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49.安徽凤台县的由来
首发2023-08-01 11:38·看花沟

凤台县的基本概况。安徽省淮南市下辖县区,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临淮河,辖西淝河,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00公顷,水面16万亩,总人口73万。全县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3个行政村,37个社区。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等25个少数民族。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就产生这里。

凤台新城

凤台县的荣誉称号。凤台县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园林县城、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平安县、全省无邪教县、全省首届文明县、安徽省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淮河大桥

凤台县的资源丰富,境内陆下水源丰富,地表径流密布,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等分布其间,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可通长江达江浙。淮阜铁路横贯境内东西,凤台、桂集、张集三站镶嵌其间。有济祁高速、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和合淮阜高速穿境而过。煤炭、磷矿石、耐火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地处两淮煤田的中心地带,探明储量达120亿吨,可开采储量达100亿吨。

滨湖新区

凤台县的地质特点。县境内陆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比降为1/7000至1/10000。凤台县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地区,地质状况良好,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5米以下。县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在南和东南鄙,距县城7至25公里处,是剥蚀构造带,主要在大山镇的淮磷、后胡、芦塘、局沈、投子集等行政村以及李冲回族乡和刘集乡境内,犹如岛形突出地面。

凤台县的气候温润。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6天,平均气温15.1℃。境内陆下水源丰富,地表径流密布,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等分布其间,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通长江达江浙。境内有淮河千里之躯中唯一一段淮水西流的奇观、淮河三峡中的第一峡:充满神话且盛产淮王鱼的黑龙潭。

凤台显得历史沿革。周属青扬二州。春秋时为淮北楚之州来城。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泗水郡九江郡。汉代属九江郡。三国时淮南郡。晋初属淮南郡。南北朝时属北魏。隋代属汝阴郡。唐代下蔡为颖州汝阴郡。五代十国属颖州。北宋属淮南西路。元代属安丰路。明代下蔡县废并入寿州。清代,寿州属凤阳府。雍正两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廷批准,与寿州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雍正与寿州同城治理。同治移县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为凤台,隶属凤阳府管辖。民国直隶安徽省属淮泗道,十七年,废道直隶安徽省。1949年1月凤台县解放,属阜阳专员公署。1977年划属淮南市管辖。

凤台县的历史人物。战国时少年上卿甘罗、三国大将周泰等历史名人生于此地。奴隶社会时期,凤台县属于淮南一带的淮夷部落。是淮上先民虎方淮夷人所建立的氏族方国,叫州来国。夏帝王朝、商代帝乙、帝辛(纣王)时期,曾用兵征服淮夷。公元前1116——1077年,周朝皇室发生内讧,淮夷联合徐夷(淮夷的分支,在今安徽省泗洪一带的部落民族)趁机抗周,被周公旦(武王的弟弟)用兵征服。公元前877年——842年,周厉王时期央朝政无道,国人仇怨,淮夷又兴师大败周兵。

凤台县的焦岗湖影视城。坐落于合淮阜高速毛集出口,美丽的焦岗湖畔,是正在建设中的大型专业影视摄制基地。总规划6570亩,一期已建成大型文化平台双安广场、老火车站、马场、念恩桥、地主大院、桃镇小街、九曲桥、军营大院、淮上风物、碉堡、北京老街、农家小院、李氏宗祠、渔稼园等景点,其间有真人CS实战、开心农场、演艺活动,还有农家乐、列车酒吧、列车旅馆等设施和项目。淮南历史首部自制出品的31级电视连续剧《念恩桥》及首部自制出品的故事片电影《沉入湖底》在此拍摄完成。

凤台县的淮王鱼,“淮河八百里,横贯豫皖苏;欲得肥王鱼,唯有峡山口。”肥王鱼又名“淮王鱼”,是全国极为少见的鱼种,产于安徽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的水域里。肥王鱼外形奇特,体呈扁圆,形如纺锤,黄亮、肥壮、光滑、无鳞,肉质细嫩,历来被当作鱼中上品,居淮河鱼类之冠。食其肉如豆腐一样细嫩,饮其汤如香菇鸡汤一样鲜美,闻其味如雅舍幽兰一样清香。据《凤台县志》记载,西汉时该地曾将肥王鱼献给淮南王刘安,他十分爱吃肥王鱼,每宴必备此菜。淮王鱼是一种珍稀鱼类,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千里长淮,只有硖山口适宜生存。

