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电脑/硬盘做音源,比CD好?(图解:什么是PCM,什么是Jitter)
userphoto

2015.03.09

关注
[讨论]为什么电脑/硬盘做音源,比CD好?(图解:什么是PCM,什么是Jitter?74页1096楼)
zzz1111   发表于 2008-4-25
1.为什么电脑/硬盘做音源,比CD好?
因为人比较懒,早就看CD不舒服了,一直梦想成千上万的曲目,坐沙发上不动就能随便换着听。前一阵子心血来潮准备动手一试电脑做音源。一开始期望值很低,希望音质和中低端CD机差不多或稍差就可以。结果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我的结论是硬盘APE做音源,音质绝不比CD差,也许更好(理论上是硬盘比CD转盘更好,但是我听不出来区别)
我现在的玩法是无损压缩的APE、FLAC或WAV由Foobar播放(有时44.1/16直出,有时用SRC foobar插件软升频到96/24,比较中),接DAC USB口,DAC平衡输出到功放。CD机的模拟输出接功放,数字输出接DAC的同轴口。
1. CD的模拟输出跟同价位DAC的输出比:不管在解析力还是全频段的平衡响应,DAC都明显胜出。也就是说我的DAC里的DAC比我的CD里的DAC强得多。不难理解啦,因为CD里面是转盘+DAC,转盘也是成本的啊,CD机当然比不上同价的外置DAC啦。
2. CD转盘跟硬盘比:用我DAC上的USB输入(电脑)和同轴输入(CD)仔细对比了一下,我的耳朵比较木吧,无论如何也听不出区别。
我知道以上结论跟很多烧友的心理预期很不一样,实话说我自己本来也没有期待PC音质超过CD,本来是希望牺牲一点点音质来换方便性的,结果没想到鱼和熊掌是一盘子端上来的。
但是为什么大家在PC上不能得到好的音质哪?我分析一下,有这些原因,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1. 软件质量:真的无损吗?网上下载的“无损”APE、FLAC甚至是WAV有一些是MP3转的。在试听时要确保软件没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找一张CD自己用EAC抓成WAV或APE,有损无损的区别,在廉价的有源音箱上都能听出来
2. 前端硬件问题:声卡。很多人说PC声音烂其实是说声卡烂,没错我完全同意。如果靠PC声卡在PC机箱里的恶劣环境中做模拟电路,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要hifi,声卡的作用只有一个:把数码音频数据流送出PC机箱,接到DAC。
3. 后端硬件问题:大家往往习惯把PC接在廉价后端上(如有源音箱),这样怎么跟CD比啊?除非把CD也接有源音箱上
4. 配置问题:APE解压后的PCM信号是完全无损的(正确的,或者说跟CD上一样),要让PC输出完全正确的PCM信号(bit transparency,或位透明)到DAC并不难,但是如果太不小心,你的Windows,MacOS或播放器可能会好心帮你修饰一下你的PCM信号 - 那就麻烦了
解决这些问题,再去弄个和你的CD同价或半价的DAC,你的硬盘应该不会比你的CD难听的。
32. CD的血泪史
lintianshi兄,大家探讨啊。我是混数码饭吃的,这个天使加魔鬼我比较熟的,今天就来侃一些数码大白话吧。
真玩CD的大概都知道一些数码音频的基本套路,就拿CD标准(红皮书)来讲,CD的今生来世简单讲是这样的:
1. CD数码音轨的生成:模拟信号经录音师混音师之类一帮混混蹂躏几轮之后(我们玩的hifi重播就是要忠实重现这个受害者,要听现场声就别在喇叭里找啦)最后送到一个叫ADC(模拟数码转换器)的东西。ADC每秒钟测量模拟信号的振幅(电压)44100次,把每次测到的电压用0到65535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用16位二进制数记录下来。为什么44100次取样?为什么16位量化?我也郁闷,问红皮书作者去吧。(44.1k是被有个叫奈奎斯特的老外误导了,他说两倍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的取样率就能数字化记录模拟信号了,最气人的是自说自话发论文前也不跟发烧友们商量商量,唉。Sony,Philips那帮人也居然信了那个老糊涂,这就是他们的不对啦,圣人说食色性也也没有让你去乱搞啊。至于取样深度,记不得是Sony还是Philips本来好像是要做20bit的,另一边的混蛋不同意,就成了16bit,胸闷啊,当然啦,16bit的AD和DA当时已经很难做了)。上面讲的还是最考究的做法,今天的很多CD在AD前被蹂躏的就更惨了,通常是几路数码信号先蹂躏再DA成模拟信号再混音再蹂躏,再AD...  书上讲的"先J后S,S了再J,J完再S"其实说的就是这件事。认了吧。
2. CD数码音轨的表示(记录):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从AD输出中得到了CD数码音轨,欢迎进入圣洁而又肮脏的数码世界。我们先看看CD数码音轨到底长什么样啊?其实就是唱片公司硬盘(不幸但是真的,你的CD都是从硬盘老祖宗克隆出来的)或DAT系囊怀ご?和1。这些0和1每16个排成一队,中间再夹杂几个工头拿摩温之类的控制位,凑在一起怕别人看不起就起了个洋名叫PCM,还号称编码。你说的对,PCM编码大有可提升之处,事实上玩过编码的都知道PCM几乎算不上是编码。(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个最简单编码的例子有:AC3,DTS,1080p,对了还有不上台面的APE:-,不过它们都比CD的PCM复杂太多了)。复杂的编码多了,不过CD音频用PCM是对的(红皮书里也有对的东西),因为它带宽(单位时间数据量)太低,根本不值得用任何真正的编码(活生穿西装没意思的)。猴子笨不是因为没穿西装,CD音轨的问题不是编码,而是原始数据先天不足,44.1k太稀疏,16bit太粗糙,编成个八卦阵出来也没用。
3. CD数码音轨的流通:现在唱片公司有音轨了,但是硬盘上的CD音轨怎么卖钱呢?网上付费下载?哈哈,不像个好主意。二十一世纪什么东西第二便宜?是塑料!对,加10分,刻在塑料片上吧。塑料片上刻的啥啊?当然是那串可怜的0和1啦。0和1笨归笨,它们有个美德就是拷贝不走样,放哪儿都闪亮。数码世界就是这样,用极端模糊来表达极端精确(如果0V是0,失真成0.7V也还是0,干扰成2.4V都可以是0;如果5V是1,2.6V都可以是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即使有人说唯一比电脑机箱里电磁干扰更严重的地方是雷达天线上,你的电脑还是没有把100位数加减法算错啦。当然了,千万别把声卡装在雷达天线上,这是我一再的吐血忠告)。那么刻在CD上的那串0和1跟唱片公司硬盘上的那串0和1有什么区别?它们在数码世界没有区别,不是几乎没有,是完全没有,绝对没有。在模拟世界里,0V和0V也是不同的,没有两个电压是相同的。但是在万恶的数码新世界里,如果一个数码信号定义为0V到2.4V是0,2.6V到5V是1,那么0V和2.4V在这个数码系统里绝对是一样的0。0就是0,哪个0也不比别的0长得漂亮。因为你的CD上的0和1没有所谓漂亮难看的,所以你把它们弄到硬盘上后,它们还是那样。到这会儿,CD音轨已经变成了塑料片上的一堆青春豆或是硬盘上的磁翻转 - 长得难看不要紧,能分出是公是母就行,数码就是这么不讲究。真的要较真去选美,其实CD上的0和1是今天数码世界里最难看的,不它更难看的穿孔带今天没有了。这就是为什么CD读取速度最慢 - 快了看不清楚啊。这里钻的是数码信号的模拟属性,一般人不在乎的,能分公的母的就能生大胖小子。以后千万别再信有人告诉你他能让0更帅更像0,1更像1。实在要信也别给他钱。他要能让0更帅更像1才神呢。
4. CD数码音轨的读取:揉也揉了,串也串了,刻也刻了,CD的磨难史结束了,接下来它就牛啦,该做人上人受顶礼膜拜啦。你买它来,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那些青春豆(洋名叫pits)从塑料片上弄出来,变回0和1。不吃数码饭的可能不知道,这件事简单的出奇。一句话,如果你的CD或硬盘或任何驱动器不能把那串青春豆一字不差的还原成原来灌进去时的那串0和1的话,你就把它砸了(退了更合适,如果能控制住火气)。这就告诉我们一件事:CD音轨放在哪里都一样(硬盘,Flash,数码磁带,...),有空你可以刻在你们家门板上,读出来也是一模一样的0和1,就是当初ADC每秒44100次取样得到后再加控制码的那串0和1。(就是得麻烦你自己去读了,一般CD机放不下门板那么大的盘)。你看不管CD硬盘还是什么东西,精确读出个把千万个0和1是没问题的。醒一醒啊,转盘的事弄完了,下面该轮到DAC上场了。
5. CD数码音轨的播放:最后,我们回到发烧友最热爱的模拟世界。那串可怜的0和1怎么能被hifi回当年被蹂躏过的受害者模拟信号呢?这才是关键的关键(前期录音制作可能更关键,不过你再英雄也救不了那个美)。你的CD转盘或者硬盘驱动器(或者你自己从门板上)一字不差地读出了那串0和1。现在你要把这串0和1变回当年唱片公司蹂躏出来的那个模拟音频信号。你要做的就是根据控制码把那些每16bit一坨的0和1分左右声道一坨一坨地送到DA芯片,每送一坨过去,DA芯片就输出一个电压。你每秒送44100坨bits过去,DA就每秒弄出44100个电压,串在一起就是你的模拟信号啦。(这里听上去有点问题是不是?没错问题大了。这样还原出来的模拟信号,就算没有Jitter和DA误差,也和当年被AD取样的波形有相当大的区别,不过都是奈奎斯特和Sony,Philips的错,BS他们,也没啥用。Upsampling可以改善这个问题,不过要小心,就像所有有用的hifi套路一样,弄不好更糟)。可惜就是这么有问题的模拟信号重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每次喂DA芯片16个bits,它就吐出一个电压。你真希望这就是当年AD芯片取样时测量的那个电压是吧?可惜不是,别忘了我们又回到模拟世界了,没有两个电压是一样的。真烦,不爽?那就换个DA芯片吧。还不爽?认了吧,怀念数码世界了吧?其次,你得让DA每44100分之一秒出一个模拟电压,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否则波形就不对啦。这容易吗?啊,根本不可能,因为世界上没有准的时钟,吃数字传输饭的知道什么叫做准的时钟。而你的CD机里那个钟比“准”差太远啦。我们只能想办法做的尽量好一点。
这里也是我跟lintianshi兄稍有分歧的地方之一啦。我说转盘输出时钟差不多就行啦,但DAC应该有个尽可能准的独立时钟控制DA转换。而CD机的做法通常是花大价钱把转盘输出时钟弄准了,DAC部分却没有独立时钟。这么说吧你希望你女朋友每天12点整念你新写(新抄?)的情书。就算你每封情书都候分克数的准时发出(为此你倾家荡产地买了块好表走路都看着),可是邮递员工资不高,哥们才不管几分几秒给你送到。而我觉得与其你每天8点整去寄情书,还不如吩咐你马子不管几点收到的,每天12点整念你当天的情书啊。最贵的转盘可以每天准点发情书,所以贵,就是不知道这情书到的时候准不准点。而贵的CD里的DAC却往往是不讲究的女朋友,它觉得你的情书是准点发的,所以就是准点到的,自己不带表,一到就拿出来念,结果可能错过了良辰吉时,效果就差多了,她还满嘴嘟囔着“不好听啊,小伙子咋弄一堆Jitter过来呢?”你说是不是不如送她个像样的表比较有用啊?
CD的悲惨故事讲完了,不过如果你愿意时不时地“认了”,CD还是不错的,因为要“认了”LP或磁带可能更难。他们没有CD的问题,却有自己更难念的经。
折腾这么半天,是希望大家从CD的悲惨故事可以看出几个对我们烧友很重要的问题:
1. CD音轨的失真只在第一幕故事(AD)和最后一幕故事(DA)里产生,也就是只在模拟、数码互转阶段产生。写盘,存放,读取,传输所有这些数码世界的操作,只要不读错(能读错而不能纠错的数码设备应该扔掉),不会有任何失真。所以不用考虑数码阶段的实现手段(CD或硬盘)会影响音质,不会的。一样的0和1。
2. 第一幕的失真我们管不了,最后一幕的失真(DA失真)有不同管法。CD机把读取和DA功能绑在一个盒子里,给你吃套餐。如果你不喜欢在法国餐厅吃套餐,别忘了你可以分别点酒,色拉,主菜和甜品的。同样的你可以把CD音轨读取和DA分开做。读取是不会错的,所以找你觉得最便宜,最方便,最舒服的方法。DA阶段是我们作为烧友唯一能影响的CD音轨失真阶段,碰巧也是CD音轨失真最大的阶段。我选择把血汗钱放在这儿。弄个好点的DAC,从CD,硬盘或其它任何无损数码音频来源喂它,让它一门心思把这件mission impossible尽量做到好,至少做到比套餐好。
3. CD音轨很不完美,可惜这是标准定义的问题,跟放在硬盘上还是塑料片上还是门板上一点关系没有。一是因为一个周期两次取样根本不能精确记录模拟波形(自己画个正弦波找两个相隔半个周期的取样点试试用这两个点重现波形。记住真的AD取样时选的可能还不是你刚选的那两个点,你选了波峰波谷吧?再选4个点试试,8个?16个?看到区别了吧?好啦看过就算了,没戏,回头继续好好听你的高保真CD去吧)。二是因为65536(16bit)种电压值根本不足以表示一个音频信号电压的可能值(不压缩的话,65536只能表达40多分贝的动态,Log65536等于几自己算吧)。看出来CD音质到底损失在哪儿啦?怎么办?没关系,录音师蹂躏一下就行啦。(别太气愤,录音师不光蹂躏CD,也蹂躏LP和磁带的。你问问那个录音师没有均衡器的,他们还有很多更酷的刑具呢:-)
好在CD音轨的这些毛病只影响CD,跟硬盘没有必然关系。硬盘上可以放CD音轨,当然也可以放SACD,DVD-A,HDCD或者任何数码音轨,你需要的只是各种解码器。注意解码器这个词本身有点问题,发烧友说的解码器有时候是DAC(把PCM变成模拟信号),有时候是Decoder(把复杂编码变成简单PCM),要分清楚。当然有人故意添乱把它们揉在一起,比如说SACD的解码和DA是不可分的(1bit害人啊),DTS-HD很容易单独解码却不能用原有的标准接口输出解码后的PCM到DAC。JS就是要玩死你,所以个人不喜欢SACD,太黑了。
我算是扯完了,今天。还是希望发烧多点理性,少点神油。这么爱听CD的烧友们真的值得(deserve)知道一些CD的故事。知道这些可以排除很多神油。各位烧好啊...
10. Jitter是个什么东西?
“Jitter是客观存在的”,good point!
不过只有两个Jitter是真正关键的,录制Jitter(AD转换时)和DA转换时钟Jitter,这两个坏东西一旦产生就没救了。从录制到回放之间还会有很多种Jitter产生,不过它们都是可以补救的。
录制(AD)时的Jitter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取样时钟本来就是不准的,这世界就没有准的钟),不过基于两点原因我们只能忽略录制时的Jitter(阿Q精神装没看见,反正你也拿它没办法,投诉录音公司吧):
1. 眼不见心不烦,因为录制(AD)时的Jitter是无法补救的(原本该在T时间取样的,它却在T+50ps时取样,取得的振幅当然不对啦。录完后,鬼才知道它是在T时间,T+50ps还是T-50ps时取样的,我们只能信它就是在T时间取样的。重播(DA)时把这个振幅在T时间播出,当然就失真了。如果有录制时的Jitter数据,就不会有录制Jitter了 - 如果录音师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干嘛还要错啊?薪水加少啦?)
