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拉稻子

二十多天的稻收终于结束了。可只有把稻子运到场院才算颗粒回收。在我们那儿,由于地势洼,泥泞的稻田地得等上冻,大车才能进得去。这段时间,把握起来实属不易。过早进去,大车容易陷入沼泽。若是晚了,赶上一场大雪,就会把割下来的稻子捂在地里,就运不出来了,一年的收成就将大打折扣。

拉稻子装车的活,生产队通常都派给身强力壮的男知青。由3辆马车、2辆牛车组成的拉稻子运输队,每天往返稻田场院之间。最远的距离要在5里开外,每天上午只能拉一趟,下午贪点晚能够拉两趟。男知青都挺愿意干这活,虽说装车卸车是把着力气活儿,可相对在途的时间长,无论是空驶还是满载,都能躺在车上楼一觉,补充睡眠不足,倒也十分惬意。

我总是给“绵大把”跟车。“绵大把”是车马组的组长,赶车是全村有名的老把式。他干活总要多拉快跑,装载也比别人多。人家一天拉三趟,他要比人家多一趟。所以,一般都不太愿意跟他的车,多挨累,工分也不多挣。

自从跟“绵大把”拉稻子,我的确感受了这种不同。不仅出车早收车晚是常态,装载的稻捆也比人家高出一层。人家别的“车老板儿”专挑好拉的地块先拉,可“绵大把”是哪个地块不好拉,几乎都被他包圆儿了。

村南头的“道片地”,是全村有名的洼地,积水沼泽比较深。虽然初冬表面结冰,但田地里并未冻死,轻车进去还能禁得住,重车想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经常“尬误”(陷入泥坑)。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运气好时,牲口一叫力能把车带出泥坑,便不用费二遍事。碰着倒霉的时候,就得把整车的稻捆卸下来,把大车赶到硬实的地方,再重新装车。

有一次,已经是拉最后一趟了。日落天边,一缕缕的火烧云,尽染着暮色的灰暗。“绵大把”站在车上,把刹绳甩下来,我赶忙抱起绞棍跑到车后,插进稻捆的缝隙中,迅速将刹绳绞紧,听到“绵大把”喊了一声“行了”,我便知道车已花好,赶紧用后车檐下拴着的麻绳,套住绷紧刹绳绞棍的摇把,这样刹绳被绞棍上足了劲就不会散开。随后,我一手拎着二齿叉,蹬着绞棍爬上了车顶,四脚拉叉往稻捆上一躺,真是好舒坦呐。心想,到场院卸完车,今天的10分就到手了。

“绵大把”将手中大鞭子一甩,只听“啪啪啪”三响,大车摇摇晃晃启动了。我把双眼一闭,瞌冲立马随之而来。正当我想美美地楼一小觉,忽然,大车猛地向左一晃,我下意识地伸手去抓刹绳,但已经来不及了,一个翻滚从2米多高的稻车顶摔了下来。也许是我平时体育锻炼有素的关系,居然身轻如燕般地飘然落地,咋地没咋地。稳过神来一看,原来是左边的车轱辘陷到了泥坑里。任凭“绵大把”使劲浑身解数,两匹大马左突右冲,也无济于事。重车之下,轱辘愈陷愈深。此时,若有一辆空车拴上刹绳来拉纤,说不定还有救。可这个时辰了,别的车辆早已归队收工,人家酒壶早都烫好了。

我一看没辙了,也不等“绵大把”吩咐,赶忙打开绞棍卸车。一捆捆稻子被我挑了下来,当还剩不到半车的时候,突然,驾辕的老儿马“吸溜溜”一声长嘶,往前猛地一窜,前面拉套的小儿马一惊,也顺势叫力猛拉,只见大车晃动了一下,竟然被从泥坑里拽了出来。真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啊。这老马不但识途也通人性。“绵大把”不愧是村里的第一车把式,牲口都被他调教的这样有素。

我原以为,好不容易“尬误”的车出来了,该打道回府了。没想到,咱的这位“绵大把”,把车赶到十米开外的干爽地,回过头来把卸下了的稻子,一捆接一捆地二次倒运的车跟前,并示意我二次装车。我一脸的不高兴,嘴噘得老高,都能挂住了油瓶。有气无力地举着二齿叉……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爬上天空。静谧的原野,只有清脆的马蹄声不时在回荡。我躺在稻车上,思忖着今天发生的事,突然觉得很惭愧,与“绵大把”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难怪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原创于2015年12月8日 记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知青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背稻子
第29篇| 知青小故事:​没有自责心
知青岁月(上)
姐 姐(三)
北大荒知青:打狼的故事
行车途中,爱车误入泥坑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