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王德峰《道德经》解读:道家的唯一目标是全生避害。这个哲学典籍或佛教经典的这一段文字你懂了还是没懂,这并不是你理解了还是没理解,而取决于你把你的生命感受能否放的进去,如果放进去、放成功了,这一段你就懂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有三种标点方式。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道之可说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谓的长恒不变之道。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这样可以,就有人说这样不可以。这是常态,这个就叫做常道。第三种,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道是可以讲的,但是你只能讲出一部分。

非常道:没有人能讲出完整的道,因此,只要你讲出来的就不是真正完整的道。德,就是你把心中原有的道表现出来。其实道就是我们的良心,人们常把天理跟良心连在一起,天理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同”,告诉我们“有”跟“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有”跟“无”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无”不是对立的。

玄之又玄,“有”跟“无”本来不一样,但你有办法看成一样,你就很高明。众妙之门就是无。“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那个“玄”的,意思是你认为这样是玄,实际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因为它是“众妙之门”。

道德经并没有正面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在说道不是什么。通过说明“道”不是什么来让我们来领会道。道不可言说,却可以被领会、被体认。领会、体认道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白,道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抬头三尺有神明 

这个神明,不是神鬼,指的是道德的代言人,它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形式,这种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标准,是无形的法律,好像随时跟随我们的。不要以为自己做事神不知鬼不觉,迟早会得到报应,因为天知道。当你踏入社会之后就完全没有绝对自由。自由只是针对自己的内心而言的,在社会上是限制的自由,这就是非常道。人心善变,人生规律只有一条:自作自受。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犯错了,我们往往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怨天尤人,这是违反天道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们是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浮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以后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他们相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不违反自然地做。让追随你的人走自己的路。这个“为”,其实可以看成是违反的意思,这两个字是通的,你要做事,但是你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圣人每做一件事都是顺着自然规律,“功成而不居”,对于一件成功的事而言,中国人不会说这件事没有某人肯定做不成这样的话。即使你有功也不要去说这个功劳是你的,不要去炫耀这个功劳,否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因为不居功,你就没烦恼。圣人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他的不言是要让人不要执着在各种名词的分辨上。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的乱源”,分别为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老百姓争的就是那个名。你说要考进士才能够当官,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我要有才德,我才能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

所以,才造成历代都是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你看一阵子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一阵子说他非常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他自己的事情。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针见血,他说你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人,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无才无德,但是他装得有才有德,这样就使得整个社会都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这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

你看我们几千年来,我们就是为了功名,我们为了考名校,我们为了拿博士,我们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然后走,然后再开始骂,都是这些压力,搞得我们的生活不正常。其实老子这句话,你好好听听就好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大家就会盲目地、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什么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你家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奇珍异宝,他们才会动你的脑筋。可是为什么一块石头会变成艺术品,一件古董会有天价呢?就是你贵难得之货。你看到某个东西,觉得它很贵重,就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本来没有什么的,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马上就变成大家不顾一切要去抢夺的对象。他拿不到,他就变成盗贼。就算他没有行动,最起码他也产生一种叫作抢、偷的不正常的心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那个“见”要念xiàn,不要表现出我喜欢什么。你看一家公司,为什么突然间干部通通去打高尔夫球了?就是因为老板喜欢打高尔夫球。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去钓鱼了?就是因为总经理喜欢钓鱼。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现出自己喜欢什么,大家都乱掉了。

不要总是让自己处在一个都是诱惑的处境,要远离这样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颗心不乱。

什么叫做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才叫欲。千万不要把欲解释成欲望,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不叫欲。基本需要是我们本能的需要、我们本身的需求,其他的才叫欲。他举了这三句话,就告诉我们社会的乱源就是崇尚贤名,就是贵难得之货,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那个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

所以,圣人要怎么样来治理这个社会呢?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你要把心里头有那种贪念,把它虚掉,让它不要有。

“实其腹”跟“虚其心”刚好是相对待的。你要让他的肚子填得饱饱的,满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不是禁止、也不是压制,去疏导、去减少他的贪念。但是,我们从现实面来看,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反而比较单纯,因为他没有太多要求,他只想有温饱就感谢天地了。可是有了钱以后,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虚心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神气巴拉的。所以“虚其心”“实其腹”,这里面有很多巧妙的地方,我们还是需从《道德经》其他的章节来加以讨论。

现在先摆在这里,你让他温饱,我们今天叫作小康,然后你还要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规定,那个没有用的。让他能够把这些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这些怎么样把它虚掉。为什么“为富会不仁”呢?不是富的问题,而是不仁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好像圣人都叫我们不要有钱,那是不对的。

富没有关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为富不仁为什么可怕?因为它会扰乱人心,它败坏风气。所以很多人跟我讲钱是我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我就说你这样子是伤天理。为什么?因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觉得他不如你,然后他就想抢你,说不定哪一天还想杀你。他这些都没有,他就羡慕你,他就感觉他做人很倒霉。好吗?对你都不好。

“弱其志,强其骨。”“强其骨”比较容易,就是叫他强健自己的体魄,多劳动、多保健,少动歪脑筋。但是,我们今天都鼓励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你要怎么样,那就变成什么,争强好胜嘛,整个和谐社会都被破坏掉了。你鼓励他考第一名干什么?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虚荣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你是爱他还是害他?

