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清津:道路交通的制度隐喻

  作   者:张清津(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   源: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2期(总第90辑)
有一次跟一个外国朋友谈到中国的交通规则,我说好像中国的现代交通规则是二战期间美国援军借鉴美国的交通规则制订的。这位外国朋友很惊讶地问:那在此之前中国人怎么走?我说在此之前中国几乎没有机动车,也就不需要交通规则。
十几年前一个朋友谈到一个笑话,说在农村某地推广交通规则时,当地农民非常不解地问:我们祖祖辈辈都从路中间走,为什么非要我们从右边走?直到八十年代末,在山东某个中等城市还有这样的景象:当红灯亮时,专门有一个人拉绳子负责阻止前行的自行车流。他的方法是,把绳子的一头拴在电线杆上,另一头攥在手里,红灯一亮,就把绳子拉起来,挡住自行车流。那时候路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汽车还很少。如果是汽车的话,绳子就不管用了。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交通规则,但我认为现代交通规则是现代的事,确切地说是有了机动车之后的事。在没有机动车之前,是不需要交通规则的。一来是因为那时候车辆是以蓄力车为主,速度比较慢,即使发生事故,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也比较小。
二来是车辆比较少,发生事故的几率比较低。所以,即使没有交通规则,社会仍然能够顺畅运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一个规则一旦制订出来,是需要遵守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都遵守规则,这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执法机构来保障规则的运行,并惩罚那些违反规则的人。而维持这个执法机构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
今天很容易看到,是交通警察来维护交通秩序。而交通警察的正常工作需要大量的行政开支。如果交通事故的社会后果很低,维持一个开支巨大的专业执法机构就得不偿失。
但一旦社会进入机动车时代,就必须有一套交通规则来规范机动车行驶。布坎南说,一个坏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道路交通会怎么样。抛开人性恶的假定不谈,即使两个心地完全良善的人开车上路,也很难保证不撞车,因为谁也没有预料对方会如何行驶。都说法律是防坏人的,但即使全社会都是好人,也需要交通规则。
因为机动车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拥有机动车是比较晚的事。当中国开始大量拥有机动车时,西方人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并已经为机动车顺畅运行制订出了交通规则。在此情况下,中国是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重新制订交通规则呢,还是引进西方既有的交通规则呢?
前者需要大量的制度研发和制订成本,但可以保障制订出来的规则能够符合中国国情,后者可以节约大量的制度研发和制订成本,但可能有个别地方不适合中国。
在此情况下,借鉴西方既有的交通规则,再根据中国的国情稍作调整是最优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约制度成本,又可以保障制度适合中国国情。事实上,中国的交通规则就是这样出台的。如果比较一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通规则,很容易看出来是大同小异的。
1997年以前,济南的道路上几乎没有左拐道。当时我去美国时看到专门辟出来一条左拐道,觉得这个设计真不错。但1998年之后,济南很快就有了左拐道了。
由此可以看出,显然交通规则最早产生于西方,但并不是西方专有的制度。西方因为在机动车发展上比较领先,所以他们在机动车管理的制度上也领先。后起的国家要想管理好大量的机动车,也需要交通规则。如果把交通规则打上西方的标签而拒绝采用,那就太不明智了。任何制度都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先有违法行为后有制度约束。比如,只有出现了拦路抢劫后,才会有打击拦路抢劫的法律制度。交通规则的出台和逐渐完善,期间肯定有着无数的交通事故的教训。
可见一个完善的交通规则,是以巨大的财产甚至生命损失为代价的。
后发国家借用发达国家的交通规则,就毋须通过经历这些损失来完善规则。与交通规则类似的制度是股份制。股份制也是最早产生于西方,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大量采用,就是因为股份制是现代公司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制度。好制度都是全世界通用的,不是哪个国家所专有的。而且大部分好制度都不会像技术发明那样申请专利,所以模仿好制度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事。
和很多其他制度一样,交通规则实际上是用来限制个人自由的。任何人开车上路,都不得闯红灯,不得逆向行驶,不得无证驾驶,不得……。交通规则一出来,开车上路就失去了为所欲为的权利。
任何人都必须按照交通规则规定的方式开车,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个体的自由权利减少了,整体的权利却得到了保障。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道路秩序就会混乱不堪,就会有很多人丧生于交通事故,个人的自由反而没有保障。
同理,其他很多制度也旨在通过限制甚至剥夺个体的自由权利来保障整体的福利。刑法就剥夺了个体随意杀人、强奸、抢劫、偷盗等自由。
由此也可以看出制度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制度是用来增加社会福利的。因为制度具有福利意义,所以不同的制度就有了好坏之分。能够最大程度增加社会福利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好制度总是能够得到模仿和传播。全世界交通规则大同小异,就是因为一套科学有效的交通规则大家都会采用。
按照诺斯的制度概念,交通规则是正式制度,需要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交通规则是机动车时代的产物。在没有机动车的前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正式的交通规则,但却不能说道路上没有规则。例如两架马车在路上相遇,还是要相互避让。
