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参苏饮《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004003

 

 漫谈参苏饮

来源:《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作者:哈小博

    参苏饮的同名方剂有两首,一首载于《妇人良方》,药仅人参、苏木两味,又称“二味参苏饮”。主治妇人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另一首,即本文所要介绍的,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局方》中该方的药物组成为: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姜汁炒)、前胡、茯苓各三分(6),木香、枳壳(麸炒)、桔梗、陈皮、炙甘草各半两(9)(注:括号内为目前汤剂常用剂量)

    用法是:上药共为粗末,每服12,加生姜7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渣),微温服。以上为煮散法。若作汤剂煎服亦可。

    关于本方的出处,也有不同说法。一说源自《三因方》,一说源自《易简方》。按《局方》初刊于公元1078—1085年,系宋代太医局的官方成药配方范本。《三因方》是宋代陈言于公元1 174年所撰,且方无葛根”;《易简方》为宋代王硕所撰,成书于公元1190—1195年间,且方中无“木香”。后两书的撰刊年代均后于《局方》,故本方的出处还应以《局方》为是。

    参苏饮的主要功用是解表化痰,益气宽胸。适用于身体虚弱(如老年气虚),而又外感风寒、痰湿内盛的证候。临床见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痰多、胸闷鼻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症;或素有咳痰胸闷,又感风寒,脉象细弱的患者。由于风寒在表,卫气闭塞,所以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又因风寒引动内在的痰浊,肺气不能宣畅,故有胸闷、痰多,或兼有痰浊上逆所致的恶心、嗳气。至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以及脉弱等,则是由于气虚正弱的结果。

    本病虽然是虚人外感,但主要矛盾是风寒表证,痰浊内蓄,故方中以紫苏、葛根、生姜等发散风寒,解肌透邪,以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用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前胡、桔梗、枳壳、陈皮,宣通肺气,理气宽胸;再以木香配枳壳消除胀满,人参伍甘草益气扶正。各药配合起来,是扶正祛邪、解表除痰、宽胸利气的一张良好方剂,用于体虚或年老体衰感冒,最为适宜。

    中医治外感病首先要发汗解表,以驱邪外出,若正气尚盛,抗病力不衰,外邪可借药力发散而出,若正气素弱之人,抗邪无力,虽有药气向外发表,轻者不能鼓邪尽出,留连为困;重者可致邪气内陷,发热无休,变证百出。所以古人立有扶正解表之法,扶正是为了祛邪,并非为补养而设。若本方加人参、甘草、大枣,则是针对脾虚气弱而又外感风寒者,应属于益气解表法。此外,尚有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不同治法。总属于扶正解表法。

    在应用本方时,如果没有气短乏力、脉弱等气虚的表现,则人参、炙草之类即不需应用。如“芎苏饮”(载于《医略六书》)方,便是由参苏饮去掉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而成。适用于参苏饮证,表邪较重,头痛较甚,而体质较强的患者。

    参苏饮证的主要病机是外感风寒,痰湿内盛,体质较虚。正因痰浊内盛,必有咳嗽痰多,胸满泛恶的症状,因此,方中用了二陈汤燥湿化痰。如果是体虚之人,外感风邪寒湿,痰浊不盛,而风寒湿邪较甚的,可以选择同样具扶正解表作用的“人参败毒散”(人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此方虽也用参、草扶正补气;桔梗、前胡、枳壳理气化痰,但主药则是以羌、独活发散风寒湿邪,合川芎以加强止痛作用。可见方剂的功用虽然主旨相类,但药物的配伍变化不同,其治疗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参苏饮化痰理气的作用为优,人参败毒散则散寒祛湿的力量为胜。足见药物配伍之妙。

    《古今名医方论》叶仲坚认为,本方“名之日饮,见少与缓服之义”。服法上宜缓缓饮服,不宜大剂浸灌。后世亦有改为丸剂服用者,名为“参苏丸”、“参苏理肺丸”(《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

歌诀: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济;

干葛木香甘桔茯,

气虚感寒痰盛宜。

 

