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丽江游——春游南国之四

   四,丽江

  

  1,只有背巷小溪可画

  2010年5月3日晚,从昆明半夜上火车,行五百多公里,第二天一早到丽江东。火车站离丽江市还有十几公里,坐中巴到丽江市靠近古城的一家旅馆,老板说到古城中心的“四方街”只十分钟就能走到。

  这旅馆不错,四合院小二楼,院中一棵大枣树,站在楼上一伸手就能摘枣儿。树下躺椅茶桌,没事儿聊天甭提多舒坦。老板介绍,丽江怪的很,冬暖夏凉,但昼夜温差大,晚上睡觉凉快极了。

  

  丽江古城只是丽江市东南一隅,很早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纳西族重镇,文化古老而独特,名气很大。

  丽江古城实际应该叫“大研古城”。始建宋末元初,至今已800多年。周围青山环绕,泉水潺潺穿巷走院,形似一块碧玉大研,故名“大研”,即大砚的意思。

  没去丽江之前 ,在我的想象中,顾名思义,既然叫做“丽江”,街中间似乎应该有一条宽阔而美丽的溪水,清浅透亮,欢乐地流淌着,穿着各色花裙的姑娘媳妇在两岸溪边浣洗打闹。心中一直是那样一幅“水城”的图画。网上也说丽江是“高原姑苏”。

  真正走入丽江古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走在最主要的“东大街”上,溪水也有,但偏在一边,窄而深,不注意几乎看不到。最吸引眼球的是那条宽阔的刀砍斧凿的石板路,走的人太多,已经磨得发亮,甚至光滑。

  

  带着美术和摄影的眼光来看丽江,首先看到的不是古老的纳西文化,而是有没有适合于入画的镜头。如果有的是工夫,仔细刻画,色彩斑斓的石板路,重重叠叠的瓦房,自然也很有画头,但我没那耐心,我一定要找到水,哪怕最不起眼的小景,只要倒映在水中,立刻活了起来。但它没有凤凰古镇那样一条宽阔的沱江,也就找不到水边的吊脚楼和美丽的倒影。

  好不容易找到跟东大街平行的背巷里,有许多溪旁小店,各种各样的小木桥,小石桥,横跨在溪水上,有的写着现代的“一米阳光”,有的刻着古代的“千里走单骑”,上面是绿树衬映下的一串串大红灯笼,下面是幽深暗绿的溪水,只能在这儿画了。

  

  

  

  

  2,大水车和四方街

  丽江古城比我所见到的其它古城都要大得多。买了一张硕大的地图,是黄褐色牛皮纸的,而且标明“手绘”,表示这是“古地图”。看图发现古城街巷横斜交错,曲里拐弯,异常复杂,如果没有地图,简直就是迷宫,根本走不出来。

  

  丽江古城的“门户”是“大水车广场”,也是丽江的风景名片。众所周知,黄河水车是一种真实的历史,默默地灌溉了上千年。我不知道丽江的纳西人是否真有使用水车的习惯?抑或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装饰?总之现在只要表示“民间文化”“古老传统”,差不多都离不开水车做为装饰符号。这意思跟居室墙上挂一架木车轮或一副羚羊角相仿。

  

  

  大水车广场上照例有一尊“茶马古道”雕塑,它已经成了云南旅游的标志,游人现在见了“茶马古道”,只剩下诗意和美感,早已忘了当年穿云南、走西藏、去印度的危险,蛮荒,甚至流血的历史。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周围是古香古色的楼阁。一大早,几位身披羊皮头带毡帽的紫黑脸膛汉子,牵着马缓步前行,不知怎么,令我想起“康巴汉子”这个词。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当当的响,一路来到四方街,闲悠悠等待游人骑乘。

  

  

  

