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一、存在主义哲学简述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哲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戈尔。他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立场上反对黑格尔以推崇理性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主张哲学应该研究个体的存在,并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从而奠定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在其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1927)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指出,因为人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二战以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当时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

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它又称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存在主义。

保尔•萨特(19051980)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即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主义也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自由。

 (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到萨特等哲学家关于人的存在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情绪,并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的特点,但是这只是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方面。我们应透过这些看到当克尔凯郭尔谈到"孤独个体",他还强调了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选择性;海德格尔提出"人为死而在"的至理名言时也说明了人在世间的有限性,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生活才更有价值。在萨特的哲学中,世界是荒诞的这一思想非常浓厚,但他强调人是自由的,应超越荒诞的现实,通过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与现实相抗争,不断进取的精神,悲观中透着乐观,绝望中存在着希望的思想都直接影响着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是:1,存在先于本质 2,世界是荒谬的 3,自由选择论

二、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的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存在主义文学以观念文学而著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上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表达自己哲学观点的场所,所以小说和戏剧中的哲学性很强。存在主义文学在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上,反映的是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

区别存在主义文学首先是文学,作为文学,存在主义文学还有其艺术性一方面。

存在主义文学虽然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但它并不是对哲学的图解,许多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兼作家马塞尔把克尔凯戈尔的思想引入法国,创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文坛又产生了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潮。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欧美,波及亚非诸国,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六七十年代逐渐走向衰落,80年代随着萨特的去世而结束。

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自己。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I波伏娃(19081986)

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望。

加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四、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一)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描写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荒诞体验”。这种"荒诞体验"往往表现为"恶心""焦虑感"

萨特的《恶心》(1938)和加缪的《局外人》(1942)是作家感受现实,描写荒诞世界的经典作品,这两部小说也是《存在与虚无》(1943)和《西绪弗斯神话》(1942)发表之前两位哲人的哲学思想反映。

加缪的《局外人》描写了一个小职员莫尔索荒诞的一生,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受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朋友的友谊、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甚至对判死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诞可怜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局外人。

2、强调人在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强调人在荒诞境遇或极限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谓存在,在萨特的戏剧中就是"境遇""环境",遇到生存的危机,他或苦闷、消沉、或进取、抗争,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

萨特的戏剧常被称为"境遇剧""环境剧"。他创作境遇剧的目的,就是试图展示当代人面临的问题和普遍的焦虑,召唤人们进行自由选择。

《死无葬身之地》在剧中给人物展示出一种极限境遇:游击队员们时刻在等待着发生的事情,敌人的审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谁也料想不到会有什么后果。每个人面临着生死关头的考验,或做英雄,或做叛徒,都由个人去选择。游击队员之一昂利这样说道:"有两部分:一部分人要叫另一部分人招供"。表面上看,剧本写的是两部分人之间招供与反招供的斗争,其实萨特是借这一斗争来表现人与境遇的搏斗:投降德国法西斯的法国"合作分子"代表环境一方,他们已异化为法西斯侵略的工具;游击队员代表法兰西民族的尊严和抵抗精神。但处于厄运险境之中。前者要征服后者,变成反抗者的对立物;后者要用自己的人格与生命,进行英勇选择,粉碎前者的阴谋,保卫自己祖国的独立。在萨特看来,这两部分人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肯定自己的存在,否定对方的存在的斗争。吕丝受刑,其恋人若望痛苦万状,焦虑不安,:"她正是为了不出卖我才忍受痛苦和耻辱"。昂利反驳:",这是为了取得胜利"。吕丝说得更明白:"要是你们招供了,……他们会说,'我终于占有了他们"。这显然是说招供会丧失自身存在的价值,沦为德国占领者的走狗。所以昂利接着吕丝的话说:"她要的是胜利,这就是一切"。游击队员们以弱抗强,以肉体和心灵抵抗痛苦与死亡,其目的是否定法西斯分子的企图,超越自己,超越极限境遇,创造自己存在的本质。游击队员们虽然最后遭到无情杀害,生命结束了,但是他们身上的独立性、主动性并没有丧失,尊严的天性并没有泯灭。法西斯分子虽然活了下来,然而他们作为人的存在早已死亡了。用存在主义观点看游击队员们则有""可归,这个家就是人的存在。相反,法西斯分子则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所以说,真正死无葬身之地的不是游击队员,而是法西斯分子。

