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千年来番禺建制的变迁沿革 ·邵景森·[转帖]
番禺,这个在中国南方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名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史记·货殖列传》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比《史记》成书更早的《淮南子·人间训》叙述秦始皇派五军进入岭南时,有“一军处番禺之都”一说。这不但说明了番禺建制之悠久,且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的重心。
  番禺,这个与南海郡同时诞生的县邑,与南海郡治、广州府城及广东省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番禺建制比广州和广东要早。故有说:“先有番禺,后有广州,再后才有广东。”广州市建制之前,番禺一直是南海郡治、广州府治和广东省会。番禺,地处东、北、西三江之汇合点,地域辽阔。秦汉建制之初,范围约相当于现今面积的十四五倍。它容纳下今日的广州、东莞、南海、顺德、中山、珠海、深圳、香港、佛山、三水、花县、从化、增城、龙门等市县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台山的一部分,大致相当于三国时始建的广州属区。
  番禺,又是三朝古都,汉初的南越国、五代的南汉国和南明绍武政权都在此建都。

建制的变迁

  番禺一名之起源。历来史志都说其得名于番山、禺山两山。番禺之“番”,又作“贲”或“蕃”,故别写亦作贲禺或蕃禺。但番禺之得名尚有几种说法:一说“番山之隅”(禺通隅),一说古蛮夷之地谓之蕃,禺即区域,一说源于人名(据《山海经》传说黄帝之曾孙叫番禺),一说源于南海神,还有一说“番禺者盘古也”。除了前面两说颇有道理可作参考外,后三者说服力不强。
  建制前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番禺为南海郡治,故建制自此始。公元前215年,秦遣尉屠睢率五军入岭南,其进军最前线是番禺(“一军处番禺之都”),因这里是西、北、东江总汇的重心。秦平岭南,率军南下的任嚣、赵佗分别任南海郡尉和龙川县令。秦亡,赵佗出兵桂林、象郡,统一岭南(两广),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历时93年亡于汉。汉把南越全境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以及交趾、九真、日南(后三郡在今越南)九郡,番禺仍旧为南海郡治所在。
  南越国亡时都城为战火所焚,番禺县治(及郡治)曾他迁。《汉书》说:“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西接糁(指今西江),沮洳难居”。据《方舆纪要》记载:汉平南越后番禺曾迁治于郡城南60里外的龙湾、古坝之间。《广东通志》(黄志)及《番禺县志》(李志)亦持此说。但据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昭璇、吴壮达教授等人到沙湾之紫坭、古坝和龙湾等村实地调查勘察,均无结果。这里多为宋村,并无汉代遗址。近年曾昭璇认为很可能是顺德的简岸,但略嫌证据欠足。因此,从汉平南越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吴交州刺史步骘重建番禺城于今广州,这328年间番禺县治究在何处,仍是悬案。
  汉以后隶属广州南海郡。三国时,番禺交州南海郡。步骘重建番禺城后把州治从广信(今封川县)迁返番禺城。吴黄武五年(226),孙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自此始。州治、郡治及县治均设在番禺城。历两晋、南北朝,共372年。
  两度废置,并入南海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南海郡,把番禺并入南海县,属广州总管。三年后,广州府治迁始兴(今粤北始兴县),八年后复迁返广州。仁寿元年(601)改广州为番州。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恢复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废南海郡,复置广州,恢复番禺县建制(另一说于长安三年,即703),县治设于江南洲(今广州河南)。贞观元年(627)置道,广州属岭南道。天宝元年(742),废广州,复置南海郡,仍属岭南道。至德元年(756),又改南海郡为广州郡。咸通元年(860),道改称岭南东道。乾宁二年(895)废道,改清海军。五代十国时,岭南节度使刘隐建立南汉国于广州,乾亨元年(917)设置兴王府。番禺县隶属兴王府。此乃番禺第二度为南国古都。南汉历四主五十五年。宋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废兴王府,恢复清海军。开宝五年(972),番禺第二次废置,并入南海县。皇__三年(1051)复置番禺县。
  番禺南海同时附郭广州府。广州府城前身是秦末任嚣建的番禺城,当时只是一座仅四五里的小城池,又称任嚣城。三国步骘重建后,历代不断扩大,而宋代以后尤为显著。宋代中,东、西三城并列相连,城区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三四倍。明代两次扩建,把宋三城合为一城,并向东北扩展,跨越秀山,成为一座周围达10余公里的完整城市。1563年再向南扩建“新城”。清代又于今越秀南、人民南一带修筑鸡翼城,广州已具城市规模。
  自宋皇繸三年以后,今日的广州市区珠江以北部分分属番禺南海两县,番禺在东,南海在西,两县均附郭。自宋绍兴六年(1136)广东路建制(后称广东道、广东省)起,路治、道治、省会、府治与两县县治同在广州。至民国10年(1921)广州市建制,分属两县管辖的东、西城区,才划归广州市管辖。
  南宋至清末建制变更不大。广东路建制后,宋祥兴元年(1278)曾改为翔龙府。两年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又改为广东道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建制为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隶属广州府,清沿明制,故建制一直至清末不变。这期间,南明唐王聿秕曾于广州称帝约40天(1646),时虽短暂,番禺也可算做过第三个朝代古都。
  民国废府,直隶广东省。民国元年(1912)废广州府,番禺县直隶广东省。1921年广州市建制,同时直隶广东省。番禺县署、学宫、学校及机关沿旧未迁,成为旅市机构。1933年,县治迁新造。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机滥炸新造,县署被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9月,县政府迁市桥。市桥为县治自此始,一直沿至今。清至民国,番禺县分设四司(鹿步、茭塘、沙湾、慕德里),一捕属区(广州东半市区,清朝称典史)。四司驻地分别为:鹿步圩、新造、市桥和江村。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建制小有变更。1950年3月~1952年11月,番禺县隶属广东省珠江地区。1952年12月~1956年1月,隶属粤中地区。1956年2月~1974年底,隶属佛山专区。1975年至今,隶属广州市。[在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间,建制曾有两个变更:一是县行政权机构改为番禺人民公社(1958年9月~1959年3月),二是番禺顺德两县合并为番顺县(1958年12月15日~1959年6月10日),县治设于大良。]

