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七)

(五)论《系辞》是稷下道家之作102

1、“摘”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以有为也。”这里明确把占卜视为《易》所包含四种圣人之道,在系辞里随处可以发现赞美占卜的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陈先生一不知殷周之占卜是传道的的一种方式,二不知殷周为传道官方之占卜,与后世以混饭吃为业其民间之占卜本质之区别,而与民间带迷信之占卜相混淆。三不知官方之占卜是用卦象所显示的哲理予以推测吉凶。四不知《系辞》中“吉凶”二字真实含义是顺逆得失,才认为“系辞里随处可以发现赞美占卜的话”,是迷信之占卜。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以有为也。”《系辞》对《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是说:以《易》中之言祟尚卦爻之辞说得到位,以自己的处世祟尚卦爻变动所示得失顺逆(吉凶),以制造物时祟尚卦象之意,以易数推理(卜筮)祟尚易理之推测,这是君子其以此显示有才能的之表现。这不是“把占卜视为《易》所包含四种圣人之道”,而是把“以易理视为《易》所包含四种圣人之道”。

系辞》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系辞》是说:易之哲理可以探知其深奥的事物内部,从中可以看得很长远,并以此确定天下大事之顺逆得失。因此君子静处则观其卦象,而领悟其卦辞之义,行动时观其卦爻之变化规律,而予以仔细逐摸推测,这样就可以得到“天然之保护,而吉祥没有不顺利的”。 

《易》主论易之哲理,这个哲理就是卦爻所象征的易象数哲理。这个象数哲理太庸俗,殷周为传其外道,才用龟箸之材加易数低级之哲理予以推测顺逆得失之吉凶,所以《易》之经传所论之哲理中,承袭这种象数低级之哲理予以推测顺逆得失之吉凶,并在予以理论化时,免除不了“吉、凶、占”等字词,这为后世民间流行的迷信之占卜、预测算命打下了基础,一些混饭吃者并以此为业。所以说《易》并不是迷性的卜筮之作,而是一部浅谈象数哲理之书。

 “《易》以道阴阳”,《易》之经传所论之象数哲理,仅限于太极中“阴阳”之下位哲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处于下位,不免有“形而上学”成份。而老庄所论道之体用关系之哲理,则是论的“道、法、术、器”为一体的太极四层道之体用关系之哲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处于上位。《易》之经传所论之象数哲理中的“道”,是忽视道体之外道,免除不了“形而上学”成份,老庄所论道之体用关系之哲理中之“道”,因严格遵守其道体决定道用则是内道;所显示的是内在的自然辩证法,绝无“形而上学”成份,而包括陈先生在内的中国学界则不知。

 2、“摘”104页稷下学宫与田氏政权共始终,田氏宗族是非常重视占卜的,其命运与占卜有密切关系。105页田齐祟尚占卜之风,或许正是《系辞》赞美卜筮的原因所在。

: 为什么《系辞》不引田氏占卜之言,而引孔子“《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既然稷下道家受田氏祟尚占卜之风影响,稷下道家书《管子》时,为什么说“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 

:田氏宗族是非常重视占卜的根本原因是“田陈篡齐” ,不该得到而得到之“篡”心中有鬼,才非常重视占卜的,其命运与占卜有密切关系。稷下学宫中杂取各家之道家,是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论六家要旨》),“占卜”既不是儒墨之 “善”,也不是名法之“要”,而 《系辞》赞美卜筮,这怎么能证明《易传》是道家的作品?

3、“摘”107页 (二)道德说:道与德是儒道两家概念,但用法有异。儒家一般只在伦理意义上使用,而道家则兼在天道观与伦理范围内使用。《系辞》其使用“道与德”的意义与道家是一致的。《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稷下道家书《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器”,与《系辞》之类似。《系辞》与道器对举;《老子》“道常无名朴”“朴散为器”; 稷下先生《大道上》“大道无行,称器有名”,于此可证《系辞》与稷下道家的相关性。

 陈先生,真是在此扯蛋。儒家之“道德”,是行讲仁义之人“道”就有“德”,而老庄之“道德”, 是遵自然无为之天“道”就有“德”。 《系辞》不遵自然无为之天“道”而行讲仁义之人“道”,其“道德”与老庄无何关系,稷下道家,不讲行仁义之人“道”,与《系辞》之“道与德”不具相关性。稷下道家虽与老庄沾边,但也不遵自然无为之天“道”,其“道与德”也与老庄无关。

