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诗歌与音乐(中)

江湖生的博客

晚唐至五代,或可追溯到更早一些,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开始兴起。词源起于唐,盛行于宋,复兴于清,它上承唐诗,下启元曲,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和音乐的关系比诗更加密切,词最早就被叫做曲子词。在词的初创时期,是用来配合乐曲演唱的,先有乐曲,然后根据乐曲的长短、节奏填上词句,所以写词称作倚声填词,这一点和乐府诗、近体诗先有诗再谱曲不一样。大致到了南宋以后,词逐渐与音乐脱离,不再用来歌唱,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确切时间尚难界定。

    中国古代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的古乐称作雅乐,高贵典雅,主要乐器是钟、鼓、琴、瑟,战国时期雅乐趋于衰落。汉魏六朝称清乐,舒缓清淡,主要乐器是丝竹,入唐以后也逐渐衰落。隋唐之际,来自西域的燕乐开始传入中原,燕乐活泼明快,大致类似于当代的流行音乐,主要用琵琶演奏。这一种新乐倍受时人追捧。唐玄宗本人也酷爱音乐且洞晓音律,长安城内设有教坊,职能类似前朝乐府,另外还在宫中梨园设立了皇家乐团。词正是在朝野燕乐盛行的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和近体诗一样,词从源起到成熟定型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民间已有了曲子词,清光绪时期在敦煌发现的一百多首曲子词据考基本上是盛唐时期的民间作品。文人写有意识地填写曲子词大概在稍后的中唐时期。有的把“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忆秦娥归于盛唐的李白名下,据专家说不太靠谱。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戴叔伦、张志和等人是第一代专业词作者,他们为一些流行曲子填配了长短句式不一的歌词,如《忆江南》、《长相思》、《花非花》、《潇湘神》、《渔歌子》等。到了晚唐、五代时期,为曲填词的风气更盛,出现了一批以填词为主业的专业作者,如温庭筠、韦庄、皇甫松、司空图等。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地位开始确立。

    词之所以兴起,与音乐有很大的关系。以近体诗入乐的话,整齐的五、七言句式与参差不齐的乐句长短往往不能做到和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入乐时增添一些音节或对部分语句予以重复(称为散声、和声和泛声),但这多少令人不爽,于是诗人开始探索一种句式长短不一的新诗体,以与乐曲合拍。这就是词即长短句的由来。据吴熊和先生考证,就文人词来说,盛唐时代还难以肯定有依曲拍为句的词。盛唐诗人大都以近体诗入乐,近体诗在当时也是一种新诗体,诗人们也才熟练掌握不久。即便到了中唐,爱好声乐如白居易、刘禹锡,宴席间所歌仍以五、七言近体诗为主,长短句的小词也不过是偶尔为之。

    词的兴起和流行,与唐宋时期文人宴会相聚时往往有歌妓唱曲劝酒的习俗不无关系。歌妓唱的都是流行的曲调,文人为了在朋友和美女面前表现一下,营造一下气氛,喜欢为曲调填上新词,歌妓会把好的歌词记下并反复传唱,文人也以自己填的歌词得到流行而自得意满。另外,当时聚会还有行酒令的习俗。宋人的《事林广记》记载了一首当时的酒令:“我有一枝花(指自身,复指花),斟我些儿酒(指自,令斟酒)。唯愿花心似我心(指花,指自心头),岁岁长相守(放下花枝,叉手)。满满泛金杯(指酒盏)。重把花来嗅(把花以鼻嗅)。不愿花枝在我旁(把花向下座人),付与他人手(把花付下座人接去)。” 这首酒令其实就是一首《卜算子》。词的短调称作小令,估计可与酒令搭上边。行这样的酒令,对于文人来说可说是小菜一碟、拿手好戏,玩着玩着,风气越来越盛,词在文人圈子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能说词就是文人喝酒划拳中胡闹出来的,但当时这一习俗对词人创作的激励和词的传播还是有功的。也正因为最早的词多半是在风月场所流传的,故有“词为艳科”的说法,认为词品位不高,远不如诗严肃高雅。所以在一些正经的老学究眼里,是看不起词的,诗与词,犹如妻与妾。早期的词作,如花间词确实如此,但后来到了苏东坡手里,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都作了大的革新,指出向上一路,词的面貌开始涣然一新。从词艺来说,苏未必如辛,但从对词的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来说,苏和柳(永)都是无可替代的。这一话题与本主题关系不大,就此打住。