然后下面那句话,就是使很多人引起误解的,常使民无知无欲。那不是愚民政策吗?不可能的。就算民智未开的时候,偶尔愚愚民还可能;民智已开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谭,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不要用这种心智去看《道德经》,老子就算你认为他不很聪明,他也没有那么笨,愚民政策。

他为什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无欲”,就是不要有贪念。我们已经讲过了,尤其是对小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不能说什么都要满足。“无知无欲”,意思就是说,你过正常的生活,就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整人家,要想办法超越人家,这都不需要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这样做?那老子讲得更妙: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的意思是不敢胡作乱为,使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因此,他这个“不敢为”,将来也是个重点。现在很多人都是不敢为,不敢为才是高明的。现在不是,要有作为,做错了再说。而且还有人说你就做了,你要变现得跟别人不一样。我也觉得很奇怪。他还会讲那么大声。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的结论。你不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贤能,我很会用人才,这就是无为。我知道这个货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我有判断力,我有什么欲望,我就显示出来,让大家来满足我,这些都是乱源,你能够把这些消减掉,你就无不治,你不管去管什么,你都管得好好的。

无为----无为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指应该顺着自然规律,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帮一点小忙。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个调酒器,里面是空的,可以装进不同的东西,然后冲出新的东西。如果把新的东西倒掉,在加入其他东西,又会有新的东西产生,它永远不会盈满。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本意却是表达众生平等的意思。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这个风箱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讲的一推一拖一拉,因而能制造除很多东西。人也一样,做事一定要讲究推、拖、拉。古人在做事的过程,“推”是推给合适的人,推来推去推给别人,就叫做礼让为先;推来推去推给自己,就叫当仁不让;“拖”是拖到合适的时机;“拉”是要拉出良好的效果。与现实生活中的推拖拉不一样,它不代表做事能力低下。我们发展了一套叫做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注意两个重点,一个是不叫解决,我们叫化解,中国式管理它不太讲究解决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拖拉,可以争取一小段时间让你想一想,缓慢一下,谋定而后动,不会跟人家起冲突。

中国人会走那个弯路,我们不太走直路的,西方人是走直路的。中国人走弯路,闪一下躲一下,他什么事都化解掉了。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

道这个东西,对于万物来说,就像是母亲对于孩子,妈妈生养孩子,道生养万物,妈妈的产门是孩子来的地方,道也是这样的一个产门,是万物来的地方。你看不到这个产门,但它一直就在那里,你用也用不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是不死的,是万物的产门。这句话对我们的警示作用非常厉害,不过,很多人看不出来罢了。

老子告诉你,道这个东西,是不死的,是万物的根源,它一直就存在你的周围。什么意思?如果你做的事,不合道,就会受到道的惩罚。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连绵不绝,好像是存在的,但用之不尽,什么意思?就是道的存在,虽然无所不在,但它不容易被观察到,好像是存在的,就是这种好像是存在的,又好像是不存在的状态,让很多人以为它是不存在的,其实呢,老子说,这种绵绵若存的力量,是用之不尽的,所以,道是存在的。

以前经常说四个字,人定胜天,现在几乎不说了。为啥?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其实,人真的胜不了天,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建立在对于自然规律运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无法对抗,更无法消灭,我们只能顺从。就像对一个人,我们消除不了他的本性,只能运用他的本性。你看,科学的本质就是在研究和运用自然规律,人怎么可能胜天呢?人只能顺天,妄图胜它,最后的结果都很惨。

道这个东西,绵绵若存,用之不尽,道生养了万物,它一直都在,用之不尽。深度明白这一点的人,会对天地多很多敬畏之心,在大自然面前会更加谦卑。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私 ”是指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愿望。老子意在告诉我们,不要总停留在物质层面,在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上斤斤计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释】

人应该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就是水。水,很善于无私地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它没有说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钱。人都很讨厌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冲走污秽,几乎接近于道。居善地,水从来不选择,它只是往低处流;不论多偏远多差,水都会出现在那里。水的存在告诉我们,它所到之处都是善地。福人居福地。心善渊,心胸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时,才会蕴含无限生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通俗地讲: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 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他论述“不争“思想时说,“不争才是有福气的”,工作中是不能跟领导争功劳的,聪明的人会把功劳让给领导。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这是处世之方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就是灵魂,魄就是身体,所以老子第一句话就问“你的灵魂跟你的身体能不能融为一体,彼此不分开”。就是告诉我们身体要听良心的话,做事要凭良心。只有凭良心,才能够把自己从偏道上拉回来,回归正道。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的身体是很柔软的充满弹性,他的呼吸平和自然。但是人慢慢长大之后我们就越来越不柔软了,没有弹性了,反而越来越僵化,也失去了婴儿那种平和自然。身体上不再柔软,精神上也不再柔和,就像那个木头越来越干枯一样,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一个人越固执,越僵化,越没有弹性,他就越危险,越痛苦。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览”就是观的意思,这个“观”很厉害,不是单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透过精神去体验,你就能领悟到更深入的东西,所以很玄,叫做“玄览”。

涤是洗涤,除是清除,你要把心里的杂念、妄念清除掉,你才能透过精神去体验更深层的信息。“能无疵乎?”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主观偏见当中。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无为”是什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君王治理国家更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无为”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妄为。

