庄思想影响不成,不要忽视人类在认识事物方面之共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后来人们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这种“变”到极致,又受谁的影响?
(三)“神”之义。
“摘”94页:“神” 这一概念,朱伯昆概括“易传”中“神”的意义为四种:“一是指天神、鬼神、神灵,如观卦《彖》所说圣人以神道设教”。 《系辞》中的“神”与《庄子》非常接近,《论语》中的“神”尚未摆脱“人格”、“意志”属性。95页《庄子》中“神”的用法与《系辞》非常相似,他们基本上都抛弃了最初具备的“人格神” 、“意志神”的含义。
“评”: 陈先生此论看似不错,但只知“人格神”,就不知道还有“自然神”,所以他才把《系辞》中所涉之“神”,认为与《庄子》非常接近。如若陈先生知其“自然神”,就能真正解读《老子》五千言,就会重视观卦《彖》所说“圣人以神道设教”, 《老子》五千言,就是对“圣人以神道设教”之标榜。什么是“神道”?不可知不可说的常道之体就是“神道”,主使环宇中这个大自然的道体是神秘的,这种“神秘”是大自然之属性,所以它叫“自然神”,与其相对的就是“人格神”;“自然神”是大自然的“意志”, “人格神”则是人为之“意志”。《系辞》虽未塑造“人格神”,但因其不遵“神秘”之道体,自然而然会滑入“人格神”;忠实于老子的庄子十分敬重“自然神”而遵道体,所以《系辞》中的“神”与《庄子》不是“非常接近”,而是相差甚远“形似神非”。
“议”: “神”字,是一个多义字,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之含义,这是不争之事实。“神鬼” 二字,就是“自然神”与“人格神”不同之表现,相信“自然神”就听天由命而不信“鬼” ,相信“人格神”的求神拜庙不灵就信“鬼”。世上本无“鬼”,心中无“鬼”就无“鬼”, 心中有“鬼”就有“鬼”,“鬼”在心中。信“人格神”的相信有“鬼”, 信“自然神”的就相信无“鬼”。
(四)言意论
“摘”95页: 陈先生引《系辞》中“子曰:书不尽言”一段后说,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认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者,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因此,“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忘象者乃得意者,忘言者乃象者。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王弼“一得一忘”之论,受《庄子外物篇》影响,该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不仅王弼受其影响,《系辞》中这一段也受其影响。《庄子天道篇》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言传也”。这里关于书、语、意的论述,与《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几无二致。
“评”: 陈先生文学造旨是很不错的,怎么有如此似是而非之论。《系辞》这一段与王弼“一得一忘”之论,以及上面《庄子》这两篇所论的“形似而神非”各是一码事,怎能混为一谈?看来陈先生读古典,不是庄子说的“得意而忘言”,而是相反“得言而忘意”。包括王弼在内对老、庄、易之经典能“得意而忘言”,就没有“三玄”之学了。值得注意的是: “子曰:书不尽言” 这一句,足以说明《易传》是儒家作品而非道家作品,并且“书不尽言”是孔子说的,而非《易传》作者说的,这与庄子又有什么关系?
“议”: 《系辞》中“子曰:书不尽言”一段是说:书是写不尽要说的话,语言难以完全表达所说话的意思,所以有道者其“道”意,因无法表达不可见。因而有道者立象(类比)以尽意,设卦以尽其情分别真伪。本篇一系列言辞就将乾坤二卦说完了。这一段中“立象以尽意”,就是《老子》四十一章所说“夫唯道,善贷且成”之意。《系辞》所说的“道”意之表达,只有通过“八卦类象”之类比,“立象以尽意”才能完成。“类比”方法除八卦外,还有寓言,《庄子》十万言而“寓言十九”,就是用寓言“类比”论道的。《老子》一书善用“借喻”之“类比”,四十一章中的“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所说的这个“善贷”指善于“借喻”, 贷为借之意。《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所论的“上善若水”,就是典型的“借喻”之“类比”,就是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道之基本属性,“水几于道”就是,借水之“不争”喻道之基本属性之“类比”。 人们读不懂《老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其“借喻”之“类比”,其结果不是“得意而忘言”,而是“得言而忘意”。
王弼“一得一忘”之论,说的是他主张的解《易》方法而已,这种方法看似不错,但他未能领会庄子的“得意而忘言”之真谛,终究末全读懂“三玄”。 所以王弼“一得一忘”之论,并非是受《庄子外物篇》之影响。《庄子外物篇》“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是读经之要。可惜人们在读老庄经典时,只针对象征“筌”的文字研究,而不去针对象征“鱼”的文意研究,辛苦研究之结果不是“得意而忘言”,而是“得言而忘意”。
《庄子天道》篇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言传也”。 庄子是说:因世人喜欢论道而著书立说,但论道之书不过是用语言表达的;用语言表达之要一定要突出其旨意,这个旨意是随其语言而出,但“道”的旨意,则不能随其语言而传出。庄子本篇“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是《老子》第 七 十 章中:“言有宗,事有君”这一句之解说,“贵者意”就是说“贵”的是“宗”旨。
文贵其“宗”旨,就是“文贵在意”,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研究经典,其要在文章之“宗”旨。文无“意”之书无用,读书不知其文“意”白读。读书与对事物之视听一样:视有:目视、心视、神视,听有:耳听、心听、神听。目视过目而忘,心视耿耿于怀,神视触类傍通;耳听左进右出,心听领会其意,神听豁然大悟。“领会其意”后“耿耿于怀”,不能“豁然大悟”,还进入不了“得意忘言”之境,只有能“触类傍通”后,才能“得意忘言”。所以读经也有:目读、心读、神读之分;目读眼在书上心在外,心读一心放在字句上,神读意在字句外;只有“意在字句外”之神读,才能“得意忘言”。 神视、神听、神读之“神”指的是“心神”,这就叫“心领神会”,即心领其意神会其旨也叫“懿旨”。《说文》懿,专久而美也,这个“懿旨”就在于“专”而不散,仅指而无别。由此可见读经典之作,不能“神读”,就不能得其“仅指而无别” 之“懿旨”,就会出现“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君子之道鲜也”之不得要领之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易学
“太极”一词的来历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陈水德】易道同质的内涵根据
《易》与《道》 / 道法自然sir/原文
《易经》基础概念及六十四卦详解(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