萨特笔下的戏剧环境是沉重的,严峻的,通过环境旨在揭示世界的荒诞和选择的艰难。异己的外部世界通过异化的人际关系,使剧中人物体验着无尽的焦虑,体验着烦恼,绝望与恐惧。这种体验是以对自在世界全部感受为前提的。

* “存在先于本质”不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世界荒诞”和强调人生的“自由选择”。当然,存在主义文学中关于“自由选择”的主题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的,正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由上帝决定的,不是先天的,所以人应该有自由选择“本质”的权利。但是如果我们说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之一是表现“存在先于本质”,就有些不准确,至少有些间接。

(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存在主义文学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哲理化(注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区别)

作为哲人,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作家善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哲理性的深层透视,而非用诗人的细腻情感来感受这一切。他们的文学作品着重影响的是读者与观众的理智,而非着重影响他们的感情。在阅读和观看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所经历的不是动人的艺术感染,而是紧张的哲学思考,不进行这样的思考就很难理解他们作品的真谛。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辨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

*存在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1、联系:

现实主义这一名称主要是来源于它的艺术特征:写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9世纪现实主义)、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等等。

存在主义在艺术方法上基本是现实主义的,只不过它注重表现的典型人物是具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的人,典型环境是存在主义式的环境。存在主义文学在写法上与传统小说没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小说都有较完整的故事。

2、区别

二者的区别是在内容上,存在主义文学基本上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表达自己哲学观点的场所,所以小说和戏剧中的哲学性很强,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用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所以有些怪,如《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恶心》中的洛根丁等等。

一般来讲一个流派的名字总是来源于这个流派最主要的特征。大多数是得名于这一流派的艺术特征,如黑色幽默、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等。但也有一些是得名于代表这一流派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当然有的也反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存在主义文学就主要是得名于其突出的存在主义式内容特征——即存在主义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

存在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严格区别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主观感受真实性,而非客观现实的真实性。

另外,存在主义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哲理化,而哲理化不是现实主义的特征。

五、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

1、萨特(19051980):长篇小说《恶心》、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短篇小说集《墙》、剧本《苍蝇》、《间隔》、《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魔鬼与上帝》;自传《词语》;哲学著作《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萨特的戏剧作品《间隔》,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他人即地狱的观点表现得很明确。

《间隔》(1944)是萨特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的形象表述。剧中没有高大悲壮的英雄人物,又不表现昂扬乐观的情调,只是一小群平庸委琐的角色:逃兵,同性恋者和杀婴犯,应该说,他们三人在生前各自都经过"自由选择",然而他们选择的结果则是卑鄙和罪恶的。他们来到地狱中为了印证自己本质的合理性,像一团乱麻一祥扭成一团,互相折磨与吞噬。萨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见解,即他人的目光的问题。在萨特看来,每个人的存在都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并威胁着自己的存在,他人便是地狱。在这里萨特从反面强调了创造自我的重要性,即自由对人的重要性。不论人处在怎样的地狱中,人都有砸碎它的自由,否则人便不能实现超越。

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一个极端化的说法。意思是他人即敌人。因为人是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战争的发动者,是灾难的制造者,一个人的痛苦的制造者主要不是大自然,而是人。

2、加缪: 中篇小说《局外人》、《堕落》;长篇小说《鼠疫》;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等;散文集《反与正》、《婚礼》;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反抗者》;若干剧本。

