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永正修炼半辈子的五大教学秘诀

教了半辈子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


一、重情趣

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育,尤其缺情趣。

我说的情是什么?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对上课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什么是有趣?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戴上头饰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1、用朗读让教学有趣。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什么时候读出门道,读兴奋了,才肯罢休。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2、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哪怕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

3、要有幽默感。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喜欢物理,读师范时却喜欢上了,为什么?因为教物理的腾老师,说话非常幽默。在教学中,我还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各种矛盾。我以为,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必然赢得学生的爱。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


二、重感悟

圝圝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悟什么?

    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

怎么悟?

    一个字:读。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妙处。备课不等于写教案,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和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但真正掌握课文,读出妙处,不是三两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文教师(也是其他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而到了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做到每个人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每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

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这一环节最见老师功力,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微观探究”,最重要的是抓准“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

    我想说,朗读法是教语文、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三、重积累

圝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先说语言的积累。

    1、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

    2、重视课外阅读。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

    3、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叫他们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更不愿意做了。

再说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接触大自然太少,再者独生子女多,人与人之间接触少,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情感不丰富,再加上读书少,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我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我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

四、重迁移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去读课外书:一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

    我的做法是: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两个字:动员。一旦学生得到了益处,被书“迷”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

    但读课外书要引导。

   对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以便吸引孩子。

对粗心的学生,我则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说说由读到写的迁移。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哪些学生可以不指导,哪些学生要做些提示,哪些学生要手把手教,都要心中有数,做到因材施教。

从小的方面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答题等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

    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多读书。


五、重习惯

    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

    我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

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叔湘老师有过论述,他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而“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
    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鼓励。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宁可采用些强制手段,叫学生暂时有些抵触情绪,也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还有一点,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晨读时,我常常有意地把我刚买到的书拿到教室读。有意识地把我的读书笔记放在讲桌上,学生翻看,我佯作不知。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张天翼童话选》,便带到教室里读。读到有趣的地方,我故意做出神采飞扬的样子,以引起学生注意。果然,一下晨读课,学生便围上来,问我在读什么书,哪里买的。第二天,便会有许多人说:“于老师,我也买到《张天翼童话选》了!”

我谈的“影响”即“身教”。中国教育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转)
于永正谈语文教学五重
【教学问答】书山有路何为径?语文阅读教学的自我追问与回应(你有思考过么?)
于永正:教语文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参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