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闻故事的写法

转自:山高人为峰的博客

新闻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兼有新闻性和故事性特点的两栖类文体。它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为反映对象,通过选择人物活动的某一片段或事件的某一侧面加以开掘描述,以小见大,在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具有重大意义的不平凡的内蕴。

一、新闻故事的特点

1.真实感人

新闻故事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深入的开掘、巧妙的构思,运用轻松的笔调,以讲故事的形式,客观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深刻的启迪、有益的教谕。唯其真实,才带有时代气息,才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所谓真实,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内容的真实,即所反映的事实从整体到细节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虚构、不夸张、不做“合理想象”;二是情节的真实,即叙述过程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或作者的意图、兴趣等适当调节,多方设计,显示其故事性,但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变化发展等的交待,既符合原来事情的真相,又在行文中前后合情合理,读者看不出一丝一毫编撰的痕迹。这样新闻事实的真实与表现形式的真实相统一,把读者纳入一个真实的境界,使读者得到真实的教益。

2.短小生动

短小生动是新闻故事区别于消息、报告文学以及其它通讯的基本特征。

新闻故事的篇幅短小精悍,一般在千字左右,可它既不能像消息那样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只叙述事件的大概,也不允许像其它通讯那样详尽地、耐心地交待事件的全貌,更不能像报告文学那样进行“合理想象”;既要受到篇幅的限制,又要兼顾叙事的完整,还要企图吸引读者获益,这就不得不在选材炼意及其情节设置与语言表达等方面巧下功夫,“尺水兴波”,“以小见大”,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选材炼意,往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住某个片断、某一侧面,深入挖掘,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以一滴水映照出太阳的光辉,文约而意丰。

情节方面,有的讲究起承转合,注意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阶段循序渐进的交待;有的一波三折,曲折离奇;有的故设悬念,天赐巧合;有的在情节推动的同时巧妙安排画面材料,或动静结合、或对比衬托、或环环相扣,呈现出跳跃性、节奏感、和谐美,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语言方面,多以描述为主,即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很少说教。比如写人,多用白描手法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形象来,人物的语言也是信手拈来的口头语,朴实、耐嚼、有生命力;比如叙事,重在写出过程,突出动感,准确选用动词;比如开头语言,重在制造氛围,交待背景,用讲故事的口吻把读者纳入听故事的境界当中;结尾的语言,更是“临别秋波”,含蓄而动人。

二、新闻故事的写作

1.敏于发现

新闻故事的写作同其它新闻写作一样,首先要求作者有一种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即对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一种及时发现、捕捉、认识的能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演进、政治在变革、经济在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等也随之变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即新信息的传播者,理当对这些瞬息万变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气象有一种敏捷的感应能力和捕捉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厚的知识积累、娴熟的采集技能等基本能力,必须是生活的有心人。如卢长林的《钱被风刮跑以后》这则新闻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平常而又平常的故事——钱被撞落、被风刮跑、众人拾回,可偏偏就是卢长林发现了它的价值,及时写了出来,从正面歌颂了助人为乐的新风尚,令人百读不厌。

2.精心选材

发现新闻事实是一回事,如何利用这些事实,表现一种思想,达到某一目的,则是另一回事,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精心选材剪裁。

限于篇幅,新闻故事根本不可能把一个事实或一个人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交待清楚,只能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一个侧面,选一些既新鲜、又典型的片断与细节,以一当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军在《鲜花不知送给谁?》这篇新闻故事采写以后说:“揭示周彤的成才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从很多侧面去考虑”,可“我选择了从‘鲜花’切入的角度,这是一种‘管窥角度’,即只取一人、一事、一言 、一行透视某种本质,说明某一侧面的问题,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3.巧于情节

“文似观山不喜平”,新闻故事尤以情节的曲折生动见长。在极短的篇幅之内,又是平凡的“小”题材,如果平铺直叙,一定显得乏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设计好了,即使“不全”,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巧设情节很重要。

常见的方法有:

① 悬念:

作者有意设置悬而未揭开的“谜”,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为了寻找谜底,迫切地把文章读下去。