    正因为词最初是依附于乐曲的,而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声情特征,有的欢快,有的沉稳,有的苍凉,这些声情特征适合用与其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来表现,所以不同词牌适合表现不同的情绪。即使曲谱失传以后,后来的词人在挑选词牌时仍然会注意这一点。

    古人是根据什么来填词的?早期的词人填词是根据曲子节拍与音韵和谐,“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元氏长庆集》)。所以词人中有的是精通音律的。有的词人不但会依据现有曲调倚声填词,还会自创新曲,如姜夔就留下了17首自度曲。再如张炎对词音乐性的追求到了成癖的地步,即使对大词人兼大音乐家周邦彦的作品仍有微辞,认为有的也是与音乐不谐的。我们不敢说身为中央音乐团团长的周邦彦不专业,只能说张炎老先生太专业了。但是懂音乐的词人毕竟是少数,在词的传唱过程中,更多的词人参与创作,对于不通音乐的词人来说,由于曲调和别人词作都在,依样画瓢翻制新词并不困难。这就好比文盲不识字但仍然会说话,今人不识五线谱甚至简谱但唱歌仍能大致不跑调一样。南宋以后,词逐渐不拿来唱了,曲谱也逐渐失传了,词人填词多是依据前人词作的句式、平仄、音韵规律来模仿着做填空游戏。为了方便词人创作,有了专门的词谱,词谱是对前人同一词牌的作品作了大量的比对、归纳后得出的填词的格律规则。现存最早的词谱是明代的《诗馀图谱》,著名的还有《词律》、《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

    唐宋时唱词的乐谱最迟到明清时候已经差不多都散佚失传了。现在只能在古籍和文物中找到一鳞半爪。南宋时有官修的《乐府混成集》,周密《齐东野语》提及“《混成集》,修内司所刊本,巨帙百余,古今歌词之谱,靡不备具”。原书早已堙灭,《文澜阁书目》中也仅有存目。《白石道人歌曲》有17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宋代唯一遗存的词乐谱,可惜没有板眼标识(板眼是曲中的节拍、节奏,今有成语“有板有眼”),无法完全复原,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和古乐专家杨荫浏先生对此作了长期的深入研究,也只能连蒙带猜得出个大概。1900年一位姓王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唐五代乐谱一卷(现珍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书中载有《倾杯乐》、《西江月》等八个曲谱。但记谱所用的符号现代人无法看懂。曾有报道说有人已破译了曲谱,但依“破译”演奏的乐曲难听得让人无法相信唐宋时的审美水平会是如此低下!

    前面提到南宋以后词渐渐不用来唱,只用来吟诵了。要是像蔡明一样问个“为什么呢”,那我只能套用小沈阳的话回答“这个还真不知道”。为此查考了不少资料,满意的答案还“真没有”。有的说是因为乐谱失传了,但这个不合逻辑。只要一种艺术形式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就不会失传,正如一种语言的消失总是伴随着通行这种语言的群体越来越小,最终随着会说这种语言的最后一个人的辞世而成为广陵绝响。词不再用来演唱推测起来也应是唱词的人逐渐减少乃至最后消失,归根结底是因为唱词之风已不再流行。至于为什么南宋以后唱词之风不再流行,这个就更说不清了,只能说是盛极而衰的波浪法则吧,好比90年代初保龄球风大盛,而如今满大街打灯笼都难找到一家保龄球馆,后代人如较个真来考证一下,估计除了可以出一批论文专著,养活一批专家教授外,仍然难明真相。真正的真相连我们亲身经历了这一变迁的这一代人都很难说得清。大家都不爱玩了呗,或许真相就这么简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词(关于“词”的有关知识)
诗余: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律学习笔记
【考研签到】——第三十一天
【转】花间集》的编辑传播与新词体的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