  忽然不知从哪儿涌来一大群老年妇女歌舞队,就像各大城市的秧歌队一样,老年妇女总是热衷于“扎堆儿”。她们都那么矮,活像“七个小矮人”。身穿一模一样崭新的,类似藏袍的纳西族古老服饰,头上却一律带着五十年代最时髦的蓝布解放帽,好似一群头戴二战钢盔的兵马佣出土文物。她们欢乐地围成一圈,且歌且舞,“文物”活了。

  

  

  街上也有漂亮的纳西族女孩三三两两站在商店门口,是营业员?还是类似“车模”的广告人?抑或就是直接的纳西服饰文化展示?这服装其实跟“老年歌舞队”的一样,最显眼处就是胸前两道交叉的白色宽布带,衬在红衣服的背景上格外鲜亮,实际上是背包的带子。同样的服装穿在老奶奶身上,便透出古老,甚至古怪,而穿在年轻女孩身上,又显得那么青春,或者就是学生书包的背带。

  天一擦黑,四方街上的篝火晚会就开始了。所谓篝火不过是几根小柴棍儿架起的一簇火苗儿,远比不上小时候过六一节的那篝火,火苗比房子还高,龙飞凤舞,火星毕毕剥剥乱闪,火光映红了每个孩子的笑脸,那才叫篝火!

  篝火旁是纳西族男女,边跳边舞。舞蹈很简单,无非是大家串成一圈,绕着篝火,一会儿顺时针转,一会儿逆时针转,唱的什么听不大出来,太吵,连旋律也听不清。都说纳西音乐如何美,站在这儿很难欣赏得到。

  

  

  3,小桥流水人家

  虽然丽江没有凤凰古城外那样一条宽阔的沱江,但既然号称“高原姑苏”,自然也有数道流水穿城而过,而且有三百多座石桥。名气最大的当然是离四方街不远的“大石桥”,高耸而弯曲的石拱,它是古城交通枢钮,从这儿可通往主要干道“七一街”“五一街”,这街名大概是解放后改的,把古味改没了,可惜!

  

  古城街道蜿蜒曲折,四通八达,迷宫深巷。转来转去看看似乎来过,可是一转眼你又有新的发现:这儿怎么没见过?弯弯石板路伴着弯弯小溪流,通往不知所之处,数座小桥横七竖八,桥下绿水悠悠,桥边垂柳依依,纳西人就在这古韵中平静悠闲地生活着。

  

  

  

  宋人陈师道《临江仙》中有两句:“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此情此景最合此意境,尤其“信马”二字,描摩出那种无方向,无目的,慢悠悠,闲悠悠的仙隐心境,此刻我们正是如此,可惜无马可“信”,只能“信步”了。“小桥流水谁家?”不必去问,也不必去管。

  

  

  

  再往前走是“官门口”,一座不大的古城门。其实丽江古城与凤凰不同,并无城墙,不知何故在此处筑一座像模像样的城门?

  穿过“官门口”走下去便是“木府”,也就是木氏土司的官府,威仪凛然。有个说法叫“北有故宫,南有木府”,我看不过是夸辞而已。想一想就知道里面无非是常见的古板衙门而已,顶多加点儿官府园林,远不如桥边人家可亲。木府里面有丽江古城历史的展览和资料,我不研究历史,也就不进去看了。

  

  

  丽江古城为什么没有城墙?据说是因为木氏土司居于城中,一筑城就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所以只弄个“官门口”意思意思。

  说是纳西族,其实这个“困”字谜不就是典型的汉文化吗?淮海大战中,国军悍将丘清泉被围在一个小院中,见院中有棵大树,命令砍去,以防墙和树凑成个“困”字。此前丘部过“商邱”不敢驻轧,也是怕“伤”了“丘”。最终还不是败亡自杀?一点儿用都没有。

  4,科学的“三眼井”

  丽江古城中心有一眼泉水,叫做“三眼井”,是用石块砌成的三方小池塘,通过石缝互相贯通,第一池就是泉眼,那是饮用水,第二池用来洗菜,第三池洗衣。

  有人不屑一顾,既然是通的,那不还是相互污染了?其实他不懂水压原理,既然第一池总有泉水往出冒,那么它的水压就总比第二池高,泉水只能流向二池,不可能倒灌。同样,洗衣水也不可能倒灌回洗菜池。这个“三眼井”非常符合科学。它不是物理课本上的“连通器”,而是上下游,

  这些科盲的想法恰好跟那只想吃小羊的老狼的胡搅蛮缠一个样:虽然你小羊在下游喝水,但硬是把我老狼的上游给污染了,所以我要吃你!