2. 值得安慰的是,有一定理由相信录制(AD)设备的Jitter控制比消费级的回放(DA)设备好得多;
录制时的Jitter造成的失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能事后补救的,这是CD无法完全取代模拟的原因之一(取样率不够高,44k而非1024k,取样间隔不够准),另一个原因是取样精度不够高(因为没人做出128bit的ADC)
但是录制时的Jitter对任何回放设备都是公平的,会同样影响CDP和硬盘的音质 - 因为谁也猜不出来录制时ADC时钟是是怎么Jitter的,CDP并不比硬盘聪明。在这方面大家都只有认了,从了。
但是Jitter和Jitter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Jitter无可救药,有的却是无关紧要。有两个可能混淆的Jitter有必要区分开来:录制Jitter(波形AD成bits时产生的,体现在bits数值的误差上)不同于写盘Jitter(压制或刻录Jitter,把bits刻到介质上时产生的,也就是凹坑的长短误差)。前者是生米煮成熟饭了,只有认了。后者在低倍速无缓存读盘时代会影响读盘成功率,造成延迟甚至数据丢失,但在高速读盘的今天基本上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没有离谱到读不出来。硬盘在这方面比CDP强得多,不管是一次读出成功率还是读盘速度。当然这个优势对音质没什么用,因为CDP读盘已经足够准和快了。
CDP或电脑硬盘都能及时地精确地一个bit不差地读出PCM数码流,这个是小儿科啦。下一步它们都需要把这个PCM流送到DA部件(内置或外置)去转换成模拟信号。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Jitter,而且这时产生的Jitter通常要比录制Jitter大得多(经常是ns级而非ps级的)。DA部件的接收器会从收到的PCM流中分离(恢复)出时钟,这个时钟已经经过了3重Jitters:转盘输出Jitter,中间传输Jitter和接收器本身的Jitter。
如果DA部件用恢复出的这个时钟来控制DA芯片,那么所有的Jitters就都体现在模拟输出信号上了 - 这个DA时的Jitter也是没救的,你的前级和AMP根本认不出它,当然也无法补救了。可惜除了个别天价CDP外,一般万元级CDP还真是这么做的。贵一点的只是努力尝试(双重PLL之类的)精确地恢复PCM中的时钟。但是再精确这个时钟本来就被转盘输出和传输过程污染了。
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录制Jitter是小却不可补救,好在转盘输出Jitter和传输Jitter都是可以补救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不管送过来的PCM内含时钟有多大漂移(只要还能锁定同步),DA部件用屁股都能猜出时钟应该是什么样(44.1k?88.2k? 48k? 96k?...反正不会是44.10001或95.99999)。DA部件只要使用独立时钟驱动DA芯片就行了,这时的Jitter就只是DA独立时钟的Jitter,前面的除了录制Jitter已经体现在数据(而非时序)中无法改变外,其它的Jitters都被滤掉了。
总之,Jitter可以在很多地方产生,但只有两处Jitter是不可补救的:AD时和DA时。AD时的Jitter我们无能为力,但DA时的Jitter是在我们家里产生的,我们是有办法的 - 找使用与信号恢复时钟隔离的独立高精度时钟的DA部件,滤除转盘或其它前端产生的所有Jitter。然后就祈祷这个独立DA时钟本身足够精确,能糊弄过你的金耳朵。不行?那就认了吧,没办法啦。
说到头,硬盘好还是CD好,关键看谁的DAC好。CDP的DAC封在机箱里。而用电脑硬盘,全世界的DAC买得起都是你的,你说谁好?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CDP的转盘和DAC塞在一个盒子里,除了不方便换件搭配外,共用电源,地线,PCB,走线空间,共享电磁环境(激光器,步进马达和DA芯片都不是省油的灯啊),应该不是发烧友所乐见的吧?
继续相信CD比硬盘音质好的朋友们,建议仔细想一想,好好听一听,然后再自己判断一下吧。。。
43. CD能读出来就好 - 数码是个不同的世界
数码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呵呵与林兄笔谈越发的有趣了。
看出来是我们看CD的出发点不同。我瞎猜啊,林兄大概是因为喜欢音响,为了玩好音响去啃了一下数码知识。哈哈,欢迎来数码世界做客!有些可能是从数码界来的朋友回林兄的帖有点直接,我建议还是可以慢慢来比较河蟹一点啊。
既然这么投入的喜欢CD,而且直接采用模拟介质的音频(下一代LP或磁带?)短期内是看不到涌现的希望了,下一代消费级音频记录技术估计不幸还是数码的。那么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尝试比较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多了解一些数字电路,数字通信和微机原理等数码基础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啊。
了解一些数字(逻辑)电子学有助于了解数字技术的底层原理。世界上没有天然的数字介质或数字信号。数码技术(这个词在我国大陆是外行词,不过比较流行,就用它)是人类抽象出来的,不同于模拟量(比如说你的身高体重)是天然存在的。数字是人类定义的,当然是用模拟量来定义的,比如说2.5V以下是1,反之是0,比如说在时钟周期内有信号翻转是1,没有是0,比如坑大了是1,小了是0,反过来定义也可以噢。那么人类通常怎么定义0和1呢?简单,就是尽可能的方便读写,不容易混淆。比如说一般不定义0.00001V是0而0.00002V是1,那样会累死人的,数码世界很粗糙的,0和1基本上就是定义成你没法弄错就对了(比如说你不能定义美女是0,恐龙是1,那样误码率会很高)。数字技术产生的使命就是要消除模拟世界的微小失真导致的错误(比如像0V和2.4V之间的微小失真:-,你把0V失真成2.4V了我还认识你是个0)。
另外了解数字原理有助于理解CD只是是个数字载体,没有也不可能承载任何有意义的模拟信息,在这一点上跟硬盘没有区别。CD的辛酸史里确实有模拟信号这个贵人出现,不过仔细看你会发现模拟信号和CD塑料片始终没有直接接触过。(接触过模拟信号的只有ADC和DAC,一个在压盘前就下课了,一个在读盘后才出场。中间步骤,压盘啊,读盘啊什么的都是100%数字化的噢)。
学过通讯原理就知道编码(encoding)的血泪史了,为什么要编码,什么情况用什么编码,编码可以帮你做什么,不能帮你做什么。简单讲大部分情况下编码可以保护你延缓衰老,有个别时候能把你变成猴,但是绝对不可能把猴变成你,或者把你变的猴变回你,所以你看编码很厉害,但还是没有孙悟空厉害。CD本质上可以看成是一种低带宽半离线式的简单原始的数字通信技术(就是俗话说的数码通讯)。
知道微机原理不是用来攒机的啊(攒机不用知道微机原理,知道也没大用),它可以让你理解数字系统(你的CD机)体系构架和输入输出的基本准则,知道什么事情会发生,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加神油都不会)。
数字技术会不会错呢?会,而且一直在错。错在数码技术中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领域,换句话说,我们把错当饭吃的。数码人自豪地弄了一个词叫做“误码率”来纪念错对于数码技术的重要性,而且天天当念经一样的挂在嘴边。理论上50%以下的误码率都是可以完全(注意是完全)恢复的。当然了49%误码率的载体信号恢复的成本太高所以没有实用价值。幸运的是我们今天用的各种介质或载体的误码率一般在10的负9次方到10的负15次方之间(就是大概在0.00000000001%的水平上吧)。为什么误码率这么低?哈哈因为数码粗糙,底层模拟信号都失真40%了,我还认得你是0不是1。猜猜这些载体中谁的误码率最高啊:-?CD是相当名列前茅的,比硬盘错得离谱多了。不过别怕,为了让你上网冲浪冲的爽,数码人整了个7层模型,这样也可以立体地错,多维度的错,也可以选择在各个层面纠错。所以虽然电话线比你家的发烧线稍微差一点,你还能一字不差的看到这些字。(每个都是16bit啊,够CD放44100分之一秒啦)。
不过虽然天天错时时错,在数码技术的bit层面,没有“失真”这个词。0或1,对或错,没有失真0.1%这回事的。当模拟技术对着“失真”苦笑的时候,数码技术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决定允不允许错,错多少。
既然有能力决定允不允许错,为什么还要允许错呢?什么时候允许错呢?你讲的Dummy filler技术补错就是一个,不过这不是我要的无损音源,我的硬盘上没有dummy filler。这个算是数码技术迎合模拟信号吧,在纯数码领域是不可接受的,只有为涉及模拟信号服务时才会使用(欺负模拟世界本来就是由失真构成的,往啤酒桶里撒尿,这不厚道,我不干的,真没干过啊)。这么讲吧,一个音轨可以在你的许可下允许dummy filler,但是一个软件(Windows安装盘)不可以,你同意也不行的。你的电脑从来没有请示过你说:“不好意思网太烂,这个软件down错了几个bit,我帮你瞎猜猜填上吧?”。为什么会有dummy filler?是因为抓轨时读CD盘失败(狗啃过了),而CD表达的本来就是模拟音轨,所以这时你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dummy filler(差不多就是乱填了,有各种不同的填法)。在我抓过的百来张CD里有两三张盘里的各一两首歌读盘失败,我选择的是放弃,不是filler。大家注意啊,Dummy filler不是无损抓轨,不是我所要的,你必须明确命令抓轨软件这么做而且它会报告你这个不是无损的。顺便说一句,建议不要用dummy,对你的后端器材不好。大家download APE时会看到一个抓轨报告文件,干嘛用的?用处之一是告诉你是不是有dummy的。
关于压缩的问题,可以做个小实验试试,Winzip有装吧?WinRAR也行,或者Monkey‘s Audio音频压缩软件。你压一遍再解一遍,看看有没有啥区别。别用MP3或MPEG的Encoder试啊,数码世界也有不争气的东西,不过它们都是为模拟信号造的,吼吼。
时钟这个东西很简单也很复杂,真要理解是一定要看看通信原理的啦,光含义就有很多种啊,时钟跟时钟也是不一样的啊。除了最原始的数字通信,一般数字信号流都是自同步信号,也就是波形本身就隐含时钟。接收设备如果相信信号中恢复出来的时钟,那就用它。如果不信也简单,因为通信协议的时钟都是规定的,这里CD的例子就是44.1k,自己弄个独立44.1k时钟源就行了,可以隔离前端的所有时钟积累误差。前端的时钟还是要恢复出来的噢,否则你连0和1都收不到了。但是别用那个恢复出来的时钟驱动DA芯片就好。极端高带宽通信是不方便随便用本地时钟(要用就很贵啦,劳力士不行的。天上来的,要不原子钟,比一个小国家贵啊)。因为高带宽(90年代是2.4Gbps的意思,今天差不多40Gbps吧,唯一比物价涨得快的东西)下收发时钟的些微差异就足以破坏位同步。但是44.1k在数码领域太小儿科了,本地时钟是正解噢。
至于说相信CD那片塑料上有发烧友不能无损读到硬盘上的“秘密”,不知道它们是0还是1,要是0或者1是可以读出的啊。如果既不是0也不是1那就难倒我们了,数码技术不行的,我们只能去印度碰碰运气了。
417. 小心电脑音源软件设置,保证精确数码音频输出
可能影响bit transparency的地方(Windows或其他软件蹂躏音频的地方)
- 任何数字音量调节(就是除法啦),包括播放器,系统,声卡,全选最大0db
- 小心各种自动音量控制(normalization啊,gain control啊,quiet mode啊)
- 数字平衡也是一样,全放0,最好disable
- DSP,统统disable,除非你知道它怎么操作bits,确认要的(要了bits就改了,比如SRC升频到96/24或192/24)
- kmixer绕过最好,ASIO或kernal streaming,播放器上都有plug-in(注意去除44.1-48k升频选项),声卡支持ASIO最好
- 实在绕不过kmixer,也有希望,disable所有系统声音,disable所有无关系统声音部件(midi之类)
差不多啦。反正播放器,系统,声卡这一线,仔细找找任何调节声音的地方,统统disable。
495. 我的电脑HIFI探索之路
多谢了。你在看我们就没白喷啊,呵呵。水多了点,难得你能看下来。不好意思我也删不掉,你就当没看见吧。
我也一直在想,怎么样让电脑HIFI更流行,大家好一起来玩。
这几天的讨论里很多水贴都是用“理论”“实践”两个词编的绕口令。其实我的做法很简单,就像我在一楼就贴出来的,大胆设想(理论),小心求证(实践)。
不久前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受够了,再也不想从沙发上站起来换碟了,也再不想给CD擦灰了。于是就想,能不能用电脑放音乐啊?上论坛搜了一把,问了几声,也没找到什么信心,反倒有点怀疑这个想法了。好在我是职业忽悠人的,所以对文字比较有免疫力,没有灰心。因为不用换碟就能听音乐对我是个巨大的诱惑,虽然没抱太大希望,我还是去弄了个DAC,整了个外置声卡做SPDIF输出,用EAC抓了几张碟,还装了个Foobar。
因为没信心,弄了个2k多的DAC先试试,声音刚出来不是最理想,比DVD机还是要强些。已经达到我的预期 - 我本意是愿意牺牲一点点音质换方便的,有空就去装CD,懒了就听APE。后来发现电脑软件配置有讲究,调整一下,好多了。比了一下,跟5k多的老CD机差不多,各有千秋。至此算是初战告捷。
那时候我有信心了,差不多怎么行啊,乘胜追击啊!一个2k多的DAC,就能有这样的声音。CD机老掉牙了也该换了,本来正在郁闷SACD和DVD-A一对难兄难弟上哪个,拿不定主意呢。现在好了,一起毙了,都不买了,弄个好点的DAC听听!DAC1来了,接上,出声,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喜出望外!本来系统有一些小毛病,低频放个别碟稍有驻波,箱子当初已经搬了又搬的,又不能拆房子,只好在右边箱子倒相管里塞了海绵凑合;高频有时稍刺,齿音稍嫌多,觉得这箱子就那样了也不算过分,本来是认了的。DAC1一上,清晰到惊艳,就是低音稍欠。郁闷中想起那块海绵,拔了。高低频小毛病居然全好了,那个叫是舒服啊!想想有点难以置信,是不是太兴奋了?仔仔细细来来回回地听了又听,比了又比,一时变成了器材发烧友,全用快进快倒听(电脑倒起来就是方便:-)。确认没听错,系统的解析力极大的提升了。其实这套东西本来解析力就相当不错的,这时才发现解析力能到这样。想了想,觉得应该是Jitter的消除大大提升了解析力。再好好听了一阵,实在是爽歪歪了。
听得是舒服了,碟也不用换了。副作用就是10多年没听过的碟,现在一股脑儿都灌进电脑,鼠标一点也拿出来听了,什么Michael Jackson,Sting,徐小凤什么的唱的还真不错,呵呵。没有电脑音源,我怎么也想不起会去听那些灰尘比碟还厚的CD的。爽了一阵以后,问题又来了。首先是每次要打开Remote Desktop去遥控音源电脑,或者开电视机当显示器,用无线鼠标。AV功放遥控器倒也能用,或者用iPhone电话倒是也行(就是触摸键太小,还是不够爽)。问题是电脑音源不像CD按个PLAY就完了,这东西百多张盘,千多曲目,总不能老是shuffle着听吧?所以要最爽,一定要有一个带图像液晶屏的遥控器。
我这人虽然懒,找偷懒的办法时是绝对不懒的。再挑灯夜战上网找。总算是找到了,有不少人做数字播放器。看来看去,不是太贵了,就是太差了。主要问题是它们把DAC集成了,所以好的不便宜,我还不见得喜欢,便宜的又不行。准备继续找找有没有人做这样的东西:从网络硬盘放APE之类的,从SPDIF出PCM或支持外接USB DAC,内置CPU闲着也是闲着,最好能支持软件SRC,要可配置的。当然了,一个图形化液晶屏遥控器是最重要的。
突然想起开始搜过的论坛,想想当时我自己没有找到信心,现在自己爽了,是不是应该分享一个。然后就有了这一帖。
贴出之前,早期待着会有反对的声音,那是好事,不讨论怎么提高啊?所以真的感谢烧友们的积极参与,问题越辩越清。准备不足的是没想到中文论坛都有关键字过滤的情况下,论坛的卫生状况还是堪忧。之前半辈子在论坛上打的字还没这次第一帖多,刚回帖时连“引用”都不会,所以有些阵势我没见过,只好学着苦苦支撑:-)想想国外论坛没有过滤,倒很干净,有点郁闷。稍遗憾的是,实质性的交流还是略少,而且不时走调,看来我们都要更有平常心啊。安慰的是听说韩国论坛更愤青,呵呵。不过瑕不掩瑜,交流还是要进行到底啊。
自己体验和烧友交流中,我看到一些困扰电脑HIFI的问题,和争议较大的热点,列出来请大家一起有的放矢地来探讨吧:
- 很多烧友担心CD到硬盘抓轨的精确性,怀疑抓出来的WAV,APE本身已经有损
我个人精确抓轨成功率98%以上,新碟100%,建议大家都试试,探讨困难,分享经验
- 电脑软件配置是个问题,播放器,系统,声卡的设置都要小心,避免它们破坏数码音频信号的完整性
我列出过一些配置要点,供朋友们参考。终极解决方案当然是价廉物美的数码播放器,省了这些配置陷阱
- 低端DAC对前端Jitter相当敏感,而电脑声卡输出的Jitter确实较大
声卡都把力气放在模拟电路,而这对我们是没什么用的,个别数字输出做得不错的,因为模拟部分投资更大,所以价钱太贵。需要寻找更偏重数字输出的声卡,或者最好是高质量的纯SPDIF输出器,不要声卡和模拟功能;
不过尽管如此,我的尝试中,低端DAC接外置声卡也不输给两倍价钱的CD机了
- 带独立时钟的DAC太贵,需要更多烧友推动,更多厂商投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价格,提升技术
DIY的兄弟们要不要也试试牛刀啊?
