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1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userphoto

2020.10.07

关注

转:毕宝魁的博客

1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圣明的时代不会有隐居不仕之人,普天下的英雄豪杰都纷纷来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于是促使你这样甘心隐居的高士,也放弃山中的清静来到京门。虽然未能金榜题名而待诏金门,并不是您的道德文章水平不高深。在寒食节的时候您将到达江淮,在京师洛阳先准备好换季的衣裳和头巾。在长安道旁置酒饯行,即将告别我的知音。旅途中你将要乘船江河,不久就会回到你的家门。远方的树木映带着你离去的身影,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孤寂的城墙令我更加伤神。我的意见不被采纳重视,你不要意谓社会上没有你的知音。

【注释】

[綦毋潜]字孝通(一作季通),开元进士。    [圣代]圣世。指政治清平的时代。    [英灵]杰出的人才。    [东山客]东晋谢安来仕时.曾隐居于会稽东山。故后人多以“东山”代指隐居不仕者.这里指綦毋潜。   [采薇]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不肯食周粟而隐居首刚山采薇而食事,后世多以“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金门]金马门.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    [远]指不能进入。此句言綦毋潜落第。     [吾道非]孔子困顿失意时之语,此处借指綦毋潜学问不低。    [寒食]即寒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在清明前一、二天断火三日。    [京洛]京城长安和东京洛阳,此指洛阳。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    [违]分离。    [行当]将要。  [桂棹]桂木做的船桨。这里代之船只。     [拂荆扉]抚摸自家的柴门。意谓到家。    [吾谋适不用]《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人绕朝云:“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这里指自己的意见不被有司重视和采纳。从此句看王维推荐过綦毋潜,但未起作用。    [匆谓知音稀]《古诗》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之句,此反用其意,意谓你还有我这样的知音朋友。

【评析】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从诞生一来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为许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开辟了方便之门,也给许多士人设置了一道网罗,使他们将半生精力甚至终生心血消耗在贡院里。唐代文人的科举活动便成为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反映科举的诗文也多而精彩。本诗是出现比较早的送别落第举子的篇章。

綦毋潜在《早发上东门》中说:“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时命不将明主合,紫衣空染洛阳尘。”从“三十无家作路人”来推测,綦毋潜这次落第是在开元九年(721),綦毋潜是公元692年出生,本年正好三十岁。王维正是本科状元。同场考试,一个金榜状元,一个是落第举子。綦毋潜的失落与王维的安慰便都可以理解了。发榜在三月初,从诗中体会,綦毋潜是发榜后就离开长安,当时王维尚未入仕。首先,王维说明参加科举考试是必要的和英明的,因为这是一个圣明的时代,接着说下第不是因为道德学问不行而是命运不济。“江淮”以下六句是对友人行前途中的叮嘱,在琐碎生活小事中寄寓着无微不至第深情。“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两句描写綦毋潜离开,诗人伫立城下望着友人的身影随着树木的渐渐缩小而渐远的情景,很逼真,有动态和画面的效果。而“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两句也应特殊强调一下,因为王维此年参加考试,也是举子,怎么会推荐綦毋潜呢?这不是说大话或送空头人情吗?王维是谦谦君子,绝不会发妄言。王维当时跟诸王和公主关系都很密切,王维状元及第就是岐王和贵公主共同推荐的作用。因此王维很可能也向诸王和公主推荐过綦毋潜,但没有被重视而已。这样理解,全诗的感情意蕴和抒情层次就非常清楚了。其间有对友人的鼓励、安慰、关心,多少还有点歉意,寄意幽微,可谓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沈德潜语)之佳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三百首》诵读趣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不落榜无以谈人生
唐诗(1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白云无尽时——读王维五古小记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_王维
《唐诗三百首》011:高考落榜了怎么办?别怕,王维带你回家
綦毋潜:一个唐朝落榜生,科举落第后遭遇的暖心送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