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

转自:洲舟9527的博客

原文地址:《大学》作者:天木

白话译文选自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著作《止于至善》

《 大学》

【原文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1】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知道目标何在,就会引发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可能保持平静的心情;保持平静的心情,才可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进行周全的思虑;进行周全的思虑,才可能领悟目标的价值。外物的存在有根本部分,也有末节部分;事件的发生有结束阶段,也有开始阶段。知道这一切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理想了。

【原文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2】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彰显他光明的德行,就须先治理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须先规范自己的家庭。想要规范自己的家庭,就须先修养自己的言行。想要修养自己的言行,就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须先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想要面对自己的意念,就须先推究自己所知的善。推究自己所知的善,就是要辨别外物与我的关系。

【原文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3】

我与外物的关系辨别之后,所知的善就明确了;所知的善明确之后,意念就可以真诚了;意念真诚之后,心思就可以端正了;心思端正之后,言行就可以修养了;言行修养之后,家庭就可以规范了;家庭规范之后,国家就可以治理了;国家治理之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从天子直到平民百姓,同样都是以修养言行作为人生的根本。一个人根本混乱而末节走上轨道,那是不可能的。他对重要的部分不在乎,却对次要的部分很在乎,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样称为知道了根本,这样称为所知抵达了顶点。

【原文4·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4·1】

所谓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就是指不要欺骗自己。就像讨厌难闻的味道,就像喜欢美丽的色彩,这样才可以说是让自己满意了,因此君子一定要在自己独处时特别谨慎。小人平日就做不善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看到君子之后,才躲躲闪闪的样子,遮掩他所做的坏事,并且张扬他所做的善事。别人看见自己,就像看透自己的肺肝一样的清楚,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叫做:心中的真正情况会显示于外在的言行上,因此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曾子说:“十只眼在看着,十只手在指着,真是严厉啊!”财富可以装潢屋子,德行可以滋润身体。心胸开阔而体态舒适,因此君子一定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

【原文4·2】

《诗》云:“瞻彼淇澳(yǜ),菉(lǜ)竹猗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mò)世不忘也。

【译文4·2】

《诗经·卫风·淇澳》说:“远望那淇水弯曲处,绿竹长得十分茂盛。这位文雅的君子,好像牛骨象牙经过了切磋,好像美玉宝石经过了琢磨。庄严啊,威武啊!显赫呀,坦荡呀!这位文雅的君子,毕竟不可忘啊!”好像牛骨象牙经过了切磋,这表示他讲习学问。好像美玉宝石经过了琢磨,这表示他自行修炼的精神。庄严呀,威武呀!这描写他戒惕谨慎。显赫呀,坦荡呀!这描写他仪容可观。这位文雅的君子,毕竟不可忘啊!说的是他盛美的品德与至高的善行,是百姓无法忘记的。《诗经·周颂·烈文》说:“呜呼!对于先王要念念不忘。”君子尊敬他所应该尊敬的人,并且亲爱他应该亲爱的人;小人享受他所能有的快乐,并且获得他所想要的利益。所以到了后代还是念念不忘先王。

【原文4·3】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iá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wū)缉(qì)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4·3】

《尚书·康诰》说:“能够彰显德行。”《尚书·太甲》说:“要思虑详察天所给的明白旨意。”《尚书·尧典》说:“能够彰显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要自己去彰显的。商汤在盥洗盘上刻着一句话:“真要在一天自新,那就每天自新,再继续不断自新。” 《尚书·康诰》说:“要鼓励大家成为自新之民。”《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是旧的邦国,受天所明而展现新局。”所以君子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诗经·尚颂·玄鸟》说:“国都千里辖区,是人民止息的所在。”《诗经·小雅·缗蛮》说:“啼声婉转的黄鸟,止息在丘陵的一角。”孔子说:“黄鸟在应该止息之处,都知道自己要停下来。难道人可以比不上小鸟吗?”《诗经·大雅·文王》说:“端庄威严的文王啊,一直保持光明,又做到了敬。”做君主的,要以行仁为目标;做臣属的,要以恭敬为目标;做儿子的,要以孝顺为目标;做父亲的,要以慈爱为目标;与国人来往,要以守信为目标。孔子说:“审判诉讼案件,我与别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希望使诉讼案件完全消失。”让那些不肯说明实情的人,没办法捏造一大套虚妄的话。要严厉警惕百姓,不能有期满的心思。这称为知道根本。

