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人艺上演的《雷雨》「公益场」沦为「爆笑场」?
为什么人艺上演的《雷雨》「公益场」沦为「爆笑场」?
相关新闻:《雷雨》遭观众哄笑 杨立新发微博表不满

杨立新老师原po:
昨晚《雷雨》成了爆笑场 昨天下午,北京人艺召开座谈会,邀请新闻界,艺术届多名专家,纪念曹禺先生《雷雨》发表80周年。晚上《雷雨》进行了演出。 昨晚的演出恰逢人艺常规的“公益场”。所谓“公益场”就是以40元或80元票价,凭学生证购票的大中学生的学生场。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令人惊诧的是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台上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非常的不适应,努力调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三个月了;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乃至于周朴园向周萍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彻底揭开了兄妹乱伦的残酷事实的时候,台下仍然是笑声阵阵。演到这里我不禁担心,结尾处大少爷自杀的枪声响起,台下千万不要掌声雷动…… 《雷雨》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二十三岁的曹禺创作的剧本,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揭示和叙述了周家和鲁家两代人三十年前后的恩怨。文学上的精致;人物关系的复杂;台上所有年轻人全部死亡的悲剧结尾,使得《雷雨》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曹禺先生故去多年,《雷雨》仍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多有演出。但象昨晚这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 《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我有朋友也去看了这个公益场,她看完后非常生气,表示整场确实是从头笑到尾,莫名奇妙。她还告诉我之前的学生场也都有类似的情况,但并没有这次这么严重。以上的微博内容也说明了演员对此已经忍无可忍,不然不会公开针对观众。微博上也有一些人在讨论,有一部分人认为错不在学生,是雷雨的时代感太强学生无法理解造成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学生没有起码的观剧常识,不尊重演员,应该取消公益场次。评论此事的对错并不是目的,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学生公益场”变“爆笑场”?如何才能避免再次发生这种情况呢?

到了上海后,现场又出现笑声。

链接:从北京到上海 这一次人艺版《雷雨》为何会遭遇笑场
45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382 个回答
魏嘉毅,戏剧微信订阅号“好戏”(haoxi2014),…
狡诈的猪、Kevin、vinson 等人赞同


北京人艺要来上海展演的消息,五月份便在上海观众当中传开。其中,又以北京人艺的看家作品《雷雨》最为引人注目,开票次日,门票就宣布售罄。

然而临近展演,这版《雷雨》中饰演周朴园的演员杨立新却在微博上愤然发声,直诉北京学生公益场的全场爆笑。一时间,圈内圈外的讨论不绝于耳。有指责学生不尊重艺术的,有吐槽演员表演成问题的,有控诉人艺演剧观老化的。各执一词,纷纷扰扰。

直到上周六终于端坐在剧场中看完这场三个多小时的《雷雨》,我才终于有了聊聊这个话题的资格。整场演出,笑声与掌声依旧交织全场。大家在跳戏的地方放肆大笑,也会在幕间报以热烈掌声。等到大幕落下,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这位年轻时的美人,如今确实老了。

当她年轻时,有着精致的妆面,娉婷的身段。人人都夸赞它的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当年纪增长,大家仍然只认同她年轻的样子。于是她涂上厚厚的脂粉,掩盖岁月的流逝。

如今她老了,身手不那么灵活。当它吃力地点绛唇,梳妆面,却愈发笨拙时,观众笑了。

《雷雨》几乎一成不变地度过了八十年,是时候歇歇了。

作为北京人艺的镇山之作,《雷雨》几乎承载了几代人对于戏剧艺术的印象。北京人艺的《雷雨》,从来都是一板一眼地演绎曹禺先生的剧本,几乎没有改动。于是,当你看过现场版的演出,再比对历代演出视频,就会发现一个事实——每个版本的道具,布景,服装,调度,以及各种Cue点,都惊人地一致。每一个版本的演员,都在最高效地执行剧作家的思路,颇有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演剧风格。

这样高效而精确的执行力,放在艺术作品里就显得有点可怕。我们能从演员身上看到一切在戏剧学院里的好功底,而这些功底却一丝不苟地在前人的框架里运行,有着大鸣大放时代的大机械质感。当人们看到十年前的纪录片都会因为落后时代而失笑之时,一个几十年前的框架,不引起年轻观众们发笑,也是不现实的。

《雷雨》缜密的剧情和结构,在当年的中国简直称得上开天辟地。然而当我们仔细看看它的故事线,就发现在三个小时内那巨大的信息量:继母与长子偷情,兄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乱伦,兄弟爱上同一个姑娘,老爷的年轻时孽缘结下祸根,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控诉……这当中的每一根线索都能展开为一出完整的戏,而《雷雨》却将如此密集而直白的故事硬是压缩在一个三一律的故事里,叫人应接不暇。

