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谦恭谦卑中学会生存
在为人处世中懂得适时隐藏自己的光芒,不但可以避免纷争,而且有助于自身品格和修养的提高。韬光养晦也是一种生存艺术,因为懂得藏才隐智的人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韬光养晦是一种生存艺术,因为隐藏才智可以使人避开纷争,有助于修身养性;韬光养晦还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使人甘愿处于次要位置,在别人的眼中便是具备了谦卑的品格,因此更容易被人接纳,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语出《论语·述而》
语意: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就作为借鉴,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表现;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古人以自觉修养、虚心好学为美。谦谦君子自然高风可仰。为人拥有豁达的心胸,善用慧眼,就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人在某一方面是专家,在别的方面可能是门外汉。一个善于以身边的人为师、以古人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一切可学之人为师的人,永远都在进步和成长。
欲速,则不达。—语出《论语·子路》
语意: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原句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却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看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若急于求成,往往会事与愿违,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行动上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良方,只有经过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就。他以十六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历痛苦的挣扎与奋斗,而这也是使你坚强和成熟的过程。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才会水到渠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人处世也需要有自己的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速度太快,急功近利,则走火入魔。速度太慢,态度懒散,则半途而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
语意:天资聪颖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和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对一般人而言,“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而做到“不耻下问”就有些难度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及虚荣心的问题。“不耻下问”里面包含了人人平等之意,也就是说,地位低的人若有学问,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而不能因为他的地位低下就瞧不起他,或耻于向他请教。
这实际上也涵盖了“仁”的思想,与人互亲互爱,就必须做到人人平等。若耻于下问,必然就会不懂装懂,或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肤浅敷衍,学问与见识便不会有任何增长。
由此可见,研究学问的态度其实也是为人处世以及实践“仁、义、礼、智、信”的一种文化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出《庄子·养生主》
语意:生命总会有终止的那一天,但是求知是不会有终点的。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变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执意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是异常疲惫了。爱好养生的人不为追求名声而做好事,也不做坏事去触犯刑律,仅仅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以此为处世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养护精神、享尽天年。
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没有谁能够永远处于运转之中而不用休养生息。那不仅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既然时间如此的弥足珍贵,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时间呢?无所顾忌地虚度光阴当然是极其荒谬的做法,可是一门心思地高速运转显然也是不可取的错误行径。真正懂得利用时间的是能够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语出《荀子·劝学》
语意: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断地镂刻,金石也可以洞穿。
人若能将“锲而不舍”作为一种治学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无论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都贵在持之以恒,贵在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胸有凌云壮志也只是一句空话。那种浅尝辄止,学到一点儿知识就自满自大或是在科学知识的高峰前畏缩不前的人,都不会有所作为。
坚持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是上天给予人类的公平。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可以先将目标缩小,完成一个再处理下一个,这样循序渐进、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语出《菜根谭》
语意:志远而淡泊的人,一定会遭受热衷名利之流的怀疑;言慎而检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之辈的忌恨。君子如果处在这种既被猜疑又遭忌恨的环境中,也不可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更不可锋芒尽出及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一个正直厚道的人。因为奸诈狡猾的人虽然能够占一时的便宜,但凭借害人之心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业的。而正直不等于任人宰割,也不意味着要做一个软弱可欺的人。有一位父亲写了首诗送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其中有这么一句:“孩子/请准备好一副钢牙/因为/生活很硬。”这也表明生活真的是非常残酷。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为什么呢?因为人大多都有嫉妒心,所以你一旦成名了,难免会有些人排挤你、刁难你。志远而淡泊的人一定会遭受热衷名利之流的怀疑;言慎而检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邪恶放纵之辈的忌恨。原本君子的个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却不想正是由于其高尚品德衬出了小人的心性,这就必然会遭到小人的忌恨和攻击。
因此,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若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奋发向上的年轻人,往往会由于表现得太好而遭受忌恨,或被造谣中伤。所以,一个有为的人,其处世节操不可变,但待人方法须讲究。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语出《菜根谭》
语意: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搭建坚固耐久的房屋。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强调与看重道德伦理的社会,时至今日,人们仍把品德看成建立事业的基础。因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有德行的人遇到那些欺诈者,便会用诚挚之心来感动他们;遇到那些残暴者,就会用祥和之气来感化他们;遇到那些奸邪不公者,则用名誉气节来激励他们。总之,有德行的人善于在交往中以德服人。德行的熏陶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感召力。
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一只飞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冲进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拔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曹操断发守军纪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由此可知,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而且会为自己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语出《菜根谭》
语意:心湖没有波涛巨澜,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树;本性保存爱心善意,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由自在。