凤台县的朱马店糯米。糯米在凤台县种植历史悠久,相传曾为淮南王御用“贡米”。 据《山海经注》记载,北宋时,凤台县板埂湖大米(今保护区内)曾远运东京(开封)供奉皇室,被誉为“御米”。历史上曾流传着“板埂稻米香喷喷,一家煮饭香满庄。南北运销千百里,筵席佳品誉四方”的佳话;而今仍有“一家煮饭香四邻,十家煮饭香满庄”的赞誉。朱马店镇糯米含糖量高、粘度大、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口感纯正、营养丰富,是精米中的上品,是制作糕点、汤园及酿酒等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

凤台县法人蒸香菇盒。将猪瘦肉剁成泥,放碗中,加火腿末、葱花、1/2汤匙酱油、盐、白糖、味精、适量生粉和熟猪油,打入鸡蛋,拌匀成肉馅;香菇洗净,用上汤煮滚调味后捞出摊平,菇面向下,用砧板压平(泡香菇水去沉渣留用)。取其中18个,菇面向下摆在案板上,洒上适量生粉,每个菇上放一份馅心,用余下18个香菇一一盖起来,即成香菇盒生坯,整齐地摆在碟内,放锅中蒸10分钟左右;烧热锅,加入鸡汤、香菇水、酱油、盐和味精煮滚,用生粉水勾芡,淋上香油,浇在香菇盒上即可。

凤台县的顾桥陈醋。顾桥陈醋酿由山西寿阳传入凤,造于清朝乾隆年间,产品以“顾桥红双喜陈醋”品牌系列陈醋为主,质量高、信誉好,清朝嘉庆顾桥王端甫的“夏昌醋园”最为著名。顾桥陈醋具有酸、甜、香、咸、辣五味。夏季食用可消暑,冬季食用能增温,并有良好的药用价值。顾桥陈醋是利用当地优质糯米、麸皮、豌豆、大麦、小麦等粮食为原料,经过特种工艺多次发酵,精心酿制而成并加入十几味中草药熬制,经过较长时间的储存,成为绵酸带甜、微咸不涩、清香宜人的优质名醋,在国内外享有名牌声誉。

凤台县的朱马店羊肉汤。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朱马店镇的特色美食。朱马店羊肉汤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以其香辣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驰名。朱马店镇烫羊肉汤被评为淮南市著名小吃,在周边县市到处都有挂正宗朱马店镇羊肉汤牌子的羊肉汤馆,在北京、上海也有我镇羊肉汤馆的踪迹。据统计,在安徽省内合肥、淮南等地开羊肉汤馆已达百余家,外省如上海、江苏南京、湖南长沙、浙江义乌等大中城市都有正宗“马店羊肉汤”馆。

凤台县的。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凤台花鼓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凤台古称州来,又名下蔡,位于淮河中游,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趋于成熟,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二是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花鼓灯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

凤台县的谢颖锣鼓。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商人谢文宣、谢文艺在外经商,听到很多地方锣鼓的演奏形式,自己总结各地锣鼓的精髓,创作出了“十八翻”、“小五番”等锣谱。凤台“曲牌锣鼓”依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的演奏最为有名。按师承推算已相传六代。曲牌锣鼓俗称“闲锣鼓”或“番子锣鼓”,是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多在玩灯时为招徕观众而演奏,主要特点是采用打分谱的演奏形式,各种乐器按谱单练,然后合练。演奏全曲定谱,由鼓领奏,从属乐器锣一面,钗两副,严格按照固定曲谱(分谱)乐句演奏,演奏时需全神贯注,整个演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凤台县的马戏灯。古称竹马灯、马灯舞、小马灯。起源于淮河流域的,以战场摆兵布阵的场面为素材,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用竹篾和彩布扎制成道具马,表演者将道具马系在腰上,全副戎装,披挂上阵,锣鼓伴奏,按照设计编排的阵式图登场表演,演员表演跑阵外还有战场撕杀,夹有说唱、念白、顺口溜等艺术形式。该灯舞传说共有七十二阵,现挖掘整理了二十二阵。因该灯舞取材于古战场骑兵布阵,整个场面战旗飞扬,锣鼓震天,战马嘶鸣,凯歌高吭,气势磅礴,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几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先后流传到淮河流域潘集、寿县、怀远乃至江苏、河南、山西等地。

