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红热蒸之人实为阴不包阳

2011-12-18 14:08:51|  分类: 汗牛塞屋的|字号 订阅

面红热蒸之人实为阴不包阳  

今天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前两页时,总觉得家中闷热,头劲蒸蒸汗出,最近一周这种感觉特别明显,而且口干舌燥鼻腔也燥;再看看镜子自觉脸上透红...自知平素气虚阴虚,总认为是肝阳偏盛导致。头面为三阳经聚会之所,为什么三阳经总有热呢?

这时我正好读到第二页“....下虚上实多致颠顶之疾...”。我是因为“下虚”么?那是哪种“虚”呢?这时我思考并回顾最近最近的身体状况:今年5-7月在渭南的时候因屋子闷热难当,大量汗出,应该损伤了津液;离开渭南前的一周又腹泻,日数行,但懒于服用汤药只吃了几次藿香正气丸,虽未止泻但日减。这也使得大小肠中阴液损伤;而且我在渭南服药期间还服用过风药....为什么这里提到“风药”呢?因为风药的使用也要因人体质、病情而使用各异。叶天士认为,夏热益发泄更甚,真气更虚。那么对于体质素为气虚之人,夏日大气热,人身与季节同应,也将大热往外发散,如果此种情况下用风药则发散更旺,有损津液,须当配合滋阴之药或者黄芪补给风药对损耗的阴液。可是我当时为了发散腿上的疙瘩时没考虑到这方面,而后期是以健脾清肝热祛湿为主,没考虑到要生津。。。

为什么会经常“面透红”呢?中医说外证即内脏之象,就是说外表所见到的各种症状都是内脏反应的外在表现。我想,面透红肯定是由于热气蒸腾而上。叶天士说阳盛热蒸阴液亏。所以结合我的情况,面透红蒸蒸汗出应该为阴不包阳,阳气浮跃而上,治法当以生津益气为主。方剂学老师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这两天有些许流涕,晨起后显。双关浮小弦滑数,左略大于右。那么,我处方如下:生晒参2 麦冬6 五味子3 黄芪10 当归3 生地5 桑叶5

这是我想起来当时在渭南时,有个脸超红的女病人(跟过敏似的)找孙老师看病,孙老师就是滋阴为主的,可惜我当时没有注意老师的用药。


复读《脾胃论》  
        重新再读脾胃论,仍感文章之精彩。现将文章理论方面内容归纳于以下几点:

 人以水谷为本,饮食入胃脾气散精于全身。胃气得益于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收纳和传化。饮食失节、七情之过则易伤及脾胃,胃病及脾,脾病及胃,脾胃皆伤。脾胃一伤,人身元气不能运作,则周身病焉。故脾胃为人之根本。人受水谷以养神,绝谷则亡。水谷入胃转化成为人身之营卫,水去荣散,谷消卫亡。

胃中元气盛,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虚:纳少而瘦或少纳而肥、四肢不举或善饥而瘦; 饮入于胃则欲小便。胃病:气短精神少而生热;脾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身重,善饥,肌肉痿,足下痛。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 脾胃受病的几种病理现象:

1.         脾病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

2.         心火乘土位,生大热,小肠主热,湿热相结,烦躁闷乱,四肢发热

3.         心火旺,肝木实,木挟火势,湿热相博。 木乘土,风热下陷脾土或木火遏于有形之中;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腹中急痛。

4.         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侮土,涎及清涕多,溺多而恶寒;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痰涎唾出于口。或水附木势而上发为眼涩。

5.         脾胃虚弱,土不生金,金病。故咳嗽气短、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

- -  本书已将何种情况下加减何种药物列举一目了然。

      然现仍将脾胃病善用之药归纳如下:

1.         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固其营卫,补益元气

2.         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升提脾阳、风能胜湿;升提阳气,泻下陷之阴火

3.         黄芩、黄柏:苦降生水,大补肾水

4.         橘皮、木香,青皮:行气健脾

5.         茯苓、泽泻、通草、木通,灯芯:渗利除湿

6.         升麻、葛根:善解肌热

7.         人参、麦冬,五味子:补元气泻火益肺气

8.         黄芪、人参、当归:甘温生血、阳旺生阴血

9.         枳实、槟榔:消导去积

10.     厚朴、苍术:祛湿和胃

11.     丁香、吴茱萸:胃虚呕吐

12.     桃仁、麻子仁、当归、肉苁蓉:和血润肠

- -  脾胃病则周身皆病:

1.         大肠小肠皆属阳明,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行津液,胃气不及,则大肠小肠无所秉受津液涸竭。

2.         胃者行清气而上,清阳出上窍,故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为至阴之脏,湿从下受,脾气下流,填堵九窍之源,故九窍不利。

3.         脾胃虚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脏腑及经络俱病。

4.         脾胃虚乃诸病之源


重新摆正对附子干姜的认识  

       今天在我学习中医的“生涯”中刷新了对“附子干姜”这一配伍中药的认识。可以说,这次认识上的冲击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思考。我原先老认为附子干姜乃大热大辛之品,不敢轻易用之,因为我明白稍有失误会损耗津液,折人阳气,所以在我脑海中我已经把它们归为“危险品”之列。然而今天见证了附子干姜炙甘草在“对证”、“对病机”的情况下药效还是非常显然的。所以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来回答我脑袋中那个大大的“问号”。

        由此,我觉得应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  对某些中药的认识远远不够:如,有人说外感中不宜使用人参(寓意草中也出现过),然人参能扶助人身之正气,辩证清楚后使用人参也有奇效。如果对某些中药“害怕”或者“畏惧”只能说明我们不是充分了解这些药性药效,比如麻黄,我对这位药的认识稍多一些,临床上也使用或见证了正确辨证后的疗效。都说夏日不敢用麻黄,有的大夫甚至因为这个原因从未在夏日使用过麻黄,然而要对证,我一再强调对证后使用麻黄是没有危害的。所以在用药上不能如同小马过河,浅尝辄止。

-  我们都知道中药治病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帮助人体恢复正气、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等等。所以思考中药为什么能祛除病痛呢?严格地说不是中药直接祛除了病痛,而是在于中药能够帮助调动人体正气、刺激并带动人体阳气等从而帮助人体祛除病痛,可以说重要起到的是“引子”的作用、是“四两拨千斤”之力。

-   应当认识到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小的自愈能力可以从不需要治疗和吃药而愈合的小伤口或者一些不借助于医疗干预可以自愈的小病上面得到答案。大的病情的自愈需要借助“引子”调动人体已有的、叫做“正气”也好,叫做“抵抗力”也好的一种“物质”。这也就是中医所说“中病即止”的原因,不要过量的用药而消灭人的自愈能力,就好比过多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后果是“抗生素无效”--人体不再具备自我抵抗的能力。

      还有很多,需要慢慢学习,慢慢思考。。。


探讨皮肤风疹红疹发作期间能否食用发风发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发物?

发物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疮疖或某些病状发生变化的食物,如羊肉、鱼虾等。中医说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按照发物的性能分为六大类:
  一为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 
  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 
  三是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 
  四是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 
  五是发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六是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 
  七是民间长期实用结论性发物,如魔芋,芋头,泡菜,香菜,韭菜等。

        在陕西孙老师那里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同治疗过很多风疹红疹的病例。很自然我们都会嘱咐病人忌口:不要吃辛辣和发物,这个为一般注意事项。当然,助热的食物是不适合食用的,这会加重病情。但今天,我想讨论一下,这诸多发物中,是否在身上发疹的时候可以食用“发风之物”呢?分析一下风疹和红疹的病机:多数为风、热邪或风热湿邪郁闭经络或者郁表,比如:荨麻疹,所以治疗上多用风药发散、透疹,清热。那我们再看一下发风之物,这些发物对某些没生病的人来说,吃了经常会引起皮肤过敏:发红、发痒,而西医所说皮肤过敏在中医看来即是“风邪”作祟。那么我想,对于身上正在出疹子的人而言,发风的发物岂不是有帮助透疹的作用?我亲眼目睹了个例,我的小侄女在荨麻疹的时候不小心吃了牛肉(发物),当时身上和脸上的红疹发得更多,一片片的....相反,在这个思路下,我却认为对于风疹、红疹、荨麻疹,皮肤过敏等人在使用中医药物治疗的同时,是可以食用发风的风药的,可以加速透疹,相当于透疹的荆芥、紫草等的作用。

        这个思路还只是我目前的一个想法,希望能够与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篇一郑武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唇口门
人参不是大热的药!【跟己安先生学中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唇口门--
胃热且燥的治疗-《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202 (
脉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