悬念可以设置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a.标题设置悬念:如李军的《鲜花不知送给谁?》副标题是“三十一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周彤终遇难题”,结尾揭谜底:鲜花被留在学校会议室了。

b.开头设置悬念:如邵海如的《八百万美元保释囚犯记》开头即设下了重重迷雾:黄家乐、姚思国、冷春生何许人也?为什么要用、怎么可以用800万美元保释囚犯呢?这些都是谜,全文叙述都是在揭开这些谜的。

c.文中处处设置:如卢长林的《钱被风刮跑以后》,老大爷的钱被“我”撞落,又被风刮跑,又被人“抢”,这都是悬念,奇的是“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老人数着数着“不对”,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多给了五元。这样波澜迭起,颇具戏剧色彩。

② 误会:

通过偶然,反映事物的必然规律,利用人物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或利用人物的处境、性格、心情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一种暂时的假象,从而产生误会,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解清的《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西瓜在村东大路边,被蒋匪保安团糟蹋了。西瓜老二的西瓜在村西小路边,一天解放军路过这儿,西瓜老二以为西瓜又会被糟蹋了,结果不仅没糟蹋,反而给吃还不吃。误会解除,军民情谊加深。

③ 巧合:

也是通过偶然因素巧妙编织情节的方法,可以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

如:邵海如的《八百万美元保释囚犯记》中“1967年……她畏罪自杀了”这一段:当年万保国(如今的姚思国)的妻子宋萍跟黄家乐勾搭成奸毒死丈夫,巧遇冷春生盗墓,将万保国的尸体暴野,是一巧;逢雷雨,浇醒了万保国是第二巧;冷春生逃离现场时遗失一件工作服,万保国从工作服兜里的信封上知悉了“救命恩人”冷春生的姓名,是第三巧;万回家,又遇妻子跟黄家乐寻欢,因而悄然离去,偷渡香港,被老华侨收留做了女婿,万保国成了华美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第四巧;宋萍被黄家乐抛弃投湖自杀,巧遇冷春生救起后嫁给冷春生,这是第五巧;宋萍认出万保国的笔迹,知道万保国还未死,之所以出800万美元保释冷春生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因此她畏罪自杀了。黄家乐偏偏又是“侨办主任”,这是第六巧……故事就在“巧”中层层推进,简直是冤家路窄,“无巧不成书”。

④ 波折:

通过对人物、事件采取先后重叠多次描述的方式,推进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如:李军的《鲜花不知送给谁?》一文,写献花便有几折,送给校领导,不要;献给妈妈,不要;献给老师,也不要,那么到底送给谁呢?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这时出现了一段周彤的内心独白,他想起了省科委领导的话:“在这个时刻,你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更要想到祖国母亲”,最后,他还是悄悄地把花放到学校会议室里了。这样一波三折,更加重了“鲜花”所凝聚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运用抑扬、擒纵、对比、张弛等方法使情节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4.妙于表达

新闻故事的表达应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少用或不用抒情、议论、说明等。

叙述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倒叙设置悬念,顺序交待经过,再来点插叙,调节气氛,充实内容;合叙揭示人物事物的共同特征,分叙人物不同的遭遇和命运;暗叙让读者猜谜,明叙交待谜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仰叙可以使读者随作者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俯叙更可以给读者真实感和可信度;概叙细叙相结合,有详有略,才不至于脱节,才能突出重点,突出主题。

描写方面,宜采用白描手法,对景物、环境、人物形象和动作,做简洁的勾勒,节约文字,使读者一目了然;或多选用动词,使画面活跃;或多捕捉细节刻画,给读者加深印象。

总之,不管是叙述也好,还是描写也好;是作者的语言也好,还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也好,都应该注意通俗、朴实、生动、传神,多选用群众用语,或有地方特色的口语、俗语,给读者增加真实感、亲切感和感染力,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来源: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在小说故事情节中设置钩子?营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高考记叙文写作应把握好四大环节
鹿禾评刊 | 小小说与故事的叙事
干货 | 调查性报道的几种开头
成功的小说都符合这个链条公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