凤台县的火老虎。流传于凤台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该县刘集乡山口村和大山镇淮丰村。火老虎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的一个传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激战寿春(今寿县),这次战争在凤台人民群众中留下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后周将领赵匡胤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寿春,使南唐将领余洪1逃到八公山篼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兵追赶,并放火烧山,八公山上和淮河岸边芦苇大火,林中老虎被烧起火,急跑下山。火老虎根据这个历史事件和传说衍生而来。火老虎在制作上,采取夸张和写意的手法。表演角色有老虎、狮、土地神、领狮者。通过老虎的扑、剪、扫等动作与狮子打斗,加上音乐烘托,场面激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凤台县的茅仙洞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淝、西淝入淮交汇处,淮水唯此一段西流,山川不前,三湖依偎,故称“淝水三湾”。景区自然风光独秀,人文景观密集,是淮河流域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茅仙古洞、古香山寺、古寿唐关、淮河第一峡、黑龙潭、淝水之战古战场及春秋时期扁担城遗址等诸多文物古迹,景区历史人文景点达76处,贯穿于淮河文化精华河段上,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七月三十两度庙会,香客、游客云集达数万人之多。

凤台县的白塘庙革命活动纪念园。位于凤台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处的桂集镇境内。白塘庙的吴云、吴震、吴霆三兄弟1923年、1924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就由瞿秋白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皖北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在寿县尚奠寺和凤台县白塘庙创办淮上中学补习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1928年在白塘庙建立的凤台特支是淮南地区较早的党支部之一,1930年举行了淮南地区第一次革命暴-动——白塘庙农民起义;11947年11月,成立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组建了白塘区委、区政府及白塘区队。

凤台县的茨淮新河水利风景区。座落于安徽省凤台县淮河之滨,依托茨淮新河(凤台段)而建。景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凤台县素有“淮南羽翼,州来咽喉”之称。景区以茨淮新河为依托,以万亩林带为主体,述说了一个“凤台18名-创业”的故事,奏响了民生水利与生态文件建设的凯歌。景区环境优美,风景资源丰富,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较强。景区发展生态水利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省市媒体多次报道。茨淮新河是1971年治淮规划中确定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战略性骨干工程,1971年开工,1991年完工,总投资5.44亿元。

凤台县的三里沟抗日纪念园。坐落在淮河岸畔凤台县凤凰镇三里沟社区,于2005年为纪念被侵华日军杀害的84位三里沟村民,由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具办而建的。纪念园占地1200平米,园区由石门、主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组成。四周青石围栏,绿荫环绕。纪念主碑耸立园中,高8.85米,正面镌刻着“侵华日军三里沟大-遇难同胞纪念碑”,背面为“三里沟大-”情况介绍,底座镶嵌着惨遭杀害的84位村民名字,主碑前为可容纳200多人的小广场。园内栽植各种长青树和花卉,其中6棵银杏,寓意纪念园建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松柏、香樟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战精神万古长青。

凤台县的一中银杏。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周泰花园的观赏植物,树龄1800多年,树高28米,冠径26米,树干直径2米多。老枝盘曲,遒劲苍老,但扇形树叶却郁郁葱葱,缀满枝头,根部向周围突出地面30--40厘米,形成形态各异的湖石状。占地约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凤台城北,气势雄伟,古时形成接近凤台城的标志。古时群众寄予多少神话传说,白果老爷,巨蟒大虫,医病免灾。又传说怀远林姓旅客,拴马在树下休息,马鞭拴在树上,因赶路匆忙,忘记了马鞭子,回到家中洗脸时,盆中现一白果树影,树枝上挂着马鞭子。这些神话了的老树成了群众崇拜的对象,于是祈福的,求药的,经常不断,南面空地上树立了七、八对旗杆,树旁香烟缭绕。

