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詩的名詞解釋

詩的名詞解釋


一.詩體

(此項可參考本站滄浪詩話與詩人玉屑之詩體與其它類型詩作網頁)

歌謠
隨興所作之上古詩歌。如擊壤歌。

樂府
漢武帝建〔樂府〕為採詩機關,故名之。後來便將這種配合樂曲
能吟唱的詩,統稱之為〔樂府〕了。

古詩
泛指唐朝以前的詩體。從表面上看,樂府與古詩(古體詩),很
難分辨,伶工所奏是〔樂〕,詩人所吟的是詩,詩是樂府的歌詞
,而無法入樂的詩便稱之為古詩了!

古風
後人仿照古詩風格所寫的詩。

歌行
歌、行、都是古詩的一種,用韻與字句數無定式。

賦得
取既有詩句為詩名,則所寫的詩於詩名冠賦得二字。如梁朱超道
之〔賦得蕩子行未歸詩〕,梁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是取古
詩十九首中句。其後科舉時之試帖詩,或詩人分題,乃至對景物
所感之作,皆有於詩名冠以賦得。

試帖詩
科舉考試所出之詩題,詩名皆冠賦得,故又稱賦得體。起於唐,
多為五言六韻(童試)及八韻(鄉試)之排律。對於詩體結構或
用典等,均有嚴格要求。

應制詩
宮廷中,臣子對皇帝歌功頌德所作,多為排律,可看性低。

柏梁體
屬七言古詩,相傳始於漢武帝與群臣以聯句吟於柏梁臺而名。每
句皆用韻,全詩一韻到底,不轉韻。

長慶體
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所創的七言長篇敘事歌行體。其特點為:
從內容上看,常選取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以反映具時代和社會意
義的主題;從形式上看,為七言歌行;從表現手法和文字風格上
看,以鋪敘為主,兼重敘事與抒情結合,文字則力求豐富多采,
婉麗纏綿。

梅村體
明吳偉業(號梅村),脫自長慶體而自成之詩體。

江左體
亦稱骨含蘇李體,雖屬失粘,但是對偶特精。

杜甫居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蜂腰體
此體較難由固定格式判別,頷聯無對偶,用十個字敘一件事,
而意貫上二句,及頸聯,方對偶分明。謂之蜂腰格。

賈島第詩
下第唯空囊,如何往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偷春體
對仗處在首聯,頷聯不拘對偶,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

杜甫食月詩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嚬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折腰體
詩中間失粘,可是句意不斷。

王維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絕弦體
詩句似斷弦而其意猶存。

僧謙遠
燕鴻去後湖天遠,欲寄知音問水居。七歲弄竿今八十,錦鱗吞釣不吞書。

律詩
因格律甚嚴,故名之。共八句,一、二句是為首聯,三、四句是
為頷聯,五、六句是為頸聯,七、八句是為尾聯。因頷聯與頸聯
須對仗(頷聯要求較緊,頸聯稍寬),是以聯的上句稱為〔出句
〕,下句稱為〔對句〕。每句相鄰之句稱為〔鄰句〕。
不依此對仗則屬變格。如〔王灣次北固山下〕四聯皆成對,名為
八句全對格。

絕句
與律詩同為近體詩的雙主流。分五言與七言,共四句,不對仗。
對仗屬變格(如杜甫八陣圖)。其由來一說受六朝五言四句民歌
影響(如樂府之烏夜啼,子夜歌),一說乃截律詩四句而成。
(請點近體詩基本格律)

二.詩語

唱和
就是對他人詩作之唱酬或酬唱,依其方式可分:
和詩:只對原詩內容唱酬,不限和韻。       
依韻:依原詩所用韻部(如一東、七陽),不限原字。
用韻:用原詩的押韻,但不限位置。        
步韻:也稱次韻,與原詩所用韻字及位置都相同。
(嚴羽: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于元白皮陸。
秋星閣詩話:步韻尤今日通病,此例宋人作俑,前此未有也。)

四聲
字的四種聲調。首設於南朝周顒。將字音分平、上、去、入。平
聲又分陰平與陽平,上、去、入三者同屬仄聲。平聲約同注音的
一(陰平)、二聲(陽平)。上聲、去聲、則為三、四聲。現行
注音已無入聲。入聲雖屬仄聲,由於古音與今音讀法不同,很多
入聲字以現行國語讀來卻是平聲。乾隆時,昆山王履青著〔音韻
輯要〕一書。於平聲陰陽之外,又增出去聲陰陽,清謝元淮更認
為上入二聲亦有陰陽之分。只是何為正確古音?當今國語雜入北
蠻腔調,古音俱失,南方方言或可揣摩稍許。(可點入聲字表)

韻書
將同韻的文字分類編輯的字書。最早由隋朝陸法言,劉臻,顏之
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等八人,將各
地語音歸納,做了切韻一書,計一九三韻。其後廣韻,到金人王
文郁的平水韻(一零六韻),皆屬古韻。詩韻新編與中華新韻則
是以現行語言所編的新韻。