3、西蒙娜·波伏娃。

六、萨特的作品

(一)《恶心》(一译“《厌恶》”)

萨特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落泊文人安东纳•洛根丁,作者对洛根丁在各种具体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富有哲学意味的形象探讨,描述了洛根丁对世界、对自我、对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即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被偶然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由于不能左右这个世界而感到恶心。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越来越使他的主人公时时都在努力挣扎,企图战胜"厌恶",否定现存或已有的东西,摆脱命运的安排。

* 关于萨特的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

1)主人公"恶心"的感受表现了他对一切都感到厌倦的心理。

2)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因为外部世界的本质就是恶心,所以它的存在只有通过恶心才能体现出来。

3)"恶心"具有积极意义。它体现出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具有主体自觉和批评意识。小说的积极意义)

(二)关于"处境剧"

表现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自由选择”的戏剧谓之"处境剧"。它是对对萨特戏剧作品的一种称谓。

萨特的戏剧作品包括小说作品经常把人物放置于某种极端化的"处境"之中(如生死关头或大灾难等),以凸显他们的内在的品质和做出的“自由选择”。

萨特的"处境剧"属于存在主义文学范畴。存在主义文学探索的是人类以及人的个体在荒诞的世界上的出路和可能性的问题。

与传统文学的典型环境不同,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物的处境既不表现时代特征和历史进程,也不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只是提供主观感受和自由选择的条件,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领,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类小说被称为处境小说。如萨特的短篇小说《墙》,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刑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者将人物置身于这种极端化的生存处境中,致力于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对存在处境的分析。他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为处境小说

在萨特的文学创作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处境小说处境剧

七、加缪的作品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第二个重镇。主要作品:中篇《局外人》 (1942)、长篇《鼠疫》1947

(一)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

这是哲学随笔,但是对于理解加缪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详见讲义和指导书

(二)《局外人》的“零度写作”

所谓“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如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

1、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口吻讲述人生中最能激起强烈感情的事件。

2、在语言上突出“非感情化”。

如《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的这段冷漠的叙述:“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零度写作”一词源于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罗兰·巴特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1953)。

(三)《鼠疫》

《鼠疫》描写了奥兰发生鼠疫后的混乱情况,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表现不同的人在混乱世界的不同选择。

《鼠疫》所表现的内容是可以推而广之的,它可以代表在一切重大灾难中不同人的不同表现,如有积极参战的、有冷眼旁观的、有发灾难财的、有听天由命的、也有相信某种宗教能拯救人类的等等。应该说《鼠疫》是一部具有寓意性的作品。

加缪在谈及自己写作《鼠疫》的基本动机时所说的那样:“我想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感到的窒息和我们所经历的那种充满了威胁和流放的气氛。我也想就此将这种解释扩展至一般存在这一概念。”小说结尾这瘟神发动的鼠群,正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惘惘的威胁,象征着毁灭人类的一种可知以及未知的力量,它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由此,“鼠疫”的意象就上升为“一般存在”的概念高度。

《鼠疫》要点:(《鼠疫》的象征含义)

1、鼠疫之城影射了德国法西斯占领下的整个欧洲,也是关于人类在劫难逃的一个寓言,鼠疫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 

2、《鼠疫》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

1)世界是荒诞和不可理喻的,人是孤独无助的。

2)以里厄医生的形象说明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人可以进行积极的选择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里厄医生的形象,表达出一种抵抗精神——不仅仅停留在里厄医生个人的举动,而是表现为一种集体的行动。《鼠疫》中群体性的抵抗精神构成了对《局外人》中个体觉醒阶段的一种超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萨特逝世四十周年: 给萨特以历史地位——《萨特研究》编选者序
萨特的存在主义_归途
人生如同一座围城——钱钟书《围城》的存在主义哲学探析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2))
纪念阿尔贝·加缪诞辰106年,一个可能被高估的“大作家”?
《小王子》中的存在主义意味 作者:杨芳--中文新世纪 报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