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捎排兄”旧事

2013-08-16 08:40

“阳春三月好放排,头排去达二排来。幺妹山歌逗人爱,好似春风扑我怀。飘过千重岭 ,飞落万丈崖,号子声声传天外,万座高楼盖起来……”这首《清江放排》歌曲创作于1975年,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演唱后走红全国。歌曲以奔腾的江水和土家汉子的豪迈气概为表现主题,再现了放排工勇闯险滩、迎战激流时的壮观场面,抒发了放排工人忘我劳动的自豪心情。

曾经,在闽侯竹岐沿江一带,也有一群世世代代闯荡闽江,以运放竹木排筏为营生的放排人,人们习惯称之他们为“捎排兄”。也许有些人并不知道这种叫法的真正含义,其实这是当地人对放排人的一种尊称。

捎排是竹木水上集运的一种方式。排筏即是运输工具又是货物,运输成本低廉。旧时闽西北林区生产的毛竹、木材除了少数陆地运输外,基本上都是以装排形式捎运到下游福州、长乐、连江等地。

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还专门拜访了捎排工出身的郑金顺。郑金顺,竹岐村人,身材魁梧,黝黑的脸庞略带几分沧桑。他自幼随父母在船上长大,常年漂泊在水上。长大后,多年从事木排捎运工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捎排兄。一提起捎排这个老本行,他显得异常兴奋,讲得头头是道。他说捎排工虽然报酬比别的工种多,但捎排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这活可不好干,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要想胜任这个职业,必须具备健壮的身体,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除了胆大心细还要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是要识水性。他说捎排人为了谋生整年在外漂泊,排筏运送到目的地后有时会在家里小歇三、五天,有时任务急,顾不得回家立马就要返回到上游去。他说上一辈捎排工更为艰难,出门完全靠双腿,从竹岐到闽西北,翻山越岭徒步要走上十几天。

上世纪70年代之前,竹岐和高何(春风村)民间有两家捎排队,竹岐公社运木队成立后分别被淘汰兼并。后来竹岐运木队更名竹岐木材采运站,专门承接闽江水上木材捎运业务。当时最大的顾主单位是福州铅笔厂和火柴厂,工厂生产所需的木材相当部分都是委托他们来捎运。捎排业务鼎盛时期,竹岐沿江一带有一百多人从事这个行业,捎排兄的足迹遍及闽西北地区,每年从闽江上游捎运到福州、连江、 长乐等处的木材量都在 三万立方米以上。清流、永安、三明、建宁、建瓯、泰宁等地均留下捎排兄匆忙的身影。

木排捎运,先将木材卸到江边,然后在江面上装成木排。装排工具主要是搭钩和斧头。辅助材料有串柴、圈仔、篾缆、竹钉、梢夹、梢枕和木梢等。装好的木排宽约4米,排长分别为24、28、32米三种,长短则由捎工凭自己的驾驭能力来选择。木排两端各设排梢一根,作为定向舵。主排中间垫高一层木头,并在上面搭盖临时的帐篷,供捎排工人居住,兼存一路上的柴米油盐,每天一日三餐就在这排上因陋就简架锅做饭。

排筏每排由2名捎工操作,位于前面的叫“排头”, 由技术熟练的捎工担任,排尾的捎工听从排头指挥。捎排就是用木梢用力划动水面来纠正木排行进的方向,木排推进的动力完全是靠水流。

闽江放排最危险为上游起始段,尤其清流到永安这段河流最为惊险,令人生畏的九龙十八滩就处在这个河段。这里水流急,落差大,暗礁多,河滩上怪石林立,危机四伏。有《船民谣》为证:“九龙十八滩,一滩高一丈,回头看清流,宁化在天上。九龙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礁多风浪险 ,死生一瞬间。”

