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年人要防范这些病症

脑溢血,

属中医“中风”范畴,发病率低于脑血栓。是一种比脑血栓更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一种疾病。余学医时,县无具规模的医院,不能做外科开颅手术,得脑溢血者,都是九死一生。该病均发于中老年人,由于长时期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稠,导致脑动脉硬化破裂出血所致。中医认为心,肝,肾三脏失调,逼动气血上冲脑部。(素问)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起病多为突感一侧头痛,或佯有头晕,随着溢血的增多,头痛也加剧如椎刺样疼痛,并呕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瘫,严重的可导致意识模糊和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则生命危在旦夕。

余治疗该病时,当即给予云南白药0.5克,不服保险子,每4小时一次,并随服止血逐瘀平肝息风汤,药物组成是:天麻20克,白芍60克,杭菊花15克,生地30克,龙骨牡蛎珍珠母各30克,淮牛夕20克,槐花20克。方解:天麻、白芍、杭菊花平肝息风;生地凉血活血逐瘀血通脉络;槐花凉血止血降压;云南白药为止血圣药,无论内外出血,有药到血即止的神效。诸药和用,可奏立即止血逐瘀,而达到消除一切症状的快速作用。轻者两、三天,重者四、五天,即可完全康复,而无任何后遗症。

 

  中风

中风,为脑血栓所引起,患者多为50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患有高血压或有脑血管硬化的人。中医又分中脏中腑之说,究其病原,不外火、气、痰所致。长时期的嗜食肥甘和好烟嗜酒也有一定的关系,发病时多为突然晕倒,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瘫。也有少数病人起病缓慢,常于休息和睡眠时发生症状,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仅次于糖尿病,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中风病人约四千万,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治疗中风的经验是:补气活血,通脉溶栓,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当归尾20克,川芎10克,赤勺20克,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葛根30克,蜈蚣2条,全蝎6克研粉吞,丹参20克。以上药先用冷水浸泡三十分钟,煎至水沸,再煎十五分钟即可。随即再煎第二次,煎好后与第一次的药液混合,分两次温服。方解:黄芪有引药至头部和补气的作用;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赤勺有逐瘀血和溶血栓的作用;地龙能行经通络;葛根可消除心脑血管血栓;蜈蚣、全蝎镇痉息风,有治疗口眼歪斜和偏瘫的作用;丹参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可奏解痉息风活血溶栓的效果,而很快使患者康复。如你新病,一连服药十五天即可痊愈。

 

 偏头痛

偏头痛,是指头痛或左或右,痛在一侧,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头为诸阴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气血皆上会于头部,无论外感内伤,脏腑经络发生病变,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偏头痛发病原因,多为长时期的嗜食辛辣煎炒食物,导致痰火郁结,或偶感风寒而引发。本病患者一般都为中年男女,其发病也急,突感一侧头部疼痛,逐渐加剧至如锥刺般疼痛,患侧眼球也剧烈疼痛。个别病例,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失明,多有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数或繁数。治疗应以祛风热止痛为主,药物组成是:川芎15克,僵蚕12克,野菊花20克,生石膏100克先煎,防风15克,白芷12克,大青叶30克,甘草10克。方解:川芎祛风止痛;僵蚕祛风解痉化痰;菊花疏散风热,平降肝阳,清热解毒;生石膏清热泻火;防风清风热止痛;白芷清风燥湿止痛;大青叶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风热泻火而达到迅速止痛之功效,一般服药3~5剂即可痊愈。

 

 糖尿病

糖尿病,祖国医学称消渴病,又有上中下三消之别。是一种由于内分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多发病。拒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人约五千万,并且每年还以5%的速度递增。它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究其发病原因,多为饮食不节,长时期的嗜食肥甘,甘温化火,上烁肺金,下竭肾津,以致酿成口渴咽干的三多一少症。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少精神,以及皮肤瘙痒,尤以妇女外阴瘙痒最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和感染,导致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发病神经炎等病变。不少病人还由于这些并发症而死亡。

本病用结合食疗的方法,可大大缩短治疗期。其具体方法是:一.食疗。控制饮食,禁食一切荤食和荤油,除鲜鱼和禽蛋外,其他肉内食品都不能食,还有糯米饭、甜酒、粽子、糖类、糕点、辣椒、酒类等食物都数禁食之列。每天吃大米50克的米饭,黄豆100克,煮食和蒸食均可。每餐吃鲜苦瓜250克,炒食或煮汤均可;吃一个鸡蛋,高血脂者不吃蛋黄;吃鲜鱼若干,不放辣椒。二.中药煎剂。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麦冬20克,葛根30克,花粉15克,玄参20克,生地30克,知母12克,白术15克,淮药30克,乌梅15克,五味子10克。以上药水煎两次温服,上下午各服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新病一个月即可痊愈;老病号则须两个疗程,且必须停服一切西药治愈标准,以测验血糖正常为准。方解:黄豆为食物中含蛋白质最高的食物,它所含蛋白质是牛肉的两倍、猪肉的四倍,因此每餐食大米50克,黄豆100克就足够维持人体热能;苦瓜不但有降糖作用,还有促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是一味缺一不可的食疗物质;黄芪补气益肺,含有多种氨基酸;麦冬、葛根、花粉、知母、五味子生津止渴;玄参、生地、白术、淮药、乌梅降血糖。诸药合用,可奏补气生津止渴降糖作用,而很快达到治愈糖尿病的作用。

 

 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属中医学“ 痹症”范畴。(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则为行痹;其寒气胜者则为痛痹;湿气胜者则为着痹”。(济生方)说:“该由体虚凑理空虚受风寒湿而成痹也。”(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与血瘀互为因果构成了‘本虚标实’、‘虚中夹实’的病理特征。”其临床表现为:如骨质增生在颈椎、胸椎、腰椎。在颈椎,则表现为头晕痛,上臂及手指发麻流胀疼痛,个别病人还有烧灼感;胸椎骨质增生,则胸部各肋间流胀疼痛;腰椎骨质增生的病人,则腰、胯部、下肢、大小腿至踝关节部,均感流胀疼痛。以上各部疼痛都不分日夜,病人痛苦万分,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究其疼痛原因,主要是由于骨质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间隙逐渐变窄,椎间孔缩小或韧带关节囊松弛,从而使颈髓、脊髓、腰髓神经根受到影响,压迫或刺激。受这些神经支配的区域如头、颈、肩、背、臂、手、胸前以及腰、背部、臀部、大小腿产生疼痛或麻木。部分病人还由于压迫了脑部供血的椎动脉,出现了脑供血不足的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等症状。

治疗处方是:生黄芪30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12克,菟丝子15克,狗脊12克,续断12克,枸杞15克,生地2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鸡血藤40克,葛根20克,龟鹿胶各20克烊化冲服。方解:黄芪为益气之要药,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补骨脂补肾壮阳;骨碎补补肾续伤;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镇痛;枸杞养阴补血益气温阳;龟胶滋阴益肾强骨;鹿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诸药合用,可奏益肾养血和络止痛,而达到治愈之功效,以上药一般须服四十至六十剂方可彻底痊愈。

 

