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善解“中庸”之道
待人持中,做事也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做人处世,无非就是把“中庸”两个字,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也不管遇到何种境地,只是拿出它来以不变应万变。在既不想去克服对方,又不能被对方克服的条件下,调和主客体之间的矛盾除了用“中庸”的艺术以外,似乎别无选择,真正将中庸作为人生的最高艺术推给中国普通百姓的当属孔子。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
孔子的弟子子思叙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君子能够时时处处做到恰到好处;小人之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普通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唯精唯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时时都处于居中的位置。
如果说圆为道体、为全部、为和谐、为变通、为灵活性,那么,方则为器用、为局部、为个性、为稳定、为原则性。
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就是“中和”、“中庸”和“自然”。
圆通之人不可能单刀直入地问人家赞成或反对,因为对方认为有此必要的,自然会主动表示,不必苦苦相逼,而得不到真实的答案。被人家问起赞成或反对时,也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中之一,却大多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尽量加以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后丢掉】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爱,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天地之间,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箱,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不如抱守虚静适中的态度。”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看不懂也学不精,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然而一辈子学不会圆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难学,还是要学;难精,必须用心”,大家共勉之。
宋代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里的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最和谐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往往很平常,很普通,就像围棋手不紧不慢地下着棋子儿。平常与普通又常常是持中的结果,就像数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似的,越是中间区域概率就越大,事件就越平常。
中庸的另一种说法叫“顺道而行”,顺着自然的法则、规律、趋势去作为。因此顺道而行,一切都是顺道运行,所以也像什么都没有干一样,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无为”。
顺道是“圆”的一面,而无为之为则是“方”的一面。因此,和“中和”、“中庸”、“自然”一样,无为也是方圆无碍的一种表现。
“方圆无碍”,现在的说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最高级的战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是等闲之辈。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在心中还没有发出来的那种状态,就是“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喜怒哀乐之情发出来,都像音符一样恰到好处,就是“和”。和为“天下之达道”。中为体,和为用;中是圆,和是方。中与和结合在一起,体用一贯、方圆无碍,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生长、发育。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要学“圆通”,第一步必须“以圆通代替圆滑”,从此脑海中只有“圆通”的期待,因为它不是“圆滑”的对立词,却是“圆滑”与“不圆滑”这种“二分法”的“二合一”。圆通会有圆滑的成分,同时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学得“圆通”的精髓。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中庸”的“中”就是圆,是体,“庸”是方,是用。“庸”的含义是平常。“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最合理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也可以说是方与圆的一种完美的结合和运用。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但是,自然不是主观意识上的率意行为,而是顺着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性而行。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性为体,为圆;具体的行为方式则为用,为方。因此,老子所说的“自然”,也是方与圆的一种完美结合,而不是单纯的“圆”。
圆通人士,平日携带妻儿拜访朋友、亲戚,为的是联络感情,建立“二合一”的关系。上司部属为求长期合作,往往也追求“通家之好”。
深谙方圆之道的荀子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这样,你就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你的人生就达到了极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
方圆的人立场高明,在于“深藏不露”,事实上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寻求合理的“露”,同样把“不露”和“露”合二为一,不再二选一了。
其实,人生处世的要点,也就在于“执中致和”这一大原则。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和,就是道体的大用。如果通俗浅近地说明它,并把它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相均衡;把它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
来源:边领如《圆通的人际智慧》
感悟:   曾国藩说过耐人寻味的话:“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委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而是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老子也提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燥。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对于如此的道理普天之下的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圆满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圆通是高超的处世技巧,两者互为表里,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也是一个聪明人应该具备的人际交往的技巧。文/单眼老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全文及译文
半禅哲学及中庸之道【原创】
中庸
中庸之道与做人
中庸全文翻译
漫谈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