地域的变迁

  番禺自秦末建县以来,地域变迁较大。与现今县境面积(1025平方公里)相比较,始建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今的十四五倍。
  汉至清代从番禺析出12个县。秦汉时南海郡地域相当大,约为现在的大半个广东省,东至东、韩两江流域,北至连江口,西至清远、四会、罗定,南止于滨海之地。下辖六县: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冽江(另一说辖五县,不包冽江)。番禺自东汉建安至清代,先后析出增城、平彝、东官(东莞)、怀化、熙安、南海、从化、花县。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薪宁(台山)、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等县。
  广州市建制后,番禺地域陆续划入广州,有2000年历史的番禺城成为广州市后,从东、南、北三面环抱广州的番禺,由于城市日益扩大的需要,自1921年始,陆续划入广州市。广州建市,首先把番禺管辖之捕属(北京路以东至寺右路)以及河南沿江之同福路、洪德路一带划入 广州。1937年7月1日,番禺县属的公和乡、敦和乡、沥滘乡、彬社乡(今广州河南海珠区、新滘区)、崇文二十四乡(今芳村区)以及龙洞堡、石牌堡、冼猎杨、车陂堡(今天河区、黄博区)等九乡划归广州市管辖。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便利动员民众抗敌,于1940年10月起,上述九乡暂归番禺县管辖。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12月重归广州市。建国后,初期仅是禺东、禺北部分乡村逐步划入,后来整个禺东、禺北并入广州。1950年12月,由于扩建白云机场的需要,把嘉禾乡的江夏、陈田村,佛岭乡的萧岗、黄沙岗村划入广州。1953年4月,庙头乡的沙埔、双岗村划入黄埔区,6月,长洲乡划入黄埔区,7月,茅岗、黄村、新塘、观音约、珠村、石官龙、车陂、棠下、长裋、文冲、横沙、暹岗等村划入黄埔区。1958年1月,整个禺北、禺东地区(前慕德里司、鹿步司),包括江村、神山、蚌湖、人和、龙归、太和、钟落潭、九佛、良田、竹料、嘉禾、石井、萝岗、南岗等乡划入广州市,即现今的白云区、黄埔区。
  1958年,番禺县地域只保留原禺南地区(前沙湾司及茭塘司大部),人口25万,耕地65万亩。1959年7月,合并半载的番顺县重新分县恢复番禺县后,原属中山县的大岗、漳州、黄阁、南沙、万顷沙划入番禺(万顷沙、南沙在新中国成立前及其初期曾归属东莞)。这就是沿至今天的番禺县地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 广东省
广州市被南海、番禺一分为二,长达1300年以上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 广东二
说说番禺区的来历
李炳球:东莞建置沿革漫谈
广州市地图(1994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