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课堂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教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由知识型教师转变为探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要求。本文就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几个转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执行者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做好角色的转换

我们现在所指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和我们以前所指的“课程”即“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要有课程意识。具体一点讲,课程现不能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不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 “课程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的实施过程不再是教师复现文本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学生的向导和顾问。老师和学生一样,有时是静态者(倾听、接受),有时是动态者(发言、活动)。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裁判,有时是主持。但无论何种角色,无论何种变化,都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转换,并创设师生民主,自由,和平的环境,使自己贴近学生,把自己变换成课堂活动的成员,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真正起到教师的作用。事实上,面对未来尚不知晓的世界,已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只有在知识面前忘却师生的界限,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商讨,和学生做一个探索中的伙伴,才能使得师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得到提高,才能使得师生在这种探究学习得氛围中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变: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长期以来,教材有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加上多年来对课程研究的缺乏,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意识强烈而课程意识淡漠,有的教师甚至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书就不知怎么教,离开了指导书就不能出练习,可怜巴巴地沦为教材的奴隶。当然,教材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作为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要媒介,直到现在依然不可缺少,仍然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着时代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教材将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课程资源,它只不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媒体之一。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对此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因为作为一定知识载体的教材,“只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所以,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只能“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

所谓“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如何搞好这个资源,要靠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如果仅限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依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决不能死搬硬套。教师不能再缠绵于教材知识的微观结构中,而应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中的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景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尽量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和“社会化”,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周遍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第三,要善于捕捉处理课堂上随机发生的瞬间事件,使其成为促进教学的辅助条件。因为新课程中教学内容、教法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给教师留有极大的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把这些随机的瞬间事件开发成有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并丰富和促进教学过程。

三.课堂教学目的的转变:从以“学习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毫无疑问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教什么课都不要忘记是在教“人”,且是要把人教“活”,而不是把人教“死“。新的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目的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因为不论多么丰富的学习活动也不过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它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学习强加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现成结论,轻过程方法”。让学生原盘接受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从源头上剥离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压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体现以人为本的“能动 、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索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完成现代教育的迫切任务!(来源: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国平:新课改对教师教学造成的冲击
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