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做的很多事,自己认为很重要,自己认为很合理很有意义,但最终往往是自找麻烦,就是因为没有顺应自然。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曾教授说“天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五官之门与外界接触,观察外物;另一个是内观,感悟自己的良心在告诉我们什么。

所以一个人在外界遇到事情,要回头感悟一下良心给自己的指示,凭良心去做,那你就知道该做什么。

“能为雌乎?”就是说感官和外界接触,要守柔守静守弱。良心在里面给我们启示,但是外面的各种事物它会诱惑我们,一旦挡不住诱惑就会抛弃良心的呼唤。所以打开感官之门的时候就要守静守柔守弱,这样就能摒弃诱惑。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当自己的心智非常通达明白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资讯你都掌握了,这个时候你能够不用智巧吗?能够不耍心机吗?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穀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穀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理解:房子空了,才能住人;杯子空了,才能装东西。人把内心空出来,才能不断进步。把头脑的偏见丢出来,认知才能更新。无用不代表真的无用。我们不能总是重视实用而忽略了无用。很多时候,无用,反而是大用。

老子以物喻道

杯子里装满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怎能听进别人的。请倒掉空杯子里的水,杯子空了,才可以往里面装东西,过满,它则往外溢,人生与自己的心灵亦是,空则获,满则损。

人天生诚实,所以不要被人套话,交浅不言深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确定的用途。“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个事物的妙用来自把它的“定用”无掉。

道家的智慧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着。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这就是去执。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开了生命实践。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总会说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形形色色,弄得我们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楚。耳聋也不是说耳朵真的聋掉了,而是一种状态。这个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没有味道,就叫爽。“令人心发狂”,疯狂的追求,会令人丧失掉理性。人一旦放荡以后,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了。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看到奇石异宝,人们一般会行为不端,有的人还会误入歧途。。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道家修炼有四个字“修内堵外”。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叫做宠辱若惊。人得宠的时候,肯定会心存恐惧,因为这很难得,觉得自己不能失宠,一失宠就糟糕了。比如,以前的宫廷,尤其是后宫里出现的乱子,多数是因为受宠的跟失宠的争夺导致的,惊险万分,残酷不仁。我们一般的说法是宠为上,辱为下,老子却不这样看。

老子没有说什么宠为上,辱为下,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宠为下。宠对我们来讲,是不好的事情。比如,我们很多小孩被宠坏了,我们很多干部被宠坏了。历史上被宠坏的,最可怜的就是和珅。和珅刚出道的时候,他是最反腐败、最清廉的。可是被乾隆宠成了大奸臣、大坏蛋、大腐败。那当然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了,这样才叫作真正的宠辱若惊。

老子告诉我们,有人提拔你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因为那绝不是好事情。一开始提拔你,没事;再提拔你,没事;继续提拔你,你的麻烦可能就来了。如果他不提拔你,你根本不会有麻烦。对于那位要破格录用你的上司,你一定要特别小心。那是不是要拒绝呢?其实也不必拒绝,你赶快去充实自己就对了。“贵大患若身”,意思是我们把它当作自己身体那样重要,才会惊慌。我请问各位:是觉得身体重要,还是人家对你的侮辱重要?是身体重要,还是人家对你的宠爱重要?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的作用,自古以来,一直不断地在重现。道纪,就是道行走的记录,是道的规矩,道的作用,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发展的轨迹就好像是道的记录,我们要按道纪而行。

      道是不变的规则,但是现象是万变的。你不要老在现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个不变的规律,按照它去走。   好比读历史,历史是道从开天辟地以来,所表现的轨迹,人把它记载下来。你要去读历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培养两种能力,一是选择能力 ,二是判断能力。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老实人就叫修道人。那么,修道人是怎么样的呢?老子的形容是非常有意思的,修道人有七大心法。

豫兮若冬涉川。豫跟下面的犹都是动物,因体积太大,行动很不方便,好像很迟钝,其实不是,它是小心翼翼,因为冬天要过河,随时有危险。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你看这个人胆子好小,连走路都是迟豫不决。另一种是明明那么平坦的路,他也小心翼翼。心量不同,解释就不一样。修道人不可能犹豫不决,他只是小心翼翼。因为随时都有陷井,随时都有变数。

犹兮若畏四邻。做很多事情,非常戒慎恐惧,因为怕左右邻居讲闲话。这边说你对,那边说你不对,那你应不应该受到影响呢?我先请问你,修道人要不要在乎别人?你不需要在乎别人,但是你要很在乎别人。这种话不太容易懂。你如果为了戒慎恐惧,为了怕别人说闲话,那就不叫修道人。我用别人的反应来自我反省,我有没有好好管好自己,那才是修道人。差别就在这里。我不愿意干扰我的邻居,不愿意造成他们的困扰,而不是怕他们指指点点。一个是自发的,一个是被动的,里面的差别要清楚。

俨兮其若客。很拘谨、很庄重,就好像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一样。现在有很多小孩子,随着自己的父母去拜访人家。可是到了人家那里,好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到处拿这个,丢那个。这样父母是不是很尴尬?主人也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办好。这就是不够严肃。

涣兮其若释。春天阳光焕发,会把冬天积的那个冰,把它融掉,夏天才有水喝。你到美国加州一看,美国加州哪里有水,但是山上就有冰。大概高山上它都结一层冰,然后慢慢地那个细水长流,那个水就供你一个夏天的使用。那要靠什么?靠春天那个很焕发的阳光的气,使得这个冰慢慢地溶解,释放水下来。这是在说什么呢?就是修道近德,好像寒冰快要溶化时的那种心情。