 “: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讲的“道器”关系,而不是讲的“道德”关系,它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并非道德之“德”。 稷下道家书《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器”,这也是针对《系辞》所说的“道器”关系,不是说的“道”之体用关系,与《系辞》有关,与《老子》“道常无名朴”“朴散为器”无任何关联性。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稷下道家书《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与《易传》“一阴一阳谓之道” ,其对“道”之论述有本质的区别,“虚而无形谓之道” 是论的“道体”, “一阴一阳谓之道”是论的“道用”。所以稷下道家与老庄沾边,而与《易传》不沾边,这就证明《易传》不是道家作品。

 4、“摘”184页道论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从严格的哲学观点来看,先秦道家各派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很大的,但是他们之间都可纳入道家的名下,就是他们突出了万物本源,并对道体提出了系统论证。从道论角度看,《系辞》与老子间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

:《庄子天下篇》“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诸子百家“最大差异”,表现在重道体,还是道用。老庄绝不属“道家”,那一家都不是,是因老庄无主观意图而不偏则守一,凡“家”者因其主观意图而偏则不守一。所以,《系辞》与老子间,是有没有任何内在的思想联系的。“万物本源”究竟是什么?诸子百家除老庄外,谁说清楚了“万物本源”是什么?“万物本源”是物之“精”,只有老庄论及,其余诸子百家包括“道家”无一人提及,《系辞》就更不说了,“《系辞》与老子间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其依据何在?

 “:“道”字,在先秦出自不同的人,其内涵不同,同一个人“道”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相同。以《老子》为例,“道”分常道、非常道、简道,常道为体,非常道为用,简道为法,除之外还有“道之为物”之论。《老子》的“万物负阴报阳”,也是论的“一阴一阳”之“道”,但不见其“道”字。《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看似与《老子》的“万物负阴报阳”一致,其实不然。万物虽是由“一阴一阳”组成,但这个“一阴一阳”离不开道体,离开道体其“阴阳”就不存在。“阴阳”为“一生二”而来,连接阴阳之道体是“二生三”,有了这个“三”阴阳才连接,所以是“三生万物”, 而不是“一阴一阳”之“二”生万物。由此可见,“一阴一阳”不是“道”,而连接“一阴一阳”之道体的“三”才是“道”。所以《心术上》才说,“虚而无形谓之道” ,因为道体是“虚而无形”的,而“一阴一阳”之“道”则是“实而有形”的。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读懂这一章中的“二生三”,就知其什么是“道体”,就知八卦为什么是三画之三爻组成。八卦除纯阴之坤和纯阳之乾二卦象征道体外,其余六卦中 “一阴一阳” 之二爻为道用,另一阴爻或另一阳爻为道体。因“三生万物”,所以“八卦类万物之象”,这个“三”就三爻之八卦。陈先生读不懂这一章,他在《老子今注今译》一书中,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其翻为:“道是独立无偶的,浑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老子》这一章是说:无极生太极(道生一),太极内生阴阳 (一生二),阴阳须S线连接(二生三),这个完整的太极三生万物。万物都是阴在内阳在外(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之气以和为生以离为死。陈先生连这点就不知道还谈什么“道”?正是这一原因他才认为阴阳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是相互斗争的。“对立统一”之阴阳,不是相互斗争而是相互妥协的,因为“冲气以为和” 而不是冲气以为“斗”。

(六)道论。

1、“摘” 184页《庄子天下篇》 曾列关伊、老聘、彭蒙、田骈、慎到及庄子三派之外,185页《吕氏春秋不二篇》列举十家,且所各异:“老聘贵柔,关伊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此处所论多是从“治国”处着眼。道家自老子以后分成两大主要学派,即庄学和黄老之学。

:陈先生把《庄子天下篇》,所列的,归划为三派,“关伊、老聘”一派,“彭蒙、田骈、慎到” 一派,庄子,一派。陈先生读懂《庄子天下篇》,就不会如此划分,前面说了老庄那一派都不是。《吕氏春秋不二篇》所说“老聘贵柔,关伊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是一己之见,对“老聘贵柔,关伊贵清,列子贵虚”之说是以偏概全。“老聘、关伊” 之论,并非是从“治国”处着眼,而是从“治心”处着眼。不能“治心”怎能“治身”, 不能“治身”,何以“治国”?