 消化性溃疡出血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它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胃气痛”、“血症”范畴。发病率高,约占总人口的5%,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究其发病原因,实为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暴饮暴食、烟酒过度所引起的,长时期的嗜食辛辣也有一定的影响。(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主纳水谷。”人若饮食不节,仓廪必然受损,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幽门螺旋杆菌,也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消化性溃疡的前期症状是:长时期的胃胀、胃酸、胃痛,没有认真的治疗,以致胃部和十二指肠患上了溃疡,由于酗酒或食了某些刺激食物,而导致溃疡穿孔,引起呕血和屙血。治疗方法是:立服云南白药0.5克,不服保险子,以后每四小时一次,温开水送服,并随服中药煎剂健胃愈疡汤。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白术12克,才胡12克,白芍60克,白芨20克,地榆15克,蒲公英30克,甘松10克,玄胡15克,谷麦芽各15克,海螵蛸20克,阿胶15克烊化冲药服,甘草5克。以上药水煎一日一剂,分上下午两次温服,须连续不间断服六十剂。服云南白药八小时后,出血即将完全停止,云南白药可继服一瓶,每次0.5克,以巩固疗效。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人,在饮食方面半个月内只能吃流汁饮食,如鸡汤、肉汤、猪肝汤、蛋汤等流汁食物,但忌服牛奶。半个月后,可食半流汁饮食,如稀饭、豆腐、猪血等食物。切忌食酸辣和生冷硬食物,如梨子、苹果、香蕉、南瓜、芋头等。待服药六十剂溃疡已基本痊愈了,才可逐渐解除禁食,但以后也切忌酗酒,暴饮暴食和饥饱失时,以防复发。方解:云南白药为止血圣药,无论内外出血有药到血即止的神效;黄芪补中益气;白术补脾健胃;才胡疏肝解郁止痛;白芍柔肝止痛补血;白芨、地榆止血;蒲公英消炎治溃疡;甘松行气止痛健脾开胃;蒲公英、甘松还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玄胡活血行气止痛;谷麦芽补脾胃益气导滞;海螵蛸制酸解痉;阿胶补血止血;甘草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可奏补气补血止血健脾益胃,而达到治愈消化性溃疡的目的。

 

  风湿关节病

风湿关节病,是由于长时期的受风寒湿的影响,如居处潮湿或长时期的在冷水中作业,感受了风寒湿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发病多在四肢关节,但也有少数病例,不一定痛在关节,而痛在腰背部的。该病的主要表现为:肘、肩、膝、踝、腕、指、趾关节肿痛,也有发烧的,大多有随天气变化而加剧,有的痛无定处。祖国医学又分行痹、痛痹、着痹三种,行痹痛无定处;着痹则固定在一关节,或痛在一处;痛痹则日夜疼痛,痛有定处。该病在下肢膝关节的皮下,常可发现一皮质坚硬,突出表面的结节,触之疼痛的叫风湿结节,这是风湿关节的特征。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虚弱、生活失常、居处潮湿、气候变化有关。也由于人体阳气不足,凑理空疏,卫气失调,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处方是:当归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防风12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羌活12克,秦艽12克,威灵仙30克,徐长卿15克,虎杖40克,海风藤15克,千年健12克,蜈蚣2条,乌蛇10克,川牛夕12克,木通15克,伸筋草15克,甘草10克。寒湿重者加附片10克;小腿痉挛者加木瓜10克,苡米30克;发烧者去桂枝,加防杞10克;寒湿重者加全蝎5克研粉吞。方解: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去瘀;生地凉血活血去瘀;白芍补血止痛,其余药物都为祛风湿药。诸药合用,可奏补血凉血活血逐瘀,祛风寒湿痹舒筋活络之功效。一般连服十剂即可康复,且不再复发。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中医称为颊痛,后世医书多称面痛。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在分布区域内出现反复发作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多发于中年妇女,起病突然,常在口——鼻——耳——眼眶区,突发剧烈疼痛,如刀割或电击火灼样剧痛,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病程较长,绵绵难愈,病人十分痛苦。

三叉神经痛,原于胃经火热炽盛,阳明经上主面颊,火灼经脉,邪灼金为痰,痰热闭阻脉络。火、气、痰三者实为该病之因,不通则痛,治宜平肝息风使肝木不克阳明胃,而止痛。治疗本病当以平肝息风祛风降火止痉止痛为主。药物组成是:白芍80克,甘草10克,生石膏100克先煎,川芎、白芷各10克,曼京子30克,蜈蚣2条,全蝎6克研粉吞。以上药水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连服五六剂即可痊愈。方解:白芍平肝息风柔肝止痉止痛;甘草和百药,与白芍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石膏味辛而淡,性寒而沉降,善治阳明胃热循痉所致的面热灼痛;川芎、白芷该为芳香之品,善治头面之风而止痛;曼京子祛风止痛,据报道曼京子有治三叉神经痛之特效;蜈蚣全蝎味辛走窜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可奏止痛迅速而缩短病程的功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症”范畴,是一种具有炎症慢性的全身性疾病。贵在早期确诊,早期治疗,该病有早期游走性疼痛和运动障碍,晚期则关节僵硬畸形,手肘和膝关节呈棱型,手指僵硬屈伸不利,随气候寒冷潮湿而加剧。病以青少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初起缓慢,起初只感到疲倦乏力低热,手足麻木刺痛,胃纳不佳,体重减轻,继则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当时关节外观无异常,以后关节逐渐肿大如棱状,关节肿大常从四肢小关节开始,以后再累及其它关节,病程日久。关节附近的肌肉僵硬萎缩也日益显著,关节周围的组织也变得僵硬,最后关节变成僵硬和畸形,膝手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指关节处向外侧成半脱臼,形成特殊征性,向屈侧偏成畸形。此时病人的穿衣、吃饭、翻身、行走都须他人帮助,非常痛苦。

治疗应以祛痹逐湿消炎止痛为原则,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防风15克,羌活20克,秦艽15克,细辛10克,雷公藤根皮15克刮去表皮,如无雷公藤根改为雷公藤片,每次2片,一日三次,威灵仙50克,海风藤30克,虎杖40克,防杞10克,忍冬藤60克,蜈蚣2条,乌蛇15克,穿山甲15克,徐长卿20克,甘草10克。寒湿重者加附片10克先煎;发烧者加黄柏10克,生石膏80克先煎;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关节肿大者加木通牛夕各15克。以上药水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服至痊愈。方解:黄芪补元气,并含有多种氨基酸,为人身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芳香逐瘀止痛;生地凉血逐痹逐瘀;白芍补血止痛;防风、羌活、秦艽、细辛、灵仙、海风藤、虎杖、防杞、徐长卿均为治风寒湿佳品;忍冬藤清热解毒消炎祛风湿;蜈蚣、乌蛇为治严重风湿止痛要药;穿山甲有治风湿关节和关节变形的作用;甘草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元气、益血活血逐瘀、祛风寒湿痹、止痛解毒、消炎消肿、恢复变形的关节的效果。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蛇丹”或“缠腰火丹”,多发生于冬夏季节,是一种由病毒感染的皮肤病。多发生于腰背部,也有少数病例发生于眼下、鼻旁的,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发生。多由情感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肝脾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若发生于老年人,不但病程长,而且疼痛特别厉害。本病初起时,多有恶寒发热,随即腰背、腹部、肋间、皮肤发烧疼痛,并出现成簇形容集为针头大小的透明水泡。基部有红晕,以后扩展为光亮透明黄豆大的水泡,疼痛厉害,愈后不留疤痕,且不再复发。

