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的感觉居然要用到对数

  对数,是初中的知识。许多人已经忘记了。记得当年学的时候很难理解。

    年轻时干过十几年的专业画家,画画时大家都会有一个体会,如果坐在路边写生,看远处的电线杆或树干,会觉得越往远越密,而且这种从疏变密是均匀变化的。

  

  

    后来我被派设计建筑图,想画一张建成之后的效果图,感觉墙柱之间的距离也应是这样,从近到远均匀变密,经过研究我发现这个均匀变化的规律居然是对数关系。这样我就能很准确地画出效果图。

    其实这是生物必备的能力,外界的量值可以从无限大到无限小,大到多少吨还要大,小到多少微克还能小,而人类的感觉细胞是有限的,以有限去感知无限,岂不无法应对?所以动物和人类必须把外界的刺激量值浓缩,集中,才能全部感觉得到。

    为了表达极大的数字,数学上有一个浓缩办法,叫做量级或指数,比如1000,1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这些数字,叫人头昏眼花,后面那么多零很可能会数乱,但如果我们用10的多少次方来表示,那就省事多了。这叫科学计数法,在物理世界中最大的数字莫过于整个可观测宇宙中所有粒子的总和,不可能有比这个更大的数了,其实这个数字不过是10的79次方而已,围棋的棋局变化总数也不过10的100多次方而已。这就是把大变化量缩成小变化量的数学方法。指数就是那个“次方”,而对数其实就是指数,自然也是可以用来浓缩的。

    比如外界的声音可以从极尖到极粗。而我们的耳蜗非常小,所以必须把外界声音的变化缩为指数才能感知。我们的听神经就排列在耳蜗中,基底那头神经纤维短一些,耳蜗端那头长一些,它的长短变化就是对数关系。长神经用来感知低音,那根最长的神经能与16赫兹的低音共振而感知,最细的神经能感知20000赫兹的声音,即使如此设计仍然无法感知所有声音。比16赫兹再低的就听不到了,叫做次声波,比20000赫兹再高的声音也听不到,叫做超声波。耳蜗中的信号传达到大脑后,大脑对这些浓缩了的数据再经过求反对数的运算,得到了真数,也就是被扩展后的音高数据,生物的这个设计非常巧妙,怪不得有人认为人类是上帝设计的。

  

    外部声音大小我们用声波的振幅来表示,振幅越大,声音越大。人类感知时我们则用能听到的响亮程度来表示,叫做响度。因为有了对数设计,所以对极小的声音,比如落叶飘零,蚊子叫唤,也都能听得到。对极大的声音比如雷鸣、飞机轰鸣我们也能承受,当然,如果声音再大就不行了。人们曾经做过实验,用非常强力的大喇叭播放给志愿者,结果震死震伤多人。后来这东西还被发展成声波武器。

    人类的鼻子也是这样,鼻黏膜的嗅觉细胞只要碰到几个气味分子就能感知,很浓的气味当然更能感知。气味分子的多少我们用浓度表示,而真正闻到的感觉用嗅敏度来表示,这俩之间也是对数关系。

    人类的眼睛最为精巧,感光细胞也是这样,遇到太弱的光,比如只有几个光子,眼睛就放大瞳孔,只有视网膜周围专门感觉黑白光线的杆细胞能感测到光,看个大致轮廓就行。遇到太强的光就缩小瞳孔。视网膜中央感觉黄绿蓝三色的视锥细胞全都去感受。视杆细胞更能感知。这样,色彩和亮度都能同时感受到。当然,太强的光也不行,除了闭眼,有时还得用手蒙眼睛,当年原子弹爆炸时,参战人员都被要求背过身去,以防眼睛被灼伤。

  

    进入到眼睛中的光线多少用照度表示,人眼感觉到的光线强弱用亮度表示,也是对数关系。

    大自然为什么要把人类和动物设计成这样?就是为了既能感受到外界刺激,又能保护感觉器官不至于受伤。

    生物器官不仅会玩对数,还会玩微积分,昆虫的复眼由几千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只感受一个光点,有天敌或猎物从眼前飞过,其运行轨迹依次掠过每个小眼,小眼把信号传到大脑(昆虫的大脑很小很简单,只能叫做神经节),简单的神经节居然能对这些信号求积分(所以这块组织也被叫做“积分器”),就得到了对象的飞行速度和方向,于是便得到了下一秒能够到达的位置。从而避开或抓获。

  

    人的大脑怎么会运行如此高深的数学公式呢?我们想想计算机不也是靠着一些二极管、存储器就能计算公式吗?我们的细胞比二极管复杂多了。一个神经细胞其实相当于一台电脑。什么事干不了?

    如果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突变出了不这样设计的怪胎,那么他(它)一定会因为感觉器官损坏,无法逃避天敌人或获得食物,最终死亡而无法延续后代。只有具备对数运算功能的感觉系统才能活下来,初看好像是上帝的设计,细究其实还是自然的选择。

                 2023年4月2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普|你听到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
80%的中国人都有会晕车!晕车和中毒机制有关?
听听噪音,你可以睡得更安详
《计沙健康咨询》16.第六感觉是怎样发生的,人在什么时候第六感觉最强
国际耳鸣大师解读耳鸣(一)
当心!耳机正在损伤你的听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