 “:《庄子天下篇》,从其行文看:先是对儒家“《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之总结。之后是对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之总结。

紧接着之后是对所谓之“道家”,即杂家之一派宋钘、尹文之总结:“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之后是对杂家另一派,彭蒙、田骈、慎到之总结:“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然后,才对“关伊、老聘、庄子”之总结:先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的“关伊、老聘”合论后。接着就是对庄子本人“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的自我总结。庄子与“关伊、老聘”并列。

最后对以善辩闻名于世的名家惠施、桓团、公孙龙予以总结。

这又怎么能把“关伊、老聘、彭蒙、田骈、慎到、庄子”并列,还说“关伊、老聘”一派,“彭蒙、田骈、慎到” 一派,庄子,一派,岂不是胡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从《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看,“《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列,就说明庄子先把“道阴阳”之《易》与其并列,是把“道阴阳”之《易》归于儒家的作品,这已成定论,还有什么可争论的?

2、“摘” 185页老子以其积极的入世态度,重视道的客观性,以“返” 及柔弱的作用并把握,运用于政治生活之中,因而形式上构建了完整的本源论体系。庄子因其游世的艺术精神,强调道的自为之性,将其内化为各人主体的心灵世界。老子以无有互动来描述整体,黄老强调虚无一面,突出天道法则意义,来论证其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及刑德并用等社会政治理论。黄老讲道生法,接近老子客观化形态之道,庄子转向主体境界之开展。

: 由此可见陈先生根本不“认识”老子,所以他懂不懂《老子》,要想懂《老子》,必须先了解老子其人去“认识”老子。陈先生不“认识”老子,就对《老子》所论之“道”予以总结,还说什么“以返及柔弱的作用并把握,运用于政治生活之中”,这是胡扯。说“因而形式上构建了完整的本源论体系”,说明其不知什么是“本源论体系”。说“黄老讲道生法,接近老子客观化形态之道”,什么是“观化形态之道”? “道生法”又怎样接近“老子客观化形态之道”。说 “庄子转向主体境界之开展”, 对庄子之论也不沾边。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这是老子“以其积极的入世态度”吗?“澹然独与神明居”,与“积极入世”是背道而驰的。老子以“大制不割”、“守一”描述世界之整体观,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中,“恍惚”之物之“质”(物之“精”),才是世界之本源,象征物之质的常道主导象征物之相的非常道这个世界不可分之整体,才是老子完整的“本源论体系”,这个完整的“本源论体系”,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绝不是陈先生所说的“形式上构建了完整的本源论体系”。 “形式上构建的本源论体系”是“外道”,只有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而完整的“本源论体系”,才是“内道”,《庄子天下篇》所说的“内圣外王”就是指的“内道”。而道之体用关系则是“内道”之核心,象征物之质的常道为道体,象征物之相的非常道则为道用,体用结合才能显示其整体,体用分离其整体就不存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道术将恐裂”,就是说的体用分离其整体将不复存在了。

 3、“摘”186页《系辞》论道的另一段主要文字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意思是又阴又阳,阴阳互动。这也就是说道体包含的阴和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运动变化就构成了道的内容。

: 陈先生在此提到“道体”,因其不知“道体”之内涵才有如此怪论。“阴阳的运动变化就构成了道的内容”, 说明明陈先生不但对“道”之概念是模糊的,对“阴阳”之概念也是模糊的。前面说了“道”字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之含义,不知陈先生此处的“道”指的是什内容,文章内容中基本概念不明,是无法显示其文章之旨的。“一阴一阳意思是又阴又阳”这个又阴又阳” 成了不阴不阳” ,又怎样去“阴阳互动”?不是“道体包含的阴和阳” ,而是“道体连接的阴和阳” 

 “:“道体”是个相对概念,有客才可言主,主客之关系是客随主便的主从关系。“道体”是相对于“道用”而言,没有“道用”则无以显示其“道体”。举例:甲、乙、丙三者之间其主从关系来说,甲乙之间,甲是“道体”乙是“道用”,乙丙之间,乙是“道体” 丙是“道用”,而乙相对于甲为“道用” ,相对于丙就为“道体”。