  “三眼井”旁不断有妇女在浣洗,各色衣裙和各色正在漂洗的床单、被面,把池塘周围装扮得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赶快速写一幅。

  

  

  5,沾了商业味的“原始文化”

  江女士大概是多年前来的丽江,可能那时的丽江还能保持一些天然和纯真。我们来之前儿子警告我们,丽江已经没法看了,完全商业化了。是的,现在所有古城只要成为旅游景点,所有文化便都成了商品展示。当然,有些民族工艺品的小作坊也是必不可少的。

  标着“摩梭情“的作坊里,姑娘正用原始织机织着彩虹一般的土布。

  造纸作坊前是原始的木桶和木盆,用木棒在桶中捣木浆(这才是真正的“捣浆糊”),用筛网从木盆中捞出纸浆,摊平,晒干,就成了最原始的纸,古老的东巴文字就写在这样古老的纸上。

  有玉雕作坊,也有“傩面具”作坊,只是那颜料已不再原始,而是我最熟悉的广告色。

  还有现代的现场手绘文化衫,上面画着赵本山的漫画,往上翻的白眼还真有几分传神。

  

  

  

  

  有一面墙,写满了“东巴文字”,那是非常古老的纳西族象形文字,粗粗一看,那些图画似乎大多都能猜出点儿意思来。共1400字,留存在《东巴经》上面,世界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也就是说现在纳西族宗教人士还在使用!所以极其珍贵。可能这也是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商店卖木雕小牌《东巴吉祥语》,比如“百年合好”“如意郎君”“美梦成真”“财源广进”等等,每句话都是一幅小图,比如“钟爱一生”就是一男一女拉手走路,“幸福快乐”好像一个人正在翻双杠(这种活儿我想只有李小双干起来才会“幸福快乐”),大概他们也吸收了汉文化,“长寿有福”就很像一个“寿”字。

  有一家商店的匾额上写着《胖金妹牦牛肉》(纳西语中“姑娘”叫“帕吉美”,谐音“胖金妹”,此地也确实以胖为美,娶媳妇都想娶个膀大腰圆能干活的)上面是对应的六个东巴字,我们可以一一对照,看出汉字跟图画之间的有趣关系,比如“胖”就对应一个大头大肚胖子,“妹”则是一跳舞姑娘,长发飘飘。

  

  

  

  

  

  纳西族也过春节,除夕放鞭炮,而且也贴春联,不同的只是汉字换成了东巴文字的图画。这种春联没见过,想一想两行对仗的图画真的很好玩。

  纳西除了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外,还有活着的古老音乐。向我推荐丽江的音乐爱好者江女士不但听了全场的纳西古乐演唱会,还专门买了歌碟。据说古乐中包括有连汉族自己都已经失传的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比如《浪淘沙》《水龙吟》等等,所以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我想这是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另一主要原因。

  总的说,纳西族文化跟汉族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为他们源自古代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再往前追溯就是炎帝,可知他们与汉族同为炎黄的直系后代。

  一入夜色,古城中许多歌厅便灯红酒绿,光影摇曳,少女们载歌载舞,广舒长袖,很有些藏族“锅庄”的味道。仔细听听,似乎并非古乐,而是现代的西南一带民歌,甚至就是流行音乐,找不到江女士当年听的那种纳西古乐。

  古城的夜景极美,黯蓝的夜色下,越发显得红灯透亮、绿水闪闪。

  

  

  

  

  6,寻找原始的丽江

  丽江确实有味道,但一到中午,游人实在多得可怕,东大街摩肩接踵,大石桥水泄不通,四方街下了饺子!再好的景致如果挤得热气腾腾,密不透风,迈不开步,也就索然无味了。江女士当年玩丽江也许轻快得多?还是去古城南边走走,也许那边宽松点儿?