【原文5】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5】

所谓修身言行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意思是说:自身陷于愤怒,就无法端正;陷于恐惧,就无法端正;陷于喜爱,就无法端正;陷于忧患,就无法端正。心思若是不在当下的处境,就会观看却没有看到东西,聆听却没有懂得意思,饮食却不清楚它的味道。这就是说:修养言行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原文6】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ì)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6】

所为规范自己的家庭,就是要修养自己的言行,意思是说:人们对于自己亲近爱慕的人,表现就会有所偏颇;人们对于自己鄙视讨厌的人,表现就会有所偏颇;人们对于自己畏惧尊敬的人,表现就会有所偏颇;人们对于自己同情怜悯的人,表现就会有所偏颇;人们对于自己轻忽怠慢的人,表现就会有所偏颇。因此,喜欢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也知道他的优点,天下能做到的人是很少的。所以民间谚语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子女的缺点,也不知道自己庄稼的丰硕。”这就是说:言行没有修养好,是没办法规范自己家庭的。

【原文7·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7·1】

所谓治理自己的国家必须先规范自己的家庭,意思是说:自己的家人没有好好教育,却能够教育别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君子不必离开家庭就可以在国家成就教化。孝顺父母的心意,即是侍奉君主的道理;尊敬兄长的心意,即是侍候长者的道理;照顾子女的心意,即是役使众人的道理。《尚书·康诰》说:“好像保护婴儿那样对待百姓。”内心真诚想去了解百姓的愿望,即使没有完全切合,也距离不远了。没有女子是学会养育子女后才出嫁的。负责治国的人,能使一家人行仁,全国就会兴起行仁之风;能使一家人礼让,全国就会兴起礼让之风;他自己一人贪婪乖张,全国就回趋于混乱。其中的关联契机即是如此。这就是说:一句话就把事情搞坏,一个人就让国家安定。尧舜以行仁来领导天下人,百姓就追随他们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作风来领导天下人,百姓就追随他们变得暴戾。治国者所下的命令如果违背自己所爱好的行为,百姓是不会追随命令去做的。

【原文7·2】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7·2】

    因此,君子自己做到某种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做某种恶事,然后才去责怪别人。自己身上所做的无法推己及人,却能够让别人了解该做什么,那是不曾有过的事。所以,治理国家即是要规范自己的家庭。《诗经·周南·桃夭》说:“桃树长得正美,枝叶十分茂盛,这个女子出嫁,家人相处和睦。”家人相处和睦,然后可以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lù)萧》说:“做个好哥哥,做个好弟弟。”做个好哥哥,做个好弟弟,然后可以教化国人。《诗经·曹风·shī)鸠》说:“他的威仪没有差错,可以匡正四方之国。”他作为父亲、儿子、哥哥、弟弟的表现都值得效法,然后百姓才会效法他。这就是说:治理国家即是要规范自己的家庭。

【原文8·1】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也。所恶(wù)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wù)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ù羞辱)矣。

