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提问的陋习

    这几天,我陆续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强烈感受到好课堂从理念到实践道阻且长。我相信,这些教师一定接受过许多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训,也一定能头头是道地说出关于“生本”“学本”课堂理念的话术,但是当真正进入课堂实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教学陋习依然暴露无遗。

    我反对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组织方式一定会陷入单一的对话模式,很难有每个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课堂提问环节应避免一些有违学习常识的陋习。我大致梳理如下:

    陋习一:不断重复学生发言。我发现,在以教师主导的“我来问你来答”这种单向度的对话关系课堂上,问题抛出后,一旦有学生配合教师的节奏说出答案,超过90%的教师都会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以示强调。重复时,有时还会把学生说得不够到位的话再“添油加醋”进行扩句,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将标准答案“塞给”学生。是这个答案特别重要,需要通过“重要的事说三遍”来强调吗?我看未必。教师总是在重复学生的发言,一方面对课堂有限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另一方面容易让一些学生养成选择性听讲的习惯,觉得错过同伴发言的这一遍没关系,反正教师还会“重新播放”。如果真的觉得这个答案特别重要,需要强调的话,是让学生来重复还是老师重复好呢?答案不言而喻。

    陋习二:迫不及待找人回答。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场景:教师的问题抛出后,有一两个聪明的学生立马举手,于是教师立即示意让其回答。立即让好学生回答,这是以优秀学生的思维替代大多数孩子的思维,是“少数人的游戏”。让优秀生立即发言,满足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但没有达成让所有学生进入思考的学习目的。长此以往,会让课堂上的大多数学生养成只听讲不思考的惰性。每个班级都不缺少这种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能够捕捉到老师的心思,配合老师快速推进教学流程。这样的课堂,优秀生屡屡获得发言机会,但多数学生整节课就是“听众”角色。课堂学习有三种逻辑在运行:教的逻辑、学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当三种逻辑发生冲突时,该以哪种逻辑为优先项?值得思考。

    陋习三:问题零散不成体系。不少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小手林立,于是教师很快找人回答,心里还满怀喜悦:看,我们班上的孩子思维多敏捷!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需要思考,说明这是低智化的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人人立即举手发言,这是课堂上的“虚假繁荣”。有人曾经统计过,有的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最多高达300问,数学教师会达到150问。如此频繁发问,看似环环相扣,其实是“大题小做”。碎片化、不成体系的提问,有人美其名曰:是在为学生解决难题搭建支架,降低坡度。借用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的话说,这可能不是“支架”,而是“担架”,剥夺了学生整体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思考: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解决多少问题?如果认同在提问上“少就是多”的理念,那么最该问什么?一定是核心挑战性问题!

    陋习四:佩戴“小蜜蜂”广而告之。不知从何时起,“小蜜蜂”扩音器在课堂上开始流行。教师为什么要钟情于“小蜜蜂”?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用高分贝的音量将学生“镇”住,二是保护自己的嗓子省些气力。我有一个武断的结论:只要还在使用“小蜜蜂”的课堂,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金字塔模型启示我们:“听别人讲”信息留存率仅有5%,而“教授给他人”信息留存率可达90%。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显然是低效率的学习。构建温暖润泽的课堂,以倾听关系重构课堂生态,只要不是大范围的公开课,就应该与“小蜜蜂”说再见。(《中国教师报》2020年11月11日第4版 作者: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 林忠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教师的课堂提问
高效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
课堂提问应该有个“度”
巧妙设计“智问”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磨课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