- 很多朋友不信好的DAC可以解决电脑音源Jitter较大的问题
我一个人觉得好没用,大家有兴趣的欢迎抱着天价CD来,大家一起体验
- 还有什么漏了的,大家帮忙一起加上来啊
今天先喷到这儿吧...
527. 电脑HIFI中的热点问题
自己体验和烧友交流中,我看到一些困扰电脑HIFI的问题,和争议较大的热点,列出来请大家一起有的放矢地来探讨吧:
- 很多烧友担心CD到硬盘抓轨的精确性,怀疑抓出来的WAV,APE本身已经有损
我个人精确抓轨成功率98%以上,新碟100%,建议大家都试试,探讨困难,分享经验
- 电脑软件配置是个问题,播放器,系统,声卡的设置都要小心,避免它们破坏数码音频信号的完整性
我列出过一些配置要点,供朋友们参考。终极解决方案当然是价廉物美的数码播放器,省了这些配置陷阱
- 低端DAC对前端Jitter相当敏感,而电脑声卡输出的Jitter确实较大
声卡都把力气放在模拟电路,而这对我们是没什么用的,个别数字输出做得不错的,因为模拟部分投资更大,所以价钱太贵。需要寻找更偏重数字输出的声卡,或者最好是高质量的纯SPDIF输出器,不要声卡和模拟功能;
不过尽管如此,我的尝试中,低端DAC接外置声卡也不输给两倍价钱的CD机了
- 带独立时钟的DAC太贵,需要更多烧友推动,更多厂商投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价格,提升技术
DIY的兄弟们要不要也试试牛刀啊?
- 很多朋友不信好的DAC可以解决电脑音源Jitter较大的问题
我一个人觉得好没用,大家有兴趣的欢迎抱着天价CD来,大家一起体验
- 还有什么漏了的,大家帮忙一起加上来啊
532. 乱弹独立DA时钟消除Jitter
浅显解释:DAC1 如何用独立时钟消除Jitter的?
原帖由 yuan201 于 2008-5-23 11:28 PM 发表
“本来都没心情回了,想想既然都写了不少了,索性再多写几句了。我倒是挺想讨论讨论技术的,不过实在看不出LZ有这个兴趣,而且LZ也说了,现在已经不做技术了,那讨论也没什么意义了,就像我在公司不会去找市场部的讨论技术一样,没这个基础,只能空对东的瞎侃。
LZ的几个观点,CD抓轨和软件设置这两点,我举双手赞成,说实在当年还为了抓轨的事情和别人争论过。至于后几点,核心的内容就是“独立时钟”了,我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我让LZ给了列表,只不过是说明一下有人按照这个技术实现了而已。说实在的,我不认为世界上有按照LZ的架构实现的产品。LZ发现的,不过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升频DAC,其核心的技术就是那颗采样率转换芯片,如果说要去找所谓有"独立时钟”的DAC,直接去找带升频功能的就行了。当然,这也不是我认为最优化的实现方法,至于我希望的方法,涉及到的技术太广,我也没听说有HIFI厂商这么做,不说也罢。而且就算这样实现了,也不过是优化了数字传输这一个环节而已,别的环节做的不好,一样不行,所以说,这只不过是技术讨论,不是推荐产品。
至于LZ所说的找枪文中带“Lock”字样的,PLL的全称就是“Phase Lock Loop”,这个有些自相矛盾了吧。我其实没兴趣来抠LZ的技术错误,只不过你把这种东西发在论坛里,我多少有些看了不爽而已。你是上海人,所以不喜欢nadesico老是说上海什么的,我是做技术的,同样看不惯有人满嘴技术技术的,说出来的东西却完全不着调。这话多少有些重了,不过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帖子,费话说到此为止。”
很高兴我们有不少观点一致的地方。不过客观讲,我们都同意的不见得就是真理,咱俩意见相左的也不一定就“不着调”吧?
为了不让你随口一句“满嘴技术技术的,说出来的东西却完全不着调”毁掉整个贴子的可信度,我就只有做一回免费枪手,替人家把技术细节给你讲解明白吧。小伙子啊,你简简单单不负责任撂下一句怪话,我可是累坏啦。现在该你好好读读啦,技术这个东西硬碰硬的,没弄明白不能随便上纲上线乱讲话啊。
我这里还是把“完全不着调”的一一列出,我也一一作答如下。也麻烦你指点一下不着调在哪儿,我好学习修正。另外拜托看看还漏了啥不着调的,我也好再一一作答。
yuan的疑问: ““独立时钟”了,我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个所以然....说明一下有人按照这个技术实现了”
yuan的疑问: “如果说要去找所谓有"独立时钟”的DAC,直接去找带升频功能的就行了”
yuan的疑问:“至于LZ所说的找枪文中带“Lock”字样的,PLL的全称就是“Phase Lock Loop”,这个有些自相矛盾了吧”
-----------------------------------------------------------------------------------------------------------------------------------------------------------------------------------
yuan的疑问: ““独立时钟”了,我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个所以然....说明一下有人按照这个技术实现了”
解答如下:
你不是也知道至少Benchmark DAC1是用独立DA时钟的,怎么会没人实现呢?记不记得我至少有两次跟你解释了Benchmark自称是怎么解决独立时钟的办法了,是不是你自己没看懂啊? 这样吧,我再尝试更浅显地解释一遍,这次是努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读懂。你要是还不理解就继续说我“不着调”吧。
yuan找到的Benchmark对自己DA独立时钟技术的解释如下:
In an UltraLock? converter, the conversion clock is never phase-locked to a reference clock. Instead the converter oversampling-ratio is varied with extremely high precision to achieve phase-lock to the reference clock.
翻译:
在UltraLock? 转换器里,转换时钟(z注释:指独立DA时钟)是从来不与参考时钟(z注释:指前端信号内嵌时钟)锁定相位的。相反地,与前级参考时钟的相位锁定(z注释:指同步)是通过以极高的精准度调整转换器升频比率来实现的。
什么意思呢,我试试希望能解释得外行也看懂啊:
前端器材送到DAC1的音频PCM信号可能带有很大的Jitter,DAC1从这个PCM信号流里提取出的参考时钟当然就带有这么大的Jitter。但是DAC1并不是用这个有很大Jitter的参考时钟来驱动DA芯片。相反,它采用一个110khz的独立时钟来驱动DA芯片。
DAC1如果直接把音源送来的44.1k的信号用110k的时钟频率送进DA芯片,那么5分钟的歌它2分钟就放完了,你也该去退货了。那么怎么解决音源的信号取样率(44.1k)和DAC的110k的DA驱动频率之间的不匹配呢?这个很容易,今天几乎所有阿狗阿猫的DAC都有“内部升频”,就是通过插入估算出的额外的“取样值”,提升“取样率”(打引号因为这是算出来的,不是当年模数转换时“取样”来的,我们仍然叫它“取样率”)。比如说,每两个原始取样值之间插入一个估算值,44.1k就“升频”到了88.2k。在DAC1里面简单讲就是把44.1k通过插值提升到110k(非整数倍升频稍复杂,基本原理一样)。我们用“升频比率”这个词就表示升频升了多少倍,DAC1放CD音轨时“升频率”就应该等于110k除以44.1k=2.4943310657596.....。这么一折腾,DAC1就可以用自带的110k的时钟,排除前端Jitter影响来驱动DA芯片了。
Jitter是消除了,但是数字通信系统中却一般不这样用独立时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端锁定另一端的信号时钟,凑合着用的,为什么DAC可以用独立时钟呢?
一方面一般数字通信对Jitter并不太在乎,只要不抖动到后端接收器不能锁定信号就行了,反正0和1送来送去还是0和1就行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两端独立时钟会给信号同步带来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钟是一样的,一个快,一个慢些。时间长了,两个钟误差积累就越来越大。当误差大到传输一个bit(0或1)所需时间的时候,两边就不能同步了(前面钟快1个bit就要送丢了,后面钟快,就多出1个空位没有bit下锅了)
DAC1使用自己独立的时钟,它跟前级时钟就一定会有快慢之分。这事儿不处理好时间长了就要丢bit,怎么办呢?数字通信行业通常的做法是:如果前面时钟快,多出的1个bit后面来不及接的,就用特殊的控制通道送过去;如果前面钟慢,就更容易了,后面的接受方等收不到那个bit就空一个位置,然后修改指针告诉系统,空着的那格不算数据。这是大家最常用的解决前后独立时钟打架的办法。如果按这个思路,DAC1可以在(前端时钟过快)多一些bits时先攒着,找机会等曲目播完静音时把这些缓存着的bits播放了,扔掉后面同样数量的静音bits。如果少了bits不够放(DAC1时钟比前级快),在遇上静音时适当延长静音,等待缓存区重新充满时再恢复播放。你感觉到的就会是曲间静音时间变长或变短了几十毫秒,估计你听不出来吧?
不过按照前面翻译的Benchmark那句话的意思,它还不是用这个思路做的。DAC1采用了一个奇特的方法来解决前后时钟打架的问题。也就是它说的实时调节“升频比率”来和稀泥,弥合前后时钟的差异。那句话写得还不够直白有人看不懂,所以我来简单展开解释一下DAC1是具体是怎么能够既锁定前级不产生位漂移(不多bit,不少bit),又始终使用自己独立的110khz时钟驱动DA芯片的。
理想情况下,如果前端时钟是44.1k,DAC1时钟是110k,都比上帝还准,那么DAC1就把升频比率锁定在110k/44.1k等于2.4943310657596.....,升频后就正好是110k。这样两边就是永远同步的,不会有bit溢出或短缺。但是现实世界比较残酷,两个钟长一个样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你的PCM信号里送来的时钟可能不是44.1k,而可能44.101k。DAC1自己的时钟倒简单,反正不管上帝认为它是多少k,这破玩意儿自己肯定觉得它就是110.00000000000k,比上帝还准。这个也不怪它,连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比它强太多,对不对?
这样在DAC1看起来前面的钟本该是44.1k,收到的却是44.101k,要是继续用标准的2.4943310657596的比率做升频,就要升成110.002k而不是110.000k了。怎么办?DAC1的做法就是赶紧把升频比率改了,实时调整到2.4942745062470.......,你太快了我就少升一点嘛,升完了不还是110k。这样问题就解决了,DAC1既可以保持110k的时钟驱动DA芯片,也不会跟前级时钟打架了。万一(一般不会)过了一会儿前面那个器材的时钟羊癫疯突发,一下又变慢成了44.099k了,怎么办?大家应该猜到了,DAC1再把升频比调节到2.4943876.... 。就这样,不管前级信号的时钟怎么漂移,DAC1“通过以极高的精准度调整转换器升频比率”,可以保持与前级的宏观同步,而DA频率始终保持在110k不变。
注意,这里讲的两端时钟漂移的弥合,跟Jitter实际上没有关系,只是为了避免器材级的时钟不同步导致bit的积压或空缺。时钟漂移是指一个时钟宏观上一段时间的平均走时不准(比如说你的表每天快10秒,天天都是)。而Jitter是指微观上两个bits之间的瞬间走时不准(比如说你的表这一秒0.9秒就跳了,下一秒1.1秒才动,这个0.2秒的差异就是Jitter,但是因为不是每次都0.9秒,也不是每次都1.1秒,所以一天下来错进错出的还是只快了10秒)。Jitter的过滤是通过DAC1坚持使用本地独立时钟,并保持110k的驱动频率来实现的。这样,前级的Jitter就无法传递到DA芯片。DA时的Jitter就纯粹是DAC1自带的110k时钟的Jitter了 -  不用说这里当然要选一个Jitter小的时钟啦。
特别说明:以上文字是为外行准备,尽量浅显地解释基本原理,实际实现的细节要复杂得多。
-------------------------------------------------------------------------------------------------------------------------------------------------------------------------
yuan的疑问: “如果说要去找所谓有"独立时钟”的DAC,直接去找带升频功能的就行了”
解答如下:
大家看明白上面一段,就已经知道“带升频功能”是什么意思了,就是不直接用输入信号的44.1k取样率,而是插值后升频到88.2k,96k或者其它“取样率”。DAC1是升到110k,市场上几乎所有的DAC都是升频的,有升48k的,有96k的,有192k的,反正你买的DAC机壳上面肯定都写着。你去看看菜场里有几台44.1k的DAC卖啊?
但是升频就能消除Jitter吗?没有自带的独立时钟,你怎么知道PCM上锁定下来的时钟准不准啊?有没有Jitter啊?有多少Jitter啊?你不知道,因为它就是你唯一的标准啊 - 你只能当它比上帝还准,不信有什么用,你还能去问上帝啊?好啦,现在你信了前级时钟了,用它来升频,当然只能是固定比率升频啦,要调节你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调吧?,升完了得到什么,就没Jitter了?
怎样才能消除Jitter呢?必须使用独立时钟,也就是不能使用PCM时钟或者从PCM时钟“获取(derived)”的时钟。有了自己的独立时钟,DA的时序稳定性就只取决于独立时钟的Jitter性能了。当然就像老婆多了好是好,也麻烦,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解决自己的时钟跟前级信号时钟之间的误差了。怎么办?上面Benchmark已经用了一种方法。方法一定还有很多,真要做,多动动脑总有办法,人家4个老婆也活得好好的,才两个时钟怕它个啥啊?不用怕。
-------------------------------------------------------------------------------------------------------------------------------------------------------------------------
yuan的疑问:“至于LZ所说的找枪文中带“Lock”字样的,PLL的全称就是“Phase Lock Loop”,这个有些自相矛盾了吧”
解答如下:
一次引用不当是不小心,一再引用不当该怎么说啊?我是这么写的吗?你态度那么生硬,我不跟你计较还笑脸相迎,还好心给你出主意告诉你怎么去找,我是像你引号里这么讲的吗?我告诉你的东西能跟“phase lock loop”搞混吗?