大极图就显示出这种“道之体用关系”也叫主从关系,即决定者与被决定者的一种关系,又叫“主次”关系。

大极图中之圆圈象征无极,大极图中连接阴阳之S线象征太极,大极图中之黑白鱼象征阴阳。无极与大极之间,无极是“道体”大极是“道用”, 大极与阴阳之间,大极是“道体”, 阴阳是“道用”。在大极图中, 无极为道,大极为法,阴阳为术,阴阳鱼之白黑眼点,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则为器,这就是大极图中的“道、法、术、器”四个层次。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相对事物中是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具体事物有所认识,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之核心,就是一个先后、主次的因果关,这种因果关,就是老庄哲学中的“道”之体用关系。

八卦图中:纯阴之坤卦和纯阳之乾卦,是无极的象征,而其余六卦则是太极之象征,六卦中之一阴一阳,则是大极阴阳之象征,六卦中之另一阴爻或阳爻,则是太极(纯阴之坤卦和纯阳之乾卦)之象征。所以说八卦中,纯阴之坤卦和纯阳之乾卦,是对无极之演绎,纯阴之坤卦为体纯阳之乾卦为用;而六卦则是对太极之演绎,是太极之变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极八卦”。《老子》在第一章中所论的是太极图,“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名”就是无极,老子将其叫常道“无名”; 这个“有名”就是太极,老子将其叫非常道“有名”。在四十二章中论的是太极八卦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指“三画”之八卦。读懂《老子》就能看懂太极八卦图这本无字天书,反之亦然。

八卦与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八卦为道体叫“经卦”, 六十四卦为道用叫“别卦”。六十四卦之阴阳爻则是阴阳鱼之白黑眼点之象征,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象征,处于大极图中的“道、法、术、器”四个层次之未端。而“道阴阳”之《易》则忽视无极这个原始的道体,才出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错误之论,忽视道体的《易传》才舍本逐末的去研究六十四卦之卦爻这个“器”,才用奇偶之数去本未到置谈卦爻之象,形成夹杂“形而上学”成份之象数学说。

重本轻末的老庄从不谈这些,所以《庄子天下篇》才说老子“以本为精,以物为粗”,陈先生所说的道家之流比老庄差之远矣。

4、“摘”186页老子论道体时主要是运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认为道体包含有和无两个方面。但在四十二章中也讲到了阴阳,这一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讲的是宇宙生成论,其一是道之别称,二是指阴气和阳气,三是指阴阳相合而形成的一种调匀和谐状态。从四十二章来看,老子也有道体包含阴阳两面的想法,后来《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提上,当然与老子有关。

:陈先生因末读懂《老子》而不知什么是先秦哲学,才有如之论。老子所论的“道体”是无形之虚无,所论的“道用”是有形之实体,所以虚无之无极是“道体”,而有形之实体之太极是“道用”,这又怎么能“认为道体包含有和无两个方面”呢?老子所论的“道体”主要是运用,常道之无极和非常道之太极这个两个概念,而不是“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 ,见《老子》第一章。“ 有和无”即阳和阴,不是“道体”而是“道用”之术。《老子》四十二章中:“其一”不是“道之别称”而是太极之别称,道生“一”不可能是道生“道”。 “二”是指两仪,而不“是指阴气和阳气”,阴阳两仪和阴阳两“气”是不同的。“三”是指三画之八卦,而不“指阴阳相合而形成的一种调匀和谐状态”。

 陈先生说“老子也有道体包含阴阳两面的想法”,此话语无伦次。“道体”无论“包含”什么东西都不通,道体”根本不存在“包含”什么东西,“道体”是相对于“道用”才出现,没有“道用”无以显示其“道体”的存在,这是关系式中相对一方而言。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一个缺乏哲理“的命题”, 《系辞》这种不当之“的命题”与老子无关,《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器”,这才是一个具有哲理“的命题”。

5、“摘” 187页《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故”,则显突兀,当系抄袭老子而来。由于《易经》本是卜筮书,与宗教迷信有关,因而解释它的《系辞》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宗教迷信痕迹,《系辞》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宗教与哲学的混合物。《系辞》与庄学比,望尖莫及。