治疗处方是:七叶一支花15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20克,金银花40克,地丁20克,连翘20克,甘草10克。以上药水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一般连服三天即可痊愈。外涂搽药是:蜈蚣4条焙干研粉,雄黄30克研粉,混合后加白酒适量,调成糊状,用雄鸡翅毛一支,醮药涂搽患处,于后继续涂搽,涂搽后痛可即止。方解:七叶一支花清热解毒消肿定痛;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地丁、连翘均能清热解毒;甘草和百药解毒;蜈蚣祛风止痉祛毒散结;雄黄解毒杀菌。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清热止痛而达到迅速治愈之功效。

 

  植物性神经功能萦乱

植物性神经功能萦乱,属中医学“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心肾阴虚”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抄劳过度、思虑伤神、七情郁结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肢软倦怠、自觉气短、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肢体疼痛、胸腹饱胀、恶心呕吐、大便稀广、头晕目眩或身体一侧出汗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的失调,大脑和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交感和副交感功能失调所致。

治疗处方是:葛根、巴戟、生黄芪、黄精各20克,天冬、麦冬、何首乌、菟丝子各15克,淫羊藿、淮牛夕各10克,郁京、石菖蒲各6克。方解:葛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畅血脉;巴戟补肾阳益肾精;黄芪补气升阳;黄精补脾润肺益精;天冬清肺火益肾阴润燥;麦冬滋阴养阴益胃清心除烦;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石菖蒲除痰开窍,去湿开胃;郁京清心静郁。诸药合用,可达迅速解决“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心肾阴虚”所致的植物性神经功能萦乱的疾病。一般须坚持治疗一月或月余才可彻底治愈。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在于流行范围和症状上,流感传染快扩散面积大,可波及一乡镇一个县市。在症状上也较感冒严重,属祖国医学伤寒范畴。伤寒论中的疾病,包括肠炎痢疾和肠伤寒,包括的疾病很广泛。陈修圆曰:“能治伤寒,即能治百病”。

感冒又曰伤风,流感是伤风中的一种症状比伤风较严重的疾病,属上呼吸道传染病,都是病毒引起。发病季节多为春冬季,但平时由于阴雨天气变化,也可发病。在流行时,男女老少都难幸免,无免疫力,都可一再得病。主要症状是:恶寒发热流鼻涕打喷嚏头痛咳嗽,一身酸痛有汗或无汗,精神倦怠乏力,口渴或不渴,舌苔发白或无苔或黄苔或降红,或食纳差,脉多浮缓或浮数繁。

感冒病治疗处方一:桂枝汤(本方适应于一般感冒病人,症见恶寒发热,腰背酸痛,四肢倦怠,常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浮白,脉浮缓或浮散)。药物组成是:桂枝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7个。无汗加麻黄10克后下;咳嗽加杏仁10克;恶心呕吐加法夏10克。方二:荆防败毒散(本方适应于恶寒发热,一身疼痛,咳嗽,舌苔白或黄,脉浮繁数者)。药物组成是:防风10克,荆芥7克后下,羌活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体虚者加党参20克;口苦渴、有热者加黄芩10克,连翘15克,银花30克。

流感治疗处方是:桑菊饮(本方适应于流感病人,发热、恶寒、咳嗽、身痛、四肢怠倦无力,口渴,舌苔腻或白腻,口苦,脉浮数)。药物组成是:冬桑叶5克后下,野菊花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芦根30克,连翘15克,薄荷7克后下,甘草10克。并发肺炎者加生石膏100克研碎先煎,银花4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

 

  眩晕病

眩晕病,西医曰内耳性眩晕,又曰类尼尔氏征,是由于内耳前庭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诸病沅候论)曰:“诸病眩晕皆属于肝”。肝属木,木生风,风为中医外因致病之首,说明眩晕病的病因实属于肝于风。本病多发生于中年男女、青少年和老年人,鲜有患本病者,且无季节之分。其发病也急,都为突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有的病人,甚至不能站立,必须卧床;有些患者还恶心呕吐;个别病人还出现大汗淋漓精神不支等症状;还有一种病人是患低血压头晕的,其收缩压在100以下;也仅有头晕目眩精神不支的症状,必须辨证论治。处方一:法夏10克,天麻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40克,生姜3片。体虚者加党参20克;大汗淋漓者加黄芪50克。方解:法夏去痰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白术补脾益气;茯苓补脾益胃安神;泽泻可治痰饮所致的眩晕;黄芪、党参温补元气。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快速止眩晕之功效。

处方二(低血压眩晕方):党参2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枸杞20克,柴胡10克,桂枝10克,五味10克,枳壳10克,炙麻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方解:党参、黄芪温补元气;白术补脾益气;茯苓补脾益胃安神;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去瘀;枸杞补心肾益血;柴胡升阳益气;桂枝温通四肢升阳气;五味子益气;枳壳近代医学研究有升压作用;炙麻黄有升压作用;甘草补脾润肺解毒;生姜现代研究有升压作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诸药合用,可奏补中益气,养血补血升压,而达到治愈低血压头眩晕的功效。一般每日煎一剂,分上下午两次温服,连服三剂即可痊愈。

 

  哮喘病

哮喘病,属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和肺的病变疾病。哮则喉间有哮声,喘则呼吸气急促。(诸病沅候论)曰:“诸病咳逆皆属于肺。”(内经)曰:“肺如华盖。”在胸中,主气合皮毛,司呼吸主肃降,故肺气宜定、宜清、宜降。

哮喘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它的基本病理因素是痰饮内蕴。痰饮的来原,主要是在个体素质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饮食、病后等因素,影响精液的运行停滞而成。本病发病较早者,多由于体质素弱,反复感冒、麻疹、或百日咳等外感病后引起;发病较晚者,常由于年老久病咳嗽形成。由于以上原因,促使脾胃受损,散布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痰饮内生,蕴伏于肺。亦有脾肺素虚者,因嗜食进咸、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腭,以致痰饮内生而伏于肺。一旦遇气候变化,感受风寒外邪,或因吸入花粉尘埃等异物,或情志不畅及劳倦等,均可引动肺经所蕴伏的痰饮阻塞气道,肺气升降失调,发生痰鸣喘咳。感受风寒,素体阴虚,阳气不运饮邪停积所致者,多为寒痰,白色泡沫涎痰。如素体阳虚,或寒邪化热,热蒸津液成痰者,则多为黄色稠痰。

一般来说,哮喘发作时,主要是痰气阻肺,以邪实为主,但反复发作,必致肺阴日益耗损,久则累及脾肾。故在间歇期多见虚象,寒疾内蕴者每易导致脾肾气虚,甚则气虚及阳,发展为脾肾阳虚。痰热久郁者每易伤阴,导致肺肾阴虚,发作时,则表现为邪实正虚的错杂现象。

如病程迁移日久,废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可以进一步导致心气虚或心阳衰弱。因心与肺同居胸中,且与肾相关,且肺气与肾阳俱虚,则可病及于心。同时由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水,痰饮愈益滋生不已,不但痹阻胸肺阳气,上逆凌心,而且外溢肌肤,以致出现喘咳气逆,心慌动悸,而红唇青紫,及浮肿,尿少等病变。若痰蒙清窍,内闭心遥者,亦可发生头胀痛神昏等危象。

