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中)

追问4 “展示还是反馈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的表现力被激活,课堂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展示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词,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然而,也有人认为,展示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应该寻求一种实现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双赢的策略。

      其实,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展示之前的准备与展示之后的反馈上,展示如同扁担,挑起备学与反馈这两种学习活动。因此,更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反馈上。理由如下:

      课堂倡导对话,没有反馈就难以形成对话。展示强调的是展现、显示,未强调互动特质;反馈则是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向信息发出者的回应。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既包括信息发出者的表达与信息接收者的倾听,还包括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出者的反馈。思维对话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思维对话是对话、共享,实质是信息的呈现与简单交流;高层次的思维对话是碰撞、共建,实质是思维互动与智慧共生。展示是引发对话的一种方式,而交互式反馈则是深度对话不可或缺的元素。

      交互式反馈可以创造课堂中真正的生命活力。真正的课堂生命活力不是一问一答式的全体参与、交流互动;不是以表现为本的自编自演、说学逗唱;不是廉价评价下的小手林立、争先恐后;不是文本灌输式的成绩提高、排名提升;不是将教师讲变成学生讲、教师问变成学生问的知识搬迁……真正体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满思维碰撞式的对话、生成精彩观念等思维产品。围绕问题而展开的交互式反馈则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搭建了互动平台。

      交互式反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英国教育家伊恩·史密斯指出:反馈被称为学习的生命线冠军的早餐他认为,给学生高质量的反馈是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也是学习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提高反馈质量,具有补充、完善、修正、扩展、提升等不同性质的交互式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过程的再论证……最好的参与是思维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维对话,唯有此,课堂品质方能提升。可见,交互式反馈有利于实现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的双提升,能有效地破解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

      追问5 “模式还是要素

      课堂教学模式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所依据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实施的基本程序、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式,等等。显然,把某种教学策略的发现、教学流程的确立理解为建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夸大其词、以偏概全的做法。

      那么,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模式?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模式可而不可。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对于外来经验,不能拿来主义,而是应该结合校情,创生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追寻教学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因此,我们应该抛弃建构速生模式的幻想,跳出改造流程与环节的窠臼,挖掘模式之后的基本要素,从轰轰烈烈的改革走向静悄悄的革命

      如果深度研究课堂内涵,我们会发现,问题、活动、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可以称为课堂教学的三块基石。没有三块基石,课堂教学就无从实施,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也都成了空中楼阁。问题、活动、评价指向课堂学习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好,三者结合才能实现课堂高效。课堂活动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问题。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这就需要评价作支撑。有此三者,课堂教学才能形成一体,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学思想才能得以贯彻。

      问题是成功学习的本源,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基点,评价是智慧学习的保障。立足课堂三块基石,教学设计就有了依托。教师需要发掘学习问题,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养育人格;此外,教师还要科学有效地运用评价,调控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保障课堂目标有效达成。

      设计优质问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学习活动设计,是许多课堂的一大不足;用好课堂评价,又被称为世界性教学难题。如果改革能够突破这三大难题,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能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搭建发展平台。

      追问6 “解惑还是激辩

      问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问题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优质呢?教师又应该如何设计优质问题呢?

    以初中历史课北伐战争为例。有的教师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北伐的目标是什么?北伐的主要对象有哪些?北伐军分为哪几路?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北伐军的主力是哪一路?东路军的讨伐对象是哪些?这些问题都属于识记性问题,目的是寻找答案、传递知识,而不是引发思维碰撞。许多时候,教师的问题设计小、碎、浅、细,这种问题难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欲望与思考能力。

      问题设计应立足消解疑难、呈现知识,还是激发冲突、引导思辨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问题,而是涉及思维行为习惯的问题。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而不是浇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惹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产出成果而不是复原结论。可见,优质问题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

      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优质问题呢?一般说来,高层次思维问题易激发思维碰撞,低层次思维问题不利于引发思维碰撞;批判性思维问题易激发思维碰撞,再现性思维问题不利于引发思维碰撞。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

      应面向高层次思维。低层次思维问题是指知识、理解、运用层次的问题,如记忆性的什么时间、是谁,描述性的这道题运用了什么原理,运用性的“50元钱能买几张8元钱的电影票,等等。高层次思维是指分析、综合、评价类的问题,如对比性的植物和动物的异同点,创造性的给某某写200字颁奖词,判断性的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等等。低层次思维较为肤浅,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而高层次思维需要与自我对话冲破自我,利于学生深度思考。

      应面向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一般的课堂提问如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段落的关键句是什么,都属于再现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提问类似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吗这些论据可信度高吗,等等。这种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推理、评估材料,比起阅读句子、标注重点、总结观点,更利于学生突破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接受并建构知识。

      优质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化,是教学内容的提炼,是学习评价的依据。优质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黏和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教师要设计出优质问题,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变解惑思辨,变消事惹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在高层次思维问题解决中发展低层次思维,而不是在低层次思维问题解决中积累高层次思维。

      当然,课堂中的优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师预设,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或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可以设定这样的评价标准: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变消灭问题的课堂为暴露思维的课堂,变师问生答的教学为共同设问的教学,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来源:《中国教师报20155136 作者: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崔成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下)
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用表)
教学不能沦为一种控制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创造性与课堂教学
让课堂活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