 “:《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故”,是对八卦之客观描述,并非是“系抄袭老子而来”的,只是《系辞》未遵这个“无为”之道。陈先生只知《系辞》之“无为”与老子之“无为”雷同,却因把这个“为”字念二声wéi],未读懂“无wèi为”二字。《易经》根本不是卜筮书,与宗教迷信无关,《系辞》更不是一个宗教与哲学的混合物,而是论的低阶位之哲理,显得有些别扭而已。自然《系辞》与庄学比,望尖莫及。

:华夏之宗教始于西汉末,先秦时期根本没有宗教,只有上古流传下来的拜神教。《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就是《易》对拜神教之阐释。《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故”,就是对“拜神教”之脚注。拜神教祟拜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神,而宗教则是祟拜的本不存在的人格化之神,《易》及《系辞》虽背叛了拜神教,但与宗教迷信无关,只是与拜神教有关。殷周之占卜是为传道而将这种拜神教揉合象数哲理后使之异化,所以殷周之占卜不是宗教迷信,而是拜神教之嬗变,绝不能以此为据认定“《易经》本是卜筮书”。陈先生把《易》及其传认定为宗教迷信占卜之书,又将《易传》认定为是道家之作品,未必陈先生极力推崇道家,就是为了推崇宗教迷信之占卜不成?“以道阴阳”之《易》历来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未必历来之儒家也是为了推崇宗教迷信之占卜不成?陈先生之论前后不能自圆其说,有违其论之初衷!

《易经》并未谈占卜“方法”及程式,只是论象数哲理“通用”占卜辞语而已,所以《易经》不是“卜筮书”,而是论象数低层次哲理之书; 《易传》是对《易经》象数哲理之阐释,在其用于人文道中之对其发挥而已,而绝不是学界所认为的,将其“卜筮嬗变为哲学”之书,卜筮无论如何也无法嬗变为哲学,管你怎去诡辩解释,哲学水平无论高低,毕竟它不是诡辩可以造就的,并且占卜是迷信而哲学则是理性二者水火不容,“卜筮嬗变为哲学” 不是奇谈怪论吗?

(七)太极说的道家性质。

1、“摘”187页:《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段话后人有不同的理解,或为是讲宇宙生成论,或以为讲揲蓍成卦过程。《易传》常常使用两套语言,一种与筮法有关,一种与哲理有关,“易有太极”章也是如此。

 这段话是将 “宇宙生成论”之推理,用于人事之论,并不存在什么“两套语言”。 “后人有不同的理解”,是因其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不伦不类之论一样,是“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而已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子》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都是“宇宙生成论”,即象征“宇宙生成之八卦来历。因《系辞》哲学水平远不及《老子》,《系辞》所描述的八卦来历”,“四象生八卦”,因其开始没有描述“无极生太极”,因其忽视道体而显得不伦不类。而《老子》所描述的“八卦来历”, 开始就有描述“道生一”,后有 “二生三”突出道体则完美无缺。 “四象生八卦”重在八卦二字从而忽视道体,“二生三”则重在八卦之“三”画从而突出道体。这就是《系辞》所描述的“八卦来历”,与《老子》所描述的“八卦来历”,其异同之处,这也《系辞》之哲理水平不及《老子》的依据所在之一。

 《老子》在“三生万物”之后,继续描述的“八卦来历”, “万物负阴报阳,冲气以为和”,对其象征“宇宙生成论”之八卦作完美无缺之最终描述。 《系辞》在“四象生八卦”之后,未继续描述的“八卦来历”,半途而废就迫不急待转而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而将八卦所象征的哲理用于人事: 八卦定顺逆得失,顺逆得失定宏大事业。由此可见,《系辞》在描述的八卦来历”时,并不存在什么“两套语言”, “吉凶”二字是描述易之象数顺逆得失哲理,与记述“筮法”通用的言辞,均可使用,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两套语言”情形。

2、“摘”189页:汉代宇宙形成论流行,《易韦》《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使也”。 “太易始著,太极成; 太极成,乾坤行”,这是说先有太易后有太极。郑玄注云“太易无也,太极有也”。这与周敦颐后来讲“易无极而为太极”完全一致,周用无极取代了太易。太极在宇宙形成论中的地位远不能等同。

 由此可见陈先生对易道之认识还不错,才有如此恰当之论。很可惜陈先生已经入了中国古哲学之门,不知怎么又退了出来,才有前面全部错之论。陈先生此论是“门内”之言,前面全是“门外”之言。