-------------------------------------------------------------------------------------------------------------------------------------------------------------------------------
唉,手都肿了。为了不让你随口一句“满嘴技术技术的,说出来的东西却完全不着调”毁掉整个贴子的可信度,我都成了免费枪手替人家讲解技术细节了。小伙子啊,你简简单单不负责任撂下一句怪话,我可是累坏啦。以后可不兴这样自己不好好弄明白,就全盘否定一切啊。就算你觉得哪儿不对,能不能就事论事说我哪儿不对啊?你一句“完全不着调”合适吗?现在该你好好读读啦,技术这个东西硬碰硬的,没弄明白不要紧,乱讲话不能太没谱啊。
543. 小议器材的成本价格和价值
“原帖由 hi-wowo 于 2008-5-23 02:59 AM 发表
"我不是一直说价格差在客人愿意付多少钱吗?"这句话就是我们观点的不同的地方。我不以为那些买进口器材的人只是因为为了名牌,而忽视了听音的感觉。相反我更以为,是人(大部分普通人,那些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的 ...  ”
"价格差在客人愿意付多少钱吗?"这句话跟你的意思是一样的啊,我理解你的意思其实是“用脚投票”吧?
两个产品,不管是800块的成本还是1000块的,一个卖5W,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买(用脚投票),它就值5W。另一个卖2000,没几个人买,不够维持生产的,就不行,那就卖1500,还不买?卖1200,大家去买了,好啦,它就值1200 。1200做不做得下来?做得下来就做下去,做不起就只好停产啦。这就是我说的“价格差在客人愿意付多少钱”,和你说的一样吧?
其实我理解我们的分歧在后面,就是为什么客人愿意出不同的价钱,有的东西5W有人买,有的东西1500没人买。也就是产品的“价值”所在。产品的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包含它的使用价值(功能,性能)和它的品牌价值。
你以为我觉得差价都是品牌价值,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了,差价是看厂商的“成本,技术水平和良心指数”。就音频领域的技术差异来讲,我这个外行消费者看到的主要是两方面:
1. 控制失真的能力
比如说DAC里控制Jitter实现高解析力,比如说功放里提升功率储备减少大信号削峰...。这些呢真刀真枪的活,仪器可以验证的,弄好了当然可以卖钱。不过呢,缺点是成本高一点,而且重复性比较好,换句话说,别人弄明白了肯花本钱也能做,所以虽然能卖钱,但是不能照海洛因那么卖。我呢比较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因为它不能当海洛因卖给我啊。
用这种方法,你1000块的东西卖5000块行的,1W也能卖几天,但是5W是卖不掉的。而且大家都开始做了,你就只能卖两三千了。
2. “获得”特定音染的能力
说“获得”是因为音染跟当年大师炼丹差不多,没几个人敢说“控制”的。失真到了点子上了,有人爱听,就是“好味道”,就是“毒”,只能是“妙手偶得”啊。玩多了,“妙手偶得”就“偶”得多一点,玩少了,就是“偶”得了过一会配方忘了又找不到了。这个东西你不知道他怎么“偶得”的人很难复制,所以他要是弄出来了可以卖很多钱。你知道“毒”品多少钱都能卖掉的,但是海洛因是多少钱造出来的啊?1000块做的,他要是卖个3W,5W的是没问题的,当然卖3千是不行的。你见过街上有人500块一斤买白粉的吗?真要有,他卖得掉吗?
不过这样的“偶”得也有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太严格的技术门槛。所以呢,烧友们都可以没事在家里试着“偶”的,运气好或者“偶”得多了,多少也是能“得”到一点的。事实上大家确实也是经常这么折腾的,很有趣味性的。听说金圣叹临刑前留给刽子手的最后遗言是“花生米和豆腐干在嘴里一起多嚼嚼,味道有点像火腿”。听了唏嘘良久。
所以呢,你如果相信“用脚投票”,和我说的“客人愿意付多少钱”是一样的。那台800成本1200售价的器材它就只值1200,你要是去金三角用一个打火机换了一包白粉,弄得这里就值几十万。上帝的手,谁不信啊?你看是不是有不同啊?
-----------------------------------------------------------------------------------------------------------------------------------------------------------------------------------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主要是下面这些,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你的观点有误,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
--------------------------------------------------------------------------------------------------------------------------------------------------------------------------
- 厂方宣传的重点就一定是产品主要价值所在
比如FPGA比DSP,我觉得无关紧要的,用在DAC上没什么实质性区别,实质区别是算法,灌在FPGA里还是灌在DSP里都一样的。就像卖宝石的,说“我的宝石放塑料盒子里,突破性新科技!”你说合适吗?我没说他宝石不好,但是放塑料盒子和放红木盒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另外他们的宝石(算法)之间有实质性差异是可能的,但是基本上也是“脚碰脚”的难兄难弟,不是什么乌鸦凤凰的区别,就像你数学比我学得好,我们一起去考小学算术,我考个80分,你又考不到200分,是不是?
- 产品做得好就一定卖得好
不见得的,实话说技术因素在产品成功要素里经常都不是主导性性的,更远远不是唯一的。前期看准市场需求走向的眼光,引导市场认知的能力,研发产品的实力,控制质量和成本的水平,产品技术推出时机的把握,市场操作的能力和力度把握,等等等等,每一步都非常重要,技术只是里面的一小部分,常常还不是关键的啊。要把东西卖好了,这里很多功课都要做,很多学费都要交的啊。
比如说市场宣传,去忽悠“FPGA”就不太高明,我要是认识他就劝他赶紧换个别的词忽悠。就算一时能招呼到几个人,毕竟认识“FPGA”的人多了去了,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几天不见就升仙了,谁信啊?没几天要穿帮的,那他忽悠时花下去的血本就报销了要不回来啦。忽悠“UltraLock”就显得稍微高明一些,因为没几个弄得明白怎么回事儿,你要是听了产品觉得不错,又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就信了“UltraLock”是有点神。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啊?
技术上做得好的产品不一定成功,相反可能大部分在厂家实验车间墙角里落灰呢。“好”的产品在哪里啊?在商家货架上,不长灰的那些。所以大家看不上眼的CAV之类的其实也是好产品。看不惯是不是?努力去影响它,通过告诉消费者你的理念,让消费者去转身告诉厂家,这是愚公移山,慢一点,不过比坐在那里BS这个,BS那个还是要快一点的。
CD的淘汰只是个时间问题,相信这里最看得起CD的大师们也不会否认。今天的形势下,要说哪家像样的音响厂商还没有去看一眼包括电脑音源在内的替代玩法,哪这家厂也很难在将来生存了。但是问题是他们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消费者都在集体无意识地沉醉于神秘因素的探索,他们敢花钱拼命去开发,去推广新的好的数码音频产品吗?不如做几根线赚钱省心啊。如果他们看到大家都已经用旧电脑玩上了,他们得到的信号就会是:赶紧出去学,回家做去,要不没三年就没饭吃啦!
578. 如何确认你的CD抓轨是100%精确的?
100%精确抓轨的CD音轨不但有,而且还很多,你自己手上可能就有不少呢。很多朋友可能不信,好在是有很多办法可以让最哪怕是最不信任数码技术的朋友确认自己抓到的音轨是否100%精确的。下面列出其中办法之一吧。
如何确认你的抓轨是100%精确的? http://www.accuraterip.com/ 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这个网站上存放着全世界烧友(包括你我)的抓轨软件提交的音轨校验码组成的数据库。你的抓轨软件可以每个月把抓过的每个音轨的校验码提交给数据库。如果同一条音轨(唱片.艺术家.曲目)在网上数据库里已经有其他众多烧友提交的校验码记录,而且其中足够多份是完全一致的,数据库就认为这个大家一致的校验码就是一个能证明100%精确抓轨的标准校验码。你的软件抓完轨,可以查网上数据库看有没有这条音轨的标准校验码记录,有的话,算算自己抓出的音轨校验码,比一比是不是完全相符就行了。如果相符,就说明你的抓轨是100%完全正确的。严密起见,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说网上众多烧友在世界各地抓同一音轨,全错了!全错倒是不奇怪,不过不止是要大家全错了,而且要求整整几分钟的音轨,40-50MB的数据量,其中每一个bit,大家都一定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错得一模一样了。两种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你信那个? (理论上另有一种可能性叫做哈希冲突,懂的朋友知道在3份校验码一致的情况下等于不可能。)
EAC抓轨软件就支持这个AccurateRip数据库,你只要找到一张碟是数据库里已有精确校验码的,就可以设置你的系统使用这个数据库了,同时也分享你的抓轨校验码(不喜欢可以不发,它发之前会问你的)。尽管我知道这里很多朋友用EAC,有些都用很多年了。没想到很可惜的是朋友们太少去用EAC的AccurateRip选项啦。如果用了这个AccurateRip验证功能,你就不太会相信“100%精确拷贝CD”是不可能的事儿
了,你只要成功一次就证明可能了吧?
以前我总以为任何数码介质(当然包括CD)100%精确拷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就是废品啊。没有想到“隔行如隔山”有这么厉害,要让传统烧友们相信这么简单的事情有那么难。之前总是想通过解释数码世界的基本工作原理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没有什么用的。好在现在把这个茬给想起来了,希望大家自己可以去试试。不过现在用它还有一点不爽,就是中国的东西很少有的。外国的碟,通常都能匹配
到,反正这里烧友们听经典啊,爵士啊什么的很多的吧。烧友中流行的一些国内翻唱歌手的“发烧金蝶”试音碟我倒是在AccurateRip上匹配到过,看来发送那些抓轨校验码的同学们都不上这个论坛啊。
如果你还没有试过,赶紧试试吧(最好用国外版的唱片,否则在你们大量参与前,验证希望不大,数据库里没有)。AccurateRip菜单在EAC的“数据库”菜单点出后的最后一行,我不记得是不是先下载了一个AccurateRip.dll 放到EAC目录,还是它自己就带了。EAC的FAQ是说这个DLL要单独下载的。
当然啦,要100%的精确抓轨,前提是CD还不错(稍微有些小问题还是有可能100%正确拷贝的)。只要CD本身是好的,100%拷贝就不是很难得事儿。至于大家手上可能有的CD是先天不良,后天不足的?好的抓轨软件比CD机读盘成功率要高得多。EAC最多会重读82遍(最高安全模式),CD机能重读几遍啊(很多CD转盘根本不重读)?如果连抓轨软件都不能100%正确抓取的碟,在CD机中实时播放时读盘的正确率就更低了。或者说,这样的碟,直接在CD机里播,错误连篇,还不如抓轨出来从硬盘播放正确率高一些啊。
此贴本来是用于回复为什么电脑/硬盘做音源,比CD好? (独立时钟消除Jitter-36页538楼)一贴中第40页589楼kurt_ca朋友的,发送时出现不明技术故障不能提交。还是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探讨,所以暂时在此发布。
707. 过程和结果 - 再谈CD抓轨的100%精确性
“原帖由 嘻嘻哈哈 于 2008-5-28 09:41 AM 发表
为了准确读出数据,光源必须垂直聚焦--即驱动器在光源和下面凹凸层之间的垂直聚焦必须保持稳定不变理想状态下,聚焦不变。但有几个因素会影响聚焦点,透镜可能移动发生散焦,驱动器可能受到震动,凹槽本身具有 ...”
我注意到大家基本上分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CD读取的成功率或难易程度,即过程和结果。不同角度看问题结论不同是正常的,大家如果都坚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很难说到一起。
“过程”角度
过程角度大多涉及到数字技术底下的模拟属性,因为数字只有两个0和1很简单。但是自然界没有0和1,所以实际上我们总是用各种模拟量来表达0和1,比如说CD上凹坑的长度,比如说SPDIF上的高电平低电平,比如说Toslink上的光。这些模拟量永远是不精确的,或者说“失真是永恒的”。估计两颗电子都长得不一样(我没见过啊,猜的),由原子组成的世界没两样东西是一样的,两张CD当然更不可能一样啦。好消息是数字只有两个,所以底下模拟量的失真,只要没到了跨越0和1的定义边界的程度,是不影响数字信号的精确性的,比如说如果0V电压表示0,5V电压表示1,你弄个1.5V信号过来,我认你是0问题不大。但是你要是弄个2.4V过来,我就不敢说你发的是0啦。从过程角度看,大家就去研究光头啊,伺服啊等等,去研究多大程度上CD可以容易的读出。
“结果”角度
数码的特点是,结果很容易比较。两个人都去算圆周率,算100位,比一比,如果算得一样,有可能都对了,如果10个8个无关的人都算一样,那我们就应该相信他们都算对了。至于他们怎么算的,我们就不管啦。如果专注于过程,一老哥发明一特奇怪的圆周率算法,然后大家围成一圈评论这个算法对不对,能不能算出圆周率,是不是有更好的算法,还是说圆周率更不就不可能算到100位,那这个会就开得长啦,估计比我们的帖子长,应该也不太会有结果 - 谁的算法全世界最好啊?当然是我喜欢那个啦。
从结果角度看,用哈希校验值来比较不同的独立抓轨的结果,如果多人独立结果吻合,那么认为他们都对了。这里面有个概率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算算的,需要3个参数:Hash键值字长(多少个bits),全球CD数量(差个一两个数量级没关系),和Hash算法效率(冲突率),算出来的吻合失败率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分之一。(所以我说CD数量估错100倍没关系的)
724.电脑CD音轨历险记 - 从硬盘APE到DAC SPDIF输入端口
“原帖由 kurt_ca 于 2008-5-29 12:08 AM 发表
关于"一张cd至少有7bit是错的",我的理解是,那应该是实时读取的结果,EAC等软件抓轨,是可以多遍读取的,不在这个范畴内
嘻嘻哈哈所作的实验中,天价转盘比普通cdrom好声的原因我估计是cdrom没有充分利用EAC和hash对 ... ”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讨论了从CD抓下来到硬盘的过程.目前来看,这部分因为有EAC和网上hash数据库的存在而得到了保证.但是从硬盘上的文件,到传出去的数字信号的产生,只怕问题还没有解决?