这样的安排对于观众来说,实在是“信息量太大”。观众们不得不接受一个又一个的剧情高潮:先看家庭冲突,又见老爷旧情人;刚看完偷情母子谈心,又发现有情人竟是兄妹。这类戏的故事,八十年前是突破封建礼教的革命者,八十年后却是狗血剧和网络书的法宝。对于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年轻观众来说,只能吐槽“全程高能”“周萍渣男”了。

至于演员,反而是观众们最不该指责的部分。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一有台词,二有交流,三有人物,三者层层递进。《雷雨》的演员,都是可以拍着胸膛说自己三者皆备的。这样的表演质量,还真没见过几个剧组能够达到。至于人物该怎么表现,人物表现的对不对,导演,或者是导演的“领导”才是最高决策者。

八十年过去了,无数的文本和导演观都在被解构,被颠覆,被批判,《雷雨》也逃不掉。我们依旧看到北京人艺用我们我们印象中的浓浓“人艺范儿”,顽强地在维持着“国家正统”的戏剧尊严。

现在的《雷雨》,就像一个满脸皱纹,却还化上年轻人妆容的迟暮美人。我们可以嗤之以鼻,可以敬而远之,并且我们要知道,也有许多人相较于年轻时的她,更喜欢她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但是,不管喜不喜欢,请像对待所有老人一样,对现在的她留有一份尊重。

而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为什么这八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舞台上还是只有这一位“迟暮美人”。
——————————————————以上更新于8.5——————————————————

看到北京雷雨公益场“笑场”的消息,不由得想起五月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万尼亚舅舅》。两部作品背景极为相似:曹禺是中国公认的第一剧作家,契诃夫在戏剧界的地位也几乎封神;北京人艺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都是国字号的话剧院团,演员阵容也都异常强大;《雷雨》和《万尼亚舅舅》,也都是描述20世纪初故事的现实主义名作。

然而,五月份上海的《万尼亚舅舅》,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那并不是公益场,到场的均是买票前来的各个年龄段观众,在剧院门口甚至形成了讨论。面对着吕凉许承先周野芒曹雷这样上话中心最资深的演员们,观众们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至少爆发了二三十次笑声。

既然都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演出,让观众“入戏”就理应是这两部戏的最高追求。观众的“笑”,也就直接说明观众“跳戏”了。而根据我的经验,一旦观众们从最开始就没有进入角色和剧情,在之后的演出中会越来越带着审视的眼光观察,越来越不相信舞台上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接受不了这种设定,那也带感不起来了。”

从剧本本身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人物鲜活,主线明确,冲突合理而自然,体现时代又昭明主题。然而,就是这个“时代”,不管让演员还是观众,都不适应了。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如果照搬当年,那么就必须经历对那个时代背景和人物的体验与塑造。这个塑造的难度随着年代的差距逐渐拉开而不断提升,在相隔百年之后,演员们便需要花极大的精力来“复刻”一个自己完全没有体验过的世界。于是,僵化的,程式化的表演就成了一个最快速便捷的通道。一个“不走心”的“体验派”,有着不自然的表演,被观众们找到了别扭的地方,跳戏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而21世纪的年轻观众,对于一百年前的社会,恐怕最多也就只能做到感知和感悟,让他们对“封建礼教”这件事有什么切肤共鸣,实在是太不实际了。如今的年轻一代的文化更注重自我表达与感知,一种快速的,跳跃的思维方式更能代表年轻人的文化审美。这也就是为什么《万万没想到》《Bref》这样的网络短剧会大火,以及弹幕网站越来越成为学生们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旦在语言人物或故事上开启“吐槽”模式,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认真看戏了。

毫无疑问,北京人艺以及上话中心都是继承了建国以来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主要任务还是要把严肃戏剧发扬光大的。亚里士多德说,悲剧需要让观众产生“恐惧与怜悯之情”而产生“净化和陶冶”。而现代社会似乎已经让观众承受了太多的“恐惧和怜悯”,都纷纷跑到剧场里找乐子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某麻花这几年一直占据北京票房前十中的大半吧。

话说回来,会去买票看《雷雨》的观众,至少对严肃戏剧已经萌生兴趣,而不是选择“爆笑喜剧”来娱乐。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像想象般的那样“肤浅”,月初在上海上演的西班牙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观众们又何曾有一分不合时宜的笑声?杨立新最后说的“取消公益场”,情感上能理解,但确实是一种逃避。你把对你产生兴趣的观众都吓跑,这不是把他们全往“爆笑喜剧”的剧场里推么?国家院团拿着财政补贴,在戏剧普及和戏剧教育的方面理应做的更多。

