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平论诗:一个成功诗人的诗之思

                                                                                                                              作者:蒋登科

       梁平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已经为诗歌界所公认,他的《拒绝温柔》《梁平诗选》《重庆书》《琥珀色的波兰》《三十年河东》《家谱》《汶川故事》等诗集或长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抒写了诗人对历史、现实、文化和个人精神世界的感悟与思考。同时,他也在艺术探索的历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进行了深度观察,出版了诗论集《阅读的姿势——当代诗歌批评札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这是作为诗人的梁平为诗学界奉献的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这部著作收入梁平十多年来思考诗学问题的文章五十余篇,涉及到对当下诗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对诗人作品的解读与评价,对诗歌本质的关注与打量,等等,是一部贴近诗歌创作实际、具有新见的诗学著作。

       作为诗人,梁平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这位为他谈论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它的描述往往很难以纯粹学理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微妙感悟,有时甚至需要以诗的方式来表达。诗人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学发展中也有不少诗人论诗的名著,它们切近诗歌创作、发展的实际,看似语焉不详,但那是因为诗歌的有些特点难以通过过分学术化的术语进行描述。如果领会有误,把握不准,诗歌的丰富性甚至可能在过分宏大的描述中被消解,因此,不少诗人在谈论诗歌的时候往往像诗歌创作那样,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作为诗人的梁平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也大多采取了这种方式,不一定有系统的理论主张,但他所讨论的问题都涉及诗之根本。

       和其他一些诗人不同,梁平还长期担任著名的诗歌刊物的主编。这个身份使他比别人接触到更多的诗人,读到了更多的作品,尤其是许多最终未能公开发表的习作。这样的经历和积累使他在谈论诗歌的时候,就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也多了一些参照。在他的诗论中,包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色,他甚至对和自己的创作观念相差甚远的探索,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有偏爱但不偏废。这种学术品格已经超越了那种自我迷恋式的诗歌观念,不只谈自己,也不只认可自己,而对其他现象、其他诗人的作品要么弃之不顾,要么故意贬低。比如对于至今仍然争议不断的网络诗歌,梁平早在2002年就指出:“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现场,如果你仍然可以对网络诗歌不屑,那你就错了。我一直认为,诗歌可以有流派,可以有美学取向的不同,但是,诗歌没有正规部队和非正规部队,也没有必要划分官方和非官方,诗歌就是诗歌。”(《关于网络诗歌的现场指认》)今天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梁平的诗论涉及的话题很多,谈到了诗歌的具体技巧、风格、传统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但在这部著作中,除了对不少诗人个性特色的准确把握之外,最令人而目一新的是他对诗坛现状和诗人责任的思考。

       这些年来,关于诗歌边缘化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否认新诗取得的成就。这些声音有的来自诗歌界之外的人,有的甚至来自诗人自身。梁平了解新诗发展历史和现状,他一直都关注诗歌艺术探索的得失,在多篇文章中对诗坛现状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他认为:“面对中国诗歌现状,一切归于诗歌陷入低谷、走向边缘的哀怨都是无助的。只有经过认真打量,我们才知道这种一味的哀怨和我们所接触的诗歌的真是大相径庭。老实说,我对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的那种坚实和多元的形态充满了乐观,坚定我乐观的理由,正是因为中国有诗歌的操守,中国更有诗人的操守。”(《启幕:以诗歌的名义》)他甚至针对一些前辈诗人对诗歌的不准确评价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比如在流沙河提出“新诗是一场失败的实验”之后,梁平认为,“我一直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保持一种乐观。……我感到欣慰、甚至惊叹的是,继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后,更年轻一代诗人对新诗做出的新贡献,他们在丰富汉语和增强汉语语义的弹性上,在现代诗歌技巧的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主张在诗的多元化发展时代,“学会欣赏、接纳与自己的诗学、自己接受习惯及好恶不一样的新鲜的呈现,而不是简单排斥,或者一棍子置于死地。”(《新诗真的是失败的实验吗?》)应该说,这样的评价和倡导更符合新诗发展的事实,有助于梳理新诗艺术探索的得失。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诗歌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有些现象还是值得我们警觉的,比如有些诗人在表现自我、关注生活、追求多元的名义下,自我迷恋并迷恋自己的迷恋,抒写琐屑的、无聊的生活细节,忽略对自我之外的他人、世界的关注,将对口语的采纳演化为“口水”式的表达,甚至以说“废话”为荣,否定诗歌与社会、道德等元素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诗歌作为时代良知的名声和地位,也败坏了读者的胃口。梁平没有顺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思路看待这些现象,而是从诗歌历史、诗的价值、诗人的担当等方面多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结合自己的创作,提出了“诗歌是现代社会的真实版本”的观念,“我知道,诗歌是自我解剖,是内心独白;但同时我更知道,自我不能游离于当下的生存状态,内心与世界的沟通没有一分一秒的停息。所以,我把诗歌的形式和技巧置于我的写作目的之后,我更看重诗歌与社会的链接,与生命的链接,与心灵的链接。”(《诗歌是现实社会的真是版本》)为此,他呼唤“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中国诗歌走到今天,需要来一个转体,需要重新找回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这是我给我们同行的呼吁,也是一个诗人的良心和责任。事实上,中国诗歌经过这么多年‘怎么写’的训练,不应再是一个真正诗人的当务之急……我以为摆在诗人面前‘写什么’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重要足以让我们已经远离的诗歌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对自己的诗歌观点的描述也包含着类似观念:“我希望我的诗歌与社会息息相关,与生命息息相关,与我们身边的人息息相关,成为现代社会的真实版本。即使这样的写作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招惹,也比长时间地自娱自乐好。”(《感谢重庆》)应该说,梁平的这些看法是开阔、包容、大气的,摆脱了某些诗人的狭隘、偏颇的观念,既符合诗歌发展的规律,也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

       诗歌所观照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很难用纯粹的学理推导来把握,也难以用数据统计对其进行量化处理。研究诗歌,必须有哲学基础、诗学规范,但最根本的是对诗人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感悟、理解。诗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学科。在诗学研究中,那种学究式的研究、以大量概念为依托的研究不是不可以,但最根本的还是对诗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为了表达这种世界而采取的艺术方式的研究。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大多数诗论都是优秀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感悟性、经验性特征,甚至是以诗的方式写出的诗话。在现代诗歌研究越来越走向学术化、技术化的时候,梁平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从经验、感悟的角度谈诗,而且是张扬一种符合诗歌历史与现状的“正”的观念,也许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具有针对性,也具有新意,对于诗歌创作、研究都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这对于矫正诗学研究中出现的越来越离开诗歌本身的那些现象、对于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诗之本质、作用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蒋登科,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4年12月12日,重庆之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枣眼中的中国新诗
艾略特诗9首
一流的诗教:读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古典诗歌传统与20世纪新诗
【岁月鎏金】于赓虞:民国诗坛的一盏孤灯
桑恒昌精短诗作的诗学意义和美学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