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节好课的三个维度

好的课堂,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之外,还应该拥有温度、宽度与深度。课堂三“度”中,“温度”是基础,“宽度”是着力点,“深度”是目标。

当下的课改实践中,为数不少的实践者误读了课堂活动中三“度”的价值差异,将本属于基础的课堂“温度”,抬举到超越于“宽度”和“深度”之上的至尊位置,过多关注于课堂“温度”的营造,轻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宽度”和“深度”的有效开拓,从而导致了学习活动的肤浅化和泛问题化。

此种误读,体现到学科学习的目的诉求上,便是对各学科的零散知识关注过多,对缺乏思维挑战性的伪问题或浅问题关注过多,而对立足整体的系统化知识以及由此知识而生发出的能力关注过少。多与少的失衡中,极易丢失了自主学习过程中静读涵泳与精思妙悟的特质,使学习弱化为低层级的识记和简单化的分析,沦落为浅层次知识的简单习得。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能力养成,构成消极影响。

如何才能在营造课堂温度、宽度和深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必须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常识。

一、用足够的温度温暖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点燃”学生呢?

首先,教师必须善于倾听。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对话,倾听都是一种尊重与鼓励。教学活动中的倾听,不仅体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关注,还体现为对学生陈述观点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评价。优秀的教师,需要从倾听中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学会正确的表达,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其次,教师必须善于褒扬。俗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优秀的学生,同样建立在被认同、被褒扬的基础之上。教学活动中的褒扬,应该立足于思维过程的评价,立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恰当的褒扬,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探究各种学习问题,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对并未经过认真思考的观点也轻率地予以肯定。须知,只有当褒扬名副其实时,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成就感,才能让学生乐意于更好地投入思考探究活动中。

第三,教师必须学会批评。与褒扬并行的,是批评。教学活动中,只有引入一定的批评,才能有效纠正各种偏差,才能促使一部分偏离学习目标的学生迅速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当然,批评的目的,在于纠偏,在于帮助学生砍削各种赘余,以最小的消耗,抵达学习的本质。这样的批评,只要切中肯綮,对事不对人,便能够让课堂逐渐远离信口开河,逐步走向深刻地思考、积极地探究。

第四,教师必须善于“煽风点火”。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遭遇一些“无法预约的精彩”。有些教师,无视这样的精彩,只依照既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这样的课堂,便难以拥有足够的温度。优秀的教师,必须随时把握课堂上临时性生成的精彩,并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将这样的精彩视作火种,去点燃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有些时候,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自身临时生成的认知火花植入课堂,使其成为更好地开启学习思维的金钥匙。

二、用足够的宽度拓展最近发展区的内涵

当下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的课堂,关注的重点,只在于满足智力因素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对于非智力因素,则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致力于课堂宽度的有效拓展,用足够的宽度,拓展最近发展区的内涵。

首先,需要合理界定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真正纳入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要预设一定形式的活动内容,安排一定的活动时间,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贯彻落实这类教学目标。

其次,需要强化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力度,尽可能多地引入相关知识信息,丰富课堂知识容量。用作拓展资料的素材,其知识构成的难度系数,应略高于教材中的相应内容,且适宜于运用教材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探究。

第三,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乐意于“跳起来摘桃子”。自主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潜能发挥与惰性心理的博弈过程。一方面,每一个学习者,都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又都无法摆脱心理惰性的束缚。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价值之一,就是积极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努力促进学习潜能的超常规发挥。比如,施加适度的压力、组织有效的对话、进行必要的合作探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等等。只要方法妥当,点拨到位,学生跳起来后能够摘下的桃子便越来越多。

三、用足够的深度开启生命的智慧之门

近些年来,我常常会思考一些相对虚空的问题,比如,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又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数学、物理、化学试题?我这样思考,实在是因为,太多的课堂,看不到学生的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许许多多的本该成为青少年时期最好生命养分的东西,竟然被莫名其妙的考纲考点随意切割成除了考试之外再无任何价值的物件。

我始终认为,政治、历史之类的学科,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一种思辨能力。数理化之类的作业,亦不过是巩固知识的手段之一。事实上,除了作业之外,能够让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实验、实践等。教师宁愿选择耗时最多、效率最低的作业,而不愿选用更具效益的实验、实践,表面上看,是为了贪图教学上的省事。实际上,根源却在于,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确立起为了学生的终身成长需要而教学的工作意识。

真正的教学,绝不应该这样。真正的教学活动,应该始终紧扣生命这一最根本的命题展开探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想方设法搭建知识与生命之间的桥梁。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绝非指向偏题、怪题、难题,而是指向思维的深邃性。无论何种性质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都应该始终建立在学生对该学科相关知识信息的深度关切之上。学生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主动探寻学科知识的奥秘,并将这样的主动,由课内而自觉地延伸到课外,便是达成了教学内容的深度目标。

此外,学段不同,深度的内涵也不同。低学段的教学活动中,养成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便是教学的深度。高学段的教学活动,则必须致力于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必须帮助学生确立起对知识本身、而非对知识之外的各种附加物质的热爱。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便是让个体化的生命,始终置身于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的成长轨道上,便是雕塑生命。

四、给每一个生命安排一个平等发展的位置

当下,相当数量的课堂之上,生命并不在场。非但学生的生命不在场,教师的生命、教材的生命、教材中涉及的那些伟大人物的生命,全部不在场。在场的,只有考点。

这样的状况,终须扭转。扭转的具体方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承认并正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教师在点燃课堂的温度时,必须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燃点有足够的认知,不能以为只需一根火柴,便轻松点亮所有人的心头之火。而在拓展课堂的宽度与深度时,也需注意预设一定量的支撑点,使一部分学力确有不足的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支撑点,走向他自己的最宽、最深处。

当下教学活动中,过分功利的评价体系,往往扭曲了生命成长的意义,将生命的价值,定位于肤浅的阶段性成功。这样的目的诉求,显然不利于从学生的终身成长需要的角度,合理探究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手段与意义。有理想的教师,自当警觉。

具体方法上,促使生命平等在场的路径并不复杂。差异性作业、分层备课、恰当评价、赋予平等的话语权等,都行之有效。不因为某个学生未能一次性点燃而放弃他,不因为某个学生达不到应有的宽度而漠视他,不因为某个学生总是缺乏认知的深刻性而拒绝他,不将他们看作班级的累赘,不将他们视作沉重的包袱,只将他们看作更需要帮助的人,看作自己的发育迟缓的孩子,则必然能够远离教学的功利意识,必然能够正视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差异,并尽其所能帮助不同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完善各自的独特人生。

生命,多么美好的词汇。用课堂的温度、宽度与深度,成就生命的温度、宽度与深度,这样思考时,教学已经成为流动的诗。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全身心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哪里还会被沉重的应试镣铐锁住手脚。从这一点而言,教学活动中,给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排一个平等发展的位置,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安排一个健康发展的位置。(来源:《师说》 作者:刘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中的“三度”
幸福是设计出来的
破除“教学案崇拜”
[周红阳]语文教学的四度
有效课堂教学(分析、研究)的三个维度
听周彬教授谈课堂教学结构与效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