 自伏羲创太极八卦以来,历经数千年,在文字未成熟之前,对太极八卦只有图像而无文字记载,因八卦是对太极之演绎,只留下八卦图像而无太极图像,“太极”只是传说而已。在殷商末汉字成熟,用文字记载的《周易》,只谈八卦未论太极,更说不上谈无极。早于《周易》的《连山易》、《归藏易》,仅是口口相传而已,《连山易》、《归藏易》它毕竟是在文字未成熟之前形成,而无对其以文字予以成书,就“查无实句”。 但口口相传的《连山易》、《归藏易》确实是存在而可信的,这就与伏羲所创太极图“查无实据”一样,绝对可信。

如果没有“查无实据”的《连山易》《归藏易》,就不会有周礼春宫》对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之记载,就不会出现礼记礼运》篇:引孔子话说: “吾得《坤乾》焉 《连山易》、《归藏易》它毕竟是在文字未成熟之前形成,而无对其以文字予以成书,“查无实据”是说得通的,周礼春宫》《礼记礼运》所言,并非是空穴来风。如果以“查无实据”为由而予以否定,先秦典籍中所记载的在文字未成熟之前的人和事之传说,都不可信,就无法完整的研究华夏史前文化

同样:如果没有“查无实据” 的伏羲其人,及伏羲所创太极八卦图,就不会有下列众多对伏羲其人,及伏羲所创太极八卦图的记载,及庄子大宗师》中的道,稀韦氏得之以絷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母气”;《庄子性缮逮得下衰,及燧人氏伏羲氏得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庄子胠箧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系辞伏羲氏王天下”;《管子伏羲作造六茎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天下化之”;《楚辞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言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尚书中候握合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洛出于河,作易八卦”;《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者包牺氏始作八卦”; 《史记太史公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等。

中国古典易道哲学有两套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之内容:易与道,阴与无,阳与有,无极与常道,太极与非常道,这是常见的两套不同的“语言”。

汉代宇宙形成论流行,《易韦》《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使也”。 “太易始著,太极成; 太极成,乾坤行”,这是说先有太易后有太极。郑玄注云“太易无也,太极有也”。这与周敦颐后来讲“易无极而为太极”完全一致,周敦颐用无极取代了太易。太极在宇宙形成论中的地位远不能等同。

关于无极太极之概念问题:

无极一词: 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无边际,无穷尽,无终结。无极一词首见于《老子》复归于无极”,之后《列子·汤问》中有“无极外复无极”之论。《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太极一词:太极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系辞》“易有太极” 。

太极与太极图:太极就是太极,而太极图中则暗藏无极,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懂太极图。八卦与八卦图:八卦就是八卦,而八卦图中则明显摆放着无极和太极,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懂八卦图。坤乾二卦就是变型之无极之象征,而另六经卦则是太极变型之象征,所以太极图有四个层次。

 3、“摘”190页 将《老子》“道生一”, 与《易韦》“太易始著,太极成” 比较,则太易相当于道,太极相当于一,属于道之下的层次本源。与《易韦》中的“太易”同,不是指太极。虞翻《易注》“太极,太一也”,就把太极与道混同了。

   “《易韦》“太易始著,太极成”,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易”就是无极。说“太易相当于道”,是模糊了“道”之概念。不是“太极相当于一”,太极就是“一”,一个道、法、术、器不可分割之整体,所以太极就是 “一”。知此就进入了中国古典易道哲学之核心;抓住了“道法术器”四个层次之间的“体用关系”,就知其中国古典易道哲学原理。

陈先生说: 《庄子天下篇》中的“太一”, 与《易韦》中的“太易”同,不是指太极。说明陈先生所说的,“对不同辞语所表达的同一内容”能予以识别就“精”了。读古典不是只看文字之字面,要看文字所深藏的含意才能“得意忘言”,因“一”是指太极之整体,而“太一”就是在太极整体之上叫无极之原始道体,所以老子才说“道生一”。正是陈先生在此“精”了,才能指出:虞翻《易注》“太极,太一也”,就把太极与道混同了。陈先生此书是1996年前写成,有如此之“精”,为何在10年后的2006年出版的《老子今注今译》中,对《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 注译得一踏糊糊,面目全非而不占边?真是不可思议。