  第二天,5月5日一大早,我按图坐公交,穿过丽城市区,绕了一个大圈,来到古城南缘。站在这里能清楚地看到玉龙雪山,这也是丽江一景,近景是古城层层叠叠的青瓦屋顶,一片青灰色的尽头,便是亮闪闪的雪山。许多来丽江的游人就是奔着玉龙雪山来的。对我们乌鲁木齐人来说玉龙雪山不算什么,每天一抬眼,便能看到远比玉龙雪山更高大更漂亮更气派的博格达雪峰。

  

  

  丽江古城的北端与新城相接,所以北边最热闹——包括大水车广场、四方街、大石桥等景点。而我们现在进来的南边,明显游人稀落,静谧中透着冷清,老板们揉着惺松的睡眼,打着哈欠,刚刚打开铺面。

  虽然这里的铺面也都修饰得油光水滑,透着虚假,但只要走进小巷,就能发现真正原始的民居。其实跟我想象中的民国时代的汉族古镇一模一样,飞檐斗拱,青瓦白墙,磨砖对缝,静悄悄,清爽爽,如果在这里拍老故事电影,随便找一个巷口、小胡同、拐角,都能跟长衫大褂,旗袍小脚相吻合,这才是古镇气氛。

  

  

  

  

  不知拐了多少个弯,终于出现了昨天熟悉的街道和熙熙穰穰的人群,夫人奇怪地问:怎么我们坐车走了那么远,又转回到昨天了?我指着地图笑一笑说: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虽说是古城,却有先进的电子信息发布系统,那是在“小四方街”,也叫“卖草场”(这让我不由想起了林冲负责看守的“军马草料场”),墙壁上有一面电子触摸屏,可以查出各类旅游信息——景点、车次、交通。比如准备明天去泸沽湖,我就能找到泸沽湖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

  

  7,大石桥第一黄豆面

  那天我在古城制高点——万古楼下一家面点小吃随便要了一碗不知什么面,正在吃,听旁边东北食客问老板:

  “什么叫黄豆面?”

  老板是四川人,回答:“就是用黄豆粉和面做的面条。”

  我颇感奇怪,黄豆粉那么松散,怎能和成面?三年饥荒年代,我吃过黑豆面窝头,散得掉渣,粗得扎嘴。黑豆面换了黄豆面,能有什么好吃?

  等我从泸沽湖回来再游丽江时,旅行家江女士发来一条短信:“坐在大石桥吃黄豆面,是一种别样情调。”江女士干什么都讲“情调”,所以每每能从底层的粗砺中发现美。那么我也尝尝?咂摸咂摸倒是个什么“情调”?

  来到熟悉的大石桥,一拐弯,果然在桥下发现一家餐馆,写着“丽江第一黄豆面”,对了,就是这家。

  

  端上来一看,完全不是那天四川老板所说“用黄豆和面”,而是在又滑、又筋道的汤面条中放入油炸得喷香酥脆的黄豆,再放上白绿相间的葱花、鲜红的碎辣椒、香油和香醋。那面条半透明,那汤汁酸酸辣辣,最对我们西北人的口味,不由胃口大开。

  由此也可印证丽江纳西族源自西北古羌族,西北面食到云南后又受到西南各省米粉的影响,于是创出“丽江第一黄豆面”。

  大石桥下溪水潺潺,绿柳婆娑,闲坐此间,看桥上人来车往,听桥下流水叮咚,慢悠悠地品尝酸辣汤中的每一颗油炸黄豆,大概这就是江女士所谓的“情调”了,不知我体会得对也不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美丽的云南(6)
丽江古城的诱惑
云南十日(四)
再访丽江古城
【云南】近看800岁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风韵
2002-9T《丽江古城》特种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