“从硬盘上的文件,到传出去的数字信号”,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啊。不过这当中除了出现Jitter不可避免(所以建议在DAC中用独立时钟解决),在bit accuracy(bit的精确传输)方面,要保障是不太难的,至少相比CD的精确拷贝要省心得多,下面我们简单看看其中涉及的各个步骤吧:
1. 软件播放器(foobar,iTunes,WMP之类)从硬盘读取WAV或APE文件,播放产生PCM数码流
2. PCM数码流送到声卡(可能是真正的声卡,也可能是USB DAC利用USB声卡驱动程序“冒充”的声卡)
3. 声卡将PCM码流加时序从SPDIF端口送出,通过线缆到DAC数码端口(对USB DAC来说就是PCM从USB接收电路送到DAC部分)
4. DAC部件接收到PCM数码流,开始DA转换,输出模拟音频
我们看看怎么样设法让PCM信号流可以过关斩将,不受破坏地到达目的地 - DAC的数码输入端口。
以上步骤中,步骤1中的播放器就有可能会破坏PCM数据,需要注意。因为你在播放器上做的任何音量啊,平衡啊,效果啊之类的调节,播放器只能通过计算修改PCM中的取样值数据来实现的。所以如果要保证PCM不被修改,我们需要把一切调节都关掉,实现“透明传送”(bit transparency)。
步骤2是电脑音频中bit accuracy最容易遭到破坏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如果采用Windows默认音频路径,PCM数码流先被播放器送到Kmixer(Windows内核混音器),它负责把系统中所有应用软件送过来的声音(格式可能都不同)混合成一个PCM信号流,送给声卡。如果输入声音有不同格式(比如CD音轨和系统提示声),Kmixer必须先做格式转换才能把不同来源的声音混合起来,这样bit accuracy就不用谈了,可能连音频规格都改了。所以如果你用默认的Kmixer,至少要尽可能把播放器以外的声音来源都设法关了,像系统提示音之类的,尽量避免Kmixer做音频格式转换(如44.1k到48k),让它只有一个输入,就省得“混音”了。
当然更好的办法是避过Kmixer,办法还是有的,就是用ASIO或者kernel Stream绕过Kmixer,直接把播放器输出的PCM送到声卡(或假的声卡,DAC)。ASIO有些声卡支持,如果声卡不支持网上也有免费虚拟的,我用着挺好的。Kernal Stream(KS)网上免费的,就是我用了不太稳定。
然后等PCM数码流总算一字不差地送到了声卡上,声卡那么贵它也不能白贵啊,出于职业道德它还会提供各种修改PCM的“高级功能”。咬着牙统统关了吧,当然高级功能的钱是要不回来的啦。
步骤3会产生Jitter,这个没办法,大小程度看声卡或USB DAC水平,线缆质量了。但是这个步骤除非产品太过劣质,或者连接严重错误,否则没有理由会破坏PCM信号完整性,影响bit的精确传输。它们的误码率,在短距离上都是天文数字分之一级别的。
步骤4没有什么问题,bit accuracy是有保障的,Jitter是不会太少的,声音怎么样,就看DAC的造化啦。
注意这样做的话(一路未作任何调节),DAC模拟音频输出信号是未经音量调节的最大音量,不能接纯后级功放,接前级或合并功放就好啦。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看来从硬盘APE到精确的PCM信号进入DAC,问题还是不大的,麻烦是有一点的,bit accuracy是可以保证的。如果有人做价廉物美的数码播放器,这些麻烦就可以省了。现在像样的要卖$2000,穷人们就用电脑先凑合着吧,反正麻烦只是一次啦,弄好了不去动配置,就行了。
910. 音频CD上到底刻的什么?
问:音频CD上是不是只有二进制数据,还是另有模拟量?
答:音频CD上记录的是模拟音频波形的数字化表示(PCM码流),是纯二进制数据,没有除PCM码流表示的模拟波形之外的任何其他模拟量信息。
可能有朋友觉得凹坑和平地就是模拟量,所以CD是模拟介质。如果这样看,世界上没有数字介质的。
因为上帝没有创造过0和1,二进制和所有其他进制一样是人造的。任何二进制数字,都是由模拟量表示的,CPU和内存之间,传送的也是模拟电压啊,而你的内存条,其实是一堆微电容,用充没充电来表示0和1的。最古老的数字电路,是用三极管是否导通或饱和代表0和1的。CD用凹坑和平地表示0和1,如果只看这些模拟量本身(电压,电容充电,管子饱和,凹坑平地等等,而看不到我们为它们定义的数字意义(0或1),那样看,这世界上就没有二进制或数字技术啦。就连你现在看到的这个“0”,和这个“1”的区别,也是由屏幕上的明暗和线条来表示的,是“模拟量”了。
对CD机或驱动器来说,CD上除了凹坑和平地,没有其它任何有用的信息。而这些凹坑和平地,唯一的作用是通过它们的排列组合来表示一长串0和1。这一长串0和1,通过一系列的解调解码后,理想情况下,可以恢复成当初写入的PCM码流和相关的索引信息。除此之外,CD碟片上存不了其它“模拟”信息的。
后续的一串帖子会进一步讨论这些0和1。
问:音频CD是不是采用”数据存储方式“?它跟数据CD(如Windows安装盘)有什么区别?
答:音频CD是很久前“红皮书”规定的一种非常原始的数据存储方式,“PCM码流”就是它存储的“数据”。音频CD和数据CD的区别是,后者的扇区格式中有丰富的检错纠错信息,其上层还有成熟的文件系统(CDFS)可以进一步帮助检错纠错。而前者的扇区格式非常原始,其上层又没有文件系统,只有简单原始的索引信息。
音频CD一样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它的44.1k/16bit的这些bits构成的PCM码流,也是切成东坡肉似的存在盘上的。区别是,同样一块肉的地盘,数据CD只能存2048个有效字节,音乐CD却能存2352字节。它把该存其它有用信息(检错纠错码)的地方全用来存用户数据(PCM音轨)了,简单讲就是库房管理比较混乱,塞得太满,没有有效监督机制。
这是为什么音乐CD的容量比数据CD大,一张满的音频CD抓下来生成的WAV文件(800M)塞不进一张数据CD(注意WAV文件中除了PCM还有文件头之类的一些开销,不过占用容量是微不足道的)。当然一张新CD没刻过,也不分什么数据音乐的,所以你可以把WAV以音乐CD格式刻回去,一张盘就够了。
音频CD由于校验纠错能力差,所以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其实它跟数据CD的唯一本质区别就是存储格式,也就是一大堆的0和1堆在同一个仓库里,如何排列,分隔,标记,管理。数据CD存储了大量的校验纠错信息,而音频CD采用了非常原始的数据存储方式,再加上很多转盘设计制造上的不够尽心,容易读错,有时往往读错了还不能发现,导致无法纠错,神秘色彩就慢慢出来啦。
如果音频CD采用文件格式,CDFS,那就是数据CD啦。这样是可以实现方便地纠错的,电脑可以播放,当然CD机就不认识它了。现在有些CD机也兼容数据CD格式了(MP3都能放了,当然放WAVE也不难啊),不过CD机的发展,大家不会花大力气了。
加一段吧,就是说虽然CD纠错比较难,但是还有个问题:有那么多错需要纠正吗?
我们都不怕敌人,但是我们都怕鬼。为什么?因为敌人几颗牙我们知道,鬼有多厉害我们不知道。音乐CD格式由于校验纠错信息的缺少,我们常常不知道它错没错,错多少,所以越想越怕,什么不好的都推它身上去了。
好在这事儿也还不是死无对证,试试看自己的CD有多少可以顺利地抓轨成功并与共享数据库印证,就大概有数一次读盘成功率有多大了啊。
问:都说音乐CD格式原始落后,CD编码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刻到CD盘上的?
答:我们简单看看音频CD的逻辑和物理编码。
CD不是“仿照LP只是把磁性換成了數字的1010”,LP上不是分离的0和1,而是连续模拟波形信号。而CD里的0和1不是凭空来的,是录音中或混音后通过AD转换,从模拟音频波形得到的44.1k/16bit的数码音频信号流。也就是说,每秒44100组数值,每组16bit,再乘2倍(立体声),这就是“raw data”,这些原始AD所得数据,加上简单的PCM控制信息(如左右声道指示)就构成PCM数码流,或者“raw PCM bitstream”。
在CD读取过程中,光头读到的是凹坑和平地的长度。这些长度信息,对照系统时钟信息,在物理层上就先被解读成一串0和1。这些0和1不是PCM音频流,而是一种特殊EFM调制码(14bit一组,表示8bit数据)和隔离码(3bit一组,间隔在EFM的14元组之间),每一组EFM码被翻译(或叫解码)成8bit的用户数据,这些每8bit一组的数据统统串起来,就是音频CD数据格式。这个音频CD数据格式中,去除简单的校验和控制信息,就得到PCM数码流(音轨)啦。
所以整个过程是:凹坑和平地 -> EFM调制码 -> 音频CD编码 -> PCM数据流。
当然,写盘过程就是反过来啦。PCM数据流,加上简单的校验控制码,每8bits转成一组EFM调制码,往CD上刻,每两组EFM之间加3个bit的隔离码。
顺便说,CD读取的差错主要是在第一步物理层,也就是把凹坑和平地加时钟得到一串0和1,并解读成EFM码的过程中。在后续的步骤,如把14bit的EFM解码成8bit的用户数据过程中,和从CD编码中解出PCM过程中,不再会有数据损失了。相反,EFM的解码中还可以恢复一部分错误(14bit到8bit的解码是有一定校验容错能力的)。
数据CD采用的是与音频CD同样的物理层,所以会有一样的一次读取差错。但是数据CD在扇区内丰富的校验信息可以帮助恢复绝大部分的差错,而上层的文件管理系统则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保证了任何差错都至少可以被发现。
问:音频CD能不能被“完美抓轨”?
音频CD能不能被“完美抓轨”?能。有点难但是不太难。
大家觉得数据CD如何啊?它采用与音乐CD一样的工艺制造,使用一样的驱动器读取,数据CD的存储可靠性如何啊?Windows安装盘怎么样啊,完美读取和拷贝没问题吧?音频CD格式虽然原始,由于它在物理方面,不管是盘还是驱动器,都跟能“完美复制”的数据光盘一样的,这就保证了音频CD“完美抓轨”的可能性。音频CD内部缺乏差错控制,我们就配合适当的外加差错控制,通过重复读取,要“完美复制”也是不很难的。只是要用抓轨软件外加的纠错机制去恢复CD一次读盘的差错,相比起来要辛苦很多。
数据CD的成熟扇区格式和文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只是有效的校验纠错机制之一。数据CD的完美拷贝本身就证明了CD在物理介质读取上没有那么神秘。音乐CD在介质上和驱动器方面,和数据CD是一样的。如果怎么读也读不出来,数据CD也是不能“完美拷贝”的,校验纠错也没用的。
对于存储格式上的先天不足造成的检错困难,CD机实时播放时就没什么办法了,歌正放在呢,耽误不起啊,错就错吧,凑合着放。但是往硬盘抓轨就有优势了,8遍10遍地读呗,又不急,是不是?即使没有任何校验,如果多次读取结果一致,就算基本成功了,这是个概率问题,很大一串数字,每次都错得一模一样不容易,读取一致的次数越多,读取正确的把握越大啦。要最终进一步确认成功,跟世界各地其他朋友抓到的同一音轨对比一下就好啦(参看前面关于“AccurateRip”)。
问:DVD读错了会马赛克和掉音,CD光头读取错误对声音是什么样的影响?
答:DVD马赛克和掉音通常是因为包括读取失败在内的种种原因导致的解码失败,与CD机误读而不知的情况有所不同。
CD机读取的情况下,它往往读错了并不知道,比如一次PCM取样值本来是65535(16bit,16个都是1,全音量或0dB虽然不应该在CD中出现,不过实际上还挺常见的)。读错一个bit,如果是错在最高位,就成了32767,但是CD机很可能不知道读错了,以为音轨里就是32767,就往DAC送。而32767一样是个16bit数据,格式正确不影响PCM解码,DA转换成模拟电压是没问题的。只是转换出的电压值不对罢了,差不多只剩一半电压了。这样的误码表现出来就是声音的失真,而不是掉音。
上面例子比较极端,它要是运气好不是错在高位,而是错在低位的bit,区别就很小了(65535变65534的话,鬼都听不出来的)。事实上它的运气总是介于好和不好之间吧,那就不好说出来什么声音了,就是程度不等的失真信号。
如果误码严重,不是一两个bit,而是涉及控制码,破坏了PCM的结构导致解码失败,CD机就傻了,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时候完全可能掉音,炸音,退盘,死机都是可能的,看CD机容错设计功力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这些情况(一次CD读取出错)的概率到底有多大,个人抓轨经验显示正常情况下抓轨还是很顺利的,这应该说明一次读取误码率没太严重 - 否则你听到的CD就是连续失真的了。
1002. 原版,盗版和刻录CD的区别
“原帖由 hi-wowo 于 2008-9-23 12:16 PM 发表
首先要谢谢JK兄对我的思路的理解。
CD除了数据实际上应该是包括时基信息在里面的。.........但是硬盘里的数据,确是缺乏时基数据的。......... ...”
Hi兄,你的参与,一直是此贴的一份宝贵财富。欢迎和谢谢!前面有一位朋友提到,我之前也注意到过,就是Hi兄的讨论方式也许确是比较独特,我可能并不完全适应,所以有时候总觉得谈的不是一件事,或者对不上:-),多包涵啊。
----- 此回贴也顺便算是交“原版,盗版和刻录CD的区别”那一差吧-------
相信“CD上有硬盘抓轨所没有的东西”的想法,其实是很多朋友怀疑硬盘音轨的最根本原因,有些朋友觉得有“某种模拟信息”,看来Hi兄可能是觉得有“时基”信息。这个我可以解释一下的。
CD上不需要有时基(timing)信息 - 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它是44.1k,不用在CD上“包括”的。相反地,硬盘音轨文件倒是需要包括音轨格式信息(包括时基信息),说明所存音轨的格式,不然谁知道你是44.1k/16bit呢,还是96k/24bit啊?
不知道Hi兄讲的CD上包含的“时基信息”会不会是指“Jitter”- 时基抖动?其实CD上“有用”的Jitter没有,没有用处,有时有害的倒是有一些。“Jitter”这个词表示原本应该固定的时间间隔,实际上却不固定而是有“抖动”,所以它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容易造成大家混淆误解。下面我们看看CD盘上可能有和不可能有的Jitter吧。
- 录音Jitter:“好”的jitter信息,我们做梦都想要,可惜CD上不可能有,实际上地球上都没有
录音Jitter,或者ADC(模拟数字转换器)的Jitter,是模拟-数字转换时,ADC的时钟抖动 - 这是数码音频的“原罪”之一(与生俱来的罪)。录音时AD时钟的抖动,会造成取样时机不准,这次早了一点,下次又晚了一点。因为我们的音乐不是方波,早一点晚一点取样,信号电压已经变化了,所以就得到一个准的电压值,再送去做AD转换,成一个不准的数码值。如果我们知道每一次取样是早了多少纳秒还是晚了多少纳秒,这个数据就是“录音Jitter”。有了这个数据,我们就有可能克服数码音频的“原罪”之一了。问题是谁知道这个数据?是AD时钟吗?如果它知道,它还故意在不准的时机发出取样指令导致AD Jitter的发生,它是捣乱逗我们玩吗?因为AD时钟不可能知道自己不准,更不知道自己每次发出的时钟脉冲怎么“抖动”,所以数码音频在诞生的一瞬间,AD时就不明不白地背上了一个只有上帝知道的“录音Jitter”。录音Jitter这个唯一可能有用的Jitter信息,在发生的同时就丢失了,只有上帝知道,我们不用再在包括CD在内的任何地方寻找了。
(总有朋友以为这个录音Jitter信息是可以获得的,或是存在CD上的,所以我这里特别列出来讨论。其实不仅没有录音Jitter信息记录,就算从上帝那里拿到这个数据,也只能用来离线修正PCM音轨,不可能用来实时调整播放时序。我要是告诉CD机“这个取样提早15纳秒播出,下一个推迟200皮秒”,你猜你的CD机会不会当场冒烟绝倒啊?)