所以,我基本上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很有可能是演员确实没演好,也有可能是这场中的学生欠缺尊重和耐心。不在现场所以不容细说,八月二号《雷雨》上海场,看过之后可以给出更公允的评价吧。
编辑于 2014-08-05 24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更多回答
167
葉灵冲,十八线小编剧
宋小然、王艺淳、苏小陌 等人赞同
补充:在评论区和多名答主探讨,这里加一点补充。

虽然之前一直也有在强调雷雨剧作上的不足,但这也是在奉它为经典的前提下的反思。这毕竟曾是先生“心里的一首诗”,即便八十前的泪点已经发生偏移了。剧本情节的狗血是表面,想突显的是“人性”,这个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表演的。


会有很多人觉得人艺的演员再怎么着也是实力派,把问题归结演员身上不妥。

好,来具体说说这次的演员。杨老师是老戏骨,他的演技是经过多年锤炼得到广泛好评的,只可惜这个周朴园过于慈祥。有时候演员的气质与角色自身相匹配是很重要的。会有人想挑战完全不同的角色,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不伦不类。

这次选角关于气质问题还有个周萍,他浑身上下没有忧郁大少爷的感觉,见到四凤这样的青春美少女就调戏,见到周繁漪就入骨地厌恶。他集中了大部分的笑点,因为他把对这两个女人的反应处理得极端又片面,做作不真实的处理手法很容易让人发笑。

四凤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学戏曲出身,但是她拿捏的腔调与手势十足的戏曲范儿,不是不能借鉴,而且此处表演若是端腔作势夸张无比简直作死。要落泪了,要高兴了,会起势酝酿,类似“预备,我要哭了”,戏曲表演和话剧氛围是不同的,戏曲我们默认了它虚拟化的程式,话剧我们力求真实,她这样的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
人艺作为戏剧界标杆已经习惯好评。哪怕这两年的戏令人昏昏欲睡,质量整体在下降。欲戴王冠必受其重,它似乎还不是特别明白。

学生已经全是高素质的一批人了,高中课本也有节选《雷雨》,特么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悲剧好么,个别媒体贴上“素质低,图新鲜”的便签实在令人不快。磕瓜子吃零食大声喧哗或者拍照是素质问题,有时候“发笑”真的仅仅是本能,和素质无关。

老艺术家的心痛是发自肺腑的。可是公益场的价值正是在此,与最年轻的眼光交锋。真正好的艺术会世代流传,雷雨还没有得到足够长久的检验,曹禺也一样。

有人说经典作品就是不能顺应潮流,但是曹禺先生自己也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修改过很多个版本的雷雨。比如某些特别时代的《雷雨》就非常“红色”,非常有革命气质。虽然而今看来有些可笑,但不得不说如果不做那样的改编也许《雷雨》就是有伤风化,就是反革命,早就被毁尸灭迹了。。晚年的曹禺是相当排斥《雷雨》,也多次批判这个剧本做作。冷峻的笔调客观又刻薄,完全不像是在批评自己的剧作,像是对痛恨之至的作品的发泄。说明这个本子确实是存在问题的,但是人艺这次几乎是原封不动把本子搬上舞台的。

莎士比亚世世代代被全世界奉为经典,说明他的语言永不过时。人艺和雷雨一样承受太多赞誉,雷雨有曹禺清醒地认识到不足,但是人艺目前似乎没有。

杨老师的微博给了《雷雨》极高的肯定,他一直在强调剧本哪处哪处展露出的悲剧性。言下之意观众没有理解剧本,更言下之意是对当场表演的绝对自负!他一点儿没想到演员演技有问题,他直觉地觉得是你们笑是因为不懂剧本,而不是表演存在问题。

事实上故事大家都知道。但这次演员演技确实糟糕,雷雨已经不足以掐泪点了,但是也不至于会引人轰堂大笑,可若是这诸多因素夹杂一起,尤其是现场表演不佳,也难怪笑场了。

编辑于 2015-11-07 1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本帖转自知乎    转发这个页面未做任何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杨老师到底也没有搞明白,公众面对如此之经典剧作,竟为何如此爆笑!其实很简单,好戏演了80年一成不变,观众却早就变得面目全非,老旧的故事框架和网络时代的眼光的碰撞,已经难以触及打动如今观众的心灵了。如今网络时代年轻人知识面之宽泛,意识之超前,眼光之挑剔,绝非80年前的愤青观众,40--50年前的革命观众,30年前的呆萌观众可比,经典但老套的表演,与新潮且挑剔目光的不合拍交汇,大概就是问题的所在。转发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雨》公益场遭笑场
“真实”的《雷雨》vs“虚假”的《雷雨》:85年翻排记
曹禺的《北京人》
专访濮存昕:在告别舞台之前,我要送给人艺这部戏
濮存昕:“剧场就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
形象比何冰好,演技也不比胡军差,这位濮存昕的接班人,为啥总是不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