治疗处方是:麻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法夏10克,生姜15克,五味1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热盛口苦舌苔黄者加生石膏100克,减桂枝;体虚者加党参20克。方解:麻黄止咳平喘;桂枝温阳通胸痹;细辛温肺化饮;法夏燥湿化痰;生姜温寒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敛阴止汗;甘草补脾润肺缓急;生石膏清气分实热清肺;党参补气。以上药水煎两次混合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一般两、三天即可解除症状,继服加味玉屏风散三剂。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五味子10克。此方重在五味子一味。方解:黄芪固表止汗;防风散风祛湿;白术补脾渗湿;五味子肺饮止咳。拒中医杂志报道,防风有治风寒性哮喘作用,连服三剂即可康复。本病还适应冬病秋治哮喘,即从立秋日起,服玉屏风散加五味子,每隔两日一剂,一直服到立冬日止,以后可不发哮喘。

 

  胃炎

胃炎,属中医“胃腕痛”范畴,发病皆为中年男女,是上腹部常发现饱胀泛酸疼痛的一种疾病。本病均发生于脾胃素虚者,发病原因都由暴饮暴食和饥饱失时,或过食生冷酸辣,或长时期的嗜酒,损伤脾胃所致。本病主要虽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过饱或多食生冷酸辣,可损伤脾胃。郁怨过度则伤肝,肝气失于疏泻,则横逆犯胃,而使胃失和降,肝失条达,胃气失和,脾运不健,以致气滞而为痛。气滞可以进一步生热化火,耗伤胃阴,出现胃阴不足的症状。若脾胃不健,中焦阳气不足,每致寒从内生,表现脾胃不虚寒之症。如病程较久,“久痛入络”气滞导致血瘀,则痛处固定持续难解,甚至郁火,血瘀损伤胃的脉络,以及气虚不能统摄,而发生呕吐屙血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情况。

处方无论初起或病程日久,应用下列处方加以治疗。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白芍60克,柴胡15克,白术15克,蒲公英30克,玄胡15克,甘松12克,谷麦芽各15克,乌贼骨20克,甘草10克。呕者加法夏10克,生姜10克;便血者加田三七6克,地榆白及各20克;胃中嘈杂舌红少苔或光滑加玉竹石斛黄连;糜烂性胃炎者加三七粉白及;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加佛手川练子。在治疗期和病期,都必须禁食生冷酸辣、酒、苹果香蕉、南瓜芋头红薯等食物,一般除溃疡穿孔外,只须服药十剂左右即可痊愈。

方解:黄芪补阳益气;白芍柔肝平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白术补脾胃渗湿;蒲公英消炎解毒;玄胡理气止痛;甘松理气止痛醒脾开胃;谷麦芽健脾消食;乌贼骨制酸止痛;甘草补脾胃;法夏生姜温胃止呕;白及地榆止血;田三七散瘀止血;玉竹养阴润燥;石斛养胃生津,养阴除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佛手舒肝和胃止痛;川练子清热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脾健胃解郁疏肝行气止痛,而迅速达到治愈胃炎的功效。

  骨质疏松病

骨质疏松病,属中医学“骨病”范畴,中医认为与肾主骨,肾精的盛衰,骨髓的消长代谢,有密切的关系。肾精足髓腔充,则骨骼坚;肾精亏髓腔空,则骨骼脆。(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实,八八则体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详细阐明了年龄与肾精的关系,根据目前对肾职能的研究表明:肾虚者有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分泌下降,从而导致成骨功能减退,发生骨质疏松。说明肾虚是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是:患者常有周身骨痛乏力,登楼或体位改变时,骨痛和乏力更明显,机体活动受到明显障碍,时间久了下肢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如合并有脊髓压缩骨折,患者的身高可以缩短,或因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肺功能。妇女患本病的比男人多,妇女在三十岁以后,骨质疏松症发展较快,停经后更是加快。

治疗处方是:生黄芪30克,枸杞15克,淮药30克,女贞子30克,菟丝子20克,补骨汁15克,茯苓15克,淮牛夕30克,骨碎补15克,续断30克,狗脊30克。以上药水煎两次分上下午各一次温服。方解:黄芪补气升阳摄血;枸杞女贞子滋补肝肾;淮药补脾胃固精;菟丝子补肝肾;补骨汁补肾治胃虚腰痛;茯苓补脾益胃宁心安神;淮牛夕补肝肾强筋骨;骨碎补补肾治肾虚腰痛;续断补肝肾通血脉强筋骨;狗脊补肝肾强腰膝。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强筋骨止痛,而迅速达到治愈骨质疏松症之功效。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与甲亢

甲状腺肿大与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又有气瘿之别。其发病原因都为体内缺碘所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患者颈部甲状腺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严重者可引起病人声音嘶哑,如胸骨下肿大,导致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中医认为与素体肝气偏盛有关,常在郁怒优思精神刺激的情况下,而诱发肝气郁结不畅。气滞不能运行津液,津液乃凝成痰,气滞日久,则又导致血瘀、气、痰三者壅滞于颈前,以致逐渐肿大成“瘿”。若痰气郁结进一步化火,火气上炎,则出现心肝火旺的症状。如病程日久逐渐伤阴,则可形成火郁伤阴的症状。

其临床症状患者都有眼球凸起,颈部一侧或双侧肿大,大的可如球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治疗处方是:海藻120克,昆布120克,浮海石120克,醋炙三梭60克,醋炙莪术60克,陈皮30克,广木香15克,大黄15克,甘草60克。以上药共研粉过200目筛,以大枣500克去皮,捣烂如泥,再捣和为丸,每丸重五克,以三十丸为一剂,每晚饭后含化一丸。服完一剂为一疗程,一般一疗程可痊愈,重者再服一疗程。方解:海藻、昆布散结治瘿瘤;浮海石清肺化痰散结;三梭、莪术行气破瘀血;陈皮燥湿化痰;广木香行气止痛;大黄行瘀破积;甘草补脾胃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散结化痰软坚的功效,而达到治愈瘿瘤的效果。

 

  肩周炎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发病均在五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又曰五十肩,均为一侧肩部发病。本病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进行病变的一种疾病,由于感受风寒或外伤而引起,早期见肩关节周围疼痛,并影响活动。静止痛,是本病的特征,晚期由于病变组织发生粘连,肩部肌肉僵硬,功能障碍更加明显,导致患侧手臂不能抬举和左右旋转。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体质虚弱,肝肾亏损筋失濡养加上风寒湿邪侵入,停留经络,而围于肩周而引起,故曰肩周炎,不通则痛。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长时期的在睡眠时,把肩部漏在外面感受风寒侵袭所致,固又曰“漏肩风”。顾名思义,漏肩风的病因,是由风寒长时期的侵袭引起的。

治疗处方是:当归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灵仙30克,姜黄10克,枸杞15克,鸡血藤40克,防风15克,羌活12克,细辛10克,蜈蚣2条,全蝎6克研粉吞,桑寄生15克,伸筋草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方解: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生地活血逐瘀;灵仙祛风湿通脉络止痛;姜黄破血解毒行气通经止痛;枸杞补肝肾;鸡血藤补肝肾活血通经止痛;防风祛风散寒解痉;羌活祛风湿止痛;细辛祛风湿解痉;蜈蚣全蝎祛风止痉治风湿;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补气养血;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白芍平肝柔肝止痛;甘草补脾胃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祛风活络祛风寒湿止痛解痉,而达到治愈肩周炎疾病之功效。

方二:常采用患肢运动疗法。其具体做法是:患者面壁站立上肢靠墙壁上举,以尽量达到最高点,然后上下左右横指,每次运动1520分钟,一日23次,不可间断。一般不到一月可治愈。

 