【译文8·1】

    所谓平定天下就是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意思是说:上位者敬爱老人,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上位者尊重长辈,百姓就会兴起敬长之风;上位者救助孤儿,百姓就不会有背弃之心。因此,君子把握了衡度言行规矩的方法。厌恶上位者所做的,就不要以此使唤属下;厌恶属下所做的,就不要以此侍奉上位者;厌恶在前者所做的,就不要以此对待在后者;厌恶在后者所做的,就不要以此跟从在前者;厌恶右边的人所做的,就不要以此对待左边的人;厌恶左边的人所做的,就不要以此对待右边的人。这称为衡度言行规矩的方法。《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君子,就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欢的,你也要喜欢;百姓厌恶的,你也要厌恶。这样就称为百姓的父母。《诗经·小雅·节南山》说:“那座南山高峻耸立,层层石块堆积而成;大师尹氏声威显赫,百姓都在看着你。”拥有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言行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所弃绝。

【原文8·2】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8·2】

《诗经·大雅·文王》说:“殷商尚未丧失民众时,能够配合上帝的要求。应该借鉴殷商的兴亡,知道保持天命不容易。”这是在说,得到民众支持就用有国家,失去民众支持就失去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谨慎以对的是德行。有德行就有人民支持,有人民支持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钱财,有钱财就有资源可用。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末节。忽略根本而重视末节,相争的百姓就各施手段争夺。因此,钱财聚集起来,百姓就会离去;钱财分散出去,百姓就会聚集。因此,言论以违背道义的方式说出去,也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传进来;货物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得到,也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失去。《尚书·康诰》说:“天命是不固定的。”这是说:行善就得到,不行善就失去。《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珍宝,只有行善才是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是珍宝,行仁与爱人才是珍宝。”

【原文8·3】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wù)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ì)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zāi灾)必逮夫身。

【译文8·3】

《书经·秦誓》说:“假使有个大臣,心思真诚而专注,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心态和善而有容人的雅量。他看到别人有什么本事,就好像是自己有那种本事一样。他看到别人的言论显示了才华与智能,就从内心去喜欢,简直就像是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一样。就靠这种能够包容的德行,就可以保护我的子孙,百姓也同样得到了好处!而另外有个大臣,看到别人有什么本事,就心生嫉妒而讨厌他。听到别人的言论显示了才华与智能,就阻挠使它无法传到上位者耳中。就是这种无法容人的心态,既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也会说危害国家啊!”只有靠行仁者来流放这样的人,把他们驱逐到四方的蛮夷地区,不让他们居住在中国。这就是说:只有行仁者能做到喜欢好人,能做到讨厌坏人。看到贤者而不能推举他,推举他而不能让他位居自己之前,那就是怠慢。看到不善者而不能黜退他,黜退他而不能让他疏远,那就是过失。喜欢别人所厌恶的,厌恶别人所喜欢的,就称之为违反人的本性,灾难一定会降到他的身上。

【原文8·4】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8·4】

    因此,成为君子有根本的原则,一定是由忠诚信实而成就君子之德,由骄傲放纵而失去君子之德。累积钱财有根本的原则,生产的人多而吃饭的人少,工作的人勤快而花费的人迟缓,那么钱财总是够用的。行仁的人用钱财来发扬自身的价值,不行人的人用自身的力量来赚取钱财。上位者喜欢行仁而属下不喜欢行义,那是不曾有过的事;喜欢行义而不把事情办妥善,也是不曾有过的事;仓库里的钱财不是正当的钱财,同样是不曾有过的事。孟献子说:“初任大夫的人不会计较有多少鸡与小猪。卿大夫不会蓄养牛羊来赚钱。有采地的公卿不会蓄养搜刮百姓财产的家臣。与其有搜刮百姓财产的家臣,宁可有窃取公卿财物的家臣。”这就称为:国家不以利润为利益,而是以行义为利益。治理国家而致力于聚敛财货的,一定是从小人开始。小人擅长做这种事。让小人治理国家的事务,灾难祸害就会一起来到,这时即使有好人也无可奈可了。这就是说:国家不以利润为利益,而是以行义为利益。

白话译文选自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著作《止于至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原文及译文
大学第四十二
【转】《大学》全文及译文
《周易》第二十卦:《观卦》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感悟五·完结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