韻部
在韻書中將同一韻的字,歸類為一部,稱為韻部。

拗體
詩人刻意將近體詩的平仄不依格律,以求文句奇特、曲怪。

拗句
近體詩中不合格律的句子。經拗救後稱為拗句。拗有大拗與小拗
(通常是七言第五字,或五言第三字)之別,小拗可不救,若犯
孤平與二四六之大拗則非救不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拗救
將拗句在其當句或對句以平仄互調,使其聲律和諧,予以補救之。
基本格律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拗救後: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對句於第五字平仄互易救之)

基本格律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當句拗救後:
仄仄平平仄平仄
(於當句第五六字平仄互易救之)

押韻
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字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
和諧優美,稱為押韻。

协韵

改變字的語音讀法以合古詩詞韻調。在填詞時某些詞譜限用协韻。
就是將平聲韻保留母音以仄韻代替。反之亦然。如平聲押〔東〕字
,仄聲須押 〔董、凍〕字韻。實例

通韻
亦稱為落韻,古體詩將相鄰的韻混用(一東和二冬)。近體詩混
用則屬出律。有種首句押鄰韻(首句原可不押韻),名為孤雁出
群,屬特例。

寬韻
字數較多的韻部,如四支與七陽。

窄韻
字數較少的韻部,如三江與五微。

险韻
以生僻艱澀的字為韻腳。

分韻
作詩時,舉定數字為韻,互相分拈,各依所拈之韻成句。

分題
也稱探題,舊時詩人聚會分探題目而賦詩。

葫蘆韻、轆轤韻、進退韻
唐五代時黃損與鄭谷、齊己等 以押鄰韻方式所創的近體詩格。
共定詩歌用韻為葫蘆、轆轤、進退等格。
葫蘆韻者,先二後四;二個同韻後再押四個鄰韻。
轆轤韻者,雙出雙入;二個同韻後再押二個鄰韻。
進退韻者,一進一退;一個韻後再押一個鄰韻,相互交叉。如:

宋師中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於山。
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
(難、寒屬十四寒韻;山、還屬十五刪韻。見詩人玉屑)

三.詩忌

合掌
內容大致雷同之對偶句(如律詩的三、四句意義相同),叫作合掌。

孤平
近體詩中有押韻的句子,除平聲韻外,只有一個平聲字。
(亦有兩仄聲夾一平聲就算孤平的說法)

下三平
亦稱三平調、三平腳。句尾連續三個平聲。
(近體詩病之,古詩不限。)

八病
南朝沈約等人所提出關於詩的八種弊病。
唐僧皎然評: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
(八病詳解可點此)

出律
所作之近體詩與其格律有悖。

出韻
近體詩的押韻,不是同一韻部。

重韻
韻腳同一字用二次。有時既使不同字,義同也不宜用之。
(如六麻花、葩、華,七陽芳、香,十一尤憂、愁)這種
義同字不同,亦稱為複韻。
同字,義不同如:
蘇東坡《送江公著》押二〔耳〕字。自注:〔二耳義不同,故得重用。〕

窜韻
同一字在不同韵部有不同意义,错用为韵,就是窜韵。如
思字做动词时属平声四支韵如〔思乡〕、〔相思〕。当名
词〔思想〕則属去声四寘。如贺知章《回篆偶书》: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衰〕於四支韻是減少之義;〔衰〕於十灰韻是催促之義,讀殺。
賀知章這首就是竄韻了。

湊韻
韻腳用字與句義無連貫性,免強湊合。

倒韻
為求合韻,將詞句顛倒湊之。如琵琶倒成琶琵。

僻韻
生僻不常見的韻字。

啞韻
聲調闇啞,不高吭的韻字。
四溟詩話:凡字異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
此先聲律而後義意,用之中的,尤見精工。然禽不如鳥,
翔不如飛,莎不如草,涼不如寒,此皆聲律中之細微。作
者審而用之,勿專於義意而忽於聲律也。

失粘对

就是指失粘或失對,一般來說就是出律。在近體詩尚未成型前,
為求音律和諧,往往在上下兩句採用不同聲調,就是平仄互異。
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
對句便是平平仄仄平。
這就是相〔對〕。古詩無句數限制,當時詩人只重視句與句之聲
調相對關係。到了唐朝,詩有了固定句數,為求整體和諧,於是
對聯與聯之聲調也定了規則:將上聯最後一字與下聯首字平仄,
定為相同。所謂〔對句相對,鄰句相粘〕。以此原則所推演出之
平仄譜,再配合押韻,就成為近體詩之基本格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詩詞格律三日通
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
《詩經》的用韻
古诗词中最容易读错的那些字
《漁歌子》
葉嘉瑩:孩子學古詩詞不能只靠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