  阑尾炎

阑尾炎,祖国医学称为“肠痛”,起病多为突然下腹部疼痛,无论大人小儿和老人都可得此病。痛是持续性的,逐渐加剧,腹痛限于右下腹部。有的有恶心呕吐,但不厉害,体温可能升到38摄氏度,有腹壁紫胀和压痛,腹痛为阵发性绞痛,可使患者乱翻乱滚。但痛过去后,剩下脐周围的轻微疼痛。在脐的右侧,平脐一寸的腹部,显出明显压痛。突然的腹痛减轻或停止,可能有阑尾穿孔而引起腹膜炎。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或饱食之后暴急奔走等原因,导致肠腑传导功能失常,气机痞塞,致使阑尾气血淤滞而发病。淤滞久则化热而出现热象,气血凝滞不散则瘀结成块。如瘀热重蒸,致使血败肉瘤而形成脓肿,病情如继续发展,热极化火,火毒炽盛则极易扩散,而出现腹膜炎的症状。火毒炽盛又易耗伤气血,故在重症病例的后期,多有气血两虚之症。

治疗处方是:柴胡30克,白芍80克,枳实20克,甘草10克,广木香10克,黄连6克,川练子10克。方解:(本经)云,柴胡主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白芍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止痛。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清瘀;甘草解毒,和百药补脾胃;广木香行气止痛;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消积破瘀行气之功,而达到治愈阑尾炎的效果。余用上述药方治疗阑尾炎患者只须35剂药即可治愈,慢性阑尾炎35剂药可见显效,只须再服本方35剂即可痊愈。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属中医“砂淋”、“石淋”范畴。中医认为肾和膀胱气化功能不利,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品食辛辣肥腻食物也有一定的关系。本病多在湿热蕴结下焦的基础上,尿液受湿热的煎熬,以致尿中的浊质逐渐凝结而成砂石,阻塞输尿管道。管道气滞不能直通,致使下腹一侧或两侧胀痛,排尿频急、胀痛、涩痛、或点滴式中断。如湿热灼伤血络,则发生血尿,有名血淋。病延日久结石凝结越大,沉积膀胱,或如弹子,或如鸡卵大小,那就药物也无法排除,必须外科手术了。

治疗处方是:金钱草50克,瞿麦扁曲各20克,石莘15克,王不留行20克,海金砂20克布包煎,鸡内金15克,车前子15克,滑石30克,大黄10克,木通10克,黄苊仁10克,甘草10克。方解:金钱草、瞿麦、扁曲、石莘、王不留行、海金砂、车前子、硝石都有清热利尿排石的作用;鸡内金有化石作用;大黄能清热排瘀;木通、黄苊仁清热利尿;甘草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利尿排石作用,以上药连服67剂,多则1112剂即能排出输尿管中的结石。

 

  失眠

失眠,祖国医学曰“不寐”,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症状是:上床后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任你怎样使大脑安静都是枉然,直到天亮时才能迷迷糊糊睡一会儿,但也不是熟睡。以致白天引起头昏、脑胀、神倦乏力,做则一会儿又睡着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身体健康。究其发病原因,与心、肝、肾、胆、脾、胃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肝肾虚弱伤及肾。阴肾阳,阴阳虚而伤及气,气阴不足而不能配阳,阴虚及阳,故成不寐。不寐之因甚多,而大要不外乎心肾。离中一阴,是为阴根,阴根下降,是生水精;坎中一阳,是为阳根,阳根上长,则为水母,离坎交济,水火伤和,阳入于阴,则为寐。阳生于阴则为寤也,肾阳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不能下通于肾,肾阴不能上济于心。肾阴不长,则为不寐,此不寐之本也。肝为乙木内寄阳魂,胆为甲木内含相火,平人夜寐魂归于肝,阳藏于阴也,肾阴于耗,水不含木。肝不能藏其阳魂,胆不能秘其相火,神惊火浮,亦不能寐,此不寐之兼见也。离处中宫坎居下极,位居中而职司升降者,脾胃也。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胃失流通,中宫阻塞,不能 司升降。上下之路隔绝,欲求心肾之交,不亦难乎。故(经)云:“胃不和则睡不安。”胃不和者,不寐之标也。

治疗处方是:生黄芪60克,党参20克,合欢皮20克,夜交藤30克,生枣仁30克,远志10克,柏子仁20克,琥珀10克研粉冲服,鸡血藤40克。方解:黄芪补元气;党参益气安神;合欢皮、夜交藤、生枣仁、远志、柏子仁、琥珀均对治疗失眠有良好的效果;鸡血藤,拒有关资料介绍对治疗长期恶性失眠有特效。诸药合用,共奏补元气安神定态而达到治愈失眠之功效。以上药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每日上午及临睡前温服,服至痊愈后,再服十剂以巩固疗效。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外感咳嗽”范畴。中医认为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外侵,邪湿肌表,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痰液滋生;或感受燥气肺津受灼,痰涎粘结所致。也是中医外因致病,风寒热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本病的一般症状是:初起多为鼻塞喷嚏咽痛,声嘶等呼吸道症状,全身反应轻微,只有清度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主要症状是咳嗽,有粘液痰,有的以后化火,转为粘液脓性痰。有些病人,在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体位改变时,或吸入冷空气,或体力活动后发生咳嗽有的终日咳嗽不停。本病发热和全身不适可在三到五天内消失,咳嗽可延长数周方愈。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发生。

治疗处方一(本方适应与风寒引起的):苏叶50克先下,陈皮15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麻黄10克先下,法夏10克,川光贝6克研粉冲服,甘草10克。以上药水煎两次混合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一般三至五天即可痊愈。

治疗处方二(本方适应于风热引起的,表现为咳嗽口苦咽干咽痛,舌降红无苔或黄苔,口渴脉浮数):冬桑叶10克后下,野菊花2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芦根30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后下,甘草10克。以上药水煎两次,分上下午各一次温服,一般三至五剂即可痊愈。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属祖国医学“咳嗽”、“痰饮”、“哮喘病”范畴。(诸病原候论)曰:“诸病咳逆该属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且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奏理疏松,容易出汗。常易感胃而诱发支气管炎,肺虚失运,津液不布,聚而生痰。痰湿上泛而为病,肾虚精亏,肾元不固,纳气无权,而为喘咳,且“痰之原本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肺脾肾三脏中,尤以肾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寓真阴真阳。全身之阳赖肾阳供给,全身之阴赖肾阴滋养。若肾之阴阳失调,可加速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有长时期的咳嗽吐痰,有时佯有喘息,一年当中有23个月咳嗽。这种情况连续一年以上。而且这种症状不是由于心肺等其它疾病引起的。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初起多为咳嗽、咳痰、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感染后症状加剧痰量增多。多为黄色脓痰,有时伴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

处方一(本方适应于感受风寒后初起):麻黄15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干姜5克,法夏10克,五味1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吐黄色脓痰者加生石膏100克打碎先煎,水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该方有宣肺平喘止咳作用,一般服三至四剂即可抑制症状。继服生黄芪60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五味子10克三五剂即可康复。为了根治还须取冬病秋治的方法,即从立秋日起单日服,直服至立冬日止。一般冬病秋治一年即可彻底治愈不再发病。

 

