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秋宋玉千古韵/ 原创

【悲秋宋玉千古韵】(评论)
 
  摘要: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宋玉从《九辩》开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悲秋”之母题。纵观历史长河,悲秋母题下创作出不少作品,悲秋对我的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母题,原型,宋玉、悲秋情结、感伤主义、悲秋之士、文学影响
 
  如果说文学是一幅精美的画卷,那么“悲秋”这一母题就是构成画卷不可或缺的缤纷色彩。北宋词人柳永有《雪梅香》一阙道:

  景萧瑟,危楼独立面晴空,恸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容,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乘雨迹云踪。雅态艳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已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在这首词中,集中展现了这样一系列诗歌意象:抒情主人公,联想到宋玉和他笔下的秋景,渔市,孤烟,水村,残叶,斜阳,抒情对象-佳丽,落花,流水,征鸿。这组诗歌意象集中体现的就是悲秋情绪。《诗经-蒹葭》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就在于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明代胡应麟(1551-1602)《诗薮》内编卷一有一段论及悲秋主题的名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也。僚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靡不自此出者。”
  明代冯时可(生卒年未详,隆庆五年即1571年进士)的《雨航杂录》卷下有言:“或曰‘洞庭波兮木叶下’言秋之祖,日非也。‘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言秋之祖也。‘王孙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本之。‘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而诗语更深浑矣。‘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意祖于骚而格调自下。”这是笔者所见最早的关于悲秋主题的出处亦即“言秋之祖”的讨论,针对的似乎是胡应麟的《诗薮》。
  《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奚其适归”写秋天草木凋零,岁暮将至,是当归的时节,不仅“言秋”而且“悲秋”。
  《诗经?秦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虽言秋而非伤秋。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言秋而不彰显。
  惜乎《诗经》里涉及秋季的只言片语未能从意象系统和情思系统上形成悲秋主题的源头,因此只是悲秋的滥觞。
  论者多信胡应麟“言秋之祖”的认定,那么,从时间上讲,屈原要先于宋玉。屈原已经先为“悲秋客”。由于特殊的经历和心境,他的生命里充满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的悲伤心理,咏叹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这一回肠荡气、摧人心肝的千古悲秋绝唱。《涉江》“欸秋冬之绪风”更见出情景合一的特点。《山鬼》的雨夜中“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秋意浓重,而《抽思》第一次明点出“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但是,只有宋玉的《九辩》才以心物同构模式和社会、人生、自然的巨大悲剧内涵开启悲秋的浩荡源头,屈原的悲秋也只能是初萌。
  从文化心理来看悲秋的渊源,笔者遗秋的物候特征引发人的悲感:“《乐府指谜》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意谓春天气温暖和,‘蛰虫始振,草木初萌’。“‘秋者,阴气始上,故万物衰’,意谓秋天阴气上浮,候鸟南飞,草木衰败。可见,春秋的特征是‘变’,而且二者之间是对比性变化一即春生秋收,春华秋实。而夏则是春的延长,是万类生命安静的生长期;冬是秋的延长,是一切生物由显而匿,由盛而衰的季节,春与秋的对比性变化,是诗人偏重写春与秋的物候上的原因。”秋的社会文化也引发人的悲感。
  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下,秋是一个和西方、西风、日暮、衰老等相对应的季节,而这些因素都指向生命的灭亡,也就指向人的负面感情。
  在古代宇宙图式观念里,生命在宇宙中的性状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收”是成熟也是衰老,趋向死亡,因此,秋也是古代行刑的时节。周人为顺天道,以秋为大刑之期。《礼记?月令》:“盂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又说:“季秋之月……乃趣刑狱,毋留有罪。”《周礼?秋官?司寇》疏曰:“秋者,道也。如秋意,杀害收聚敛藏于万物也。天子立司寇使掌邦刑。刑昔,所以驱耻恶,纳人于善道也。”《管子》称:“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
 宋玉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九辩》,但正是这一篇就让他成为了悲秋母题之始祖,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文人开始自觉地吟起深沉而激越的悲秋咏叹调。唐宋元明清,诗词中悲秋之风气始终弥漫不散。
 从古至今悲秋作品层出不穷,在一代词豪辛弃疾现存的近百首诗词中,有二十三首词描写秋景,并且辛弃疾将悲秋延伸到自我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自觉体认与追求,进一步加深了“悲秋”的意蕴。
 悲秋更是成就了一位众所周知的秋思之祖——马致远。在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那种难以抑制的悲秋之情,一曲《天净沙?秋思》,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使人读来悲由心生。
 不止男士悲秋,女子也有悲秋情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悲秋赋,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悲秋成为了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而且是没有身份等级限制的。
 曹丕《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 !
 唐代“大诗豪”刘锡禹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红楼梦》中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此诗说秋花、秋草、秋雨等自然景物,不仅带来了秋凉和凄惨,更对性格内向、多愁善于感的林黛玉原有的不良情绪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鉴湖女侠”秋瑾临刑前豪迈悲壮的千古绝唱:“秋风秋雨愁煞人”,然后,一头撞到雷峰塔上,更令后人触景生情,无限惆怅!
