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材解读

1.解读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突出的改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了,课堂活跃多了。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淡化、有所削弱;强调合作学习,但是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不够;课堂上利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但是削弱了板书;等等。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的教师强调形式比较多,强调方法比较多,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也就是缺乏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内容理解不透,即使形式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强调教材内容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解读。
      2.
解读教材是正确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正确理解:一方面,教材是课程资源最主要的内容。现在经常说要开发课程资源,什么是课程资源?当然,图书馆、网上乃至校外都有很多课程资源,但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教材。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的各种规定,都是在教材当中体现的。同时,教材的编写,有各学科的专家,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还有一线的优秀教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另一方面,教师不仅是课程和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对教材加以增删、修改、调整,这就叫处理教材。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解读教材,在解读的基础上来处理教材。
      3.
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目前,好多学校的科研项目都是有效教学,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教学呢?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率,一是有效果。那么,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有效教学呢?因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低效或者是无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没有认真解读教材有着密切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认为,实施有效教学应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有效的准备,二是有效的实施,三是有效的评价。有效的准备就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很多内容,诸如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其中,对于教材的解读属于重中之重。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突出对教材的解读。
      4.
解读教材是把握新教材精神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淡化了结论性的话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内在体系变动较大,但教材本身还不够完善,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义务教育阶段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高中阶段更是如此。如太原市2008年秋季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太多、教不完。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新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存在漏洞、对课改后的高考心中没底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到底怎么用、怎么教还不够理解。在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他们脑子里还是旧的观念、旧的思想,结果把过去好多东西都加上去了,这样当然就教不完了。因此,对教材的编排思路和意图不是很理解,是当前高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把解读和处理教材摆到一个突出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教材解读
      1.
系统备课。对教材进行解读,首先要系统备课。系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要通览教材。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教授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
     
通览教材的要求是:专家型的教师要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能够通览,一般教师至少要通览本学段的教材;高中教师要通览高中三年的教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当通览小学到初中的教材,至少要通览初中或小学阶段的教材。这样才能对所教学段的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的某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要教学生默读,而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有不同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规定了每分钟不少于三百字,养成默读习惯;到了初中,阅读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五百字。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教的是哪一学段的学生,应该通览一下前后学段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是初中学段的教师,则首先要检查学生默读的速度是否达到小学高段的要求——每分钟三百字,并以此作为初中教学的起点。总之,作为教师,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通览自己任教学段的教材;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给教研组备上几套教材,让教师们通览。
     
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一册教材的目标要求和编排体系进行研究。对此,王敏勤教授也曾指出:“新学期的开始,教师也要通过读成册新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例如,山西省实验小学的英语老师崔强,他根据上述要求,在一周之内把一册教材都研究了。他对全册教材内容进行了纵向比较,观察相同内容出现的次数,并对各次出现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他发现数词在一册教材里出现了三次。为什么出现三次?过去他不理解。经过这次系统研读,他认识到:第一次以儿歌形式出现,主要让学生熟悉一下,产生兴趣;第二次以单词形式出现,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第三次以问答形式出现,是让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这样的研究,他对教材的整体脉络清楚了,理解也深刻了。等再次上课时,就对每一课内容的重点和深度有了较好的把握。
     
又如,太原市教师的职称考试,初中生物学科曾经考过这样一道题:“请您以健康的生活为专题,将现行教材中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道题要求教师把一册里面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就是要求教师画知识树了。该题涉及健康生活的内容,在一册书中,从第二章到第七章都有,涉及的章节很多。要正确地回答这道题,需要统揽全册内容,并把这几章的知识归纳成一个知识网络。由此可见,掌握一册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当教师把一册的教学内容都掌握之后,还要进一步深入解读一个单元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分单元的,语文教材分单元,其他学科分章、分节。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互相关系是什么,都需要解读清楚。就语文教材而言,每个单元里面有自读课,又有讲读课,讲读课有第一课、第二课,甚至有第三课,自读课也有一至两课。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有的教师往往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这说明他们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缺乏了解。
     
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单元分析的例子。山西省实验小学吴蕴文老师对人教实验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了分析。该单元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篇:《长城》、《颐和园》,自读课文一篇《秦兵马俑》。但教科书没有明确语文训练的重点。吴蕴文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发现第一课运用了概括分类法写景,第二课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方法写景。前两课是讲读课,介绍了两种写景的方法。第三课自读课,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前两课的写法,来分析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分析,她就能够看清教材编写的脉络。当然,给学生教什么、怎么教,还需要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再如,2008年,太原市教师的职称考试,小学科学课考了这样一道题: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土壤与生命”单元,以土壤为话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感官去认识土壤、主要研究了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等内容。请你整理本单元主要内容,画出单元概念图。这就告诉我们,对单元内容进行解读,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
对当前文本进行解读。在上述系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当前文本的解读,是教材解读的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要依据系统备课的成果,明确这一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苏教版初三语文有一个单元,以“阅读有独特的感受”为主题,其中共有三组课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散文家谈散文”。每一组都包括一篇文学作品和一篇文学评论。就小说这一组来说,有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还有茅盾的评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根据单元要求,教学的重点显然是如何抓住特点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实际上就是写读后感。但是有的教师所设定的教学重点,不是茅盾如何分析《百合花》,而是重点分析小说《百合花》了。这就说明这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当前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解读当前的教学文本,还要强调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教师平常写教案都要写教学重点。那么什么是重点呢?笔者认为,重点就是规律性知识。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说法,规律性知识就是结构性知识,而结构性知识就是每一课所要交给学生的概念、原理、公式、结论。布鲁纳指出“:在教学中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能最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思维与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这种‘重点’知识,就是反映事物特性的重要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律和规律。”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材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直观系统,就是教材所提供的直观情境,比如图片、事实等,诉诸于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是概念系统,就是这一课要教给学生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结论。第三部分是练习系统,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题。这三个部分中的核心就是概念系统,直观系统和练习系统都是为概念系统服务的。就语文课而言,其规律性知识就是通过阅读课文,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在有些教师抓不住这个中心,或者虽然抓住了,却不够重视。引导学生推导出概念以后,就轻轻地放过去了。初一语文有一个单元,主题是“学习科学知识”。语文教师不是自然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也不是化学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通过学习是要获得一些知识,但是语文教师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上述的教材编写方法,取消了语文训练,是一种去语文化的现象。如果语文教材取消了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那就不能叫语文课了。所以,语文的规律性知识,就是有关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读教材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打磨和锤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作具体处理,针对教材的不是加以增删、修改和调整,从而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第三,要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思路。新教材有一种观点叫做淡化概念。它的编排思路是先出现一些情景、一些故事、一些材料,概念系统轻易不出来,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推断。面对现在的初中政治教材,好多教师都不知道该怎么讲,因为教材中讲了很多故事,还有很多链接,而结论不明显。学生考试的时候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答题。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编排思路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举一些例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编排思路,就会引导学生把结论推断出来,然后运用这些概念去解答一定的练习题,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
发扬独立钻研的精神。有些教师备课,一开始就看教材,或者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备课,分三个步骤。他在介绍自己的备课过程时说:
   
“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
     
教师们应当很好地学习于漪老师这种独立钻研教材的精神。首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再通过与他人主动交流,吸收其教学思想的精华之处,“以人之长、克己之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对教材的正确认识和独到观点。
     
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对教材解读的一些浅见。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读教材,还仅仅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处理教材。所谓教材处理,也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是指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也可以针对教材的不足加以增删、修改、调整教材,关于这一问题,将另文专述。(来源: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方法)
教学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看了那么多部编本解读,还是这一篇最干货(为新学期收藏)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和发展的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实施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