  肺气肿

肺气肿,又称阻塞性肺气肿,大都由于长时期的患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属祖国医学“咳嗽”、“上气”、“痰饮”范畴。本病是由于肺泡腔扩大,肺泡内充气增多,而导致肺组织弹力减退和肺的容积膨大所引起的。本病发病缓慢,主要症状是咳嗽,痰多气急。早期症状较轻,劳动或走路较急时才发生气急。随着肺气肿的程度增加,气急症状逐步明显,甚至平地走路和休息时,也感气急。当气候寒冷分泌物增多时,患者常感胸闷气急,并较明显,此时若并发呼吸道感染,支气管阻塞更严重。由于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可造成缺氧,进一步严重时则可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紫钳、头痛、心跳过速、嗜睡、精神恍惚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发生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治疗处方是:北沙参15克,黄精30克,苏子15克,马蔸铃15克,地龙10克,制南星10克,葶苈子15克,沉香6克研粉吞,甘草10克。方解:北沙参养阴补肺;黄精入心肺脾肾四经,具有气阴并补之功;苏子、制南星气味辛,温燥湿化痰;马蔸铃止咳平喘;地龙、葶苈子通络泻肺止咳;沉香纳气归肾;甘草补脾解毒和百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肺滋肾止咳平喘化痰之功效。以上药水煎两次分上下午温服,呼吸难口唇发绀者加生黄芪60克,吸气亦难者加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发热吐黄色脓痰者加野菊花20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芦根30克,由风寒感染引起舌苔白脉浮缓者加炙麻黄10克,生姜10克。

肺气肿大都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为了彻底根治必须采取冬病秋治的方法。即从立秋日起每隔一日服玉屏风散加五味子10克,一直服至立冬日。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五味子10克,大多服一年或两年即可根治。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属中医的“痰饮”、“肺胀”、“喘咳”、“水气”、“心悸”等范畴。中医认为主要由于水饮之邪,影响心脏而发病。本病病变部位在肺,但与脾肾关系密切,并影响于心。肺为华盖,居于五脏之上,外合皮毛,职司清肃。或外邪侵袭日久不愈,损伤肺气,肃降失权,不能通调水道,水溢停滞而成水饮。水饮停于心下,就凌心射肺,出现心悸紫绀,气短汗出、水肿等,即现代医学称之为心力衰竭。本病均发于老年人,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肺动脉高压。在肺动脉高压的情况下,右心房收缩时,必须加大压力。时间一长,右心室负担过重,心肌缺氧,右心肥大。当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肝大,颈静脉怒张,全身浮肿等右心衰竭症状。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肺心病引起的心脏病,与其变形的心脏病不完全一样。除了有心力衰竭的表现外,还常常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影响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吸不进来,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病人平常就有气短心慌,口唇和指端青紫等缺氧现象。肺内感染往往是促进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感染时的发热能增加心脏负担,某些毒素可以直接引起心肌变性、坏死。肺内感染,能使肺部原有病变加重,严重影响肺换气功能。机体缺氧又可促使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发展。

治疗处方是:太子参20克,北沙参30克,葶苈子60克,桑白皮30克,地龙10克,知母10克,川贝母10克研粉冲服,杏仁10克,茯苓皮30克,泽泻20克,猪苓15克,丹参20克,川牛夕15克。方解:太子参益气养阴健脾补肺,沙参益气养阴润肺,葶苈子强心利尿逐水消肿止咳平喘,桑白皮润肺利水止咳平喘,地龙解痉镇咳平喘,知母贝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杏仁降气定喘,茯苓皮、泽泻、猪苓渗湿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化瘀通筋脉,川牛夕引水下行补肾通筋。诸药合用,共奏泻肺利水定喘救衰祛痰止咳消肿之功效。紫绀、呼吸难者加生黄芪60克,有感染吐黄色脓痰者加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喘重肿轻者减茯苓皮、猪苓,加炙麻黄10克,熟地30克,补骨汁15克,五味子10克,增强补肾纳气之功。

 

  肺炎

肺炎,属祖国医学“风温”范畴,多发于冬春季节,男女老少均可得此病。临床上又常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强,肺卫防御功能减弱。在气候剧变、冷热失常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所致。起初邪犯肺卫,卫气被郁,肺失清宣,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症。当外邪传里,热邪壅肺,蒸液成痰,痰热郁阻,肺气不利则见高热气急,咳吐黄痰。若肺热伤络,可见痰带血丝或有铁锈色痰。

在一般情况下,邪热在气份即解。但当邪热炽盛,小儿或老人及体质虚弱者,则易发生严重症候。如邪热侵入心营,甚则热盛动风,出现神昏谚语抽搞等症。若邪热内陷,正虚不能敌邪,可导致正虚欲脱的症变,表现为中毒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危象。

根据本病邪热在肺的特点,故治疗以清热宣肺为主,并应掌握卫气营血的传变和病情的轻重分别处理。

治疗处方是:冬桑叶10克后下,野菊花15克,芦根30克,连翘2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后下。痰不易咳出加川贝6克研粉冲服,以上药水煎每日一剂分上下午温服,直服至痊愈。

如是肺经热盛症见高热不退,饭渴多饮面赤或口唇微紫咳嗽频繁,呼吸急促。咳黄色脓痰,或带血丝或咳铁锈色痰,胸闷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是: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00克打碎先煎,白茅根50克,鱼腥草15克,黄芩10克,银花50克。咳面气短痰多加葶苈子30克,桑白皮15克,射干10克。胸痛较甚加桃仁郁金赤勺各10克,热份津液症见口干舌红少津加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花粉15克。病至恢复期须减去麻黄石膏,并酌减清热之品,加西洋15克,五味子7克以上药水煎一日一剂分上下午两次温服,直至痊愈。同时还可结合用西药阿莫西林胶囊治疗,每次两粒,四小时一次,服至痊愈后再服两天,以达彻底治愈的目的。

 

  尿道炎

尿道炎,属中医“淋病”范畴,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男女。发病原因多由于长时期的嗜食辛辣,或于盛夏蹲坐在潮湿地上,受湿热所致。也有少数患者,为不洁性交所引起。本病的症状是:小便时尿道涩痛或芒刺样疼痛,也有的尿道口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溢出,个别病人排尿时,还有少量血液排出。中医称为“血淋”,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膀胱炎和肾炎。

治疗处方是:淡竹叶15克,生地30克,木通15克,野菊花20克,银花40克,蒲公英30克,地丁20克,连翘2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有血尿者加白茅根50克。方解:淡竹叶祛湿热利小便;生地凉血祛湿热;木通清湿热利尿;野菊花、银花、蒲公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滑石利小便通淋;甘草和百药解毒;白茅根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湿热消炎解毒,利尿止痛通淋的效果,每日一剂分上下午两次温服,一般连服67剂即可治愈。

 

  阴道炎

阴道炎,属中医“带下”范畴,也包括赤、白、黄三种带下病,发病的均为中年妇女及中老年妇女。本病的发病原因,一般为湿邪内侵,蕴而生热,或由情志不舒,肝郁化火,夹湿下注而成。也有因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湿聚,湿邪下注所致,或因肾阳不足,带脉失约,经脉不围,致使湿浊下注而为带。概括言之,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湿,病位主要在脾,并与带脉有关。病变过程中,可以由湿转虚,如湿热带下日久,可致脾虚进而伤肾。

本病的辨证,在颜色气味及质之清浊,如带下色白而稀,多属脾虚湿盛。带下色黄或赤白相混,绸粘有臭味,或有阴痒,病属湿热或肝经郁热。若带下质稀而清淡,腰酸无力,多属肾虚。总之凡带下色白而清稀无臭味的多属虚症寒症,色黄绸粘有臭味的多属实症热症。