 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时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永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依阑干处,正任凝愁。”
  悲秋之士中属杜甫最甚在《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天肃穆萧杀之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悲秋可谓对我国从古至今诗词发展影响甚远,正如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所说“凡与秋可相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涂写秋而悲既同气一体。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愈甚……”悲秋情节无处不在。
 悲秋有意无意地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诗人写悲秋诗,作家写悲秋文,歌手创造悲秋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折射。
 宋玉开创了“悲秋”的文学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从此,感伤主义文学成为中国文学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玉继承了前人“咏物以起兴,借寓言以明哲理,在想象中役使万物以抒忧愤,铺张扬厉以叙事”等艺术手段,加以创新,形成了“描物写景以寄情”的独特表现手法:一、在情感的物化中实现物我交融;二、在物象的铺写中寓讽谏于咏物;三、通过温馨的女性世界传达内心的悲苦与向往;四、通过对大好山河的夸耀寄托兴衰之感。其艺术手法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们都接受了宋玉,更进一步说是接受了悲秋这种抒情方法,因为有了悲秋,我们又多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因为有了悲秋我们的文学又多了一个研究范围。
 宋玉的名字或许不是广为人知,但“悲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此可见宋玉悲秋母题对我国文学史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在以后随着对文学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对“悲秋”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宋玉之后,悲秋嗣声与继响不绝于中国文学,佳作如云,不胜枚举。
 西晋潘岳(247-300)《秋兴赋》是较早直接响应宋玉悲秋的篇章:“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怪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临远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潘岳在序文里说自己在三十二岁就出现白发了,当班在高阁连云的朝廷而渴望江湖山薮。“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世之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潘岳《登虎牢山赋》的“彼登山而临水,固先哲之所哀”也是对宋玉悲秋的响应。
  庾信(513-581)出使西魏,羁留长安,身存名辱,深有人生悲慨,故作《竹杖赋》言悲。他列举了“潘岳秋兴,嵇生倦游,桓谭不乐。吴质长愁”,说他们“并皆年华未暮,容貌先秋”,将人生和秋季合二为一,举潘岳的《秋兴赋》,自然隐含着对宋玉悲秋的阐释。
  宋玉悲秋在汉魏六朝即已扩为宏响。
  历代文人的笔下出现了许多相关“典形”。例如:宋玉怨:“宋玉怨三秋,张衡复四愁。”(李嘉韦占)宋玉悲:“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李白)宋玉愁:“骑省潘郎思,衡闱宋玉愁。”(武元衡)宋玉登山:“江风正摇落,宋玉莫登山。”(李端)宋玉含凄:“宋玉含凄梦亦惊,芙蓉山响一猨声。”(许浑)宋玉伤怀:“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李群玉)宋玉宅:“宋玉宅边新酒美,巫山庙下暮猿哀。”(陆游)悲秋宅:“朝离悲秋宅,午榜叠石矶。”(范成大)悲落木:“宋玉有文悲落木,陶潜无酒对黄花。”(陈与义)悲秋气:“不解何意悲秋气,直置无秋悲自生。”(江总)楚客悲:“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白居易)惊摇落:“草木惊摇落,宾鸿度汉河。”(吴景奎)摇落变衰:“悲哉秋气,摇落变衰。”(庾信)宋玉伤感:“宋玉伤感,三闾憔悴。”(葛长庚)宋玉多愁:“潘安有兴因他遣。宋玉多愁为此牵。”(王翰)摇落情:“独负平生气,空牵摇落情。”(骆宾王)
  杜甫在三峡期间创作悲秋宏响《秋兴八首》和悲秋绝唱《登高》。将宋玉悲秋的传统发展到高潮。
  杜甫的三峡悲秋是四个条件兼备的产物。应验了周紫芝《读涪翁黔南诗作》的那句诗——“天为少陵增秀句,故教迁客上瞿塘。”
  第一,自然条件。杜甫在三峡经过了永泰元年在忠州和夔州云安的秋天、大历元年和二年在夔州奉节的秋天。
  第二,地理条件。杜甫在三峡多次想到宋玉,因为宋玉宅就在峡中和峡外江陵。他两次提到宋玉宅。一次是荆州宋玉宅:“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一次是归州宋玉宅:“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入宅三首》其三)
  第三。生理条件。杜甫在三峡年届五十五、六,加上体弱多病。处于生命的深秋时节。
  第四,社会条件。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进入了国势和国运的衰落期。与当年的楚国极其相似,而杜甫曾经任左拾遗等职官,和宋玉在楚国的大材小用也极其相似。
  这四个条件使得杜甫在三峡对宋玉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精神共鸣。
  在深刻而自觉地意识到宋玉悲秋的文化背景后,在异代历史巧合、个人际遇耦合的情况下。杜甫创作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宋玉距离杜甫将近千年。
  杜甫之后过了四百多年,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下峡路过宋玉宅,作诗《宋玉宅》,其序云:“相传秭归县治即其旧址,县左旗亭。好事者题作‘宋玉东家”。其诗云:“悲秋人去语难工。摇落空山草木风。犹有市人传旧事。酒垆还在宋家东。”
  杜甫之后过了将近千年。清代的杰出诗人王士桢(1634-1711)带着对中国诗的透辟理解来到了三峡。
  他的《宋玉宅》写道:“登山临水客将归,及到归乡又落晖。宋玉宅边秋水急,似闻《九辩》泪沾衣。”
  这位清代的文坛领袖离宋玉已经一千九百多年了。
 
 主要参考文献:    《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
                  《楚辞集注》(宋)朱熹 古籍出版社
                  《古诗十九首》
                  《乐府指迷》
                  《唱经堂杜诗解》江苏文艺出版社 金圣叹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七律《登高》读记
宋玉《九辩》与欧阳修《秋声赋》比较:面对秋光的不同人生态度 – 国学网
丰富文体|第十二篇(下)《九辩(节选)》 卫东倾情朗读
描写秋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伤心不独为悲秋
【朗诵视频】秋色?文:静水流深?诵:梅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