敦兮其若朴。很敦厚,好像从来没有雕琢的原石一样。一个修道人可以里边穿得很漂亮,但是外面要加盖一个粗布的衣服,不是财不露白,而是不愿意招摇,不愿意刺激别人。我有很快乐的事情,我要看对方的心情好不好,好的话我才可以讲,如果不好的话我就避而不谈。否则引起他那种嫉妒跟怀恨,就不好了。朴是老子很常用的,他是用来代表道的。那个原石没有经过琢磨的,你永远不知道它里面有多么丰富的东西。

旷兮其若谷。很开旷,像广大的山谷。修道人胸襟很宽广,心量很宏大,可以包容各色各样的人,好坏不会形于色,不会疾恶如仇。

浑兮其若浊。很混沌,好像一滩浊水一样。请问大家,浊水好不好呢?一般人总觉得清水才好,实际上“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了,连鱼都活不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修道人内心是很明亮的,只是外面显得很愚昧、很糊涂罢了。为什么要装糊涂呢?这不是骗人,而是一种拘谨、一种自我约束而已。

老实人,也就是修道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三句话各位回去有空好好想一想,马马虎虎不马虎,含含糊糊不含糊,随随便便不随便。这三句话是非常神妙的。

中国人讲马马虎虎是很好的意思,不是坏事,但是马虎就是坏事。做人要马马虎虎,但是不能马虎。含含糊糊不是真糊涂,是装糊涂,中国人最喜欢装糊涂,明明看到假装没看到,明明知道装不知道。但是不能含糊,最后是非是很清楚的,过程是含含糊糊,糊里糊涂。随随便便一点不随便。这里面的学问,大家要好好去体悟。

老实人,是难得糊涂,忙中偷闲,苦中作乐。这个叫做什么?就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切无非自作自受。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概括性的说就是要屏蔽杂音、清除杂念,不管发生什么都没必要大惊小怪,任由外界的事物千变万化,自己只需要观察变化背后的规律、抓其本质即可。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知常,违反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丢掉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是在反对圣人、反对智慧吗?当然不是。一个人,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你信以为真,然后自我膨胀,处处强调,处处提出强制性的主张。其实,别人根本不想听。现在的人真可笑,一开口就我强调什么、我们强调什么。要知道,你越强调,别人越不想听。"民利百倍”,意思是说我们互不干扰。因为老天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过不同的生活。“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民为什么没有孝?为什么不慈?就是因为仁义讲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虚伪的。所以不要再谈仁义,他们自然就会回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实际的,否则都是形式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要是搞偷盗,我们怎么都挡不住。这时还跟他讲巧妙,利益,根本就没有必要。巧妙跟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上面,就不对了。“见素”,就是显象人本来的,即与生俱来的那种很纯净的本质。"抱朴”,“朴”,就是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原物,就是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虚伪。少私”,人不可能没有私心,但是要尽量减少我们的私心。“寡欲”,是尽量降低我们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欲念以外的东西。欲念是乱性的,私心是扰心的。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绝学无忧。世俗的人都认为,一个人有才能,有知识,就可以无忧无虑。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很有才智的人,比没有才智的人还痛苦,因此老子要我们超越这些世俗的学问,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忧。所谓绝学,并不是老子拒绝学习,不看重学问,不希望我们学东西。他的意思是,我们学了以后,既不要认为自己是饱学之士,更不可以高人一等。“绝学无忧”,其实是一个可以与无为而治互相交换的用词而已。圣凡同。第二十章,老子用很清楚的现象,告诉我们圣跟凡是怎样表现的。圣凡之分,在于行道的功夫。其实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圣凡是一同的,叫做圣凡同。圣凡怎么会同呢?其实很简单,当你见山是山的时候,你不知道是圣还是凡,可是当你见山不是山之后,又能够回复当初的见山是山,你就是圣了。所以同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看你有没有经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那种历程。就算经历了,如果不能返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你就是假的圣人,不是真的圣人,差别就在这么一小段变化而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就是很恭敬地回答——诺诺诺。“阿”,就是很怠慢地回答——阿嗯阿。这有什么区别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大家都怕这个怕那个,你能不怕吗?如果你不怕,那连平常人都没有做到;如果你怕,甚至比大家更怕,那还算什么修道人呢?人之所畏惧的,我们修道的人,也不能不畏惧。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恭敬,对方心里会比较舒服;怠慢,对方心里会比较不好受。那我们对人家就要尽可能恭敬一点,可是人家对我们怠慢的时候,不要去计较。看到别人行善,不必太鼓励,因为一鼓励他就可能变成假的;看到别人做出让我们讨厌的事情,也不要去苛责,因为一苛责他就知道了,原来这样你会发脾气,所以下次还是干老一套,因为他老想气你。老子一再告诉我们,要顺着我们的本性去发展,既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因为那都不合人性。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所有人都会怕他。人家怕这个怕那个,我们也怕,但是我们的怕跟他们的怕不一样,我们会把它淡化,让其区别不是很明显。这样才叫做修道。“荒”,是广、大的意思。“其未央哉”,“未央”,是没有尽的、无穷无尽的意思。一般人所畏惧的实在太多了,怕得越多,本性越受到压抑,越不敢表现出自己原来那种诚朴的样子。其中的道理,渺远而没有尽头。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台赏春,而我却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倦怠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不知归家。老子一直都在说,什么时候能够回复到婴儿时的状态,我们的修道就真的有成就了。婴儿,老子的常用词,是要我们柔弱无欲。世人都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做的事很对,我却独自认识到我的愚笨和无知。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置身其中方能观察事物全貌;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终止的时候。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变化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者,众人不彰其名。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释】