凤台县的寿唐关。在东、西楼山两山口之间,是凤台通往寿春的交通要道。西距双峰山一公里,西边是烟顶山峰,古时有烽火台,寿唐关全是青砖砌成,关口拱形,可行车马。两侧据岗峦之山势,“南绾寿州,北控下蔡”,东边层峦叠嶂,紧衔古南唐,关前为险坡陡道,两侧青山对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过关而下,可见“女儿泉”。寿唐关又称“梳妆台”,是为纪念宋代女英雄刘金定而建造,当年刘金定南唐救驾,首先攻占了寿唐关,在此安营扎寨。南唐兵将寿唐关团团围住,而刘金定毫无惧色,依然在关上梳妆打扮,然后再催动战马,手舞金刀杀入敌阵,杀得南唐军四散而逃。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女英雄,也称“梳妆台”和“过驾楼”。

凤台县的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凤台县城西北20公里处幸福沟畔的板张集村西头。绿荫环抱中的园区,拥有墓、碑、馆、亭、路、桥、门于一体。这里安葬着1948年10月为解放凤台县城牺牲的豫皖苏六分区12团的营长李振海、四连连长王福成、指导员刘法家、班长刘会民等14位烈士,墓区南侧竖立着抗日战争胜利前参加工作牺牲于凤台境内的五位县团级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的主碑矗立于小广场的中央。园内的碑廊立有32块碑刻,其中20尊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题词和语录。5个亭台、4幢浮雕、3个牌楼大门点缀其间,寄托着对先烈们的缅怀和敬仰,回响着伟人的教诲和鼓励,是一处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台的硖山口《慰农亭》及摩崖石刻。位于凤台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的刘集乡山口村。硖山口古称硖石口,始于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西硖古时建有禹王庙,又称淮河第一硖,古为据险屯兵之地,被历代兵家称为'长淮津要',是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西硖石尚存淮上罕见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题石之《筑城记》,北侧50米处西硖之巅(现位于淮水中心80×40米孤岛)有清代光绪三年(1877年)修复的慰农亭。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经省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文物250多件,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凤台县的金钱饼。将绿豆粉、面粉加水和成水粉浆,下平锅中摊(烙)成似铜钱状大小的饼片。可炒、炸、烩、挂箱等,当地有软炒豆饼、香炸豆饼、怪味豆饼、挂箱豆饼,是入馔佳品。典故: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古洛涧(洛河)大湾,连年饥慌,寿州知府令郑氏为洛涧郡长郑郡令赴任,勤恳为民,治郡有方,鼓励乡邻务农经商,并提议制豆饼为商品,是时洛河一带盛行,故影响四方。

凤台县的峡山口。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0 公里。峡山口两旁小山幽旷,淮水环回。滔滔淮水东流,遇八公山阻挡,在此折回倒流,将硖石劈为两半,夺路而下,形成淮河第一峡——峡山口。古称硖石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又是古代据险屯兵之地“淮上津要”,是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硖石口分东硖石和西硖石。东峡石紧依三峰山,魏然屹立。西硖石以前为禹王山下一个悬崖,现已辟成小岛,中流砥柱,岛影如鼋,更为壮观。淮水沿八公山西南麓,浩浩而来,在此陡然向东折去,浩荡入海。站立淮水之滨,仰观石壁,却似斧削。在东南崖壁上,宋咸淳年间寿阳夏松题《筑城记》尚可辨认。硖石山岛上,立一凉亭,是清代复建的“慰农亭”,俗称“禹王亭”,亭西一株古皂角树,是硖石景点的象征。

凤台县的凤凰古镇,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地处凤台县城以北,东邻经济开发区,南邻城关镇,西与桂集镇相连,北与潘集区接壤,距县城7千米。 辖区总面积61.27平方千米。凤凰镇境内河道属准河水系。有架河和永幸河,架河自关店小周庄向东南流经丁集乡东部入境,境内河道长13.5千米;水幸河为人工运河,直通准河,辖区内总长为15千米。城北湖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1千米,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凤凰镇因隶属于凤台县,为凤凰之台的意思而得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名县:凤台(州来)
深度游(184)淮南10景
凤台县城区街道地图_凤台县城道路地图查询
凤台赋
长吻鮠
从水的视角看淮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