别名
处方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78-1085年
剂型 汤剂
药物组成 木香15g,紫苏叶23g,干葛(洗)23g,半夏(汤洗7次,姜汁制,炒)23g,前胡(去苗)23g,人参23g,茯苓(去皮)23g,枫壳(去瓤,麸炒)15g,桔梗(去芦)15g,甘草(炙)15g,陈皮(去白)15g。
加减 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功效
主治 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每次12g,用水220ml,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ml,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本方加减:党参15g苏叶5g,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各15g,木香、甘草各10g,葛根15g,桔梗25g,茯苓15g。痰热阻型加黄芩、大贝各15g;便燥加瓜蒌25g。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9例,男15例,女24例;确诊为病毒感染者34例,细菌感染者5例。结果:经治4-17日33例获愈,18-20日则余下6例获愈。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镇咳祛痰、抗病毒等作用取昆明种小,体重为8-22g;日本大耳白,体重为2.0kg。分别观察本方制成颗粒剂的解热、镇痛、镇咳、祛痰等作用和对免疫器官指数及碳廓清指数及抗病毒作用,并与丸剂的药效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口服0.54g/kg对家兔均具有解热作用。小鼠口服4.5g/kg时均有明显的镇咳、祛痰、提高脾指数和碳廓清指数的作用。颗粒剂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两种剂型还均具有较强的抗A1、A3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毒性试验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生产厂家
各家论述
备注

参苏饮

目录
“参苏饮”在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参苏饮”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参苏饮”在《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参苏饮”在《医方考》卷六
“参苏饮”在《幼科发挥·附方》
“参苏饮”在《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参苏饮”在《片玉痘疹》卷三
“参苏饮”在《古今医鉴》卷十四
“参苏饮”在《医便》卷三
“参苏饮”在《摄生众妙方》卷六
“参苏饮”在《胎产秘书》卷上
“参苏饮”在《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参苏饮”在《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参苏饮”在《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参苏饮”在《三因》卷十三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参苏饮

【处方】 人参(去芦)、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汤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钱半。枳壳(麸炒)、甘草(炙)、陈皮,各一钱。桔梗、木香,各七分。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快膈。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处方】木香半两,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半两。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兼大治中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备注】(易简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参苏饮

【别名】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处方】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处方】 人参30克(另末)苏木60克

【功能主治】主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苏木,取250毫升,去滓,调参末,随时加减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医方考》卷六:参苏饮

【处方】紫苏1钱,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干葛1钱,前胡1钱,桔梗1钱,甘草5分,人参7分。

【功能主治】风寒壮热,体重头痛,痰嗽壅盛。痘家气虚外感。

【各家论述】风寒客于外,故用紫苏、干葛以发表;痰嗽壅于内,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陈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虚,人参甘草急固其虚。此则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气不虚,表里无失,斯良剂矣!

【摘录】《医方考》卷六

《幼科发挥·附方》:参苏饮

【处方】 人参、苏梗、桔梗、前胡、半夏、干葛、陈皮枳壳、杏仁、木香、甘草茯苓

【功能主治】中风,鼻流清涕,恶风喘嗽。

【用法用量】 生姜引。

【摘录】《幼科发挥·附方》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参苏饮

【处方】 人参3分,紫苏叶4分,桔梗4分,干姜4分,前胡4分,陈皮5分,茯苓5分,枳壳3分半,半夏2分,木香1分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解发痘疮。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片玉痘疹》卷三:参苏饮

【处方】 人参、半复、苏叶、陈皮、赤茯苓甘草枳壳、干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发热,恶寒咳嗽者。

【用法用量】 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三

《古今医鉴》卷十四:参苏饮

【处方】紫苏3分,陈皮2分,桔梗2分,半夏(姜汁炒)3分,前胡3分,干葛3分,甘草2分,枳壳(去瓤)2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小儿伤风、伤寒,发热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间。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热服;或调紫草膏热服。表汗更佳。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四