治疗处方一属于湿症热症炎症者):败酱草60克,蒲公英30克,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地丁20克,连翘15克,甘草10克。阴痒者加蛇床子30克布包煎。方解: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瘀排脓;蒲公英、银花、野菊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消炎;甘草补脾解毒;蛇床子燥湿杀虫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炎祛湿而达到迅速治愈阴道炎之功效。每日一剂,分上下午两次温服,即可完全治愈。如有阴痒者,还可将药渣煎三次,第三次煎液可乘热薰洗下阴部。

处方二(病属虚症者):党参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淮药20克,芡实30克,白果15克,椿根皮20克,鸡冠花30克,甘草10克。方解:党参补中益元气;茯苓渗湿补脾;白术补脾益气燥湿;淮药补脾补肺补肾固精;芡实补肺健肾祛湿止带;白果止带浊;椿根皮止带固崩止血;鸡冠花固涩止血止带杀灭滴虫;甘草补脾解毒和百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气补肾止带而达治愈本病之功效。

 

  盆腔炎

盆腔炎,属中医学“月经不调”、“带下”、“症疾”等症的范畴,按照发病过程,又有急慢性之分。

本病的发病原因,多由于经期、产褥期或流产后没有注意清洁卫生,病邪随即侵袭所致。浊湿热毒蓄积下焦,气血壅滞不行,则见腹痛、带下、发热等症状。如果治疗未能彻底,迁延日久成为慢性时,则以气滞或血瘀的症候较为明显。湿热虽已减轻,但仍有复感的可能。由于病程较长,正气渐虚,临床每见虚实夹朵之症。

本病初起,多属湿热夹瘀之症,治当以清热消炎利湿化瘀为主。日久则以气滞血瘀为常见,则以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但还应辨别气滞与血瘀之主次,灵活掌握。虚实夹朵者,应当虚实兼顾,如瘀血集聚包块过大,久治不愈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如发热微恶寒小腹胀痛,拒按或有包块,带下色黄或赤质有臭秽气,舌苔黄腻,常见于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治疗处方一:败酱草90克,蒲公英30克,银花40克,连翘15克,玄胡15克,五灵旨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勺15克,香附15克,丹参15克,甘草10克。体质虚者加生黄芪60克,党参20克。方解:败酱草消炎止痛排脓;蒲公英、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炎;玄胡活血行气止痛;五灵旨散瘀止痛;当归活血补血;川芎消瘀止痛;赤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止痛;丹参活血逐瘀,甘草和百药解毒;黄芪益元气补虚;党参补中益气。

慢性盆腔炎,常见小腹胀痛,经前为甚,胸闷肋痛,乳房作胀,苔薄脉弦细。治疗处方二:当归20克,川芎10克,柴胡15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香附15克,川练子10克,玄胡15克。有带下色黄者加败酱草60克。气虚体弱头晕精神疲乏者加生黄芪60克,党参20克。方解:当归补血活血;川芎祛瘀止痛;柴胡疏肝解郁;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乌药行气止痛;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川练子清热行气止痛;玄胡活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之功。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属中医“真心痛”、“厥心痛”、“胸痹”范畴,发病多为中老年以上的人群。临床上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隐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类型,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部突发特殊的持续性疼痛、心悸气短等症状。

本病的发生,多与精神刺激,如长时期的思虑过度或精神紧张,和嗜食肥甘烟酒、喜静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有虚弱两方面,实为瘀血痰浊,瘀阻胸阳,阻滞胸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先实而后致虚,此为多见;二是先虚而后致实,则较少见。

实症多由精神因素引起,心肝气机郁结,津液凝而为痰,或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脉络不利,气血瘀滞,以致痰浊与瘀血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发生胸心疼痛。亦有因素体肥胖、喜静少动、嗜酒、过食肥腻、脾胃运化不健,而致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者,长期气血运行失畅,水谷精微不能滋养五脏,以致心脾气血渐虚,肝肾阴血暗耗,甚则阴损及阳,表现心肾阳虚之症。

虚症多因年老体弱或久病以后,心脾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化为气血,反成痰浊。或肝肾阴虚,虚火浊液成痰,或肾阳虚弱,不能温布精液,聚而为痰。均可导致痰阻气滞,脉道不利,心血瘀阻。另一方面,由于心脾肝肾的气血阴阳亏虚,不能养心,心气不足,亦可导致血行不利脉络失畅。

治疗处方是:生黄芪6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葛根60克,丹参20克,田三七6克研粉吞,甘草10克。方解:黄芪补气升阳摄血行滞;党参补益肺气养血生津;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丹参活血通经清心除烦;葛根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液流量,对心脏缺血有保护作用;田三七止血活血祛瘀止痛;甘草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可奏补气活血诸瘀止痛而达到治愈冠心病的作用。

 

  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曰“风疹块”。急性荨麻疹短期发作后,多可自愈;慢性荨麻疹经常反复发作,能迁近数月,或经久难愈。本病无男女老少之分,均可得病。

本病主要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搏于肌肤,使营卫之气郁结不散,而出现块疹。凡卫阳不固,及营气不足者,感受风邪后,往往由于邪恋不散,故易反复发作。发病时头部、四肢及胸背腹部均起散在性风疹块,瘙痒难忍,令人烦躁不安。此外也有因进食鱼虾等动风发物,或患有肠寄生病等原因,而引发本病的,但多佯有腹痛。

本病主要表现为风的症候,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治疗处方是:生黄芪40克,防风12克,白术15克,炙麻黄12克,蝉衣6克,荆芥7克后下,甘草5克。方解:黄芪补气升阳摄血行滞;防风发表散风胜湿解痉;白术补脾益气燥湿;炙麻黄解肌扩张毛细血管;蝉衣疏散风热祛风止痒;荆芥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和百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痒补脾培上益气扩张毛细血管,而达到迅速治愈风疹块之功效。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咽部异物感明显的,称“梅核气”。

慢性咽炎病程较长,症状顽固而不易治愈。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从病理分类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多发生于中年人。

慢性咽炎主要是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为慢性的,或者是因患有鼻病,鼻窍阻塞,长期张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颈部放射治疗等经常刺激咽部所致。

本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咽部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尤以咽部异物感最明显。咽中似有物咽之不下,咳之不出,咽部或有发痒、灼热、干燥、微痛等感觉。有的患者可因咽中粘痰咳不出来,而引起短促频繁的咳嗽干呕,无痰或有颗粒状如藕粉样痰咳出。上述症状一般在说话稍多时加重。

治疗处方一:沙参30克,麦冬30克,黄芩10克,桑皮12克,花粉12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咽干甚者加石斛10克,玄参20克。异物感重者加射干10克,山慈菇10克。痰粘不易咳出者加浮海石10克,瓜蒌皮15克。热火重者加蒲公英30克。方解:沙参清肺热养胃阴生津液;麦冬清肺养阴益胃生精液;黄芩清热燥湿泻火;桑皮清肺利水消肿;花粉养肺润燥养胃生津;桔梗宣肺祛痰;甘草解毒和百药;石斛养胃生津液除热;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射干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痛;浮海石清热化痰;瓜蒌皮清热化痰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处方二:用冰硼散涂搽咽部一日三次。本病为慢性,必须连续服药一至两月。

 

  百日咳

百日咳,属中医“顿咳”、“痉咳”范畴。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由百日咳嗜血样菌所引起,多发生在五至六岁以下的儿童,得病后可终身免疫。