雄代表先、强、动,雌代表后、弱、静,这两者同等重要。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有时我们宁肯守柔,也不要持刚,宁可退后,也不要向前,只有这样才能分清雌雄。一个人如果我让他,他也让我,下次可以放心让他。如果我让他,他不让我,我就需要斟酌,自己要让到什么地步方能守住底线。,一个人可以柔弱,不可以懦弱。人要自居于下,耐得住寂寞,这才真正了不起。人的勇敢是最后才表现出来,不要随时随地都表现勇敢,那样树敌太多,也会很痛苦。

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自宾”自由有度。“知止”,进退有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留有余地,别把人家逼到死胡同里。如果我们都拿第一,谁还跟我们来往,人家一碰到我们一定输给我们,人家还理我们干嘛。所以,中国有一门艺术,叫作没有输赢,赢了的装作没赢,输了的装作没输,两边都有面子,叫做圆满。中国人从来没有必胜的观念,我们都是不败。必胜的人胜不了多久,不败的人则可以长长久久地不败。要懂得隐藏,潜龙勿用,深藏不露。“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万物依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都来投*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以“处柔”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避免很多怨恨。

人需要过三关:第一是金钱关,第二是名关,第三是利关。 第一,遇到问题不要躲避,更不要硬碰硬,而应该用柔性去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伤害任何一个人。 第二,不要总是将烦恼放在心头,这样只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聪明人会将烦恼分解,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硬扛。 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关卡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要人为地做事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德”即是“得”,所谓“上德之人”与“下德之人”的不同之处是,对于得失的不同理解和做法。“上德之人” 的“得”是“不得到”而不是“得不到”。“不得到”是不去刻意地必须得到,不去逆规律而求得拥有,不执着于始终握住。“下德之人”的“得”正好相反,“得”就必须想方设法得到,还要将已经得到的东西时时刻刻牢牢抱紧,生怕失去。所以,才会殚精竭力、耗尽心神、束手束脚。怎能不累?!事事皆有度,否则越紧抓得越容易失去,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贱是基本,贵是有了贱才会贵,没有贱贵不起来。  你照顾大家,大家被你照顾,才会很自然地来帮助你,你就贵了。你不是靠你的权势,不是靠你的威力,而是靠你去照顾大家,大家很自然就返回来了。 一个人只要愿意处下,很快就会上来。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呢,就是,由于这一点让中国中华民族有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其他民族无法跟我们比的,什么智慧呢?在最黑暗的时候,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中华民族对未来保持着他的信心。为什么?黑暗即将过去,它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伟大,同时它又让我们证明说,在最辉煌的时候,最得意的时候,保持必要的警觉。为什么?事情正在走向反面。(王德峰)

      我们每次想到老实人的时候,都觉得老实人很吃亏。老实人虽然被聪明人欺负,但是他专门吃老天爷,那不是很愉快吗?聪明人专门吃老实人;老实人吃不了聪明人,他就放心地吃老天爷;老天爷没事干,专吃聪明人。讲了没有,要变成有很容易;讲了有,要变成没有很难。好好去想一想。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但是,“有”不是最本源的东西,最本源的是“无”,因为最后所有东西都是归于无的。这样你才知道,中国人都是先说没有,不会先说有。一个人保护自己不叫圆滑,害别人才叫圆滑。所有的差错最后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大家慢慢从这里去了解,“无”是分母,“有”不过是分子。我们站在没有的立场来说有,随时可以控制得很稳当。先说不要再来要,你就不会过分。

我们之所以如此谨慎,之所以先说没有,之所以明哲保身,目的就是让我们有生之年始终对伦理道德有信心,始终对天理良心有信心。朝这个方向去想,你就是正确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下士听到道,认为你在乱讲,认为肯定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才会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上德若谷”,“建德若偷。”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就好像自己是小偷一样,生怕人家知道他在修养,因为想让人家知道,动机就不纯正了,而且人家知道以后,就会嫉妒你,就会想办法打击你。立德之事,最好不要让人知道。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人只有行遍天下,积累丰富阅历,又能归纳总结,才可能不出户,知天下。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思是,他经历的越多,就越发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越少。跑的地方越远,去的地方越多,面对众多纷乱的信息,有时往往越不了解那些地方。圣人则不同,不出户已抓住了根本原则,不为而成,虽然做了很多事,但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做了什么,因为一切看起来都很自然。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我们要增加经验和知识的时候,那叫多多益善,"为学日益",多多益善那个"益"字,就是增加的意思。倘若我们要"为道"的话,这个"为"表示我们的生命实践,倘若我们的生命实践是对天道的体现,这样的生命实践就叫"为道"。但是,道无法正面说出来,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实践去体现天道呢?老子来了句话叫"为道日损""损"就是减少,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而且要减得十分彻底,叫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不会公开说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做,而是顺民意。圣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大部分人很自我,到最后往往害的是自己。大家认为好的,我也认为他好;大家认为不好的,我还是认为他好。何谓圣人,就是无论善或不善,都能够善待。善的人让他更善,不善的人让他趋向于善。    圣人的伟大不在于分辨善与不善,什么都要分善恶是很差劲的。  成年人要知道,好人也会做很多坏事情,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这才是事实。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释】