 4、“摘” 王弼解“大衍之数”之此说,说明他不精通“道体”,才有如此之解。陈先生也未读懂《系辞》中“大衍之数”这一段,才如此附会。“把太极和老子的道等同了”,是未分清“太极与太极图”,才如此含混之说。

 “大衍之数,五十” ,是因“有五”二字之误读而导致各种猜测之误解。“大衍之数”原本 “五十有五”而不是“五十”, 大衍之数就是“五十有五”的天地之数。因后世学者不知道之体用关系,“大衍之数五十” 成了争论不休的千古之迷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是因为其六代表上下左右前所形成的空间,象征道体,五十五减四十有九则等六,这个“六”为道体,“四十九”为道用,所以“其用四十有九”,没有体又何来用。也就是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体六,其用四十有九”。 其体六为道体,这个“道体”是最低层次的“道体”,它与太极这个“道体”比,因其等而下之无法相比。太极是“象”而“大衍之数”则是数, “象”与“数”之间的关系中“象”是体,“数”是用,所以王弼认为“太极为一、为无、为本体”是错误之认识。太极为一、为有、为用,无极才为无、为本体。

 5、“摘”190页 敦颐《太极图说》,更有道家色采。张载以太极为气,“一物两体,气也”。 191页《庄子天下》庄子“通天地间一气也”, 张载肯定受了庄子的影响。朱熹以前言太极者,多以气、道解释,朱熹一变说:“太极者,理也”,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庄子尝言。“万物之理” “天理”

 “ 敦颐《太极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说明他根本未读懂太极图这本无字天书,才如此胡扯。太极图是宇宙之模型,含道法术器四个层次,每两个层次之间为体用关系,太极展现的是体用关系而不是五行关系。太极之道,就物本身来说也有粗、精、神三个层次,而气则是物之功能,张载以太极为气,是论的太极之用。朱熹以前言太极者,多以气、道解释,是从道之功能出发,朱熹则从物之运行规律的“事”出发,才说“太极者,理也” 并不矛盾,只是表述不清而已。《庄子性缮篇》:“道,理也”就是说的道之“事”理中之最高哲理。

 老子所论的“道之为物” 有几个层面:粗 、精、气、神,《庄子天下篇》说:老子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淡然独与神明居”。物之“粗”具有物体之功用,物之“精”具有物“质”之使用,物之“精”之功用为“气”,统领“气”之运行就是“神”。所以老子是以物之“精”本为,而“淡然独与神明居”,因“神”统领“气”之运行,故养生就是养神。

(八)大恒概念源于老子

“摘”192页:帛书《老子》“恒”字出现28次之多,老子形容道时常使用“大”“恒”二字,第一章提出“恒道”概念。老子用“大”指在空间上的无限延伸,“恒” 指在空间上的无限绵延。因而,“大恒”便是指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帛书《系辞》,以“大恒”取代太极“易有大恒”,则更具有原始道家的哲理义缊。

 帛书《老子》“恒”,而通行本《老子》“常”, “恒”“常”二字同义可通用。老子“恒道”或“常道”,因其“长久”意为不变之道,易学中的不变之道为“不易”叫无极。 老子“非恒道”或“非常道”, 因其不“长久”意为变动不居之道。易学中变动不居之道为“变易”叫太极。帛书《系辞》,以“大恒”取代太极“易有大恒”,是帛书《系辞》记载有误,应以通行本《系辞》记载为准才符合《系辞》之原意。“大恒”之大常语法不通,古之无此先例!

 “恒”字,“久”也,“常”字,“长”也,“久” “长”同义故连用“久长” “长久”。 帛书《系辞》“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与通行本《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比较,“易有大恒” 与其下文则不通,是太极生两仪,而不是“大恒”生两仪。“易有太极”则是“《易》以道阴阳”之特征,“易有大恒”推演下去则绝不具备这一特征。从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比较,有些出入之处,通用本《老子》可取,而帛书《老子》则不可取,也可佐证。由此看来是帛书《系辞》对此之记载有误。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你搔首弄姿的问天,我却差点摔残!
“太极”是什么?金栋按:据古籍记载,“太...
关于无极、太极和太极拳,你怎么看
关于儒、道、佛三家的理论极限
从老子、庄子、列子揭秘“道”的真实奥义
道家修身理法及其要义 7、太极一与两仪四象八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