- 压制或刻录Jitter:“不太好”的Jitter信息,CD上必然有,对电脑抓轨基本无所谓没什么影响,但是对CD机实时播放是个挑战。
压制或刻录的Jitter,也就是CD上那些坑和平地(两坑之间没挖坑的地方叫平地),它们的尺度不可能很完美。它们大了小了,太离谱了会导致误码,不太离谱的可能导致读取时输出数码流的Jitter。原本打算这周写的“原版,盗版和刻录CD的区别”,其实就是谈这个问题。不管什么版,制作时手上有100%一致的原音轨是不太难的。正版或盗版,两者没有技术层面的区别 - 压盘设备有钱谁都能买,母盘不比印钞模板难做。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如果用来盗版我们是要在道义上谴责的啊。都是压盘,品质怎么样,取决于设备投资和生产管理,钱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现实世界,JS们追求快钱,不花功夫不花钱,当然做不好,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
刻录,在“坑型”的控制上,应该比压制碟要更有挑战,毕竟人家只要绣花似的保证母盘刻得漂亮,以后一张张压压很简单。刻录盘要把一个个坑都刻得像压出来的那么“漂亮”,还不能跟绣花似的刻得太慢,这个事儿不容易。问题是这个“漂亮”有什么用?如果用来给电脑读取,Jitter不Jitter没什么关系,一样读。如果用来在CD机直接播放,那么这些“坑型”的漂亮程度,和其它很多因素一起(盘片质量,保存状况,转盘素质,转盘特点,等等等等),都会影响转盘的顺利读取,导致输出信号中产生新的Jitter。
不管是原版,盗版还是刻录CD,盘片和其上凹坑平地的不完美,加上转盘机械部分的原始性,必然导致读取过程中Jitter的出现,区别只是严重程度而已。CD机的DAC部分如果没有由独立时钟驱动的时序重整功能(好像没太见过有的),那么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Jitter都会体现在最后DA出来的声音里,那个“味道”浓就不奇怪啦。
说了这么多不重要的Jitter,最好还是那句:只有两种Jitter影响音质:AD Jitter和DA Jitter。其中AD Jitter是“原罪”,没药救的。所以只有DA Jitter是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从CD读盘开始一路产生的各种Jitter,包括数码输出和DAC接收电路Jitter,最终堆积起来一起送到DA芯片,成为DA Jitter。我们有几件事可以做,来减少这些Jitters:
1.不要用CD转盘,而是用硬盘,减少读盘Jitter。因为CD转盘读盘过程中产生一堆Jitter,硬盘没有这个问题
2.选择好的数码输出电路(数码输出口碑好的声卡,或者CD转盘)
3.如果可能,选择带独立时钟的DAC,在DA前一瞬间,重整输入信号,消除之前读盘和传输中产生的Jitter。
1055.数字音频讨论提纲:各种版本CD,音轨,PCM,误码率,Jitter,基本原理大白话和对声音的影响
“原帖由 anony 于 2008-9-23 07:32 PM 发表
做科普真累啊,同情Z兄。。。。”
呵呵,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其实“killing time”是我最向往和钟爱的消遣方式之一,以前一直是一种奢侈品,最近有机会就稍微放纵一下自己:-)
这个“原版,盗版和刻录CD的区别”其实早就想写,不过本来打算写得全面一点,今天匆匆回帖信手涂鸦,只涉及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们对于抓轨相对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对于CD机直接播放区别可以很大。
这个话题看来可能需要覆盖以下问题,欢迎anony兄和所有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啊,论坛本来就是大家的啊。(很重要的是一定得使用大白话,尽量避免术语,否则是彻底浪费时间了)
- 音频CD上有什么信息,没有什么信息,由此引出音频CD可能有什么问题?不可能有什么问题?(误码率和读盘Jitter,并解释再也没有第三样了)
- 误码率和读盘Jitter对于CD机实时播放的音质有什么样的影响?能听出来吗?(误码是随机的,表现出的音频失真也是随机的,不可能听出固定模式或“声底”;特定系统的Jitter是有规律的,特定的CD和特定的CD机配合时,Jitter是有特定模式的,器材好耳朵好不难听出来的)
- 误码率和读盘Jitter对于电脑抓轨有什么样的影响?能验证吗?(误码率增加电脑重读次数,严重了可能抓轨失败,不过通常问题不大;Jitter对电脑抓轨一点影响也没有,再大的Jitter也没关系;对比独立抓轨结果来验证)
- 到底什么是PCM?什么是Jitter?(找或者画几张图,简单解释PCM,取样率,取样精度bits,AD模数转换Jitter - 取样时间偏移导致取样电压误差,DA数模转换Jitter - 模拟电压输出时间偏移导致波形失真,以及AD与DA之间其它一切可以消除的Jitters;这些东西画几个图大家就清楚了,其实原理很简单,发烧友如果不了解挺可惜的)
- 如果有必要的话,稍稍深入探讨Jitter的特征和它对DA输出音质的影响规律(频率分贝和幅度,对解析度和全频平滑响应的影响)
-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Jitter对数码音轨(不论CD,硬盘或是别的什么)播放时音质的影响?(如何尽量减少DA Jitter?有独立DA时钟消除读盘输出和传输Jitter最好;否则就辛苦一点,要努力控制从读取,输出,传输到接收的每一步上可能产生的Jitter)
- 如果有必要的话,回头谈谈如果一定要“矫正”AD Jitter,应该怎么做?(海量音色谐波数据库,加上人工智能,加上超级计算机,对比音色谐波数据库分析AD Jitter造成的音色失真,并加以“矫正”。这在将来不是没希望,不过今天这些资源还需要优先用来模拟核爆,预测气象和分析宏观微观经济什么的。)
1021- 到底什么是PCM?什么是Jitter?
PCM取样:模拟到数字转换(ADC),理想状况,无AD Jitter
这是一个简化的PCM示意图,采用3bit的取样深度,8倍于信号频率的取样频率(比如用160khz取样率对20khz的模拟音频信号作模数转换)。这里可以看出数字音频的两个大问题:
1.取样深度(bit数):可以看到3bit取样值并不能精确表示实际模拟电压,所以得到的取样值只是实际信号电压的一个近似值。模拟信号电压是连续变化的,有无数个可能值。而今天CD标准的16bit取样深度,只能表达65536种可能值,不压缩的话只能表示40多dB的动态范围。所以就像图上看到的,对于大动态和小细节都只能压缩之后才能表达了,中间的表达也一样不够细腻。将来通过增加PCM取样深度,比如24bit,32bit,可以大大改善这个问题,不过那就不是CD了。
2.取样频率:这里已经采用了8倍取样频率,所以可以比较好地抓住信号波形的主要特征。而CD标准只是2倍于20khz的取样频率,想象一下,在图中的8条红色取样竖线去除6条,剩下的2个取样点怎么能准确地表示这个波形?如果你留第二和第六个取样点还有点样子,如果是第一和第五个点会怎么样?CD标准的44.1khz取样率对于20khz的高频,原始取样值就已经很不理想了,以后能回放成个什么样子就不必期望太高啦。至于用CD音源通过全频功放全频喇叭听30khz,50khz的全频音乐,就不是听不听得到,感觉不感觉得到的问题,而是音源里根本有没有的问题啦。当然啦,我完全同意没有的声音也是能听得到的。96k甚至192k的数字音频格式,能够记录到更高频率(50khz到100khz)的模拟波形,这个有没有用大家看法不同,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10-20khz的高频,这是大家都需要的。
了解了PCM,了解了44.1k和16bit是怎么回事,就知道CD标准的限制,就知道什么东西是不需要在CD音频里面寻找的了。也知道为什么磁带和LP这些模拟的东西可以继续存在了。当然模拟有模拟的问题,接触式读取的机械电磁部件带来各种干扰噪声;模拟放大,特别是在音源小信号时的放大,失真很大抗干扰力很差;保存困难磨损严重带来更多失真。所以总的来看,模拟音源动态大,细腻度高,频响宽,但是同时失真大,信噪比低,保存困难。而数字音频差不多正好相反,唉,一对难兄难弟啊。本来今天的技术完全可以把模拟音源发展得更好的,可惜没人去做了,我们只有期待192k/32bit的数字音频啦。
稍后再看看Jitter吧...
PCM取样:模拟到数字转换(ADC),实际状况,有AD Jitter
上面的图是理想状况,也就是说那个AD转换时钟是上帝控制的,不会抖动。下面这个是人类做的ADC,所以取样时钟是有Jitter的。什么是AD Jitter呢,看图上就是取样时间点(竖红线)不跟理论取样时间点(长竖虚线)吻合。有什么后果呢?
1. 由于取样时间偏早或偏晚,取样电压和应该取的电压不同,经过AD转换后得到的取样值就有误差了。对比上面理想取样值,可以看到第一和第七取样点上,得到的取样值实际上错了。
2. 在图上你能清楚看到每个取样点的误差方向和幅度,是早了10分之一周期还是晚了8分之一周期。这就是著名的所谓“录音Jitter记录”数据啦。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数据是记录在CD上的,不过很遗憾,这个数据是不可能得到保留的。母带上没有,CD上没有,这个世界上哪儿都没有,上帝那儿也许有。道理很简单,我们已经尽可能地控制这个AD Jitter到力所能及的最小值了,一套AD设备要是能知道自己的取样时间是怎样偏差的,它干吗不干脆纠正这些偏差啊?它不知道,所以AD Jitter一旦发生,结果就是取样值不准,而在时序上不会留下任何记录 - 它回报告我们它是以44.1k取样的,至于取样时序精准度,它只能说据他所知是最精确的。所以我们不必在原版CD或者任何其它神秘的地方试图寻找“录音Jitter记录”啦,死无对证,没有的。
好了,现在我们有PCM了,虽然不太理想,由于AD Jitter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不可恢复的偏差。好在PCM在接下来直到DA转换之前,我们只要愿意,就能保证它再也不会发生“失真”了 - 数字世界是没有“失真”这个词汇的。这个PCM流,唱片公司可以把它做成母盘刻成CD,你可以拷来拷去,拷到硬盘,拷到哪里都行,在整个数字传递过程中,我们有办法保证它不发生任何改变(或“失真”)。
接下来,当你要听它的时候,又一个挑战就来了 - 你得把它转回模拟信号,才能放大播出。下面我们看看DA部分吧...
PCM回放:数字到模拟转换(DAC),理想状况,无DA Jitter
先看看理想状况,DA时钟是上帝控制的,没有误差,没有Jitter。图上蓝曲线是原始模拟波形,红竖线是AD取样时得到的PCM取样值序列,上帝帮忙把这些取样值以完美的时间间隔完成DA转换变回模拟电压,绿色曲线是由这些模拟电压得到的回放模拟波形。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回放模拟波形跟原始模拟波形并不吻合,原因如下:
1.取样深度限制造成取样值本身就不精确,已经经过了“四舍五入”取整
2.AD Jitter造成有些取样值是不准的,偏差程度取决于AD Jitter的幅度和当时原始信号波形变化的速度
3.AD Jitter造成取样时机不准,但是我们没有这个Jitter具体情况的记录数据,无法按照当时真正的不完美的取样时序回放这些电压,现在有上帝帮忙我们也只能按照理想时序(44.1k,无Jitter)来回放
这个结果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它已经是我们作为CD消费者所能追求的最佳结果了。如果没有上帝帮忙控制时序,避免DA Jitter,我们实际能得到的结果会更不理想...
PCM回放:数字到模拟转换(DAC),实际状况,有DA Jitter
这才是血淋淋的现实,让我们来勇敢面对吧。蓝色是原始波形,绿色是理想回放波形(以前AD Jitter作的孽我们只能认了啊),红色曲线是有DA Jitter时的实际波形。红色竖线表示实际DA时间点,DA Jitter使得它不能与竖虚线表示的理想时间点吻合。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情况下,CD音频PCM信号处理不当的话,Jitter可以比图上画得严重得多,造成输出波形的失真也会严重得多。
很显然,图上显示,DA Jitter越大,实际回放时间点偏离理想时间点就越远,DA输出波形失真就越严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消除Jitter,来减少回放波形的失真啦。
另外我们也从图上可以看出来,Jitter对回放波形质量起作用的唯一机会,就是在DA转换时,影响DA电压输出时间。在PCM信号送入DA芯片之前的整个传输过程中(从CD转盘读出,经输出电路到SPDIF端口,数码线,DAC输入端口,DAC接受电路等等关口),PCM取样值之间的排列间隙不管怎么变化(不管中间过程Jitter多大),只要在送入DA芯片之前的一瞬间,如果我们能重新把它们按照44.1k的精确时序间隔排列整齐,那么DA芯片出来的波形失真就能最小化到接近理想状况。而且这个时序重整(或者叫Jitter滤除)过程中不需要任何额外信息,只需要知道PCM流的频率(是44.1k,48k还是96k),我们就能知道理想的回放间隔是多少纳秒。
现在我们可能可以评价两种不同的Jitter控制方式啦:
方式1:层层控制,全线作战。尽量减少PCM传输中每一步的Jitter,希望它们最终叠加在一起时不至于太离谱。也就是,天价转盘,昂贵的输出电路,发烧端口,发烧线材,多级PLL的DAC接收电路,还有其他一切可以想得到的影响因素,电源,屏蔽,避震,温湿度,每一步都尽可能做到最好。这是一种玩法,与全世界为敌,反正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有钱的话是一种玩法。当然如果不能采用下面方式2的话,这也是唯一的办法,简单讲,就是“尽人事”吧,能做的都做了,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方式1也可以适当优化一下,就是尽可能减少一些环节,“少只香炉少个鬼”嘛,应该也是一个思路。比如说转盘是个Jitter高产户,能不能用硬盘把它替代了?或者用天价CD机,通过缓存来打断转盘和后面的同步,隔绝转盘Jitter。(唉,其实硬盘就是离线缓存啊,可惜太便宜上不得台面不入大师法眼啊)
方式2:末端控制,中间不管。既然我们看到了Jitter只在进入DA时才起作用,那么我们能不能前松后紧,前面先做甩手掌柜死人不管,最后再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一把呢?这就是用独立时钟驱动DA芯片的方式。之前的Jitter不管多大,只要DAC接收电路还能锁定同步,不至于丢了信号,下面就采用独立DA时钟,打断DA时钟与输入PCM信号时钟的锁定,隔绝前面的一切Jitter。
差不多了,我也该咔了困了。这一通对于PCM和Jitter的大白话解释,虽然简单,基本道理都在了。数字音频最基本的套路就是这么回事啦,也不用专业人士才能了解的。如果忽略那些录音DA中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剩下也就误码率和DA Jitter两样东西会影响音质啦。其中误码率对音质的影响是随机的,因为误码的产生是随机的。严重了就爆声、断声甚至退盘、死机,但是通常误码很少,不太严重。表现在音质上,你如果有金耳朵,可能会感觉到怪怪的有点不对(时不时有一个输出电压值错得离谱,但是每秒有4万多个电压值播放出来,这个怪电压的出现也没什么规律),但是你绝对(我又绝对了,呵呵)不可能给它“画像” - 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规律,没有“长相”。
换句话说,一个音轨通过不同播放方式(CD转盘或电脑播放器),或者一张CD拷贝出的不同版本在同一个播放器上,通过同样的DAC和后端器材播放出来,如果能让你听出可以描绘的区别,(比如说声底厚了薄了,高频亮了暗了,低频“快”了“慢”了,解析力高了低了,声像清晰了模糊了,等等等等...),那么你可以确定这一定是DA Jitter惹得祸,不关误码率的事儿。(当然也可能根本没有区别,我们也能听出区别,那就是另外一个大话题啦。)
DA芯片和外围模拟电路当然也影响音质,但是这些是模拟世界的事情了,俺不懂也管不了啦。不过模拟世界的东西失真是必然的,爽不爽很多都是靠感觉,所以说DAC声音怎么样,除了DA芯片前的独立时钟外,别的都是口味问题啦,大家自己去找自己那杯茶吧。话说回来了,Jitter造成的DA失真也是一种失真,所以如果对上了谁的口味,也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天价CD机的味道就是Jitter造成的DA失真和其它模拟电路失真的叠加结果,缺一不可的。
1071-到底什么是PCM?什么是Jitter?补充一下升频和扩位吧
看到一贴提到升频扩位(Upsampling),想起来这个其实是DAC和很多播放机都在做的事,应该在“到底什么是PCM?什么是Jitter?”的讨论中补充提一下的。
借用一下前面谈PCM时的第三张图吧 - 使用AD后得到的PCM准备还原模拟波形(DA)。在用DA还原模拟波形前,我们还可以做很多数字到数字转换(DD转换),其中升频扩位是最基础的。图就懒得再改啦,大家就跟着说明简单添几条横线竖线吧,好在也简单。
所谓升频,就是你在图上现有的竖虚线之间插入新的竖虚线(增加“假取样点”),在新增的竖虚线位置“算”或者“猜”一条红竖线(假取样值)。这样,原来44.1k的信号就“变成”88.2k的了。不过,你猜猜这个变出来的88.2k的信号里,会不会包含AD时没能记录的30khz的超高频模拟波形信息?升频中,如何去算或者说猜这个不存在的取样值,是学问的全部所在,最简单的是算前后两次取样值的平均值,所谓线性插值,这个办法够土,不过还是有不少产品用的。其它的算法有无数,好坏说不清的,耳朵收货吧。
扩位呢,就更简单啦。你在图上的横虚线之间插入新的横虚线(取样值可能值,或者叫位宽),就是扩位了。两条横线之间插一条,就是扩一位,加三条,就是扩两位。通常大家把16bit扩到24bit,也就是在两条横线之间加255条新横线,扩8位。加完了,PCM取样值的可能值就多了,比如说我们有些点取成2的,其实应该是2.35的,以前没办法只能写2,现在可以记得更精确了。不过那个2.35还能恢复成2.35吗?不可能啦,那是AD的错,AD的错是没法恢复的 - 因为你没有根据说他错啊。那么为什么还要扩位呢?一是为升频服务,这样升频时计算出的新取样值可以有更多可能值,来表达更平滑的曲线。二是就算不升频,其它各种数字信号处理也要求扩位,否则会有严重误差。比如说最简单的数字音量调节吧,就是除法啦,你要调低音量20%,那个2调低20%是多少啊?不扩位的话就是1啊,你不会满意吧?(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数字信号处理中取整一般都是用去尾法,前面图中四舍五入只是便于外行理解)
升频扩位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了,那么它们可能带来什么,不可能带来什么?
