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邓旺林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文字是什么?它与语言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语言学界则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不少语言学家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本身并不属于语言系统。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曾这样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先生也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

按照“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则文字不能直接代表事物,在文字与事物之间必须有语言作为中介。换言之就是文字不能直接用于表示意义,在文字与意义之间要有语音为中介。也就是说,文字只是用于记音而不能起到表义的作用。有人就明确提出:“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它必须能读,通过读音确定自己所表示的是语言里的哪个词,这样才谈得到字义的问题。”

 “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的说法相对说来比较适合于拼音文字,大致上反映了拼音文字的实际,却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像汉字这种所谓表意文字的实际。

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关系大致为“形—→音—→义”。而表意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并非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

音—→义

像汉字这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其音义的联系往往不如形义的联系紧密。尤其是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就象形、指事、会意字而言,造字者往往不是考虑以形记音而是更多的考虑以形传义,用字者也往往不是由形取音而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如“本”、“末”、“上”、“下”、“刃”等指事字及“森”、“众”、“尖”、“曌”(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造此字以为名,寓意“日月当空”)、“龑”(五代十国时南汉王刘巖称王后为改名而特造之字,寓意“飞龙在天”)等会意字。这些字所表达的语义,无论是传达还是获取,都主要是通过字的形体构造来实现的。

“文字从发生、发展到今天,中间经历了表形期、表意期和表音期,在三个阶段上分别被称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便主要是用于表义而非记音(象形文字是以形象物,即直接以字形表示所反映的事物,实际上也是以形表意,而且是更为直接的表意)。正如《语言心理学》一书所指出的:“表意文字是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字形标记的是一定的词或词素的意义,而不是声音”。

从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况来看,文字的产生恐怕从一开始就主要不是为了记音,而是直接用于示义或者说是记音与表义并举。如果说,文字最初的功能只是在于记音以传义的话,而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文字早已经突破了记音以传义的藩篱,而增加了以形见义、以形明义的功能。语言学博士申小龙曾指出:“认读拼音文字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认读方块汉字却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汉字不怎么依赖语音,可以由字形直接到达意义。”“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形式,以图象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文字可以‘形入心通’。”正是由于汉字的形与义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把汉字称为“目治”的符号(其实,不仅汉字可以“目治”,便是拼音文字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目治”。“哑吧英语”现象便说明了这一点)。

字形对人们认识、把握语义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同音词的使用上。汉字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索绪尔也曾说过:“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他们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用几乎同音的许多字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它巧妙地反映了汉字的表义功能,说明文字并非只起记音的作用,并非只是语言的附属物。

又如,金元时人商挺所作元曲《双调.潘妃曲》:

带月披星担惊怕,

久立纱窗下,等候他。

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

则道是冤家。

原来是风动荼縻架。

这首曲子如果不用汉字而改用汉语拼音:

    Dài yuè pī xīng dān jīng pà,

    Jǐu  lì shā chuāng xià,děng hòu tā。

    Mò tīng de mén wài dì pí er tà,

    Zé dào shì yuān jiā,

    yuán lái shì fēng dòng  tú mí jià。

或者不用词作者原定的汉字而采用其各自的同音字:

待跃劈猩丹晶帕,

酒吏杀窗下,等后蹋。

抹厅的门外地皮儿塌,

择稻示冤家。

猿来视蜂洞途迷驾。

那么,对于没有阅读过这首元曲的人来说,将会不知所云或产生别解。这也印证了“方块汉字的‘形’能传递丰富的理性信息,既有猜读的可能性,又有联想之余地”的说法。

另外,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心理、意识的内容。同音字的选用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厠”与“策”同音(cè),但用这个音起名字的人一般都会选用“策”而不用“厠”。如果谁把一个名叫“张策”的人的姓名写成“张厕”,那就很可能会产生不愉快之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字并非“语言符号的符号”,它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语言作为适应人类交际需要的一种表义的符号系统,它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语言(适用于口耳交际),一是形音义结合的视觉语言(适用于书面交际)。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应该是同属于语言系统的两大子系统。如果说语言就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话,那么,文字作为形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也应该属于语言系统,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怎么说,文字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只能是真包含于关系,即文字包含于语言之中。用逻辑学上的欧勒图式来表示便是:

语言



【注】

①张巨龄:《研究汉字不能搞独尊》1995年11月2日《光明日报》第五版

②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第155页

③中国文化书院《西方文化概论》18页

④彭聃龄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语言心理学》第283页

⑤同④第157页

⑥申小龙:《中国语言学:反思与前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  第211页

⑦同⑥第225页

⑧季风:《汉字治疗失读症》  1998年5月12日《羊城晚报》第十一版

20031205

2010-09-09 16:54:01发芙蓉书阁(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社会的演化:文字篇
陕西延安 / 杨文礼 【散文】/《字 趣 》
书写系统类型
汉字停止了演化?
原创:许慎造字六法之一“象形”再探讨
表音文字 拼音文字 表意文字三种有什么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