无论道路宽窄,两个人在路上相遇,也有一个避让问题。无论是人还是车马,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故意相撞。但前现代的道路规则,都是模糊的、存乎人心的、凭个人良知而实施的,这正是诺斯所谓的非正式约束。
可见,随着交通工具从人力、蓄力向机械动力的转化,道路规则有一个从非正式约束向正式规则转化的过程。笔者把这个转化过程称作制度专业化。制度专业化是社会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既然交通规则是一项正式制度,它就不属于道德范畴。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例子,是一个直行车跟左拐车相撞的事故。电视主持人就说:你看,这就是不谦让的结果。如果双方能够相互谦让,就不会出现撞车事故。这个主持人显然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运行机制。
在这个案例中,是没有谦让的余地的。如果没有左拐灯,绿灯亮时左拐车必须让直行车。直行车是没有谦让左拐车之必要的。如果直行车非要让左拐车,势必造成误会。
但在目前中国,确实存在这左拐车抢道的问题。很多时候,左拐车都抢在直行车前头挡住直行车无法行驶,甚至连警察都对此熟视无睹,不予制止。可见将法律混同于道德,不止普通人,连警察都这样。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电视上就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即执法警察面对违法人员,不是采取严厉的手段制止,而是用道德说教好言相劝。我觉得警察的善意用错了地方。社会赋予警察暴力执法权,就是让他们能够不惜采用武力果断制止违法行为。
用道德说辞来劝说违法分子,不是他们的本份。曾听说某地火车站因为几个乘客等一个迟到的同伴,硬撑着列车门不让关,致使火车晚点半小时。据说当时乘警竟然劝说那几个人好长时间而无效。这种事要在美国,警察早把那几个人按到在地拷走了,哪至于让火车晚点半小时。
经济学家经常用道路交通状态来比喻社会制度状况,而道路交通状况也确实有很强的社会寓意。一个交通秩序混乱不堪的社会,社会秩序不可能太好。但是经济学家也认为,一个制度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与这个制度与本地的习惯契合程度有关。一个新制度与本地习惯契合程度越高,则这个制度就执行得越好。反之亦然。
那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交通状况。前面已经说过,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按照交通规则通行的习惯,甚至需要用绳子来阻拦骑自行车的人闯红灯。这说明我们的传统中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交通规则是一个引进的新东西,需要假以时日等人们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后,交通规则才能够得到很多的遵守。
想想在发达国家,即使在午夜路上空无一人的时候,车辆仍然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驶,这就是习惯问题:人们已经形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下意识。
交通规则是一项正式规则,有专业的执法机构来执行,而且有一套对违法者的惩罚机制。贝克尔认为犯罪也是一种理性行为,犯罪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犯罪的成本。犯罪的成本包括被发现的概率和惩罚力度两个方面。
贝克尔认为,对于阻止犯罪行为而言,被发现的概率较之于惩罚力度要重要得多。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通过反复权衡被发现的概率和惩罚力度来实施犯罪行为的。
即使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绝大多数人也不会犯罪。其中道德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很多人的确是只要不被发现就违反交通规则的。随意变换车道、压线行驶、实线变道、直行车道拐弯或拐弯车道直行、随意占用公交车道,甚至闯红灯,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中国的道路交通中,特别是在城市交通中,几乎所有的车辆都无法保持一个合理的差距,所以很容易发生追尾事故。但是,即使有人试图保持一个合理的车距也不可能,因为车距一大,就会有人插进来。显然,道德在约束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非常弱。
但如果违法的人数众多,要增加被发现的概率,则需要数量众多的执法者,这会招致极大的执法成本。这是任何社会都负担不起的。
但现代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在增加少量成本的情况下加大违法者被发现的概率。在道路交通中,大量摄像头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摄像头的采用对于抑制交通违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经跟一些朋友有过争论,即道德优先还是法治优先。很多朋友主张道德优先,认为有了道德,法治就水到渠成地自然形成。但我认为法治要优先于道德,理由是法制所管辖的都是些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事,如果连法律都不遵守,何谈道德?如果能持刀抢劫,怎么可能会拾金不昧?
从交通规则的执行上就可以看出,法治对于塑造道德是有帮助的。如果单靠道德性的个人自觉,很多不好的交通习惯,很难在短期内通过教化改变。相反,对违规者的处罚反而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习惯。安装了自动拍摄系统后,违法占用公交车道、闯红灯、违章变道等交通恶习的确减少了。
对酒后驾车的处罚也大大减少了酒驾比率和相应的交通后果。对交通恶习进行惩罚对于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有很大的作用。不止交通规则,其他制度的执行亦复如是。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交通规则之“靠右走”怎么来的,你知道么?
你不知道的交通冷知识,超载一个人该怎么罚?
新版机动车道路交通规则
占道、逆行、口号声扰民……如何引导“暴走团”有序、合规活动?
路漫漫车慢慢,一切交规说了算 | 壹读百科
什么?唐朝也有“减速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