升频扩位可能带来的好处:可以带来更平滑的输出(减小输出波形锯齿),如果原AD取样点之间原始信号没有发生过戏剧性的变化,那么经过升频扩位再DA出来的波形,会比不升频扩位直接16位DA得到的波形更接近原始波形。多么接近,看算法看运气了,毕竟是猜嘛。
升频扩位不可能带来的好处:升频扩位不可能恢复AD时的错误,不管是AD Jitter造成的时间误差,还是Jitter和AD电路误差、以及原取样深度不够而取整造成的取样值误差,还是AD取样率不够而漏掉的高频波形信息,都是不可能通过升频扩位来恢复的。时序上讲,我们只能认为AD的时序是理想的,无Jitter的;数值上讲,我们只能认为原AD得到的PCM中的取样值是精确的。取样率上讲,我们只能假设两次AD取样之间,信号波形没有多次过0(没有更高频信号)。
这也就告诉我们,把44.1k的PCM,不管升频到192k还是768k,都不可能得到22khz以上的音频信号;不管扩位到24bit还是32bit,都不可能恢复原来取样值的误差。为什么?因为升频算法的假设就是“原信号两次取样值之间没有戏剧性的变化”,所以,两个相邻的取样值如果是2和3,我能猜的中间假取样值只能是2和3之间,比如说懒的就猜2.5,勤快的可能分析波形走势后猜2.2更合适。但是只要你在2和3之间猜,无论如何不会制造22.1k以上频率的波形。怎么才能造出来呢?你得猜个-2,-3什么的,波形得过零,这样波形的频率就真的提升了,这就是“戏剧性的变化”。问题是你敢吗?凭什么啊?哪个算法敢猜2和3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个-3啊?这不是凭空捏造吗?(当然,上帝可能知道原始信号当时可能真的过过0,是-3,下次取样前又回来了,也就是说确实有一个40khz的信号波形因为AD取样的网眼太大而“漏”掉了。可惜上帝没法告诉你,升频扩位算法也不能凭空瞎猜)。
那么各种升频扩位算法之间的区别或者好坏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在2和3之间,你算的是2.1,2.2,2.5,2.8还是2.9。看谁猜波形猜得更准更好听。怎么比呢?耳朵收货啦。呵呵,不过耳朵只能收好听不好听,这个跟猜得准不准还不一定是一回事(猜比较准那个你不见得觉得好听)。
还有一个办法是,你可以扮演上帝过过瘾。怎么玩呢?先弄一个192/24的音轨(当然是用192/24的ADC直接取样模拟母带得来的,不要是DSP忽悠“算”出来的啊),然后你用DSP把它降级成48/16的。作为考题,把这个48/16的PCM发给进京赶考的各路软硬件升频扩位器,让他们给你弄成192/24的交上来。等答案收上来了,你就可以扮演上帝了,因为你有“标准答案”啊(最早的192/24直接AD取样结果)!一个个比对,你就能判断谁猜的更准,更接近原始波形。实际上各厂商就是这样评估自己的算法的,不过他们不会公布他们的结果。
顺便问个问题,如果有个赶考的神童交上来的答案(48/16到192/24升频结果)PCM里,含有24khz以上的波形记录,比如说30khz,50khz的,你给他打几分啊?应该打0分的喔,这小子一定是偷了你的标准答案了。因为你给他的48k的PCM,尽管是192k降频得到的,也是不可能含有24khz以上信号的,这个即使外行看来这些PCM,Jitter系列大白话,也能弄明白了吧?
Slide3.JPG (75.91 KB, 下载次数: 22)
1298.平衡输出跟RCA输出相比有什么优势
原帖由 pankedas 于 2008-11-3 11:45 AM 发表 
想到了个问题来请教楼主大哥,DAC1带平衡输出,那平衡输出跟RCA输出相比有什么优势么?我听说是平衡输出在中远距离比较有优势,短距离内呢?请楼主大哥在理论上帮忙分析下再说说实际听感,嘿嘿,谢谢啦。通讯的 ...
平衡传输是有不少好处,不过在家用环境单端(非平衡)传输也基本胜任的。
平衡传输的好处,想得起来的列几个吧:
- 平衡传输用的双绞线,抗干扰力强,适合长距离(你的网线和电话线都是平衡双绞线,分别走100m和几公里,一般甚至都不屏蔽)
- 后端如果是平衡(差分)放大的,可以抑制共模干扰(就是正负两条线芯同时受到的干扰)
- 平衡线传输一正一负两个电压到后级,合起来信号电压大,信噪比高,与后端匹配合适时后端需要的增益就小,相应的放大失真也小
- 平衡线的信号地和屏蔽地可以分开,如果前后端器材接地设计合理,可以实现传输中信号地跟屏蔽地的分离;单端的屏蔽和信号地不可避免地是公用的,所以才会有烧友们屏蔽一头接地的土办法(严格讲不应该的,不过非平衡有时候没办法)
家用环境下,传输距离短,电磁环境相对简单干净,所以单端(非平衡)用用也不错的。如果刻意地把平衡输出接到非平衡后端器材,根据前后端器材各自的具体情况,转接线要很小心选择或制作,有时候需要接平衡的2和3针,有时候接2和1针,后一种情况下又要根据平衡输出电路的设计不同,3号针需要接地或者悬空,弄错了要伤器材的。所以我的建议是,不是绝对必要,不要用平衡口接非平衡口。
听感这个东西太主观啦,避免技术差错之后,听感只是个人的事情了。DAC1的输出信号可以很大,接后级小心后端器材输入级饱和,需要先小心调试一下,否则如果功放输入级就削峰了,听感自然不会好啦。
1493. 同轴好还是光纤好?
刚回来一个老帖子,想想这个话题跟这个帖子倒是蛮相关的,也不记得以前有没有这些详细写过了,干脆贴过来吧。
同轴好还是光纤好?不是这么简单化的问题。简单答案是自己在自己的系统里听,同轴线要买好一点的,但天价同轴线是骗人的,光纤能通都是一样的,好不好看器材不看光纤。
对数字音频信号而言,传输中的问题主要是Jitter。所以其实是同轴与光纤哪个Jitter大的问题。
同轴线的最重要参数是特征阻抗,要求收发端和整根线材上的特征阻抗都尽量一致,尽可能避免高频信号在阻抗不一致的地方反射后产生Jitter。SPDIF规范的特征阻抗是75欧,所以特征阻抗全程稳定在75欧左右的同轴线,比劣质的同轴线好。当然前提是,两端器材的收发器的特征阻抗也是75欧。很多器材本身的特征阻抗不准,比如说如果你的器材太劣质特征阻抗做成了50欧,那么你用一根20年前电脑网络用的50欧同轴线,Jitter反而会更小,效果会比用最好的同轴数码线更好。
不过对于烧同轴线烧太猛的兄弟,我建议同轴线不用烧太过了。再烧的同轴音频线也好不到哪里去,一百万美金做的音频同轴线也不会是全程75欧的,除非你只用BNC头,不用RCA头,也不用BNC到RCA转换接头。只要用到RCA端口,就做不到75欧,BNC口可以的,可惜家用器材不用BNC头。
再说光纤吧,千万不要烧光纤,能通的都是一样的。光纤有两个重要参数,衰减和色散。最烂的光纤每公里衰减超不过1dB,但是一个接插头就有0.5dB的衰减。所以一根一公里长的劣质光纤带俩接头最多有2dB的衰减,他们对Jitter完全没有影响。色散则是对激光而言才有意义,几十公里之后会影响信号质量。我们的音频设备的光收发器根本就不是激光,本来就是杂色的,又只传几米,所以色散就根本不相干了。
那是不是光纤就完美了呢?是的,光纤做几米的传输时可以说是完美的,不过光收发器不是完美的。所以用光纤听,可能比同轴的Jitter少,也可能多,这取决于你的器材,跟光纤一点关系没有。如果用光纤,两端的器材都需要做光电转换,这个光电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Jitter。
回到问题,光纤好还是同轴好,其实就是比同轴传输中产生的Jitter更大,还是光收发器产生的Jitter更大,你说这个问题能回答吗?不能的,谁知道你家的同轴线有多好,你家的光收发器又有多好?
有用的结论是两点:
1. 同轴线的质量影响Jitter,对音质有影响,所以好的同轴线是有意义的。所谓好的同轴线,就是特征阻抗尽可能全程稳定在75欧的线。再贵的线只要用了RCA头都不可能是全程75欧的,所以不要烧过头了,没有一根音频同轴线值得天价的。有那点钱财和精力去烧同轴线,不如把你器材背后的RCA插座拆了换成BNC的,比用一百万美金的同轴线强多了。
2. 光纤传音频不是完美的,收发器决定质量好坏,但是光纤只要能通都是一样的。鉴于数字音频的极短传输距离和极低带宽需求,很难找到一根光纤是不胜任的。今天的光纤,一般是用来在几十公里的距离传输几十Gbps到几百Gbps的信号的,最差的也能在几百米传输10G的,像数字音频这样在几米的距离上传输几个Mbps的信号,就是在千分之一的距离上传输千分之一的带宽,一百万分之一的质量要求,实在是不需要光纤有质量的。当然家用光纤一般是塑料的,但是也是足够了,没有比玻璃光纤差一百万倍,能通都一样的。
1504. Jitter可以在CD,内存,硬盘和网络之间传递吗?
看到这里有好多关于完全一样的wav文件会不会有听感不同的讨论,觉得很有意思。所以特地注册一个账号,向各位朋友汇报一点我了解的关于Jitter传递的粗浅认识,想跟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先简单看看CD音轨是怎么变成硬盘文件的过程,以及Jitter在整个过程中是如何转变的吧。看看抓轨软件怎么做的,如果有兴趣,将来还可以看看其它方式比如CD对录是怎么做的。
1. CD读取:抓轨软件会对操作系统发出请求要求读取CD,光驱驱动软件会被调用,光驱控制器转动光盘按照抓轨软件要求读取一个个扇区上的音轨数据(这个过程的细节有兴趣以后可以展开谈)。这时候的读取速度一般是10到20倍于CD播放速度,也就是1.5-3M byte每秒。这时的bit time在10-100纳秒数量级上,所以Jitter也是大致这个数量级上。注意如果用1倍速读取的话,bit time就10倍20倍地增加,Jitter也会随bit time一起增加到100-1000纳秒级。光驱会把读盘得到的数据先暂存在内部缓存上,攒满一次请求的数据量,就用DMA从光驱缓存上把音轨数据读出来,通过IDE(或者SATA、SCSI)接口传送到主机内存里。这次光驱缓存对主机内存的传输速度就是IDE接口的速度,几十兆到一百多兆byte每秒的速度。
2. 内存中转:内存的访问速度以800M DDR2内存算,是800Mo每秒或者最高6.4Gbyte每秒,每个内存字之间写入的速度是跳变的,或者说写内存时有非常明显的人工制造的Jitter。当光驱完成一次DMA传输把一块CD音轨数据拷贝到内存,操作系统会通知抓轨软件“你的快递到了”。抓轨软件一次又一次地发出读光盘请求,把读到内存的音轨数据做一些检查和简单处理,攒到一定数量的音轨数据,等自己申请的内存快堆满了,就会把检查完的音轨弄成一批往硬盘写,然后继续请求读CD直到完成抓轨。写硬盘的工作,对于抓轨软件来说,要做的就是请求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创建和打开一个硬盘文件,然后一次一次不定时地通过DMA请求把指定内存位置上的音轨数据拷贝到硬盘。其中在音轨暂存在内存里的这段时间,每过几十毫秒整个内存还会被重写一次,因为内存里每个bit就是一个爱漏电的小电容,不赶紧重写等电容充电漏光了,就不知道是0还是1了。
3.硬盘写入:硬盘驱动程序每次接到操作系统写盘请求,就会通过DMA从内存指定位置读取音轨数据,写到硬盘内的缓存上。然后硬盘控制器会根据磁头调度算法寻找合适的时机把内部缓存上的数据写到磁盘上。硬盘磁头读写盘的速度在1Gbit每秒左右,bit time是1纳秒左右,如果要讲Jitter也是这个数量级的。
上面过程我们看到了一路上Jitter的转变,从CD读出时的10-100纳秒级或者很多毫秒级(不同扇区),到内存读写的纳秒或者很多秒级(不同次读写之间),到硬盘写入的纳秒级或者很多秒级甚至分钟级,这整个过程能不能忠实地或者不太忠实地传递最初CD读盘的Jitter?