一个擅长于建立自己德性的人,他会做到两个字:不拔。不拔就是你想任何办法来影响我,都拔除不了我身上良好的德性。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有美德的人,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说话是一门学问,不能说的,宁可说不知道,或者暂时不说,等时机成熟了,别人差不多可接受了再说。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利害的分辨,也没有贵贱的不同,破除了这些,才是真正可贵的。

”玄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采取”同“的观念来看事情,而不是一开始站在否定的立场,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此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当有福的时候,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这“福”里面可能藏着许多祸。一个人陷入祸地时,不要太过绝望丧气,这“祸”里面也可能埋着福气。人生是一个充满变幻的过程,所以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埋藏着变数,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失志,遵从规律行事,转机总会来到。稳住心态,明白福里藏着祸,祸里埋着福。遇事心态最重要,切勿急躁误事,等不及时机,就会遗漏时机。心稳了,福祸相转就无所畏惧。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释】

“啬'指的是爱惜精神,节省知识。"早服"说的是提前服从道。道不是知识,道需要我们亲身去印证。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真正懂得什么是道。"早服谓之重积德",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修德,积德,其它都是假的。你修的越好,留给子孙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大意是说,人福气够了,遇到困难容易克服。困难克服了,就不会总想着自己的一生到底要受苦受到哪一天。”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当你不觉得遇到困难是困难的时候,你的能力就可以治理一个国家了。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懂得怎样领导,你才可以长久承担不得已的任务。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

鬼----邪恶势力,如果用道来治理天下,邪恶势力起不了作用,也伤不了人。无事、无为、不扰、不言,国家自然就治得好好的,老百姓自然也就安居乐业。最好的政治,就像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让老百姓感觉不到政治的存在。如果不断地搞政治运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去“教育”老百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做人不要疾恶如仇。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释】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勉励他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意思是说,我们做事情时,不必先面对最困难的那部分,先从容易的部分做起,等把容易的部分做完了,你会发现其他的部分也很容易。你要做大事,就要先做小事,把细节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不要一下子就去做大事,你担不起来,而且后果会很惨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始比较容易,中国人一开始都很谨慎,但往后越做越顺,就越来越大意,越做越熟练,就觉得自己越来越内行,然后大意失荆州。所以中国人要把“终”摆在前面,“慎终”,就是坚持到最后五分钟,一直到最后都跟刚开始一样那么谨慎,就不会失败。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俭约,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是无我,对万物没有欲望,能真正关怀,因为慈爱,我们才会勇敢。只有慈,才能勇。爱都是自私的, 因爱生恨的事情我们见的也很多,但是慈从来就不生恨。俭”,指的是自洁自律自约,当用不省,当省不用,人一奢侈,就糟糕了,钱就会永远不够用。节俭,并非只是节省金钱。精神、力量,包括时间、资源等方方面面,都要节省,都不可以浪费。当时机不恰当的时候是不敢为天下先的。不敢为天下先,运用在生活中,就是做事要谨慎,经过测试再下结论。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释】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随便发怒,善胜敌者不跟他缠斗,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些现象就叫作不争之德。不怒不是不发怒,人怎么可能不发怒呢?是不轻易发怒。

是谓用人之力,只有不争之德,你才有办法上下同心协力。是谓配天之极,你才有办法登峰造极,跟天同在,与天相合,走到天道,那就天人合一了。老子已经从很多方面来告诉过我们:天人合一,就是你想做就能做得到。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释】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无知,那就不会人前炫耀,也不会成为众人的目标,那他就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

你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很高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偏偏认为我知道,这就叫做病。圣人因为懂了这个道理,他就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永远不病。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发表自己关于一件事的见解,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释】

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

勇于强硬会带来灾祸,甘心柔弱则会保全性命。两种行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圣人也说不清楚。天道以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于应对,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于谋略。上天所布的法网无边,网眼宽疏也不会有遗漏。自然因果就叫天网,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过。法再怎么严密也有漏洞,有些人专门研究法律的漏洞,造成社会的不安。一个人说只要不违法,我就敢做,这种勇敢其实是害人害己的。人要凭良心,遵循天理去做事,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释】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释】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理解:柔弱的东西,更能随时间、环境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容易夭折、毁灭。不懂得变动,一味硬刚,只能加速灭亡。相比于表面上的强硬,柔弱则是另一种强大。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释】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报怨以德”讲的是事前,不是事后。报怨以德,是最受大家误解的。人家给你难堪,人家增加你的麻烦,甚至人家打击你,你就用德去报他。如果坏人你用德报他,那么好人你要用什么报他呢?老子的意思是,要事先防患。如果事后会有报怨,你就要事先施德来预防,即要用德来预先防止人家对你的报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公疼憨人,我们不喜欢聪明外露的人,人应该含蓄,有内涵。老子教育我们要深藏不露,只有当你有足够的才能和资本时,你才有资格讲自己深藏不露,但不露不是永远不露,到了该显露的时机一定要显露,而且要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显露完之后迅速撤离,否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要随意批判谁或者批判什么。批判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你不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我们讲过老天是不照顾任何人,怎么照顾你呢?没有错。老子也讲了,天地是无亲的,道,它没有什么亲戚朋友,没有。但是它常常跟善人在一起,善人就是有德之人,你有道德,老天就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你道就会发扬,那就等于它照顾你。它没有危害任何人,它只是照顾该照顾的人,这个叫什么?叫做公正,但是一点不公平。天道没有亲戚关系的概念,它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它会常与善人,也就是会经常照顾老实人老实人不是笨,只是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吃亏就是占便宜。 为什么吃亏就是占便宜?因为吃亏的话你就少受气,一点儿亏都不吃,最后说不定气死自己,那更划不来   凡事尽力了就好,人生是来欣赏自己安排的人生过程,不要计较结果怎么样,尽人事,听天命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道德经》最后一章,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总结,只有短短57个字,却阐述了5条为人处世的真理。