若心如死灰,看到繁花似锦也会感到毫无生气;若心灵之树常青,看到光山秃岭也会想象出怡人美景。因此,生活的情趣主要来自内心的深处。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情绪好时,觉得别人也很快乐,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当心情不佳时,觉得什么都不好,看什么都很讨厌。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太多,心态常常失去平衡。要想保持心平气和,就要控制欲望,做到知足常乐,开朗豁达地与周围的人相处,这样就可以处处看见花红柳绿了。
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心静,心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进而做到无识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等烦恼。庄子所说的“体察大道的人”就是静如止水、无识无欲、心平气和的人。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语出《菜根谭》
语意:一个人整天太闲,一些杂念就会在暗中悄悄出现;若整天奔波劳碌不堪,又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
人不可太忙,也不能太闲。所以大凡有才德的君子,既不愿使身心过度疲劳,也不愿整天沉迷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
长久地无所事事会让人精神无所寄托,因此会感到空虚无聊,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无疑是痛苦的。但是人也不能过于劳碌,否则就是给自己当奴隶和牛马,丧失了人生真正的乐趣。这种既不可太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或者叫有所取舍。取舍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也是一门生存的艺术。取与舍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二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万事万物均在取舍之中,才能达到和谐与统一。人若真正掌握了张与弛、取与舍的尺度,便等于把握了成功的机遇。
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人虽然聪明,却不知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了却万事才是聪明。
佛其实就是“觉悟”的人,也可以说是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如果心中还有没放下的念头,那便是还未完全了却。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却不知道如何摆脱尘世的烦恼和欲望的束缚与羁绊。凡人放不下的东西有很多,因此心中存有许多杂念。期盼着很多事情来临,来临了又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结果,事情未到已烦恼丛生,事情已过仍放心不下,如此庸人自扰,岂不是无端增加了心中的压力和忧烦?
有一些人难以摆脱尘世的功名,就躲入山野,与世隔绝,以为这样便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殊不知,这是自以为尘缘了了,其实未了,因为他们的心中仍有欲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只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排除,才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语出《菜根谭》
语意: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气的就是奇人,可是那种刻意标新立异的不是奇而是怪异;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和世人断绝来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俗”指的是心灵的一种境界。了解一个人为什么而活,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俗不俗。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脸皮而活;有的人一辈子为自己的心而活;还有人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到底哪种人活得比较可贵不凡,相信你我都明了。所谓“清”就是不做任何有损名誉的事。这说起来很容易,能真正将其实行的人却不多。
我们都赞赏清高儒雅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舍弃名利,当然值得敬仰。可是假如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标新立异或故作怪论,这种人实际上是俗人伪装的怪人,是沽名钓誉的小人。处于污浊俗世而心却不受污染的人,其品德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会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矫揉造作或与世俗绝断,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是一种偏激狂妄的行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对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讲,保持清高儒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为此意。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语出《中庸》
语意:凡事预先有准备就会成功,事先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本句话中的“豫”字最为重要。“豫”就是预先作好准备,处理任何事情,预先作好准备就能获得成功,不作准备就会失败。
凡是在重要场合发表意见,要先想好讲什么以及怎么讲,这样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这就叫“言前定则不跲”。大至行军作战,小到出门旅行,都要预先考虑这一行动中将会遇到什么情况,作好相应的准备,就会减少很多麻烦,这叫做“行前定则不疚”。至于要建立一种学说,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更要花大力气作好周密准备了。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这样才能使人无可辩驳,这叫做“道前定则不穷”。
所以,要想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就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预测与准备,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语出《易经·系辞下》
语意:尺蠖弯起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行。龙和蛇冬眠,是为了保存自己。
古人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意思是说锋芒毕露的人是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的,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人要善于保存自己,要懂得激流勇退,这并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伺机而动
也就是韬光养晦。《易经·系辞下》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指人在力量不足或处于劣势时,要隐藏自己的才华与真实企图,以待今后东山再起。这也是处世的高招。
一个人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但锋芒太露又容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却是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显露才华要适可而止。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的时候,就会立即被人采摘去,很快就衰败了。
来源;任树民《中华处世经》
感悟: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缺少了处世的智慧,生命便会黯然失色。处世是一种哲学,也是一门艺术。处世无方者,经常到处碰壁、举步维艰;处世得法者,常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人类社会中,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会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人性,从而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所以,如何获得处世的技巧便成了永恒的话题。正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通过解读古代圣贤的处世哲学,揭示为人处世的智慧及人生哲理。文/单眼老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菜根谭》100句经典名句,感悟为人处世的智慧《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
旷古奇书«菜根谭»,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一》
菜根谭中这两句话,说透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若能读懂,百事可成!
品味《菜根谭》十句经典名句,日子越活越好,道路越走越宽!
《菜根谭》修身养性为人处世 经典名句鉴赏(1)
三本奇书《小》《菜》《围》,读懂人情世事,学会为人处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