这个过程中,大家会注意到各个步骤的存取速度(或者说时钟频率)是相差很大的,有的很快有的很慢,而且那些钟是走走停停的并不连续,那么这样的操作怎么能完成的呢?这中间需要缓存和等待,很多次的缓存和等待。实际上,如果从CD上的一段音轨的角度来看:它被从碟片上读出来写入光驱缓存,然后在缓存上歇了一会儿等等后面的兄弟;等凑齐一批兄弟,就一起坐上一辆叫IDE的地铁进入主机内存继续等着;等轮到抓轨软件干活了,从内存把音轨读到CPU看看有没有问题,没什么问题就继续在内存里等着;又等了不知多少毫秒或几秒,突然跟内存里的一大批兄弟一起被写到硬盘缓存,接在又一次开始了无聊的等待;等磁头有空了闲着没事做了,或者有足够多兄弟要求去磁盘上同一个地方了,才被写入到磁盘上变成磁翻转。如果换个角度,从磁盘上写完了的一条音轨来看,它其实是被分尸成好多段,写在磁盘的不同位置上。每一段写入的时间间隔可能是连着的,也经常可能差了几百毫秒,甚至可能差了很多秒或很多分钟。
回过头来我们现在看看磁盘上一条音轨的“写入Jitter”。同一区段上的bit之间,写入jitter是1纳秒以下,不同段之间的是几毫秒到几百毫秒到很多秒不等,最气人的是,写入的顺序不一定是按音轨内容的顺序,最后一段可能是最先写入的。你说这么个乱七八糟的“磁盘写入Jitter”怎么能反映当年的CD读盘Jitter啊?其实就是当年那个CD读盘Jitter,因为是20倍速读取的,如果条件差不多,Jitter也只有1倍速读取时的20分之一左右,就算是出了奇迹带入磁盘了,也不见得比天价CD机的Jitter大。真要拿硬盘跟CD比jitter,硬盘的读写速率是1Gbps级的,CD机是1Mbps级的,硬盘的Jitter是CDjitter的千分之一(串行操作,时钟频率越高,jitter的绝对值就越小)。不过jitter是只讲相对值,不讲绝对值的,就是用UI(单位时钟间隔)做单位,不用秒做单位。换句话说不同时钟频率的信号,它们的jitter没有比较意义,也不可能传递。
实际上,Jitter只有在带有(严格或不严格的)时钟同步的操作步骤之间才能传递,比如说CD机1倍速读碟,解调解码分离出PCM数据,通过SPDIF或I2S或任何机制向DAC传递,DAC锁定并接收信号,送入DA芯片,这样一路共享或分享同一个时钟,各步骤之间存在时钟锁定,这种情况下Jitter才能传递。ASRC则是一种不严格的时钟同步,虽然每个bit可以不同步,但是宏观上是同步锁定的,如果不断线,一千年后DAC和转盘的时钟还是锁定的。
如果信号传递过程中根本没有(哪怕是不严格的)全程时钟同步,就不存在Jitter传递的命题了。比如说用低速从A传到B,歇了一会儿,又高速从B传到C,又歇了几天或几年,又高速从C传到D,最后低速从D传到E,在E点看到的Jitter,就完全是D点到E点之间产生的,跟前面的A、B、C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要问CD上的坑的长短怎么回事,它不是能存很多年吗?其实CD上的坑的长度抖动在写入时就并不体现(或者说记录)前端信号的Jitter,而是写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的产物,在读出时既不唯一决定也不直接决定读出信号的Jitter特征(也就是说不同转盘或者同一转盘不同次读取,得到的Jitter特征不同),它只是众多Jitter成因中的一个,但并不是一个Jitter传递者,也不是Jitter能够在两个离线传输操作中传递的证明。
如果我们要找一次回放过程中的Jitter的话,要从回放时钟的源头开始算起,在回放时钟产生之前的步骤跟回放Jitter是没有关系的(跟读硬盘之类的操作无关的,除非你用44.1khz的时钟读硬盘再同步传输到DAC)。如果是44.1khz的音轨,我们要找44.1khz时钟的来源,是CD读取时钟,还是CD缓存后的串行化时钟,还是声卡时钟,还是操作系统软件模拟时钟,还是外部独立时钟?总之它一定要是一个44.1k或者被用于获取44.1k脉冲的时钟,而不会是内存总线时钟,不会是硬盘读写时钟,不会是墙上挂着的那个钟,因为它们都跟最终回放时钟(DA时钟)的产生没有任何关系。说到底,有时钟才有Jitter,没有时钟就没有Jitter,不相关的时钟之间不传递Jitter。
最后顺便提一下“Jitter记录”的问题吧,Jitter能被记录吗?能,但是只有傻瓜才去记录Jitter。为什么?因为记录jitter就跟记录误差一样,你说我这个电压是2.55V,误差是+0.003V,或者你说我身高是2米,误差是-20公分,这叫做记录误差。但是你为什么不说这个电压是2.553V或者你身高1.80米呢?Jitter的记录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知道Jitter是多少,为什么不干脆去除它,记下来当饭吃啊?如果我们要测量和记录jitter的数值来修正PCM信号的Jitter,我们就需要比主信号脉冲高得多的信号频率(比如192khz)来记录Jitter,结果是你存下了一条44.1k的音轨信号,外加一条192khz的Jitter修正信号流,你说这有趣吗,好玩吗?再说了,真要是用192khz数据流记录Jitter,对于改善44.1k的Jitter帮助也不大,只能修正1/4脉冲宽度的Jitter而已,修正后的Jitter还是可能很大,1/4UI的jitter其实在好的系统里算是大的了。如果我们脱裤子放屁用一个比主信号更高级的信号载体来记录Jitter,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这个高级信号载体记录音频信号本身啊,直接弄一条192k的音轨不好吗?就好像说,你故意用一把很不准的尺测量长度,然后再拿一把很准的尺去测量前次测量的误差,然后把不准的测量值和精准的误差值一起记录下来,你说有这么干的吗?Jitter就跟误差一样,我们知道有误差,我们甚至知道误差的可能范围(比如+/-1V什么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条件不允许知道)具体每次误差是多少,如果我们知道的话,当初就不会记录有误差的数据了。
再加一个,PCM或者wav里面有没有记录时钟和Jitter?都有!有时钟,隐含时钟,就是说它通过控制信息告诉你,我是44.1k的或者96k的,你要用44.1k或者96k的时钟来给我作DA转换。但是它没告诉你(也没法告诉你)怎么产生一个44.1k或者96k的时钟,它也不知道你给它做DA时候加的44.1k的时钟准不准,更不知道你的时钟有没有Jitter了。那PCM信号里有记录Jitter吗?也有,也是隐含的,不过这次隐含得更彻底,根本就没写。就是0嘛,写个啥呀,你要用0的jitter来播放我。这个跟一张琴谱一样的,琴谱上也有时钟,也有Jitter,它说,我是4/4拍的,Jitter是0,你要用稳定的4/4拍来演奏。至于你怎么找到4/4拍的感觉(时钟脉冲),怎么保证节奏稳定(0的Jitter),那是你的事,琴谱(或者PCM)才不管呢。有没有琴谱上不写多少拍的呢?有。怎么办?你一定知道,猜呗!同理,也有PCM不写时钟的,但是播放它的设备能猜出来。Jitter为什么没写?因为它估计你一定猜得出来(它认为)是0啊!要是它知道当年AD时的Jitter不是0而是具体什么数值,该是多少它早就调整好了。
Jitter的来源 - 要从系统整体来看
Jitter可以有无数的来源,简单讲任何直接间接干扰模拟电路的因素都可能影响Jitter。
晶振是Jitter来源之一,但是远不是最大来源,往往都不是重要来源。晶振作为一个元件,其选择应该服从(时钟)系统设计,普通的电路里换再好的晶振最多就是还兼容而已。现在常见的系统中Jitter能大到10UI以上的,晶振的抖动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半个UI啊,而且晶振的UI跟PCM的UI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晶振对音频jitter的贡献实在有限。至于晶振的短稳是否随机,要分开看,热扰动是随机的,制造的不完美是不随机的,我想每个晶振都要subject to both factors。
Jitter可以有太多的来源,我试试从终点站反过来找源头吧。以电传输曼切斯特编码的最简单形式来说,Jitter的(或者美女之美的)最终的具体表现形式:
1. 一方面是接收端脉冲波形的畸变(或者我目力所及看到美女的具体模样,注意我可能近视老花可能戴墨镜)
2. 另一方面是接收方时钟恢复电路对方波边缘畸变的敏感度(或者我大脑的视频信号处理能力)
只讲信号波形的jitter没有意义,还得看接收器分离出的时钟Jitter是多少(波形畸变不是Jitter,接收器分离出的时钟抖动才是Jitter)。而且接收器本身也是构成传输环路的一部分,其阻抗特征本来就会影响传输线路质量,影响脉冲波形,所以没有接收设备谈Jitter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没有新娘就没有婚礼。也就是说Jitter是发送方、传输介质和接收方共同创作的,少一个就无从谈起的。我们经常听说这张碟的Jitter是多少,那台机的Jitter是多少;我们也会听说“我测过这个信号的Jitter是多少纳秒”,现在我们知道,这样所谓jitter都是没有接收方甚至没有传输方的jitter,如果没有详细说明实验条件,不看也罢。
前面没有讲jitter是怎么来的,却讲了一堆jitter到底存在于哪里,长什么样。jitter存在于发送、传输和接收三方构成的传输回路上,表面表现为脉冲的波形畸变,实质是接收器分离出的时钟抖动。有了这些,找jitter就容易了:
3. 接收器时钟恢复电路的设计实现,直接影响Jitter(你说“产生”也行,任何jitter都要靠接收器才能“变现”的)
2. 任何能对脉冲波形传输过程造成失真的因素影响jitter,包括干扰,阻抗匹配等等
1. 发送器发出信号时就有的Jitter,包括转盘输出jitter,各种内部干扰(地环、叉谈等),线路信号反射,串并转换,光电转换,发送电路,等等等等。
唉,乱七八糟的,不知道这么讲对没有数字背景的烧友有没有帮助,给我点反馈吧,大白话和大白菜逻辑其实很累人的,抽烟去啦。
Jitter的数字特性和模拟特性
p兄点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记得要写一点这方面的,忘了是忘了写了还是写了忘了,呵呵。
没有一种“特征”是无法定义的,否则按照定义它就不是“特征”啦。比如说连最没劲的“随机”特征其实也是有正态分布或者其它很多种分布的。Jitter当然也有特征,只是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为对它感兴趣的人太少,只有涉及要求“疯狂精确”的AD/DA转换的应用,才需要了解jitter的特征模式。绝大部分对于jitter的研究集中在如何控制其规模方面,和如果提升接收器的jitter抵抗能力方面了,因为对于数字传输而言,jitter只是提升可靠传输速率的挡路石,没有什么其它危害,大家不太在乎它也不太讨厌它。
Jitter有数字特征和模拟特征,前者的研究还是非常充分的,因为它对于数字领域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些研究就没有今天的数字通信,换句话说你就打不了电话上不了网。Jitter的模拟特征,或者说Jitter对于AD和DA过程的干扰及其后果,研究得很少,因为没有人需要啊。比如YUV或VGA模拟传输数字视频吧,1080线还一秒60帧早眼花缭乱了,你还看得出Jitter?数字电话谁在乎啊,jitter是以毫秒为单位的大家听得也很满意。发烧音频几乎是唯一的苦主,别人都不在乎Jitter的模拟特性,谁研究啊?
Jitter的数字特征有很成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Jitter的分布范围,幅度特性。“眼形遮盖图”就是典型的表示之一,它揭示的是,接收器电路需要什么样的Jitter抵抗能力,才能有效接收一个特定信号。音响厂家有时候也去弄个Jitter眼图出来,其实没什么意思,从眼图无论如何是看不出来Jitter对音质的影响特征(频响、相差和杂音)的。
Jitter的模拟特性,也就是用特定Jitter的时钟信号去控制DA节奏(AD先不谈吧,反正大家也不玩AD吧),出来的模拟信号的失真是什么特征的。如果你觉得是随机的,那你太幸运了,那就成了底噪了,这么小的底噪没人听得出,Jitter等于不是问题了。但是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的时钟Jitter各自会在DA输出的模拟信号里留下各自相对稳定的痕迹,就是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多余信号”,这些信号互调后又生成更多频点上的“多余信号”,这些信号跟你的实际音频信号互相作用,就产生了Jitter的听感。最常见的是一个音频频谱图,显示20-20k的频段(或更宽),有一个0dB(或者-20dB或者whatever测试音频信号振幅)的全高直线在1khz(或者500hz或者4khz或者whatever)的位置,那显然是信号啦,然后你会看到其它小突起,强度在-120dB到-60dB不等。它们当然不都是Jitter(比如50/60hz处的突起那是交流声),但是排除非Jitter引起的固有失真后,不同Jitter的信号会产生各自稳定的频响图(当然它们很可能还同时产生不稳定影响,但是这在FT图上只能表现为噪声了)。唉由繁入简难啊,太麻烦先讲这些吧。总之,你可以说去预测什么样的Jitter会产生什么样的失真不好捉摸,但是这不影响包含特定Jitter(特定的发送、传输、接收组合)的信号会体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定失真图谱,或“特征”,或“听感的基础”。这提供了Jitter“可闻”的可能性,当然不是充分性。就是说,Jitter是有特征的。注意特征是3个爹给的,不是CD,连线或任何一个“超爹”给的,更不会是跟当前传输环路无关的“外爹”、“前爹”给的。Jitter的特征听不听出来那是另一回事,特定系统中是不是可能听出来,是又另一回事了。
Jitter模拟特性的定义和测量
观点方面我们基本一致的,好像只有一点点很小的分歧:虽然Jitter本身的确切(数字)微观模式无法有效记录,当然更无法保存在CD或wav里,但是我接受“特定系统的Jitter,对DA后模拟波形的失真有特定模式,可以衡量”的观点。这方面的工作相对于Jitter数字特性的研究虽然不算很多,但是有限的工作还是有一些成果,所以我个人是接受的。下面我尝试描述得清楚一些。
抛开数字平面,单看Jitter模拟特征,常用的测试方法是:用不同的器材播放正弦数字测试信号,通过DAC后测量模拟输出,获得这个输出的频谱图。也就是说,不是测量Jitter,而是测量Jitter造成的模拟失真。在DAC模拟输出的FT图上除测试信号和其它已知干扰信号之外的“多余信号”基本能体现Jitter的特征,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点,更改Jitter源观察失真的随动性可以进一步确认哪些是Jitter造成的失真。
实验显示人工Jitter的注入直接影响这些“多余信号”的频谱特征,它们跟前端器材(Jitter源)的改变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随动性)。由此可以引出Jitter的(多个)主频、振幅、谐波强度等一系列概念。比较头痛的是,Jitter造成的失真还与主信号频率互调产生更复杂的频谱。就是说,不同频率的主测试信号表现出不同的失真频谱,组合测试信号得到更复杂的失真频谱,不过虽然复杂,随动性是得到确认的。所以Jitter导致的失真相当复杂,不过还是可以衡量的,有复杂的频谱特征。另外要强调的一定是,我看到的测试数据中,这些失真的振幅在-120到-80dB不等。这样看,Jitter导致的DA失真既有频谱特征,又可能有足够振幅,能产生可靠听感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做不到的是,根据特定的输出失真频谱模式,找到一个Jitter源和一个DAC来实现这种失真模式(有点接近调制Jitter的味道了)。换句话说,虽然我们知道不同的Jitter源在DA后会有不同的失真频谱,但是如何在前端Jitter上花功夫改善DA失真,除了尽量全面压低滤除Jitter外,其它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比如想消除失真频谱中最讨厌的一段)还在探索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好像没有太普遍公认的一套有效方法,这个领域的现状就说鱼龙混杂恐怕不太为过。所以今天普遍接受的减少Jitter失真的方法还是设法全面压低滤除Jitter。
和p兄一样,我不觉得这种Jitter特征一定可以可靠地由ABX验证,因为现实系统中还有太多的其它的失真,谁起主导作用要看具体实现,是Jitter抑制得更好,还是后端模拟电路实现更优秀。
不知这样能不能阐明我对于Jitter导致DA失真的观点?如果大家意见不同,也请提出来一起讨论,多谢啦。
[ 本帖最后由 zzz1111 于 2009-8-9 12:09 PM 编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术|关于CD、wav和时钟之类的一些基础知识
音源格式PCM和DSD的区别 到底是数播音质好还是CD音质好
[硬件](初烧)HIFI入门到精通
电脑HIFI入门知识
十年磨一剑!谁说国产音响厂做不好CD机?
清澈无瑕的甘甜:Esoteric P-05X + D-05X + G-02X + N-03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