民谣里所说的“龙”,是指溪水在短距离内大落差形成的急流。木排与船比起来,过龙的时候风险更大。因为木排长且浮力有限,从滩上冲到龙底的瞬间,在惯性作用下,排头径直猛冲到水里,砸开一片浪花,还没等站在排头的捎工缓过神来,木排又向下一个龙冲去。木排顺流而下时要不断的纠正方向,左躲右闪,若躲闪不及时很容易造成触礁。“浪涌涛奔排自走,艄呼舵应疾若飞。过龙冲滩鬼神泣,沉浮生死又一回。”这是捎排兄过九龙十八滩时的真实写照。据说过第三个龙时最危险,出事故“打破排”往往就在这个时候,这是捎排兄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打破排”时不仅木头被水冲散丢失了要付出巨额赔偿,甚至还有人因此而丧生。

捎排兄另有一怕是放排途中“压水”。洪水暴发时排筏停止流放锚泊在江边俗称压水,一般压水都要好几天。压水期间干吃伙食,没有一分效益。不过能平安无事熬过还算万幸,万一排筏在激流的冲刷下出现问题或者被冲散了那麻烦就大了。

由于捎排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多数捎排工发排时都要备礼烧香,求神拜佛,祈求诸神保佑排筏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但竹岐捎排兄却与众不同。捎排兄郑金顺告诉我,他们从来不信鬼邪,更没有那么多的陈规陋俗和禁忌。他们凭的是自己的勇气和胆量,相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一路上搏风斗浪,从没有在风险和困难面前退却过。

高风险的捎排工,收入自然比其他行业高。听年长的捎排工讲,民国时期,一排木筏从永安运抵福州,每人大约可赚到500斤大米,不菲的报酬曾经吸引了大批当地人加入了这个行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老话在这里得到了应验。

捎排除了危险与辛苦,还有就是枯燥和寂寞。他们不分昼夜,整天与排筏为伍,夏天头顶烈日,冬天脚踩严霜,吃住都在排上。白天排筏在河道中放流,接触不到外人,夜泊河边汊湾,唯有风声河雾作伴。捎排兄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在平缓的溪涧放流中偶见河边洗衣的姑娘少妇了。这时候他们就唯恐天下不乱,有事没事也要故意捣鼓些声响,或吆喝几声引起姑娘们抬头观望,若是能和哪位姑娘搭讪上几句,肯定会让他臭美好一阵子。

为了排遣难耐的寂寞,夜晚时分捎排兄尽量会把排筏停泊在比较热闹的地方。这时捎排兄们就会结队上岸逛街,趁机一饱眼福,然后购买一些食物及日常补给品,再找个酒肆大家聚在一起海吃一番。听说个别不守安分的捎排兄酒后也会偷溜去旅馆犯个“错误”什么的。

捎排日进程一般在三十公里左右,快慢完全由水流急缓程度来决定。从永安城关捎运到福州,正常水位时一般要11天才能到达。闽江上游河道窄小且水流急,通常是单排独捎。到了闽清水口的时候,水流放缓,排筏前进速度一下子慢了很多。为了省工,捎排兄经常会把几个单排集结起来,改为纵列集束捎放,或直接委托拖轮来拖运。

闽江水上排筏梢运这个行当到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改变。此时九龙溪上游先后修建嵩口坪与安砂两个水库,宁化、清流木材水运受阻。1970年,金溪下游与富屯溪汇合处修筑贵岭拦河坝,阻碍将乐、泰宁、建宁的水运。1978年,金溪中游筑起池潭电站的大坝,泰宁、建宁水运更加困难,木材水运逐渐衰落。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闽清水口电站的建成,闽江被截流,木材水运终止。捎排这项古老的行当就此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竹岐捎排兄,一群敢于挑战大自然让人敬仰的人,一群具有聪明才智和勇于拼搏的群体,虽然他们耀眼的风采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捎排兄闯险滩、战激流,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艄排兄”旧事
[连载小说] 盅王 第三十七章 三支钉头箭
穿越雨雪风霜长成的汉子
瓯江放排往事:长长木排江中游
水口捎排今何在?
水运木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