本病的发病是因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邪阻于肺所致。疫邪易化火伤肺,灼液成痰,痰火郁结壅阻气道,则肺气不能肃降。痰邪随气上逆,出现阵咳时作,咳吐涎痰。如痰热内蕴灼伤血络,可有痰中出现血丝或鼻衄。若迁延日久,邪气虽渐退,然气阴均已伤耗,故病后期临床常见虚象。

本病的临床症状是:以痉挛性咳嗽为主,咳得颜面潮红颚动脉怒张,然后吐出一些风涎痰。若晚上发生痉咳,患儿则自动坐起,有的患儿涎痰中可带有血丝或鼻血,不少患者眼中有瘀血块出现。

治疗处方:鲜马齿苋200克,鲜侧柏叶100克煎水加蜂糖一汤匙冲服。每日一剂分上下午两次温服,三至五天即可治愈。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围,中医均以痹症辨治。本病多因风寒湿邪留注筋骨,或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所致。痹症病机大致相同,但其病位不同,则治疗有异。

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是:一侧胯骨以下臀部流胀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外侧直至小腿踝关节处,严重的还须桎杖行走。由于痛处正在坐骨神经处,故曰坐骨神经痛。

治疗处方是:当归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防风10克,桑枝3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细辛10克,秦艽10克,川牛夕10克,伸筋草15克,木通10克,附片10克先煎,苡米30克,鸡血藤30克,虎杖40克,蜈蚣2条,乌蛇10克,淫羊藿12克,威灵仙30克,甘草10克。方解:当归补血活血;川芎祛瘀止痛;生地凉血逐瘀;白芍平肝补血止痛;防风祛风寒湿;桑枝祛风寒湿痹止痛;桂枝散寒通经络;羌活祛风寒湿止痛;秦艽治风寒湿痹痛;川牛夕逐瘀血通经脉治关节痹痛;伸筋草祛风寒湿舒筋活络;木通通利血脉治风湿痹痛;附片散寒痛痹;苡米清利湿热;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经络;虎杖祛风利湿通经;蜈蚣祛风止痉;乌蛇祛风湿治风湿痹痛;淫羊藿助阳祛风湿痹痛;威灵仙祛风湿止痛;甘草和百药解毒。诸药合用,共奏通经活络祛痹止痛之功效。每日一剂,一般十至十五天可治愈,严重者可加乳香没药各10克。

 

  颈椎病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围,是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发病者多为中年人,由颈椎长期劳损引起椎间盘组织,以及颈椎与关节逐渐发生退形性病变,而出现临床各种症状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颈间疼痛、上肢麻木、颈活动受限制、握力减退、经常落枕。由于骨质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间盘逐渐变窄,椎间孔缩小,或韧带关节囊松弛。因而使颈髓或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受这些神经支配的区域如头、颈、肩、背、臂、手及胸前躯,产生麻木或疼痛、头颈活动受限。部分病人,还因压迫了向脑部供血的椎动脉,出现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颈椎病人最大的痛苦是头颈不能自由活动,手臂刺痛和麻木。

颈椎病人多由缺少颈部运动和气血亏损所致。(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与血瘀互为因果,构成了“本虚标实,虚中夹实”的病理特征。

治疗处方是:黄芪30克,白芍30克,枸杞20克,菟丝子20克,续断12克,补骨脂2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狗脊15克,鸡血藤30克,葛根30克,生地30克,骨碎补12克,龟胶10克烊化冲服,鹿胶10克烊化冲服。以上药水煎分上下午两次温服,一般服十至十五剂即可痊愈。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部损伤的一种疾病,多因肾虚或肝肾亏损所致。腰者一身之要,俯仰转侧无不由之,不论跌仆、负重、扭转操劳,常可伤及腰部筋膜、肌肉而发生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为一侧腰腿痛,偶有两侧剧痛者,发病之初大都有腰部扭伤史,往往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由于足太阳膀胱乏脉,操脊抵腰,腰部损伤常累及足太阳经脉,而气血失调。故腰痛可延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周围诸痛,甚至延及环跳、阳陵泉、光明等足少阳胆经循行之处。腰部损伤可内及于肾,而致肾虚,或肝肾素虚,也易因外伤而致腰痛。日久且易感风寒湿外邪,以致气血瘀滞,脉络失调而致迁延反复。甚则气血亏损、筋骨失养,出现下肢萎弱,姿势畸形,疼痛麻木坐卧不安等症状。

治疗处方一是: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0克,枸杞15克,补骨脂1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五加皮12克,骨碎补12克,鸡血藤30克。方解:熟地生津养血滋阴补髓;山茱萸补益肝肾;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滋补肝肾;补骨脂治脾肾阳虚之疾;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丹参祛瘀通络;五加皮强筋骨补肝肾治风湿痹痛;骨碎补补肾、用于肾虚腰痛。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通筋活络镇痛逐瘀,而达到治愈本病之功效。

治疗处方二(腰椎间盘突出复原法):1:患者俯卧硬床板上,双手曲肘,使胸部离床,双足曲膝,使腹部不着床。如此俯卧1520分钟,每日三次,直至复原。2:医者患者都背靠背站立,医者双手臂勾住患者双手臂,将患者背放在医者背上,向左右挪动四至五次。然后将患者往上一送,即复原了。如果达到目的,次日可再做。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属中医“呕吐”、“腹泻”范围,本病为夏秋季常见疾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为主症。

本病的发生多为感受属湿之邪,或因天热贪凉,感受寒湿;或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肥腻,以致损伤脾胃之气,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而致病。邪犯胃,则上逆而发生呕吐;邪犯肠,则下迫而发生腹泻。胃肠清浊之气逆乱,故见腕腹疼痛。

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湿浊内阻。若因暑湿食积阻滞者,见症多为湿热寒湿。冷饮伤中者,见证多为寒湿,如吐泻频剧,津气耗伤过甚,阳气大伤,可以发生阳虚欲脱的变症。

治疗处方是:党参20克,法夏10克,黄连6克切片吞,黄芩10克,干姜7克,甘草5克。腹痛者加白芍30克,吴萸7克。因食积引起者加山楂15克,神曲20克。热甚者去干姜。津液耗伤过甚,阳气大伤者,加生黄芪6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属中医“久泻”的范畴,是指大便增多,粪便稀薄或溏泻,但无浓血黏液,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大便长时期的稀溏,也有夹不消化的食物,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面色少华,消瘦,神疲力倦。甚至面浮口淡,舌苔薄白,脉多濡弱。

其发病原因,一为久泻后,未彻底治愈,迁延日久,耗伤脾气,运化失常,形成脾气虚弱的泽泻。二为久泻未愈,脾虚不复,病及于肾导致肾阳亦虚,或肾阳素弱。不能助脾运化水谷,均能形成脾肾阳虚的泽泻。还有因精神因素使肝气不舒,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肝脾不和的泽泻。总之,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而又涉及到肝肾两脏。

治疗处方是:党参20克,白术15克,淮药30克,茯苓20克,扁豆10克,陈皮10克,砂仁7克,广木香5克,神曲10克,生黄芪50克。方解:党参补气益肺;茯苓白术补脾益气;淮药补脾止泻补肾固精;茯苓渗湿利水止泻;扁豆补脾化湿治食少便溏;陈皮理气健脾治腕腹胀满;砂仁行气和中温脾止泻;神曲消食和骨;黄芪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脾肾益气和中止泻的功效而达到治愈慢性腹泻的功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入门三字经(一)
一百天学开中医方(3)
中医思维导图(3)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3
【转载】中药的各种首选药 数年精华:用药心得
中药的药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