0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很真实很实在的话,听起来是不动人的;那种非常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

我们现在总是鼓励人家说好话,有没有必要?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为了说好话,就不讲真话了;我们为了说好话,连实话也不说了。你要选听起来很动人,但是最后是空的,还是要选我们经常感觉到忠言逆耳的话?

这是个人选择,也是个人的命运,因为命运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忠言逆耳利于行。

老子希望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华美言辞所迷惑,而是踏踏实实,才能听到真话实话,才能对自己真正有用。

02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理永远是真的,你现在认为这个不对,那是你的事,跟我无关,用不着我来辩论。而常常要找理由辩解自己的行为,那这个人根本就是心虚。

西方人有一句话,叫作真理越辩越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不是一个辩论的民族。孟子那么会说话的人,他只说,我难道是喜欢跟人家辩论吗?我难道是喜欢说话的人吗?我实实在在是不得已的。

能不说就不说,大家慢慢去体会。真理不是辩出来的,中国人不辩就好,越辩越乱。因为我们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听都有道理,但是怎么听都不见得有道理。所以全世界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订,因为它弹性太大,怎么解释都可以的话,是很麻烦的。西方人不了解这些,但是我们中国人要了解自己。中国人,中国字,中国话,都是弹性很大,应变力非常强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学西方说我们来辩论,完全没有用。中国人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讲了大家都没有意见,有的人讲了大家都有意见。关键点在这里。

0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了解道,真正明道,真正去行道的人,他不要什么都懂。大家看以前的人多老实,酸梅汤就是酸梅汤,童叟无欺。现在不是了,现在酸梅汤根本就是自来水,里面可能连一颗酸梅都没有。

“博者不知”,什么都懂的人,可能常识也不够,很多人没有常识,只有知识而已。所以今天有知识的人如果所缺的是常识,人情世故完全不懂;如果缺的是道德,他什么都敢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你求知识的时候,当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见闻,使你懂得更多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就是说你学一样东西之后,要回归以道,看它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实证,就去做;不合天道,就不能做。

04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为自己积藏任何东西,他不要名,不要利,不多欲。圣人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就越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你替别人做事情,是吃亏吗?没有,因为你得到了经验,而这经验是谁都抢不走的。所以我们今天常讲,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这完全是西方的观念,我们中国人不是。

中国人是我多做事情,就多增加经验,这个经验才是我一辈子所得。比如你本来不太懂,教学生第一遍的时候,老实讲,自己也觉得懂得不多,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越来越懂。这样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刚毕业的教师,工资不能太高,慢慢年资高了,就多一点,其实越教你自己越懂。

你给别人越多,所得到的越多,这就是教学相长。所以,不必计较你给予了别人多少,多做了多少事,吃了多少亏,你应该在乎的是,通过这些事情,你积累了多少经验,有没有上进,更何况,吃亏就是赚便宜。

05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为什么会生生不已,因为它永远对万物有利而无害。

圣人为什么会为而不争?因为圣人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献,没有争任何东西。圣人永远为大家服务,永远施多于取,他取只是取他生活的需求而已。

老子把“为而不争”这四个字放在《道德经》的最后,他的意思就是很怕我们以为他是无为的,所以这里特别讲“为”。

整部《道德经》老子之所以强调无为,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违反自然的规律。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心态,来有所为,来无不为,才叫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整个的中心思想就在这里,一个人要有所表现,必须要有个前提,就是不争。你无所争的时候,就可以不违反天道,就可以尽力而为。可见,不争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尽量去做,但是不要争功劳。

其实一个人最有前途的,就是有人抢你的功劳,而那个人恰恰就是你的顶头上司。很多人以为,顶头上司最可恶了,专门抢我功劳,其实错了。你制造很多功劳,全部归给他,他升职越快就越感觉到没有人做事,所以他第一个要求,就是把你提升上去。

一个人一辈子只要有一个人一直拉你,就够了。

笔记

一、不争

1、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心胸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时,才会蕴含无限生机。

2、“功成而不居”,对于一件成功的事而言,中国人不会说这件事没有某人肯定做不成这样的话。即使你有功也不要去说这个功劳是你的,不要去炫耀这个功劳,否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因为不居功,你就没烦恼