《医便》卷三:参苏饮

【处方】 人参8分,紫苏叶1钱,前胡1钱,半夏1钱,葛根1钱,茯苓8分,桔梗8分,枳壳8分,陈皮8分,甘草4分,羌活、苍术

【功能主治】宽中快膈。主秋月伤寒,发热头疼咳嗽,或中脘痞满,呕吐痰水,及感冒风邪,头疼鼻塞,憎寒壮热,名曰重伤风。

【用法用量】方中羌活、苍术用量原缺。

咳嗽,加五味子5分,杏仁7分;久嗽有肺火,去人参,加桑白皮、杏仁各8分;鼻衄,加麦门冬、山栀仁(炒黑)、乌梅、茅根各1钱;呕逆,加砂仁5分;脾泄,加白术、黄耆、白扁豆、莲肉各1钱。

【摘录】《医便》卷三

《摄生众妙方》卷六:参苏饮

【处方】 人参、紫苏、半夏、桔梗、杏仁(去皮尖)、麻黄(去节)、荆芥陈皮防风甘草、桑白皮。

【制法】上(口父)咀,为粗末。

【功能主治】诸般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和匀,好酸醋浸1宿,慢火炒,复浸1宿、再炒,以醋干为度,为细末。心嗽面赤流汗,干姜汤下;肝嗽眼中泪出,乌粟米汤下;肺嗽上气喘气,桑白皮汤下;脾嗽不思饮食,生姜汤下;胆嗽令人不睡,生姜自然汁下;冷嗽,夜间多嗽,葱白头汤下;热嗽日间多嗽,蜜汤下;暮嗽涕唾稠粘,生姜汤下;气嗽肚腹胀满,青皮汤下;伤风嗽流涕,荆芥防风汤下;肠嗽痰结成块,五味子汤下;产嗽背疼,黄蜡汤下;痨嗽,四肢羸瘦,秦艽汤下;血嗽连声不止,当归汤下。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六

《胎产秘书》卷上:参苏饮

【处方】 人参3分,蕲艾3分,川芎3分,当归1钱,条芩2钱,生术2钱,陈皮4分,紫苏4分,生甘草4分,阿胶1钱。

【功能主治】妊娠跌打动胎,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有外感者,加葱白4寸;腹痛,减蕲艾,加砂仁4分。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别名】二味参苏饮、参苏散、小参苏饮、人参苏木散、参苏夺命丹

【处方】 人参1两(另末),苏木2两。

【功能主治】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二味参苏饮(《医方类聚》卷二三五引《管见良方》)、参苏散(《永类钤方》卷十九)、小参苏饮(《得效》卷十四)、人参苏木散(《杏苑》卷八)、参苏夺命丹(《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摘录】《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参苏饮

【处方】 人参、紫苏、枳壳桔梗、干葛、前胡、桑皮、贝母、茯苓甘草橘红生姜

【功能主治】妊娠感冒发热,头疼骨痛,半身不遂,呕吐痰涎。

【用法用量】

咳嗽,加五味。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参苏饮

【处方】 人参、紫苏、桑皮、桔梗、贝母、甘草天冬、麻黄、赤苓。

【功能主治】妇女虚热,孕妇咳嗽喘息急者。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三因》卷十三:参苏饮

【别名】参苏汤、人参前胡散、十味参苏饮、冲和汤

【处方】前胡3分,人参3分,紫苏叶3分,茯苓3分,桔梗半两,木香半两,半夏(汤)半两,陈皮半两,枳壳(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用法用量】参苏汤(《普济方》卷四○三)、人参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参苏饮(《保婴金镜录》)、冲和汤(《济阳纲目》卷十一)。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苏丸”、“参苏理肺丸”(见《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局方》(淳佑新添方)有干葛;《易简方》有干葛,无木香。

哕者,加干葛;腹痛,加芍药。

【各家论述】 1.《古今名医方论》:叶仲坚曰,此咳嗽声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无主,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邪来侮,则寒热不发,而痰涎不遽生,故辅以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膈满闷,辅以陈皮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开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调和营卫,欲清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名之曰饮,见少与缓服之义。

2.《医方集解》: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摘录】《三因》卷十三

0

0 0 0 0 .!

0

  

0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扶正解表方--参苏饮
解表方之参苏饮
参苏饮
6.参苏饮:内伤外感,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症见恶寒
解表剂 第三节 扶正解表2 参苏饮
『解表剂』参苏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