处事之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曲则全,枉则直,人要委曲求全,放软身段,做一个正真的人;尽量低下圆满。减低物质欲望,以免自招迷惑。

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示弱是道的运用。人要守柔守静守弱

4、”玄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采取”同“的观念来看事情,而不是一开始站在否定的立场,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不要随意批判谁或者批判什么。批判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你不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

5、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无知,那就不会人前炫耀,也不会成为众人的目标,那他就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6、中国人从来没有必胜的观念,我们都是不败。必胜的人胜不了多久,不败的人则可以长长久久地不败。

7、要懂得隐藏,潜龙勿用,深藏不露。我们不喜欢聪明外露的人,人应该含蓄,有内涵。老子教育我们要深藏不露,只有当你有足够的才能和资本时,你才有资格讲自己深藏不露,但不露不是永远不露,到了该显露的时机一定要显露,而且要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显露完之后迅速撤离,否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8、人心善变,人生规律只有一条:自作自受。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犯错了,我们往往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怨天尤人,这是违反天道的。

二、说话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人。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人天生诚实,所以不要被人套话,交浅不言深.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从来不卖弄。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们不是一个辩论的民族。能不说就不说,大家慢慢去体会。真理不是辩出来的,中国人不辩就好,越辩越乱。因为我们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听都有道理,但是怎么听都不见得有道理。喜欢争论吵架的人,行动力一定很差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话说得太好听的人,反而不可信;

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你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很高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偏偏认为我知道,这就叫做病。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发表自己关于一件事的见解,先听听别人怎么说。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天道以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于应对,

说话是一门学问,不能说的,宁可说不知道,或者暂时不说,等时机成熟了,别人差不多可接受了再说。

三、做事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意思是说,我们做事情时,不必先面对最困难的那部分,先从容易的部分做起,等把容易的部分做完了,你会发现其他的部分也很容易。你要做大事,就要先做小事,把细节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不要一下子就去做大事,你担不起来,而且后果会很惨

2、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无我,对万物没有欲望,能真正关怀,爱都是自私的, 因爱生恨的事情我们见的也很多,但是慈从来就不生恨。

3、推、拖、拉,古人在做事的过程,“推”是推给合适的人,推来推去推给别人,就叫做礼让为先;推来推去推给自己,就叫当仁不让;“拖”是拖到合适的时机;“拉”是要拉出良好的效果。中国人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注意两个重点,一个是不叫解决,我们叫化解,中国式管理它不太讲究解决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拖拉,可以争取一小段时间让你想一想,缓慢一下,谋定而后动,不会跟人家起冲突。

4、一个人可以柔弱,不可以懦弱。人要自居于下,耐得住寂寞,这才真正了不起。人的勇敢是最后才表现出来,不要随时随地都表现勇敢,那样树敌太多,也会很痛苦。一个修道人可以里边穿得很漂亮,但是外面要加盖一个粗布的衣服,不是财不露白,而是不愿意招摇,不愿意刺激别人。

5、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留有余地,别把人家逼到死胡同里,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什么要装糊涂呢?这不是骗人,而是一种拘谨、一种自我约束而已。

心量如天,修道人胸襟很宽广,心量很宏大,可以包容各色各样的人,好坏不会形于色,不会疾恶如仇。以“处柔”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避免很多怨恨。

6、人需要过三关:第一是金钱关,第二是名关,第三是利关。 第一,遇到问题不要躲避,更不要硬碰硬,而应该用柔性去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伤害任何一个人。 第二,不要总是将烦恼放在心头,这样只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聪明人会将烦恼分解,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硬扛。 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关卡

7、老子给了两个原则,什么叫做圣人?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 无为——不违反自然规律做事。

不知常,违反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

8、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们是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浮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以后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他们相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只有张良,大汉定鼎天下之后,淡出朝野,醉后君臣两相宜,得以善终。韩信居功,想到裂土封王,最后被骗到宫中为吕后所杀,萧何费了好大的劲,故意贪污腐败,压迫百姓,勉勉强强才留得一条性命。

任何事情,你都要反过来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坚强与死是同类的,柔弱与生是同类的。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粗壮就会遭到砍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现象是万变的,你不要老在现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个不变的规律,按照它去走。你要去读历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培养两种能力,一是选择能力 ,二是判断能力。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上变化多端,谁都预料不了!人生是一个充满变幻的过程,所以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埋藏着变数,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失志,遵从规律行事,转机总会来到。稳住心态,明白福里藏着祸,祸里埋着福。遇事心态最重要,切勿急躁误事,等不及时机,就会遗漏时机。心稳了,福祸相转就无所畏惧。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1、抬头三尺有神明 ,自然因果就叫天网

 “报怨以德”讲的是事前,不是事后。用德来预先防止人家对你的报怨。

替人家出主意,不要出太多的奇招怪招,否则总有一天自己要身受其害,这是自取其咎。一切事情适可而止比较妥当。

当年,范蠡如果不退,他就非死不可。范蠡真的很聪明,

1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没有亲戚关系的概念,它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它会常与善人,也就是会经常照顾老实人。它没有危害任何人,它只是照顾该照顾的人,这个叫什么?叫做公正,但是一点不公平。老实人不是笨,只是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吃亏就是占便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十句人生至理名言,读懂受益终生!
《老子》《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下
庄子《大宗师》《天道》全文译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